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90wx.cc,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赵普(922~992年),字则平,祖籍幽州蓟县(今北京)。后唐末,其父赵迥举族迁居常山(镇州郡名,今河北正定);后晋天福七年(942年),赵迥虽又举家迁居洛阳并长期定居,因原籍已属契丹境,以后便自称“今为常山人”。赵普的曾祖父,唐末任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在唐末或五代初任澶州司马;父亲赵迥,五代时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司马,都是六、七品官员,虽非“世胄”,亦非小吏。唐末、五代虽然战乱不断,而科举不废,除个别年份外,仍然每年举行,但赵普祖先入官似均非由科举,祖父、父亲都是藩镇僚属。赵普青少年时也曾读书,但没有学到多少东西,因此走科举之路对于他来说希望不是很大,于是选择了父辈的路。从王勋所说赵普日后接替范质相位,则应是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六月范质任宰相以后,赵普初任陇州巡官当在后汉时。
参知政事
显德元年(955年)七月,刘词任永兴军节度使、行京兆尹,赵普被辟为从事,与楚昭辅、王仁赡同事。次年十二月刘词死,虽然刘词在遗表中向朝廷推荐赵普,但没有被朝廷任用,此后行踪当是如王铚所说,在滁州教蒙童为生。显德三年,后周世宗攻打南唐的淮南时,滁州“有镇州赵学究在村中教学,多智计,村民有争讼者,多诣以决曲直”。此次世宗亲征,除以向训、王朴、韩通等留守东京外,文武大臣们例皆从征,宰相范质亦在从征之列,“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赵)普为军事判官”,为州的幕职官。赵普与赵匡胤的初次相见在滁州,不论是赵普“时为郡之参佐,断事明敏,狱无冤者,太祖闻名召见与语,深器之”,还是赵匡胤微服私访赵普于村中私塾,赵普从此与赵匡胤结识。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当时也领兵在淮南作战,生病于滁州,赵普不仅朝夕侍奉,又与赵匡胤父子攀附为同宗。不久,后周退兵,滁州复归南唐,赵普调任渭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同年,赵匡胤升任殿前都指挥使随后又兼领匡国军节(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辟赵普为节度推官,赵普从此投入赵匡胤的幕府。显德四年,赵匡胤改领义成军(滑州,今河南滑县东)节度使,次年又改领忠武军(许州,今许昌)节度使,赵普一直留在赵匡胤的幕府,原刘词的幕僚楚昭辅、王仁赡也先后投入赵匡胤幕府,都成为赵匡胤的心腹。显德六年六月,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同月,世宗死,年仅 7 岁的柴宗训即位,为赵匡胤篡夺帝位提供了良机。七月,赵匡胤改领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升为节度掌书记。
显德七年(宋建隆元年,960)正月元旦,在赵匡胤的精心策划下,指使人谎报辽军入侵,后周宰相范质等仓卒命赵匡胤率禁军北上抵御,于初三日当晚到达在当时黄河南的陈桥驿,次日清晨发动兵变,“都押衙上党李处耘,具以其事白太祖弟匡义”,赵匡义“即与处耘同过归德节度掌书记蓟人赵普”,赵“普与匡义入白太祖”,“陈桥兵变”成功,“先遣客省使大名潘美见执政谕意,又遣楚昭辅慰家人”,在“义社兄弟”、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等人的内应下,赵匡胤顺利地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为稳定局势的需要,也由于赵匡胤幕僚们原来的官职太低,宋朝建立后只得仍留用范质、王溥、魏仁浦为宰相,吴廷祚为枢密使。在随后升迁的霸府幕僚中,位列第二的赵普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参与掌握枢密院的军事大权。同年五月,从征平定潞州李筠。八月,即升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在赵匡胤霸府幕僚中第一个升为两府大臣的。