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三国将军本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东汉历史上,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曾并为两大家,随着汉末乱世中汝南袁氏的湮灭,陈郡袁氏的族人在魏晋时期,逐渐成为顶级门阀之一,绵延数百年。
袁氏渊源考
要说袁氏的起源,一般来说,都是说来源于舜,其后人辕涛涂是袁氏的鼻祖。在《汉国三老袁良碑》上写着:厥先舜苗,世为封君。周之兴,虞阏父典陶正,嗣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初氏父字,立姓曰袁。
这篇碑文存于《隶释》卷六,所幸缺字极少,因此完整记录了东汉时人流传认同的“袁氏起源”,到唐朝人林宝撰《元和姓纂》,袁氏谱又有所改变,再到北宋欧阳修等人著《新唐书》,又产生差异,笔者再三比较,可简单归纳要点如下(三方记载都认可的主流):
在周时,有舜的后人虞阏父,其子妫满获封陈侯;
妫满玄孙辕涛涂,立姓袁,成为袁姓始祖,-656年任陈国大夫。
其后人袁颇,-484年任陈国司徒。
在秦末乱世(-209年-),后人袁生(或袁告)曾避难迁徙至河洛一带;汉兴之后(-202年-),又迁回故乡陈地扶乐县(扶乐县就是陈郡袁氏的郡望,《水经注》云故扶乐县城东北有袁氏族墓群)。
汉武帝征和三年(-90年),袁生之曾孙(或元孙,或孙)袁幹,因功封关内侯(或贵乡侯)。
袁幹儿子袁经、孙子袁山,袁山曾孙袁良(或云“幹八世孙良”)。
袁良身份考
袁良就是《国三老碑》的主人公,碑文的内容就是说他在汉顺帝登基后(125年-),被选拜为国三老的事。袁良卒于永建六年(131年)二月十五日,年龄至少八十五岁,可谓高寿。
可以说,自汉代开始,陈郡袁氏才是主脉,汝南袁氏也是从陈郡迁徙出去的一支。例如《典略》中记载,袁术在谋划称帝时,其中他为自己找的一条理由就提到“袁姓出陈”,可见袁术的汝南袁氏渊源也是出自陈地的,只不过我们找不到何时迁出的记载了。
在《元和姓纂》及《新唐书》的宰相世系表中,在认定陈郡、汝南两个袁氏差别时就酿了一个大错。
《元和姓纂》:干封贵乡候始居陈郡著姓,八代孙良,生昌、璋,昌生安……璋生滂为司徒……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袁生玄孙干封贵乡候,八世孙良,二子昌、璋,昌成武令,生安,璋生滂。
在《元和姓纂》里,出现了一个史书上并没有记载的袁昌,并说他生了袁安,成了汝南袁氏的鼻祖,然后袁璋生下了袁滂。然后这里就产生了一个著名的错误。
道理很简单:若如此记载,袁安和袁滂则是平辈,而实际上,两个人根本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袁安是汉章帝、和帝时期的人,袁滂是汉桓帝、灵帝时期的人)。
南宋赵明诚在《金石录》中就对这个错误进行了详细考证,原文摘录如下:
以此碑及《后汉书》考之《姓纂》与《唐表》殊为疏谬。
《袁安列传》云“安祖父良,平帝时(-9至6年),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中至成武令”。今据此碑,良以永建六年卒(131年),相距盖百余年,以此知非一人无疑。
又安以永元四年卒(92年),良卒乃在其后三十九年,以此知非安之祖亦无疑也。
盖安汝南汝阳人,滂乃陈郡扶乐人,其乡里族系亦自不同,而安与滂相去岁月甚远,不得为从父兄弟明矣。岂二人之祖其名偶同,遂尔差谬邪。
综上可知:
陈郡袁氏为袁氏主脉。
汝南袁氏出于陈地,时间、始祖未详。
《国三老碑》乃陈郡袁良,非范书《袁安传》之祖父。
《袁良碑》云良子:光、腾、璋;范书《袁安传》无子留名;《水经注》云扶乐有《袁腾碑》,与良碑合;《姓纂》云良生昌、璋,璋与《良碑》合,昌未知由来。
袁良谱系
所以,我们要厘清陈郡袁氏谱系,以《国三老碑》较为妥当,《姓纂》记载已经发生了偏差,只能作为参考补充。
按《国三老碑》记载,袁良有三个儿子:光、腾、璋;有两个孙子:滂、弘。按碑文我们是不知道滂、弘具体是谁的儿子,以《姓纂》来作补充,那就可以认定滂是璋所生了。
袁腾也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因为有《水经注》作证,说扶乐城外的袁氏族墓群中就有袁腾碑;《姓纂》对袁腾只字不提,倒是多出来个“袁昌”,实在是... -->>
