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道融为一体而建立起来的。
其次分析一下《太极图说》的内容。
(一)关于《太极图说》的思想来源首先应当指出,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是以《易传》为根据,是对《易传》的一种别出心裁的阐发。众所周知,《易传》是儒家主要经典之一(后来又是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太极图说》的基本依据是《易传》。如《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些话就是对《周易·系辞》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解释。《周易》强调“变易”,就是《图说》所讲的“动”,《周易》讲“阴阳”,就是《图说》的“阴阳”。《周易》讲阴阳互动,即是《图说》的“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图》中从上到下的第二圈(水火匡廓,取坎填离)所示的黑白相杂符号,就是把《周易》八卦中的坎、离二卦变成圆形并相互联结,其在中线的左边表示离(火),右边表示坎(水)。《图说》又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是对《系辞》“生生之谓易”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另外,《图说》的最后又引用了《易传·说卦》中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总之,《图说》从宇宙起源到人道的建立的整套宇宙模式的立论,可以说都是基于对《易传》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其次,《图说》也吸取了阴阳五行家关于宇宙起源论的一些思想资料。《图说》云:“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本金土。正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等语都是从五行说中接过来的。
最后,《图说》还吸取了道家和道教思想中的“无极”这一概念。如《图说》中的“无极而太极”和“无极之真”等。其中的“无极”成了他的宇宙起源论的主要范畴。“无极”一词,出于《老子》第二十八章:“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这个“无极”早在道教的《无极先天图》中就被使用并使之成为方士修炼的归宿点。此外,《图说》有“主静”、“无欲”等语,“无欲”一词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的“我无欲而民自朴”,“主静”一词出自《老子》第二十六章的“静为躁君” 和第五十七章“不欲以静”。因此,《图说》中的“无极”这个概念和“无欲故静” 这一命题,都是从道家与道教那里接过来的。
(二)关于《太极图说》的宇宙生成发展理论《太极图说》是一个言简意赅的宇宙发生发展论纲。其全文仅二百余字,后来却被奉为“有宋理学之宗祖”,因为它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完整地论述宇宙发生、发展的著作,它对尔后儒家学说的更新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
现在我们来看看《太极图说》的宇宙模式论是如何说明宇宙生成演化的。据前人考证,现存的《太极图说》并不是周敦颐原著的全貌。这是因为,现存的图说是经过朱熹“校定”整理过的。在朱熹“校定”的《太极图说》出现以前,就有一个《太极图说》的旧本流行于世。据清初学者毛奇龄考证,这个旧本就是周敦颐的原本。朱熹“校定”此《图说》时,根据自己的观点对它作了一些修改。他把旧本《图说》的第一句:“无极而生太极”改为“无极而太极”。“无极而生太极”是说明“无极”为世界的总根源,“无极而太极”说明“太极”是世界的总根源。因为朱熹不承认“太极”之上还有“无极”,他按自己的观点把太极作为世界的总根源,同时又把太极解释为“理”,认为只有“理”才是世界的真正本源。经过他的修改,“无极”二字虽被保留下来,却变成了“太极”的修饰语,不再是生“太极”的宇宙最初根源了。朱熹解释说,“无极而太极”就是“无形而有理”。这种解释显然是牵强附会,与周敦颐的原意不符。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根本就找不到一个“理”字,他的《图说》对“无极而太极”本来就有明确的解释。如其中说:“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太极本无极”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太极生于无极的观点。总之,在周敦颐看来,“无极”才是宇宙的最初根源,而朱熹却认为“太极”(理)就是宇宙的最初根源。朱熹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周敦颐,其目的是为自己的宇宙发生论张目。
以上说明了周敦颐主张宇宙最初根源为“无极”,下面探讨一下,这个“无极” 究竟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然后分析一下《图说》的宇宙演化过程说。