宋太祖自建立宋朝以来,最关心的是如何避免继后周而成为第六个短命政权,赵普建议对方镇“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借以加强皇权; 对名望已高的石守信等军事将领,采取收其兵权的方针,以避免可能的“兵变”,都被宋太祖采纳而先后实施,并逐步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赵普也日益。受到信任。建隆三年,留用的枢密使吴廷祚首先被罢职出为节度使,赵普接任枢密使。乾德二年(964年)正月,范质、王溥、魏仁浦同日被罢相时,学识不多的赵普,显然事前并不了解新宰相的任命制度,因而没有能在罢免旧相前,向宋太祖提出合适的建议,以至于在建国的第五年,出现任命赵普为新宰相时,敕书没有在任宰相签署的尴尬场面,最后不得不以皇弟、“使相”赵光(匡)义的同平章事衔署敕,这是自唐中叶设使相以来,使相行使宰相职权唯一的一次。赵普任宰相后,虽尽心辅佐太祖,但赵普“独断政事,太祖疑其专恣,欲用薛居正、吕馀庆为相,普恶其与己同列,但令参知政事”。
赵普收礼从宋太祖取得政权开始,到平定南方,赵普是主要的谋士,立了不少大功。宋太祖拜赵普为宰相,事无大小,都跟赵普商量。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宋太祖信任赵普,赵普也敢于在宋太祖面前坚持自己意见。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两天,宋太祖没有同意。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这下可触怒了宋太祖。宋太祖把奏章撕成两半,扔在地上。
赵普趴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在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过了几天,又带着它上朝交给宋太祖,宋太祖见赵普态度这样坚决,只好接受了他的意见。再有一次,赵普要提拔一名官员,宋太祖不批准。赵普就像前次一样坚持自己意见。宋太祖说:“我就是不准,你能怎么样?”赵普说:“提拔人才,都是为国家着想,陛下怎能凭个人的好恶专断!”宋太祖听了,气得脸色变白,一甩袖就往内宫走。赵普紧紧跟在后面。宋太祖进了内宫,赵普站在宫门外... -->>
赵普(922~992年),字则平,祖籍幽州蓟县(今北京)。后唐末,其父赵迥举族迁居常山(镇州郡名,今河北正定);后晋天福七年(942年),赵迥虽又举家迁居洛阳并长期定居,因原籍已属契丹境,以后便自称“今为常山人”。赵普的曾祖父,唐末任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在唐末或五代初任澶州司马;父亲赵迥,五代时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司马,都是六、七品官员,虽非“世胄”,亦非小吏。唐末、五代虽然战乱不断,而科举不废,除个别年份外,仍然每年举行,但赵普祖先入官似均非由科举,祖父、父亲都是藩镇僚属。赵普青少年时也曾读书,但没有学到多少东西,因此走科举之路对于他来说希望不是很大,于是选择了父辈的路。从王勋所说赵普日后接替范质相位,则应是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六月范质任宰相以后,赵普初任陇州巡官当在后汉时。
参知政事
显德元年(955年)七月,刘词任永兴军节度使、行京兆尹,赵普被辟为从事,与楚昭辅、王仁赡同事。次年十二月刘词死,虽然刘词在遗表中向朝廷推荐赵普,但没有被朝廷任用,此后行踪当是如王铚所说,在滁州教蒙童为生。显德三年,后周世宗攻打南唐的淮南时,滁州“有镇州赵学究在村中教学,多智计,村民有争讼者,多诣以决曲直”。此次世宗亲征,除以向训、王朴、韩通等留守东京外,文武大臣们例皆从征,宰相范质亦在从征之列,“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赵)普为军事判官”,为州的幕职官。赵普与赵匡胤的初次相见在滁州,不论是赵普“时为郡之参佐,断事明敏,狱无冤者,太祖闻名召见与语,深器之”,还是赵匡胤微服私访赵普于村中私塾,赵普从此与赵匡胤结识。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当时也领兵在淮南作战,生病于滁州,赵普不仅朝夕侍奉,又与赵匡胤父子攀附为同宗。