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90wx.cc,明朝第一弄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天下间的士人们来说,中秋的这场朝会是无比惨痛的一次回忆,堪称永乐年以后,士人们所遭受过的,最重大的一次挫折,哪怕是英宗皇帝最荒唐,权阉王振最嚣张的那些年,士人们也没有受过这样的侮辱和轻视。
罢阁臣!杀尚书!尚书、侍郎、郎中等五品以上官员多有被羁押者,朝中大臣人人自危,天下士人无不胆寒,他们甚至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在梦中,若不是的话,多年来的大好局面怎么会在眨眼间毁于一旦了呢?
这个骇人听闻的消息最先只是在京城中传扬,但很快就蔓延到了京畿周边,进而往各地传了出去。
大多数读书人都是震骇莫名;有功名在身的更是痛哭流涕,几乎不能自已,大家寒窗苦读为的是什么?还不就是入朝为官?入阁拜相更是终极理想,只要能跟那神圣无比的文渊阁沾个边,子孙后代都是受用无穷的。
可谁想到,高高在上的阁臣居然也有被打落尘埃的一天,甚至连致仕的待遇都没享受到,而是直接被罢黜了!
这怎么可能呢?这怎么可以呢!
若是没有接下来的那几条消息,只怕承天门外又要挤满请愿的人了,而坊间巷里只怕也会有很多书生站出来,对百姓们宣讲朝廷的倒行逆施,借此掀起前所未有的一场舆论大潮,给皇帝施加压力。
但是,尽管群情激愤,可大多数人都是敢怒而不敢言的。
兵部尚书被传首九边!刑部尚书被羁押候审!户部侍郎被抄家问斩!朝堂上的三品以上的官员减员过半!五品以上的官员被侦讯者更是超过三百!
如今,包括最后一个阁臣李东阳在内的朝中重臣尽是噤若寒蝉,谁又敢在这种时候跳出来?结合曰前的那场动乱,谁还能看不出皇上清算的决心?
咬皇帝,搏清名,其实也是技术活儿,在跳出来之前,是很需要审时度势一番的。若是不分场合时宜的跳出来,就算搏到了清名,怕是也没命去享受了。
朝会上最后通过的改组都察院之事,原本并没有人太过重视,与罢黜阁臣等大事比起来,小小的一个都察院,还是作为分支的下院,实在不足为虑。
可直到散朝之后,看到京城中的变故,众人这才惊觉,原来谢宏的目标是彻底控制舆论。
朝会还没结束的时候,锦衣卫就分成了小队,率领着京营的军兵在京城中四处巡察,只要看见有读书人试图在街上聚众宣讲大义,当即就以非法集会的罪名拿下;若是有人以各种形式对正德发出恶评,那么一经发现之后,也是立即会以毁谤朝政或者大不敬之罪逮捕。
士人的影响虽大,终究也是需要一个终端的渠道的,谢宏这招一出,马上便在京城范围内,彻底断绝了士林舆论对民间的影响。
京城中的读书人被这种雷霆手段震慑住了,士人展现风骨的舞台从来都是万人瞩目的朝堂,而不是在刑场之上或者屠刀之下。
否则就不会有五胡乱华以及蒙元的鞑子入主中原这种惨事发生了,要知道,天下的实际就是掌管在士绅们的手里面,他们若是齐心合力的抵抗,小小的外族鞑虏算得了什么?只是他们不擅于在屠刀下展现品格风骨罢了。
何况,读书人的史书也不是白读的,贯通古今的他们很清楚,皇权的抬头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多少年来,哪怕遇到再强势的皇帝,笑到最后的也一定是士人。
汉武帝很强势,可他死后,霍光立刻雄踞朝堂,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本朝太祖也很强势,可他死后,建文帝还不是任人摆弄?成祖也能力压朝堂,可别说他死后,在永乐末年的时候,士人的势力就已经抬头了,文渊阁不就是永乐年间立下的规矩吗?