先说第一个问题。周敦颐认为,作为天地万物总根源的“无极”是宇宙的胚胎,是尚未分化成形的一种混沌状态的物质材料。前面讲过“无极”一词出自《老子》 “知其雄”章,在那里,老子把“无极”比作尚未散而为器的“朴”。后来的学者,如朱彝尊也认为,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的“无极”是具有物质性的、混沌状态的天地万物之胚胎既然明确了《太极图说》中,作为宇宙最初根源的“太极”是物质性的,这就可以确定周敦颐的宇宙论是唯物主义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再看看《太极图说》的宇宙演化过程。《太极图说》认为,宇宙的生成发展大致经过了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无极而生太极”前面讲过,“无极”不是绝对的“无”,它是宇宙最初的原始状态,是具有物质性的,处于混饨的天地未分的万物之胚胎。是老子所说的“朴”或“无”。老子的“无”也不是绝对的空无,它是未散为“器”的“朴”,是宇宙未分为具体物象时的混沌状态,“太极则是由不具任何物象的物质“无极”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有了最初时空界限和含有分化机能的、具有运动和静止性能的有形物质。这就是《图说》讲的“太极……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是说,所谓“无极而生太极”或“自无极而太极”,说明具有变化机能和初具物态的“太极”,是由“无极”演化而来的。
第二阶段:从“太极”到阴阳。宇宙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从“太极”到阴阳。“太极”之中蕴含的动静机能,使之分化为阴阳。《图说》云:“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这就是说,在“太极”的运动中产生了阳气,静止中产生了阴气。宇宙的原初物质发展到阴阳的阶段,不但有动有静,而且动静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其根,于是便出现了天地之判分。这就是说,天地是在物质发展到分阴分阳的阶段上形成的。
第三阶段:从阴阳到五行。宇宙发展的第三阶段,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演化为“五行”(指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元素,即水火本金土)。《图说》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周敦颐认为,“五行”就是五气,因为它们和阴阳一样,也是气的一种形态。但这是比阴阳更为高级的物质形态,它们各自具有比阴阳更为具体的形态和性质,“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物质发展到“五行” 阶段,出现了四季的变化,《图说》中的“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四阶段:从“五行”的运动到万物化生。《图说》云:“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这是说,由“无极”之真髓同阴阳五行中的精细成分巧妙凝合,就产生了天地之间的男女、牝牡、雌雄,由阴阳二气的交感和五行的不同特性相互作用,才出现了天地万物,而万物的变化和发展又是生生无穷的。
综上所述。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公式: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天地万物。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从宇宙的生成到人类的产生,都坚持了唯物主义路线,这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思想。历史上许多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在讲宇宙自然的时候,能坚持唯物论,当他们一涉及到人类社会问题时,就不可避免地滑入了二元论或唯心论。周敦颐则不是这样,他认为人类的化生同万物化生一样,也是由“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所成,人与万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所禀受的是“无极之真、二五之精”中最精华部分。他说。“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形既生焉,神发知矣”人类具有高于万物的灵气和思维等特性,就是因为人得到了 “无极之真”和“二五之精”中的最精华部分。
总之,周敦颐的宇宙生成发展论,自始至终都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论性命道德之本
周敦颐的重要著作除《太极图说》之外,还有《通书》,《通书》亦名《易通》。名为《易通》,说明它是一部讲《易》的著作。《易通》全书40章,全文2601个字,文字十分简约,但其论及的问题却很广泛和深刻。虽然是一部解《易》的书,它的风格却不同于当时其他易说著作。这部书不对《周易》进行逐卦逐句的解说,只是有选择地引用了《周易》中的若干经文,进行阐述的发挥,用以表述自己的观点。《易通》所涉及的卦名只有乾、损、益、家人、睽、复、无妄、讼、噬嗑、蒙、良等部分。他认为,《易》集中体现了天地形成的奥秘和圣人之道的高深莫测。不过,《易通》又不仅仅是一部易学著作,其中还容纳和贯通了《中庸》中“诚”的思想,也涉及了《论语》、《春秋》、《大学》、《乐记》中的一些内容。《易通》也是对《太极图说》的具体补充,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展现了周敦颐的理学思想。
《易通》除进一步阐述宇宙论之外,还着重阐述了人性和道德问题。