不久,后周退兵,滁州复归南唐,赵普调任渭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同年,赵匡胤升任殿前都指挥使随后又兼领匡国军节(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辟赵普为节度推官,赵普从此投入赵匡胤的幕府。显德四年,赵匡胤改领义成军(滑州,今河南滑县东)节度使,次年又改领忠武军(许州,今许昌)节度使,赵普一直留在赵匡胤的幕府,原刘词的幕僚楚昭辅、王仁赡也先后投入赵匡胤幕府,都成为赵匡胤的心腹。显德六年六月,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同月,世宗死,年仅 7 岁的柴宗训即位,为赵匡胤篡夺帝位提供了良机。七月,赵匡胤改领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升为节度掌书记。
显德七年(宋建隆元年,960)正月元旦,在赵匡胤的精心策划下,指使人谎报辽军入侵,后周宰相范质等仓卒命赵匡胤率禁军北上抵御,于初三日当晚到达在当时黄河南的陈桥驿,次日清晨发动兵变,“都押衙上党李处耘,具以其事白太祖弟匡义”,赵匡义“即与处耘同过归德节度掌书记蓟人赵普”,赵“普与匡义入白太祖”,“陈桥兵变”成功,“先遣客省使大名潘美见执政谕意,又遣楚昭辅慰家人”,在“义社兄弟”、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等人的内应下,赵匡胤顺利地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为稳定局势的需要,也由于赵匡胤幕僚们原来的官职太低,宋朝建立后只得仍留用范质、王溥、魏仁浦为宰相,吴廷祚为枢密使。在随后升迁的霸府幕僚中,位列第二的赵普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参与掌握枢密院的军事大权。同年五月,从征平定潞州李筠。八月,即升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在赵匡胤霸府幕僚中第一个升为两府大臣的。宋太祖自建立宋朝以来,最关心的是如何避免继后周而成为第六个短命政权,赵普建议对方镇“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借以加强皇权; 对名望已高的石守信等军事将领,采取收其兵权的方针,以避免可能的“兵变”,都被宋太祖采纳而先后实施,并逐步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赵普也日益。受到信任。建隆三年,留用的枢密使吴廷祚首先被罢职出为节度使,赵普接任枢密使。乾德二年(964年)正月,范质、王溥、魏仁浦同日被罢相时,学识不多的赵普,显然事前并不了解新宰相的任命制度,因而没有能在罢免旧相前,向宋太祖提出合适的建议,以至于在建国的第五年,出现任命赵普为新宰相时,敕书没有在任宰相签署的尴尬场面,最后不得不以皇弟、“使相”赵光(匡)义的同平章事衔署敕,这是自唐中叶设使相以来,使相行使宰相职权唯一的一次。赵普任宰相后,虽尽心辅佐太祖,但赵普“独断政事,太祖疑其专恣,欲用薛居正、吕馀庆为相,普恶其与己同列,但令参知政事”。
赵普收礼从宋太祖取得政权开始,到平定南方,赵普是主要的谋士,立了不少大功。宋太祖拜赵普为宰相,事无大小,都跟赵普商量。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宋太祖信任赵普,赵普也敢于在宋太祖面前坚持自己意见。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两天,宋太祖没有同意。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这下可触怒了宋太祖。宋太祖把奏章撕成两半,扔在地上。
赵普趴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在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过了几天,又带着它上朝交给宋太祖,宋太祖见赵普态度这样坚决,只好接受了他的意见。再有一次,赵普要提拔一名官员,宋太祖不批准。赵普就像前次一样坚持自己意见。宋太祖说:“我就是不准,你能怎么样?”赵普说:“提拔人才,都是为国家着想,陛下怎能凭个人的好恶专断!”宋太祖听了,气得脸色变白,一甩袖就往内宫走。赵普紧紧跟在后面。宋太祖进了内宫,赵普站在宫门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