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弃妇再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停地捋线、捻线,麻线条顺着手指变成了线,捻出来的线长了就缠绕在纺线锤上,熟能生巧,她纺出来的麻线粗细均匀,结实耐用,惹得众人一阵赞叹,张老太忍不住道:“硕哥媳妇,你这线捻得可真好。”
众人仔细看,确实,那线很光滑,不像有些人捻出来的线显得很毛糙,而且不均匀。
“硕哥媳妇,你的手这么巧,给我捻一团麻线可好?我现在给你二叔纳鞋底,竟没工夫捻线,愁得头发都白了。”张二婶道,心说赶紧答应,自己就省几天工夫了,她手脚不慢,但是要想捻出一大团麻线,最少得花四五日。
其他人听了,都笑看秀姑。
一见到张二婶,秀姑就想到前几天她带孙子来吃肉喝汤的情景,笑眯眯地拒绝道:“那可不行,我公爹和阿硕天天干活,鞋子磨损得厉害,我得趁着冬闲多做几双鞋,总不能让他们爷俩穿草鞋。二婶子,你儿媳妇好几个,不像我们家就我一个缝衣制鞋,二婶子你随便找一两个帮你,就能在你纳鞋底的时候给你捻出足够的麻线了。”
四婶很不喜欢二嫂,当即声援秀姑,“就是,二嫂子,手巧可不是多干活的理由。你有说话的工夫,倒不如回去催促你儿媳妇勤快点。”瞧他们家的孩子脏得都不能见人了,婆媳五个人竟没一个替孩子收拾收拾,看着就恶心。
当着大家的面,张二婶不好翻脸,嘟囔几句,没有再提要麻线的事儿。
旁人笑了笑,在张家烤火哪能看着张二婶欺负人?有志一同地转移话题,“硕哥媳妇,阿硕出门有些日子了吧?啥时候回来?”
“出门十来日了,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秀姑神情低落。
朝夕相处不觉如何,离别后才知相思苦。
张老太婆媳和四婶等人忙都劝道:“阿硕本事大着呢,很快就家来了。”
提起此事,难免问起云家之败。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许多人原就嫉恨云掌柜也是附近山村里的庄稼汉,只因家道殷实又认得几个字,进城里买铺子做生意,娶妻生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如今突然败落了,人也死了,许多人在背地里幸灾乐祸。
“听说云家出事,你们家借了不少钱?”前几个月不是说没钱了吗?怎么还有钱借给云家?张二婶金氏几个人眼珠子乱转。
秀姑很了解这类人的心态,不跟他们说清楚了,他们还以为自己家多有钱似的,于是淡淡地开口道:“人生在世,谁家没有求人的时候?我公爹和云三叔兄弟情分好,他们家遇到了难事,怎能不出手?不独我们家,明堂兄弟、大海兄弟等人都帮了忙。我们家自个儿欠着几十两银子外债,只是云三叔家比较急,就卖了我那几件金银首饰。可巧住在京城的袁大伯家托人顺路带了些东西来,大伙儿一起,勉强凑够了云家的欠款。”
云母和云妻曾拖着病体登门致谢,虽未对外头说借了多少钱,但是村里都知道这件事。
她没提云家在府城里遭遇到的不公,若是外人知道白家这样对待云家,又是官府出的头,定然会对云家避而远之。
“啥?你那金首饰银首饰都卖了?咋就艰难到这样的地步了?亏你性子好,居然舍得把金银首饰拿出来卖掉,你在周家就不这样。”众人中不管是和张家亲厚的,还是和张家疏淡的,不约而同地睁大眼,心里啧啧称奇,那可是金首饰银首饰!
张二婶心里最是幸灾乐祸,脸上有所流露,“哟,这么一来,你可就比不上嫁给苗里长的翠姑了。翠姑天天穿金戴银,前儿还扯了一身绸缎衣裳呢。”那副打扮,跟城里的小姐一样。
“我原就比不得翠姑,她如今过得好,理所应当。”秀姑从来就没想过和别人攀比。
旁人听了,一起沉默。
相比翠姑掐尖要强的性子,她们更喜欢秀姑。
慢慢地说起了家中琐事,不再提这些,秀姑看在眼里,暗暗点头,到底还是厚道人多些,于是说道:“大伙儿今年秋收的收成如何?”