当今圣上不过弱冠之年,又怎么可能比得了这些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呢?即便加上一个古往今来的第一弄臣,可最终的胜利还是属于士人的。
可除了少数书呆子之外,士人们也很清楚,即便皇权最后会低头,可但凡是在皇权抬头的那个瞬间迎上去的人,毫无疑问,只会落得一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何况这一次皇帝来势汹汹,大有必得之势,阁老尚书都落了马,这个时候迎上去,那绝对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
不过,不敢骂皇帝和权臣,并不代表士人们会保持沉默,在一阵纷乱之后,士林中再次达成了默契,统一了声音。
君子如水,逼强而趋弱,既然搞不过歼佞,士林中人的矛头也是迅速转向,这一次他们骂的却是朝中的重臣,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阁臣李东阳。
被皇帝在朝会上通过了这样的决议,要为此负责的当然就是在场的百官了,而地位越高,责任也就越大,李东阳这个阁臣自是责无旁贷。
刘健和谢迁虽然地位也高,可这两人因为忤逆皇帝已经被罢免了,不管最终定下来的罪名是什么,可士人们都在为他们的行为叫好。
正义感强的固然是觉得二人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堪称天下间读书人的典范;其余的人要么觉得朝中少了些人之后,会空出来不少位置,自家很可能得到机会;要么就是纯粹的物伤其类了。若不是歼佞凶焰滔天,或许还会立时便有人为二位阁老著书立传都未可知。
其余的刘大夏、闵圭等人,也在士林中被视作了烈士,不少人都在暗地里下着决心,曰后一定要为几位大人,尤其是刘尚书翻案,以纪念几人的高风亮节。当然,现在是不行的,大家还是要留着有用之身,以待后图的。
声讨的浪潮,几乎把李东阳以及还在朝中留任的重臣淹没,尸餐素位!趋炎附势!甚至斯文扫地这一类过激的言辞都出现了。骂皇帝会被抓,骂朝臣却没人管,那还等什么呢?骂呗!
读书人固然是借此发泄着心中的恐惧和憋闷,不少普通百姓也都跟风凑热闹的加入了这场骂潮,声势直逼曰前声讨谢... -->>
对天下间的士人们来说,中秋的这场朝会是无比惨痛的一次回忆,堪称永乐年以后,士人们所遭受过的,最重大的一次挫折,哪怕是英宗皇帝最荒唐,权阉王振最嚣张的那些年,士人们也没有受过这样的侮辱和轻视。
罢阁臣!杀尚书!尚书、侍郎、郎中等五品以上官员多有被羁押者,朝中大臣人人自危,天下士人无不胆寒,他们甚至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在梦中,若不是的话,多年来的大好局面怎么会在眨眼间毁于一旦了呢?
这个骇人听闻的消息最先只是在京城中传扬,但很快就蔓延到了京畿周边,进而往各地传了出去。
大多数读书人都是震骇莫名;有功名在身的更是痛哭流涕,几乎不能自已,大家寒窗苦读为的是什么?还不就是入朝为官?入阁拜相更是终极理想,只要能跟那神圣无比的文渊阁沾个边,子孙后代都是受用无穷的。
可谁想到,高高在上的阁臣居然也有被打落尘埃的一天,甚至连致仕的待遇都没享受到,而是直接被罢黜了!
这怎么可能呢?这怎么可以呢!
若是没有接下来的那几条消息,只怕承天门外又要挤满请愿的人了,而坊间巷里只怕也会有很多书生站出来,对百姓们宣讲朝廷的倒行逆施,借此掀起前所未有的一场舆论大潮,给皇帝施加压力。
但是,尽管群情激愤,可大多数人都是敢怒而不敢言的。
兵部尚书被传首九边!刑部尚书被羁押候审!户部侍郎被抄家问斩!朝堂上的三品以上的官员减员过半!五品以上的官员被侦讯者更是超过三百!
如今,包括最后一个阁臣李东阳在内的朝中重臣尽是噤若寒蝉,谁又敢在这种时候跳出来?结合曰前的那场动乱,谁还能看不出皇上清算的决心?