在东汉历史上,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曾并为两大家,随着汉末乱世中汝南袁氏的湮灭,陈郡袁氏的族人在魏晋时期,逐渐成为顶级门阀之一,绵延数百年。
袁氏渊源考
要说袁氏的起源,一般来说,都是说来源于舜,其后人辕涛涂是袁氏的鼻祖。在《汉国三老袁良碑》上写着:厥先舜苗,世为封君。周之兴,虞阏父典陶正,嗣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初氏父字,立姓曰袁。
这篇碑文存于《隶释》卷六,所幸缺字极少,因此完整记录了东汉时人流传认同的“袁氏起源”,到唐朝人林宝撰《元和姓纂》,袁氏谱又有所改变,再到北宋欧阳修等人著《新唐书》,又产生差异,笔者再三比较,可简单归纳要点如下(三方记载都认可的主流):
在周时,有舜的后人虞阏父,其子妫满获封陈侯;
妫满玄孙辕涛涂,立姓袁,成为袁姓始祖,-656年任陈国大夫。
其后人袁颇,-484年任陈国司徒。
在秦末乱世(-209年-),后人袁生(或袁告)曾避难迁徙至河洛一带;汉兴之后(-202年-),又迁回故乡陈地扶乐县(扶乐县就是陈郡袁氏的郡望,《水经注》云故扶乐县城东北有袁氏族墓群)。
汉武帝征和三年(-90年),袁生之曾孙(或元孙,或孙)袁幹,因功封关内侯(或贵乡侯)。
袁幹儿子袁经、孙子袁山,袁山曾孙袁良(或云“幹八世孙良”)。
袁良身份考
袁良就是《国三老碑》的主人公,碑文的内容就是说他在汉顺帝登基后(125年-),被选拜为国三老的事。袁良卒于永建六年(131年)二月十五日,年龄至少八十五岁,可谓高寿。
可以说,自汉代开始,陈郡袁氏才是主脉,汝南袁氏也是从陈郡迁徙出去的一支。例如《典略》中记载,袁术在谋划称帝时,其中他为自己找的一条理由就提到“袁姓出陈”,可见袁术的汝南袁氏渊源也是出自陈地的,只不过我们找不到何时迁出的记载了。
在《元和姓纂》及《新唐书》的宰相世系表中,在认定陈郡、汝南两个袁氏差别时就酿了一个大错。
《元和姓纂》:干封贵乡候始居陈郡著姓,八代孙良,生昌、璋,昌生安……璋生滂为司徒……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袁生玄孙干封贵乡候,八世孙良,二子昌、璋,昌成武令,生安,璋生滂。
在《元和姓纂》里,出现了一个史书上并没有记载的袁昌,并说他生了袁安,成了汝南袁氏的鼻祖,然后袁璋生下了袁滂。然后这里就产生了一个著名的错误。
道理很简单:若如此记载,袁安和袁滂则是平辈,而实际上,两个人根本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袁安是汉章帝、和帝时期的人,袁滂是汉桓帝、灵帝时期的人)。
南宋赵明诚在《金石录》中就对这个错误进行了详细考证,原文摘录如下:
以此碑及《后汉书》考之《姓纂》与《唐表》殊为疏谬。
《袁安列传》云“安祖父良,平帝时(-9至6年),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中至成武令”。今据此碑,良以永建六年卒(131年),相距盖百余年,以此知非一人无疑。
又安以永元四年卒(92年),良卒乃在其后三十九年,以此知非安之祖亦无疑也。
盖安汝南汝阳人,滂乃陈郡扶乐人,其乡里族系亦自不同,而安与滂相去岁月甚远,不得为从父兄弟明矣。岂二人之祖其名偶同,遂尔差谬邪。
综上可知:
陈郡袁氏为袁氏主脉。
汝南袁氏出于陈地,时间、始祖未详。
《国三老碑》乃陈郡袁良,非范书《袁安传》之祖父。
《袁良碑》云良子:光、腾、璋;范书《袁安传》无子留名;《水经注》云扶乐有《袁腾碑》,与良碑合;《姓纂》云良生昌、璋,璋与《良碑》合,昌未知由来。
袁良谱系
所以,我们要厘清陈郡袁氏谱系,以《国三老碑》较为妥当,《姓纂》记载已经发生了偏差,只能作为参考补充。
按《国三老碑》记载,袁良有三个儿子:光、腾、璋;有两个孙子:滂、弘。按碑文我们是不知道滂、弘具体是谁的儿子,以《姓纂》来作补充,那就可以认定滂是璋所生了。
袁腾也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因为有《水经注》作证,说扶乐城外的袁氏族墓群中就有袁腾碑;《姓纂》对袁腾只字不提,倒是多出来个“袁昌”,实在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