“不大好呢,去了粮种,一亩地也就挣几斗粮食,再交了地税或是地租子就精光了。”
“是啊,见年上半年倒好,下半年真叫人心慌意乱。”
“今年秋收没让咱们颗粒无收,咱们就感谢老天爷吧,瞧夏天那一两个月,家家户户都急得嗓子冒烟,如今把本钱收上来了,算是不错了。”张老太认真地道。
“可不是这句话,感谢老天爷今年秋天没让咱们颗粒无收,只盼明年风调雨顺。”
秀姑忽道:“今年年景不好,收成都不多,大伙儿家里存粮食了不曾?我听说,外头有些人说明年的年景也不好呢,大家家里有粮食的就别卖了,没粮食也买些粮食存着。咱们都是经历过灾荒的人,手里有粮心不慌。”不能告诉大伙儿即将打仗,平时说闲话就提醒他们多多存些粮食吧,至于听不听就在他们了。
仔细想想,大家觉得有理,都说家里存了些陈粮,老人说话了,今年没敢卖。
看来,家有一老确实如有一宝。
唯有坐在秀姑脚边烤火的壮壮默默听他们说话,暗暗记住了张二婶的言语。
这两日雪化了,壮壮本想去上学,老张进城带来壮壮学里放假的消息,两位先生路途崎岖,学堂里又无火盆,墨汁凝冰,携带的干粮也都不能入口,十分不便,只能等一二月暖和些再开学,两位先生得了有大儒注解的四书五经,便趁机在家里苦读,以备来年考试。
近来寒冷异常,家中常有人来串门,四间卧室早就锁上了门。他们家上房五间,卧室各有一门,不似别家的房间要么不隔开,要么以茅草编的草帘子隔开。因张硕那一间放着家用的银钱,东间放着书架子,老张卧室里也有钱,壮壮屋里也有书案和文房四宝书籍等,所以每逢人来,四间门俱是锁上,娘儿俩只在堂屋接待众人,主要是怕带来的孩子淘气。
堂屋里烧着火盆,门上挂着半旧的棉帘子遮住外面的寒风,十分暖和。张家每间房都很阔朗,甚至比得上别家两三间房,因而正门左右墙上各开一窗,如今略开一缝通风。
壮壮心想,二奶奶总是欺负娘,等阿爷和爹回来就告诉他们,以后不卖肉给二奶奶家。
老张晌午回来,大家都回家做饭了,壮壮便如此告状。
“壮壮疼娘,阿爷都知道,回来跟你爹说,不卖肉给你二奶奶家。”老张摸了他一把,对秀姑说道:“明儿我不进城了,咱家最近都少出门。”
秀姑一惊,“爹,发生什么事了?”莫非打仗了?
老张叹了一口气,道:“县城里说是荣亲王反了,逃出京城,在闽南那边起了兵,说什么‘诛陶霍,清君侧’,我也不是很懂,府城县城处处戒严,进出城门全部需要接受盘查,估计再过一会子消息传到咱们村,里长就该叫人去商量事儿了。”
停地捋线、捻线,麻线条顺着手指变成了线,捻出来的线长了就缠绕在纺线锤上,熟能生巧,她纺出来的麻线粗细均匀,结实耐用,惹得众人一阵赞叹,张老太忍不住道:“硕哥媳妇,你这线捻得可真好。”
众人仔细看,确实,那线很光滑,不像有些人捻出来的线显得很毛糙,而且不均匀。
“硕哥媳妇,你的手这么巧,给我捻一团麻线可好?我现在给你二叔纳鞋底,竟没工夫捻线,愁得头发都白了。”张二婶道,心说赶紧答应,自己就省几天工夫了,她手脚不慢,但是要想捻出一大团麻线,最少得花四五日。
其他人听了,都笑看秀姑。
一见到张二婶,秀姑就想到前几天她带孙子来吃肉喝汤的情景,笑眯眯地拒绝道:“那可不行,我公爹和阿硕天天干活,鞋子磨损得厉害,我得趁着冬闲多做几双鞋,总不能让他们爷俩穿草鞋。二婶子,你儿媳妇好几个,不像我们家就我一个缝衣制鞋,二婶子你随便找一两个帮你,就能在你纳鞋底的时候给你捻出足够的麻线了。”
四婶很不喜欢二嫂,当即声援秀姑,“就是,二嫂子,手巧可不是多干活的理由。你有说话的工夫,倒不如回去催促你儿媳妇勤快点。”瞧他们家的孩子脏得都不能见人了,婆媳五个人竟没一个替孩子收拾收拾,看着就恶心。
当着大家的面,张二婶不好翻脸,嘟囔几句,没有再提要麻线的事儿。
旁人笑了笑,在张家烤火哪能看着张二婶欺负人?有志一同地转移话题,“硕哥媳妇,阿硕出门有些日子了吧?啥时候回来?”