咬皇帝,搏清名,其实也是技术活儿,在跳出来之前,是很需要审时度势一番的。若是不分场合时宜的跳出来,就算搏到了清名,怕是也没命去享受了。
朝会上最后通过的改组都察院之事,原本并没有人太过重视,与罢黜阁臣等大事比起来,小小的一个都察院,还是作为分支的下院,实在不足为虑。
可直到散朝之后,看到京城中的变故,众人这才惊觉,原来谢宏的目标是彻底控制舆论。
朝会还没结束的时候,锦衣卫就分成了小队,率领着京营的军兵在京城中四处巡察,只要看见有读书人试图在街上聚众宣讲大义,当即就以非法集会的罪名拿下;若是有人以各种形式对正德发出恶评,那么一经发现之后,也是立即会以毁谤朝政或者大不敬之罪逮捕。
士人的影响虽大,终究也是需要一个终端的渠道的,谢宏这招一出,马上便在京城范围内,彻底断绝了士林舆论对民间的影响。
京城中的读书人被这种雷霆手段震慑住了,士人展现风骨的舞台从来都是万人瞩目的朝堂,而不是在刑场之上或者屠刀之下。
否则就不会有五胡乱华以及蒙元的鞑子入主中原这种惨事发生了,要知道,天下的实际就是掌管在士绅们的手里面,他们若是齐心合力的抵抗,小小的外族鞑虏算得了什么?只是他们不擅于在屠刀下展现品格风骨罢了。
何况,读书人的史书也不是白读的,贯通古今的他们很清楚,皇权的抬头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多少年来,哪怕遇到再强势的皇帝,笑到最后的也一定是士人。
汉武帝很强势,可他死后,霍光立刻雄踞朝堂,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本朝太祖也很强势,可他死后,建文帝还不是任人摆弄?成祖也能力压朝堂,可别说他死后,在永乐末年的时候,士人的势力就已经抬头了,文渊阁不就是永乐年间立下的规矩吗?
当今圣上不过弱冠之年,又怎么可能比得了这些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呢?即便加上一个古往今来的第一弄臣,可最终的胜利还是属于士人的。
可除了少数书呆子之外,士人们也很清楚,即便皇权最后会低头,可但凡是在皇权抬头的那个瞬间迎上去的人,毫无疑问,只会落得一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何况这一次皇帝来势汹汹,大有必得之势,阁老尚书都落了马,这个时候迎上去,那绝对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
不过,不敢骂皇帝和权臣,并不代表士人们会保持沉默,在一阵纷乱之后,士林中再次达成了默契,统一了声音。
君子如水,逼强而趋弱,既然搞不过歼佞,士林中人的矛头也是迅速转向,这一次他们骂的却是朝中的重臣,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阁臣李东阳。
被皇帝在朝会上通过了这样的决议,要为此负责的当然就是在场的百官了,而地位越高,责任也就越大,李东阳这个阁臣自是责无旁贷。
刘健和谢迁虽然地位也高,可这两人因为忤逆皇帝已经被罢免了,不管最终定下来的罪名是什么,可士人们都在为他们的行为叫好。
正义感强的固然是觉得二人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堪称天下间读书人的典范;其余的人要么觉得朝中少了些人之后,会空出来不少位置,自家很可能得到机会;要么就是纯粹的物伤其类了。若不是歼佞凶焰滔天,或许还会立时便有人为二位阁老著书立传都未可知。
其余的刘大夏、闵圭等人,也在士林中被视作了烈士,不少人都在暗地里下着决心,曰后一定要为几位大人,尤其是刘尚书翻案,以纪念几人的高风亮节。当然,现在是不行的,大家还是要留着有用之身,以待后图的。
声讨的浪潮,几乎把李东阳以及还在朝中留任的重臣淹没,尸餐素位!趋炎附势!甚至斯文扫地这一类过激的言辞都出现了。骂皇帝会被抓,骂朝臣却没人管,那还等什么呢?骂呗!
读书人固然是借此发泄着心中的恐惧和憋闷,不少普通百姓也都跟风凑热闹的加入了这场骂潮,声势直逼曰前声讨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