《易通》里的宇宙论,同《太极图说》基本一致,但其论述则更加详细。《易通》强调了“诚”的概念,“诚”在全书中具有最高德性的含义。在作者看来, “诚”是宇宙的中心,又是圣人之大本。《易通》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之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这是说,诚源于世界的最初本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因此,”它就是圣人立身之德,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根本,又是“百行之原”;,是至善的道德的源泉。就人性道德论来说,《易通》认为“诚”是人的一种最高超、最理想的道德境界。如其曰:“圣,诚而已矣”。人们在道德修养上一旦达到了“诚”,那就达到了至高至善的道德境界,实现了心灵的净化,变为最完善、最高尚的圣人。但是,一般人的本性不都是至善的,所以,《易通》把人性分为刚、柔、善、恶、中五品。它再把刚与善相结合的人性称为刚善,把刚与恶结合的人性叫做刚恶;把柔与善结合的人性称为柔善,把柔与恶相结合的人性叫做柔恶。所以,实际上他认为人性表现为刚善、剧恶、柔善、柔恶和中性五类,总括起来仍然表现为善、恶、中三品。《易通》认为,刚善、柔善都还不是最好的人性,只有合乎中的人性才是最完善的。 “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其他四种人性或全恶、或不完善。因此,最高理想的人生目标,应该是“日易其性,自至其中而止矣。” 这是《中庸》“致中和”思想同人性论相结合的表现。所谓“中”,就是中正仁义。怎样才会具有中正仁义的美德呢?《易通》提出了“无欲”、“主静”的修养方法。 “主静”的关键在于“寡欲”《通书·圣学章》说: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虚静动直。虚静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周子全书》卷9)为什么无欲则虚静动直?由于没有个人私欲作怪,心则虚静,虚静就能明通事理;在虚静中产生的行为是直起的行动。这就是所谓“静虚动直”。为什么动直则公?既能虚静,则其动机正直,公道无私。何谓“公则博”?《易通》说:“天地至公而已矣”,像天地那样至公无私,这就是“公则溥”。总之,要做到“无欲”,才能“静”、“明”、“通”、“直”、“公”,达于圣人的境界。周敦颐提倡的 “寡欲”、“无欲”,被后来的理学家发展成为“去人欲、存天地”的禁欲主义说教。
在《易通》的《礼乐》章中,周敦颐论述了礼乐问题。他第一次把维持封建制关系的“礼”提到了“理”的高度说:“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得其理然后和。”礼乐的作用是维护封建秩序,这就是把礼作为规范人的思想的工具,把乐作为调和人际关系的工具,从而达到使这个社会既有等级秩序,又能和谐统一。上述思想被二程、朱熹等理学家进行了继承发挥,又把“礼”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天理人欲之辨”,应该说是由周敦颐开其端给的。
儒学新风
宋代理学的产生,是中国儒学的第二次复兴(第一次儒学复兴出现于西汉时期)。儒家学派形成以后,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经受了多次的严重考验,但它始终能够延绵不绝地发展下去。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能够顺应一定的时代要求而进行自我更新。儒学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就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作为六经之首的《周易》,即强调交易。儒家学说的最大优点,就是它自西汉以来,就不断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其他学派,如阴阳、五行和释、道思想中能为自己所能容纳的东西来不断丰富自己。在北宋真、仁二朝就出现了一批儒家学者承接了韩愈的“道统说”,开始了儒学的第二次更新活动。黄百家说:“宋兴八十年,安定胡先生(即胡瑗),泰州孙先生(即孙复),祖莱石先生(即石介)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濂、洛兴矣。故本朝理学,虽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宋元学案·泰山学案》),他们在学风上不重训诂而着重探讨义理,揭开了借用儒家经典来建造自己理论体系的序幕。
又《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上有黄百家一段案语: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善微言,绝之久矣。元公(周敦颐)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张载)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这个案语指出了周敦颐是第一个阐发“心性义理”之学的人,他打破了理学家所谓孔孟而后道统中断的千年幽暗,使儒家的圣学重新昌盛起来,重放光明,这段评语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周敦颐在其生前的学术地位并不太高,只是由于他开启了宋代新儒学的一代新风,故其影响越来越大。南宋初期的胡宏说他“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其功盖在孔孟之间”。他的学说在后来又被朱熹等人发扬光大,周敦颐被朱熹誉为“先觉”,被张栻尊为“道学宗主”。可见其在理学开创事业上的作用之大。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三位先生在《宋明理学史》中的一段话,用以结束对他的论述: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对尔后七八年的学术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太极图 ·易说》、《易通》成了理学不刊经典,甚至比作《论语》、《孟子》。周敦颐在宇宙论、性论、道德论、教育论、政治论中所提出的问题和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主静、鬼神、生死、礼乐、诚、无思、无为、无欲、几、中、和、公、明、顺化等等,为尔后理学家所反复讨论和发挥。周敦颐作为理学开山的地位,早已成为定论,其历史影响非常深远。