“出门十来日了,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秀姑神情低落。
朝夕相处不觉如何,离别后才知相思苦。
张老太婆媳和四婶等人忙都劝道:“阿硕本事大着呢,很快就家来了。”
提起此事,难免问起云家之败。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许多人原就嫉恨云掌柜也是附近山村里的庄稼汉,只因家道殷实又认得几个字,进城里买铺子做生意,娶妻生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如今突然败落了,人也死了,许多人在背地里幸灾乐祸。
“听说云家出事,你们家借了不少钱?”前几个月不是说没钱了吗?怎么还有钱借给云家?张二婶金氏几个人眼珠子乱转。
秀姑很了解这类人的心态,不跟他们说清楚了,他们还以为自己家多有钱似的,于是淡淡地开口道:“人生在世,谁家没有求人的时候?我公爹和云三叔兄弟情分好,他们家遇到了难事,怎能不出手?不独我们家,明堂兄弟、大海兄弟等人都帮了忙。我们家自个儿欠着几十两银子外债,只是云三叔家比较急,就卖了我那几件金银首饰。可巧住在京城的袁大伯家托人顺路带了些东西来,大伙儿一起,勉强凑够了云家的欠款。”
云母和云妻曾拖着病体登门致谢,虽未对外头说借了多少钱,但是村里都知道这件事。
她没提云家在府城里遭遇到的不公,若是外人知道白家这样对待云家,又是官府出的头,定然会对云家避而远之。
“啥?你那金首饰银首饰都卖了?咋就艰难到这样的地步了?亏你性子好,居然舍得把金银首饰拿出来卖掉,你在周家就不这样。”众人中不管是和张家亲厚的,还是和张家疏淡的,不约而同地睁大眼,心里啧啧称奇,那可是金首饰银首饰!
张二婶心里最是幸灾乐祸,脸上有所流露,“哟,这么一来,你可就比不上嫁给苗里长的翠姑了。翠姑天天穿金戴银,前儿还扯了一身绸缎衣裳呢。”那副打扮,跟城里的小姐一样。
“我原就比不得翠姑,她如今过得好,理所应当。”秀姑从来就没想过和别人攀比。
旁人听了,一起沉默。
相比翠姑掐尖要强的性子,她们更喜欢秀姑。
慢慢地说起了家中琐事,不再提这些,秀姑看在眼里,暗暗点头,到底还是厚道人多些,于是说道:“大伙儿今年秋收的收成如何?”
“不大好呢,去了粮种,一亩地也就挣几斗粮食,再交了地税或是地租子就精光了。”
“是啊,见年上半年倒好,下半年真叫人心慌意乱。”
“今年秋收没让咱们颗粒无收,咱们就感谢老天爷吧,瞧夏天那一两个月,家家户户都急得嗓子冒烟,如今把本钱收上来了,算是不错了。”张老太认真地道。
“可不是这句话,感谢老天爷今年秋天没让咱们颗粒无收,只盼明年风调雨顺。”
秀姑忽道:“今年年景不好,收成都不多,大伙儿家里存粮食了不曾?我听说,外头有些人说明年的年景也不好呢,大家家里有粮食的就别卖了,没粮食也买些粮食存着。咱们都是经历过灾荒的人,手里有粮心不慌。”不能告诉大伙儿即将打仗,平时说闲话就提醒他们多多存些粮食吧,至于听不听就在他们了。
仔细想想,大家觉得有理,都说家里存了些陈粮,老人说话了,今年没敢卖。
看来,家有一老确实如有一宝。
唯有坐在秀姑脚边烤火的壮壮默默听他们说话,暗暗记住了张二婶的言语。
这两日雪化了,壮壮本想去上学,老张进城带来壮壮学里放假的消息,两位先生路途崎岖,学堂里又无火盆,墨汁凝冰,携带的干粮也都不能入口,十分不便,只能等一二月暖和些再开学,两位先生得了有大儒注解的四书五经,便趁机在家里苦读,以备来年考试。
近来寒冷异常,家中常有人来串门,四间卧室早就锁上了门。他们家上房五间,卧室各有一门,不似别家的房间要么不隔开,要么以茅草编的草帘子隔开。因张硕那一间放着家用的银钱,东间放着书架子,老张卧室里也有钱,壮壮屋里也有书案和文房四宝书籍等,所以每逢人来,四间门俱是锁上,娘儿俩只在堂屋接待众人,主要是怕带来的孩子淘气。
堂屋里烧着火盆,门上挂着半旧的棉帘子遮住外面的寒风,十分暖和。张家每间房都很阔朗,甚至比得上别家两三间房,因而正门左右墙上各开一窗,如今略开一缝通风。
壮壮心想,二奶奶总是欺负娘,等阿爷和爹回来就告诉他们,以后不卖肉给二奶奶家。
老张晌午回来,大家都回家做饭了,壮壮便如此告状。
“壮壮疼娘,阿爷都知道,回来跟你爹说,不卖肉给你二奶奶家。”老张摸了他一把,对秀姑说道:“明儿我不进城了,咱家最近都少出门。”
秀姑一惊,“爹,发生什么事了?”莫非打仗了?
老张叹了一口气,道:“县城里说是荣亲王反了,逃出京城,在闽南那边起了兵,说什么‘诛陶霍,清君侧’,我也不是很懂,府城县城处处戒严,进出城门全部需要接受盘查,估计再过一会子消息传到咱们村,里长就该叫人去商量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