美女中文网 90wx.cc,大帝刘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战后一个时辰,宣室殿内。
刘协身着龙袍,头顶冠冕,透过眼前的
“陛下,敌我战损已清点完毕。”大战三天后,宣室殿内。
刘协身着龙袍,头顶冠冕,透过眼前的十二道旒珠,不停扫视下方众多官员。
其中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
刘协在穿越后闲余时间基本上书不离手,不为其他,而是想进一步了解汉王朝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是怎么运转的。
大战后几日刘协一直在思考着怎么恢复朝廷中的基本运转,说简单点就是怎么封官,合适的人坐上合适的位置。
尚且说来,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基本西汉官制,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
但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
东汉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
御史台体制贬损,成为少府属官。
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隶属少府。
太傅一职在东汉一朝,由于讲求经术,太子宫臣中以太傅为首。
太傅借此向太子灌输自己的政治理念。
太子即位后,往往以太傅录尚书事,成为事实上的丞相。
历史上,赵熹、邓彪、张禹、冯石、冯鲂、桓焉、赵浚均以太傅录尚书事。
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
汉灵帝时,以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后来陈蕃被处死,以胡广继任,这是唯一的例外。
与西汉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上公不同,东汉唯以太傅为上公,无太师、太保官。
当然董卓自任太师,位在太傅上,这是权臣擅权所为,只是个意外,死后即废。
据《汉官》记载,太傅所属官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二十四人,令史、御属各二十二人。
长史为太傅府群吏之长,掌章奏、顾问。
掾属是比较高级的属吏,分曹办事。
令史、御属是比较低级的吏员,办理文书、车马等琐事。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位次上公。
三公师长百僚,名义上为最高官职,其实并无实际权力。
东汉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经师为之,以宣扬经术治国的理念。
其实不过是政治花瓶而已。
皇帝以尚书参决政务,并不以实权付三公。
因三公以硕儒经师居官,所以往往要为很小的差错承担非常严重的责任,以示高节。
例如:宋弘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核上党太守无所依据而免官。
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庙(汉高祖刘邦的宗庙),因河南尹与司隶校尉在庙中争论失仪,而伏湛没有上奏此事,免官。
汉光武帝对大臣非常严厉、苛刻,韩歆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归乡里,与其子皆自杀。之后,欧阳歙、戴涉相继任大司徒,下场都是论罪下狱、被处死。
所以三公是个高风险的职位,既无实权,又得小心翼翼。
太尉:
汉光武帝即位,置大司马官,负责全国军官的考核,每岁末,评定等次,上奏皇帝,作为军官升迁、降调的依据,当时有大司马吴汉。
《后汉书·百官一》太尉条原注:“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
按东汉制度,三公掌谋议国之大政。
太尉的主要参政途径就是与司徒、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
东汉一朝,仅见牟融、徐防以太尉录尚书事,与太傅参决政事。
这说明太尉除非被任命为录尚书事,并没有决定政务的职权。
>
大战后一个时辰,宣室殿内。
刘协身着龙袍,头顶冠冕,透过眼前的
“陛下,敌我战损已清点完毕。”大战三天后,宣室殿内。
刘协身着龙袍,头顶冠冕,透过眼前的十二道旒珠,不停扫视下方众多官员。
其中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
刘协在穿越后闲余时间基本上书不离手,不为其他,而是想进一步了解汉王朝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是怎么运转的。
大战后几日刘协一直在思考着怎么恢复朝廷中的基本运转,说简单点就是怎么封官,合适的人坐上合适的位置。
尚且说来,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基本西汉官制,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
但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
东汉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
御史台体制贬损,成为少府属官。
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隶属少府。
太傅一职在东汉一朝,由于讲求经术,太子宫臣中以太傅为首。
太傅借此向太子灌输自己的政治理念。
太子即位后,往往以太傅录尚书事,成为事实上的丞相。
历史上,赵熹、邓彪、张禹、冯石、冯鲂、桓焉、赵浚均以太傅录尚书事。
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
汉灵帝时,以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后来陈蕃被处死,以胡广继任,这是唯一的例外。
与西汉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上公不同,东汉唯以太傅为上公,无太师、太保官。
当然董卓自任太师,位在太傅上,这是权臣擅权所为,只是个意外,死后即废。
据《汉官》记载,太傅所属官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二十四人,令史、御属各二十二人。
长史为太傅府群吏之长,掌章奏、顾问。
掾属是比较高级的属吏,分曹办事。
令史、御属是比较低级的吏员,办理文书、车马等琐事。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位次上公。
三公师长百僚,名义上为最高官职,其实并无实际权力。
东汉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经师为之,以宣扬经术治国的理念。
其实不过是政治花瓶而已。
皇帝以尚书参决政务,并不以实权付三公。
因三公以硕儒经师居官,所以往往要为很小的差错承担非常严重的责任,以示高节。
例如:宋弘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核上党太守无所依据而免官。
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庙(汉高祖刘邦的宗庙),因河南尹与司隶校尉在庙中争论失仪,而伏湛没有上奏此事,免官。
汉光武帝对大臣非常严厉、苛刻,韩歆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归乡里,与其子皆自杀。之后,欧阳歙、戴涉相继任大司徒,下场都是论罪下狱、被处死。
所以三公是个高风险的职位,既无实权,又得小心翼翼。
太尉:
汉光武帝即位,置大司马官,负责全国军官的考核,每岁末,评定等次,上奏皇帝,作为军官升迁、降调的依据,当时有大司马吴汉。
《后汉书·百官一》太尉条原注:“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
按东汉制度,三公掌谋议国之大政。
太尉的主要参政途径就是与司徒、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
东汉一朝,仅见牟融、徐防以太尉录尚书事,与太傅参决政事。
这说明太尉除非被任命为录尚书事,并没有决定政务的职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