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百战奇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迁都武昌,增修江南城防设施,疏散城镇居民,将会给我们造成城镇不可攻拔,野外无所掠获的被动局面,一旦吴国把大批舰船集中到夏口对我进行防御,那么,明年伐吴的计划或许就落空了。”就在晋武帝与中书令张华下围棋兴致正浓之时,恰逢杜预的奏表送到。张华立即推开棋盘拱手向武帝说:“陛下英明伟大,战无不胜,国家富饶,兵力强大;吴王孙皓荒淫暴虐,滥杀贤能之人,现在立即出兵进攻他,将不费多大代价就可以平定吴国。”晋武帝听后,就批准了杜预的建议。杜预于是把部队集中到江陵,并派周旨、伍巢等将率军乘船夜渡长江以袭击乐乡;晋军沿途多插旗帜,点火于巴山之上,出击其要害之地,从心理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俘虏了吴军都督孙歆。晋军在平定了长江上游地区后,从湘江以南至交州、广州的广大地区的吴国州郡,都望风不战而降,杜预则亲执符节宣读皇帝诏书,一一加以安抚。在晋军众将举行会议时,有人提出说:“已据江南百年的吴国敌寇,是很难一下子把它完全战胜的。如今正值酷暑,雨季已经开始,疫病将要流行。因此,我们应当等到冬季到来之时,再大举进攻吧。”杜预则坚定地回答说:“从前燕国大将乐毅凭借济西一战,而一鼓作气地吞并了齐国。现在,我军已经声威大振,对敌进攻如同刀劈长竹一样,数节劈开之后,其余的就会迎刃而解,再也用不着费力了。”于是,杜预指挥众将率军直趋吴国京都建业,沿途所过城镇的吴军,无不束手就降,结果活捉了孙皓,平定了吴国。
<b>解析</b>
本篇以势战为题,旨在阐述充分利用有利态势击敌的问题。它认为,作战上所讲的“势”就是利用击敌的有利态势问题。只要抓住敌人可被击败的有利态势,不失时机地进攻之,就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因此,本篇这里所讲的“乘势”问题,从作战指导的角度看,乃是一个如何正确选择战机的问题。作战时机,特别是战略决战时机,选择得是否恰当有利,将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败。所以,正确选择战机问题,历来是为兵家所极其重视和把握的问题。西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晋灭吴战争,就是充分利用有利态势,不失时机地发动进攻而取得决战胜利的典型战例。司马炎(司马懿之孙)于魏元帝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取代曹魏建立西晋以后,为了实现灭吴统一全国的宏图大略,他从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经过十余年的稳步发展,使西晋一跃而成为当时“国富兵强”(见晋书-杜预传)的中原大国了。相反,地处江东的吴国这时在昏君孙皓的残暴统治下,却呈现出“吴之将亡,贤愚所知”(见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的衰败局面。晋武帝司马炎正是在这样对已极为有利的形势下,及时采纳了镇南大将军杜预、中书令张华等人建议,派遣大军对吴国发动战略进攻而取得决战胜利的。此役晋在作战指导上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能从敌我双方情况和地理条件的实际出发,制定了“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见资治通鉴-魏纪十-元帝景元三年)的正确战略方针,充分利用吴国日趋衰败的有利态势和长江顺流而下的有利条件,以二十万大军兵分六路齐进,给吴军造成不可阻挡的“破竹”之势,从出兵到占领吴都建业,仅四个月时间,就灭亡了吴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迁都武昌,增修江南城防设施,疏散城镇居民,将会给我们造成城镇不可攻拔,野外无所掠获的被动局面,一旦吴国把大批舰船集中到夏口对我进行防御,那么,明年伐吴的计划或许就落空了。”就在晋武帝与中书令张华下围棋兴致正浓之时,恰逢杜预的奏表送到。张华立即推开棋盘拱手向武帝说:“陛下英明伟大,战无不胜,国家富饶,兵力强大;吴王孙皓荒淫暴虐,滥杀贤能之人,现在立即出兵进攻他,将不费多大代价就可以平定吴国。”晋武帝听后,就批准了杜预的建议。杜预于是把部队集中到江陵,并派周旨、伍巢等将率军乘船夜渡长江以袭击乐乡;晋军沿途多插旗帜,点火于巴山之上,出击其要害之地,从心理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俘虏了吴军都督孙歆。晋军在平定了长江上游地区后,从湘江以南至交州、广州的广大地区的吴国州郡,都望风不战而降,杜预则亲执符节宣读皇帝诏书,一一加以安抚。在晋军众将举行会议时,有人提出说:“已据江南百年的吴国敌寇,是很难一下子把它完全战胜的。如今正值酷暑,雨季已经开始,疫病将要流行。因此,我们应当等到冬季到来之时,再大举进攻吧。”杜预则坚定地回答说:“从前燕国大将乐毅凭借济西一战,而一鼓作气地吞并了齐国。现在,我军已经声威大振,对敌进攻如同刀劈长竹一样,数节劈开之后,其余的就会迎刃而解,再也用不着费力了。”于是,杜预指挥众将率军直趋吴国京都建业,沿途所过城镇的吴军,无不束手就降,结果活捉了孙皓,平定了吴国。
<b>解析</b>
本篇以势战为题,旨在阐述充分利用有利态势击敌的问题。它认为,作战上所讲的“势”就是利用击敌的有利态势问题。只要抓住敌人可被击败的有利态势,不失时机地进攻之,就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因此,本篇这里所讲的“乘势”问题,从作战指导的角度看,乃是一个如何正确选择战机的问题。作战时机,特别是战略决战时机,选择得是否恰当有利,将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败。所以,正确选择战机问题,历来是为兵家所极其重视和把握的问题。西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晋灭吴战争,就是充分利用有利态势,不失时机地发动进攻而取得决战胜利的典型战例。司马炎(司马懿之孙)于魏元帝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取代曹魏建立西晋以后,为了实现灭吴统一全国的宏图大略,他从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经过十余年的稳步发展,使西晋一跃而成为当时“国富兵强”(见晋书-杜预传)的中原大国了。相反,地处江东的吴国这时在昏君孙皓的残暴统治下,却呈现出“吴之将亡,贤愚所知”(见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的衰败局面。晋武帝司马炎正是在这样对已极为有利的形势下,及时采纳了镇南大将军杜预、中书令张华等人建议,派遣大军对吴国发动战略进攻而取得决战胜利的。此役晋在作战指导上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能从敌我双方情况和地理条件的实际出发,制定了“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见资治通鉴-魏纪十-元帝景元三年)的正确战略方针,充分利用吴国日趋衰败的有利态势和长江顺流而下的有利条件,以二十万大军兵分六路齐进,给吴军造成不可阻挡的“破竹”之势,从出兵到占领吴都建业,仅四个月时间,就灭亡了吴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