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九零文学 www.90wx.cc,太平新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155章:开战

    第155章:开战

    发自京师的宣战诏书很快就是传遍了大江南北,派往长沙与昆明的两路特使也把帝国政府决心守土卫国的意思清楚明确的传递给了曾国藩和石达开,正如王闿运所料的那样,这两个人虽然对于谁坐天下还是各打各的算盘,但是在国家民族大义上两个人却是毫不含糊的,关外事变的消息早在帝国特使到达之前,他们就已经接到了消息,恼羞成怒却又因为力所不及而无可奈何,现在王财肯出兵抗俄其实正对了两人的胃口,当即表示支持,出兵助战不太现实,但在军械粮饷上提供些支援还是可以的,虽然东西不多,但也让王财看到了将来和平解决内战的希望,毕竟大家对于在国家荣誉和领土完整上还是能找到共同点的。

    而民间对于这次宣战议论纷纷,居然反对的占了绝大多数,老百姓都认为关外是关外的事,关内是关内的事,打仗是朝廷的事,总之都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宣战诏书中“凡我中华儿女,帝< 国百姓,人人皆有守土之责,必要同心同德,奋勇争先”的话在他们看来简直无法理解,人家的事情凭什么要自己出力?各地征兵站到是征了不少人,但问问参军的目的,居然十之**都是“当兵吃粮,一身好武艺,卖与帝王家”,只有很少一部分提到了“保家卫国,以御外辱”,这让王财意识到洋人嘲笑国人是一盘散沙还真是一点都没有说错。没有国家、民族意识的民众地确无法主动的聚凝成团,真不明白几千年来中国的大一统是怎么维持下来的,难道真是靠无上的皇权与**吗?老百姓与政府的合作更多的是基于恐惧地服从,缺少为国效力的主动性,这固然与封建**制度有关系,但与儒学传统,纲常道德就毫不相干了吗?古人说打仗打地是军马粮草。士气民心,这民心就是全民一致。决死拼杀的坚定信念,如果牺牲却不知道为何而牺牲,纳饷却不知道为何而纳饷,这不但冤枉的很,也很容易让民众被战争的结果所左右,胜了自然皆大欢喜,若是败了。那老百姓的战争意志就会很容易的被分化,最终导致整个国家在战与和之间举棋不定,这个例子在历史书上是屡见不鲜的,王财清楚地记得清末的多次对外战争都是如此,胜则举国皆曰可战,败则上下同声不敌,朝廷政权的更替对于老百姓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无非换了个主人而已。元军,清军入主中原时都是这样,屠刀之下他们很快成了中原的主人,打着反元抗清旗号的仁人志士如同萤火微光般始终也掀不起什么波澜,直到被剥削的农民因为活不下去而挺身求生时,驱逐鞑虏才成了时尚的口号。他有时候甚至在想,当年日本鬼子侵华,如果不是奉行屠杀政策,也许会有另一个结局也说不定,但不管怎么说,帝国第一次对外战争无疑是一个进行国家意识教育的好机会,《岳武穆精忠报国传》、《戚将军大破倭兵》、《成吉思汗征战记》、《国姓爷征台守土记》等等一系列宣传中华一统,精忠报国思想地评书话本被舆宣司下发到各地宣传处,《国闻报》连篇累牍的用中国历代典故来宣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有些临时抱佛脚。但总算也有了些效果。

    与国内相比,列强各国就更热闹了。向来被人欺负惯了的中国人竟然敢于挑战欧洲大国俄罗斯,这个消息无论是英、法还是与中华帝国关系良好的美、普都是吃惊不小,几乎所有人都不相信中国人能打赢这一仗,根据与清廷打交道的惯例,各国银行甚至开始考虑为中华帝国政府准备战后赔款的贷款了,到是美、普两国出于善意,向总理衙门表示愿意充当中间人,调停中俄之间地领土争端,但是让他们奇怪的是中华帝国政府似乎是铁了心要打这一仗,刘丽川几乎连想都没有想就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只是请美、普两国能够为帝国与瑞典、芬兰、奥斯曼帝国之间建立外交关系做一些努力。这种联合瑞、芬、奥三国对付俄国人的想法当然是好的,但是一个没有强大实力的国家,凭什么让这三国与他联手呢?虽然对此非常怀疑,但是美、普还是表示愿意为此提供帮助。

    最意外的莫过沙皇俄国了,老实说现在国内矛盾重重的俄国并不希望与中国打一场全面战争,与清廷所签的协议虽然有帮助满人复国这一款,但是俄国人自己也吃不准这满人朝廷还有存活多久,签这份条约原本是有趁火打劫的意思,先把地方抢来,到时候自己出不出兵那是看看形势再说地,量满人也没有什么办法,想不到新兴地中华帝国政府反应会如此强烈,即没有采取一贯的请西洋各国出面调停,也没有忍气吞声接受即成事实,而是没有任何预兆地直接宣战,俄军虽然久有东侵的意图,但是此时集结在远东的兵力加起来也没有二万人,主力全都部署在西线,与他们的传统敌人奥斯曼帝国对峙,但是正如对于王财来说,这是中华帝国重新确立大国地位的复兴之战一样,对于俄罗斯来说,长期对中国人的轻视以及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对胜利的迫切需要,亚历山大二世也针锋相对的命令俄军向远东增兵,还启用了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表现突出的巴布科夫上校担任远东俄军指挥官,统一指挥侵华俄军,与他们配合的还有在赤峰州苟延残喘满清朝廷指挥下的关外清军。但是显然清廷对于他们在关外的威望过于自信了,《赤峰条约》丧师割地的耻辱与侵华俄军的大屠杀反而让关外地清军一边倒的站在了帝国政府这一边,为了应对即将攻入黑龙江、吉林的俄军。整营整营清军向不断推进的帝国新军投降,数月之内,帝国新军就推进到了吉林境内,与集结在伯力、报喜城(海兰泡)的俄军远远的对峙着,在两军的中间充当缓冲地正是走投无路的满清朝廷和一万多甘心做民族罪人地残兵败将。

    为了打好这一仗,被授于关外用兵专权的总参谋部由葛海华亲自挂帅,在奉天成立前线指挥部。同时将五万新军整编成了两个兵团,一兵团辖先期出关的新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四个军,共计二万人,武智久为兵团长,刘铭传为副,二兵团辖左二、新一、新三、新五四个军。共计三万人,高建国为兵团长,冯天为副,两个兵团共装备九磅炮六十门,十二磅炮二十门,而迫击炮则更多,甚至王财还悄悄的把藏在军火库的五百枚装着砒霜、狼烟的毒气弹也送到了前线,琢磨着万一不是老毛子对手。下毒也要毒死这帮狗日的,可以说是掏光了王财地家底。在策略上,总参充分考虑到了关外的特殊情况,一方面是正值秋冬季,气候转凉,南方新军战斗力大受影响。另一方面也考虑要缓和与当地百姓之间的矛盾,努力消除少数民族对汉军的敌视态度,争取关外百姓的支持,也为了能够通过小规模的接触来了解俄军这个对手的战斗水平,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