道融为一体而建立起来的。
其次分析一下《太极图说》的内容。
(一)关于《太极图说》的思想来源首先应当指出,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是以《易传》为根据,是对《易传》的一种别出心裁的阐发。众所周知,《易传》是儒家主要经典之一(后来又是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太极图说》的基本依据是《易传》。如《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些话就是对《周易·系辞》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解释。《周易》强调“变易”,就是《图说》所讲的“动”,《周易》讲“阴阳”,就是《图说》的“阴阳”。《周易》讲阴阳互动,即是《图说》的“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图》中从上到下的第二圈(水火匡廓,取坎填离)所示的黑白相杂符号,就是把《周易》八卦中的坎、离二卦变成圆形并相互联结,其在中线的左边表示离(火),右边表示坎(水)。《图说》又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是对《系辞》“生生之谓易”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另外,《图说》的最后又引用了《易传·说卦》中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总之,《图说》从宇宙起源到人道的建立的整套宇宙模式的立论,可以说都是基于对《易传》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其次,《图说》也吸取了阴阳五行家关于宇宙起源论的一些思想资料。《图说》云:“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本金土。正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等语都是从五行说中接过来的。
最后,《图说》还吸取了道家和道教思想中的“无极”这一概念。如《图说》中的“无极而太极”和“无极之真”等。其中的“无极”成了他的宇宙起源论的主要范畴。“无极”一词,出于《老子》第二十八章:“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这个“无极”早在道教的《无极先天图》中就被使用并使之成为方士修炼的归宿点。此外,《图说》有“主静”、“无欲”等语,“无欲”一词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的“我无欲而民自朴”,“主静”一词出自《老子》第二十六章的“静为躁君” 和第五十七章“不欲以静”。因此,《图说》中的“无极”这个概念和“无欲故静” 这一命题,都是从道家与道教那里接过来的。
(二)关于《太极图说》的宇宙生成发展理论《太极图说》是一个言简意赅的宇宙发生发展论纲。其全文仅二百余字,后来却被奉为“有宋理学之宗祖”,因为它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完整地论述宇宙发生、发展的著作,它对尔后儒家学说的更新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
现在我们来看看《太极图说》的宇宙模式论是如何说明宇宙生成演化的。据前人考证,现存的《太极图说》并不是周敦颐原著的全貌。这是因为,现存的图说是经过朱熹“校定”整理过的。在朱熹“校定”的《太极图说》出现以前,就有一个《太极图说》的旧本流行于世。据清初学者毛奇龄考证,这个旧本就是周敦颐的原本。朱熹“校定”此《图说》时,根据自己的观点对它作了一些修改。他把旧本《图说》的第一句:“无极而生太极”改为“无极而太极”。“无极而生太极”是说明“无极”为世界的总根源,“无极而太极”说明“太极”是世界的总根源。因为朱熹不承认“太极”之上还有“无极”,他按自己的观点把太极作为世界的总根源,同时又把太极解释为“理”,认为只有“理”才是世界的真正本源。经过他的修改,“无极”二字虽被保留下来,却变成了“太极”的修饰语,不再是生“太极”的宇宙最初根源了。朱熹解释说,“无极而太极”就是“无形而有理”。这种解释显然是牵强附会,与周敦颐的原意不符。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根本就找不到一个“理”字,他的《图说》对“无极而太极”本来就有明确的解释。如其中说:“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太极本无极”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太极生于无极的观点。总之,在周敦颐看来,“无极”才是宇宙的最初根源,而朱熹却认为“太极”(理)就是宇宙的最初根源。朱熹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周敦颐,其目的是为自己的宇宙发生论张目。
以上说明了周敦颐主张宇宙最初根源为“无极”,下面探讨一下,这个“无极” 究竟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然后分析一下《图说》的宇宙演化过程说。
先说第一个问题。周敦颐认为,作为天地万物总根源的“无极”是宇宙的胚胎,是尚未分化成形的一种混沌状态的物质材料。前面讲过“无极”一词出自《老子》 “知其雄”章,在那里,老子把“无极”比作尚未散而为器的“朴”。后来的学者,如朱彝尊也认为,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的“无极”是具有物质性的、混沌状态的天地万物之胚胎既然明确了《太极图说》中,作为宇宙最初根源的“太极”是物质性的,这就可以确定周敦颐的宇宙论是唯物主义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再看看《太极图说》的宇宙演化过程。《太极图说》认为,宇宙的生成发展大致经过了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无极而生太极”前面讲过,“无极”不是绝对的“无”,它是宇宙最初的原始状态,是具有物质性的,处于混饨的天地未分的万物之胚胎。是老子所说的“朴”或“无”。老子的“无”也不是绝对的空无,它是未散为“器”的“朴”,是宇宙未分为具体物象时的混沌状态,“太极则是由不具任何物象的物质“无极”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有了最初时空界限和含有分化机能的、具有运动和静止性能的有形物质。这就是《图说》讲的“太极……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是说,所谓“无极而生太极”或“自无极而太极”,说明具有变化机能和初具物态的“太极”,是由“无极”演化而来的。
第二阶段:从“太极”到阴阳。宇宙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从“太极”到阴阳。“太极”之中蕴含的动静机能,使之分化为阴阳。《图说》云:“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这就是说,在“太极”的运动中产生了阳气,静止中产生了阴气。宇宙的原初物质发展到阴阳的阶段,不但有动有静,而且动静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其根,于是便出现了天地之判分。这就是说,天地是在物质发展到分阴分阳的阶段上形成的。
第三阶段:从阴阳到五行。宇宙发展的第三阶段,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演化为“五行”(指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元素,即水火本金土)。《图说》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周敦颐认为,“五行”就是五气,因为它们和阴阳一样,也是气的一种形态。但这是比阴阳更为高级的物质形态,它们各自具有比阴阳更为具体的形态和性质,“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物质发展到“五行” 阶段,出现了四季的变化,《图说》中的“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四阶段:从“五行”的运动到万物化生。《图说》云:“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这是说,由“无极”之真髓同阴阳五行中的精细成分巧妙凝合,就产生了天地之间的男女、牝牡、雌雄,由阴阳二气的交感和五行的不同特性相互作用,才出现了天地万物,而万物的变化和发展又是生生无穷的。
综上所述。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公式: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天地万物。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从宇宙的生成到人类的产生,都坚持了唯物主义路线,这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思想。历史上许多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在讲宇宙自然的时候,能坚持唯物论,当他们一涉及到人类社会问题时,就不可避免地滑入了二元论或唯心论。周敦颐则不是这样,他认为人类的化生同万物化生一样,也是由“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所成,人与万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所禀受的是“无极之真、二五之精”中最精华部分。他说。“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形既生焉,神发知矣”人类具有高于万物的灵气和思维等特性,就是因为人得到了 “无极之真”和“二五之精”中的最精华部分。
总之,周敦颐的宇宙生成发展论,自始至终都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论性命道德之本
周敦颐的重要著作除《太极图说》之外,还有《通书》,《通书》亦名《易通》。名为《易通》,说明它是一部讲《易》的著作。《易通》全书40章,全文2601个字,文字十分简约,但其论及的问题却很广泛和深刻。虽然是一部解《易》的书,它的风格却不同于当时其他易说著作。这部书不对《周易》进行逐卦逐句的解说,只是有选择地引用了《周易》中的若干经文,进行阐述的发挥,用以表述自己的观点。《易通》所涉及的卦名只有乾、损、益、家人、睽、复、无妄、讼、噬嗑、蒙、良等部分。他认为,《易》集中体现了天地形成的奥秘和圣人之道的高深莫测。不过,《易通》又不仅仅是一部易学著作,其中还容纳和贯通了《中庸》中“诚”的思想,也涉及了《论语》、《春秋》、《大学》、《乐记》中的一些内容。《易通》也是对《太极图说》的具体补充,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展现了周敦颐的理学思想。
《易通》除进一步阐述宇宙论之外,还着重阐述了人性和道德问题。
《易通》里的宇宙论,同《太极图说》基本一致,但其论述则更加详细。《易通》强调了“诚”的概念,“诚”在全书中具有最高德性的含义。在作者看来, “诚”是宇宙的中心,又是圣人之大本。《易通》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之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这是说,诚源于世界的最初本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因此,”它就是圣人立身之德,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根本,又是“百行之原”;,是至善的道德的源泉。就人性道德论来说,《易通》认为“诚”是人的一种最高超、最理想的道德境界。如其曰:“圣,诚而已矣”。人们在道德修养上一旦达到了“诚”,那就达到了至高至善的道德境界,实现了心灵的净化,变为最完善、最高尚的圣人。但是,一般人的本性不都是至善的,所以,《易通》把人性分为刚、柔、善、恶、中五品。它再把刚与善相结合的人性称为刚善,把刚与恶结合的人性叫做刚恶;把柔与善结合的人性称为柔善,把柔与恶相结合的人性叫做柔恶。所以,实际上他认为人性表现为刚善、剧恶、柔善、柔恶和中性五类,总括起来仍然表现为善、恶、中三品。《易通》认为,刚善、柔善都还不是最好的人性,只有合乎中的人性才是最完善的。 “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其他四种人性或全恶、或不完善。因此,最高理想的人生目标,应该是“日易其性,自至其中而止矣。” 这是《中庸》“致中和”思想同人性论相结合的表现。所谓“中”,就是中正仁义。怎样才会具有中正仁义的美德呢?《易通》提出了“无欲”、“主静”的修养方法。 “主静”的关键在于“寡欲”《通书·圣学章》说: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虚静动直。虚静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周子全书》卷9)为什么无欲则虚静动直?由于没有个人私欲作怪,心则虚静,虚静就能明通事理;在虚静中产生的行为是直起的行动。这就是所谓“静虚动直”。为什么动直则公?既能虚静,则其动机正直,公道无私。何谓“公则博”?《易通》说:“天地至公而已矣”,像天地那样至公无私,这就是“公则溥”。总之,要做到“无欲”,才能“静”、“明”、“通”、“直”、“公”,达于圣人的境界。周敦颐提倡的 “寡欲”、“无欲”,被后来的理学家发展成为“去人欲、存天地”的禁欲主义说教。
在《易通》的《礼乐》章中,周敦颐论述了礼乐问题。他第一次把维持封建制关系的“礼”提到了“理”的高度说:“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得其理然后和。”礼乐的作用是维护封建秩序,这就是把礼作为规范人的思想的工具,把乐作为调和人际关系的工具,从而达到使这个社会既有等级秩序,又能和谐统一。上述思想被二程、朱熹等理学家进行了继承发挥,又把“礼”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天理人欲之辨”,应该说是由周敦颐开其端给的。
儒学新风
宋代理学的产生,是中国儒学的第二次复兴(第一次儒学复兴出现于西汉时期)。儒家学派形成以后,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经受了多次的严重考验,但它始终能够延绵不绝地发展下去。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能够顺应一定的时代要求而进行自我更新。儒学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就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作为六经之首的《周易》,即强调交易。儒家学说的最大优点,就是它自西汉以来,就不断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其他学派,如阴阳、五行和释、道思想中能为自己所能容纳的东西来不断丰富自己。在北宋真、仁二朝就出现了一批儒家学者承接了韩愈的“道统说”,开始了儒学的第二次更新活动。黄百家说:“宋兴八十年,安定胡先生(即胡瑗),泰州孙先生(即孙复),祖莱石先生(即石介)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濂、洛兴矣。故本朝理学,虽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宋元学案·泰山学案》),他们在学风上不重训诂而着重探讨义理,揭开了借用儒家经典来建造自己理论体系的序幕。
又《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上有黄百家一段案语: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善微言,绝之久矣。元公(周敦颐)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张载)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这个案语指出了周敦颐是第一个阐发“心性义理”之学的人,他打破了理学家所谓孔孟而后道统中断的千年幽暗,使儒家的圣学重新昌盛起来,重放光明,这段评语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周敦颐在其生前的学术地位并不太高,只是由于他开启了宋代新儒学的一代新风,故其影响越来越大。南宋初期的胡宏说他“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其功盖在孔孟之间”。他的学说在后来又被朱熹等人发扬光大,周敦颐被朱熹誉为“先觉”,被张栻尊为“道学宗主”。可见其在理学开创事业上的作用之大。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三位先生在《宋明理学史》中的一段话,用以结束对他的论述: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对尔后七八年的学术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太极图 ·易说》、《易通》成了理学不刊经典,甚至比作《论语》、《孟子》。周敦颐在宇宙论、性论、道德论、教育论、政治论中所提出的问题和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主静、鬼神、生死、礼乐、诚、无思、无为、无欲、几、中、和、公、明、顺化等等,为尔后理学家所反复讨论和发挥。周敦颐作为理学开山的地位,早已成为定论,其历史影响非常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