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三国之我成了张角师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十天之后,逐渐完善的十二种部件终于组合在了一起,身长两尺三寸(52厘米),臂宽两尺(46厘米),箭匣一次装箭二十枚,一个可抓握的杠杆连接箭匣的尾端和弩身,击发后一手握住杠杆向后用力拉动,杠杆带动弩弦完成复位,同时拉开箭匣底部的两个木栓让箭匣内的铁箭落入箭槽内,箭完全由生铁所制,重九两(140克,汉斤十六两),长度一尺一寸(25厘米),箭簇为尖锐三棱型。
群策群力之下,这具连弩和刘启熟知的连弩已经大为不同,箭匣、杠杆和弩身由金属部件连接,可以随时装卸,这是刘启根据后世模块化武器的概念改进的,在战场上即使某个部件损坏也可以立即更换,大大提高了在战时维修的效率。
此外,为了可以让骑兵使用更加方便,弩身的握把的位置提前了很多,超过了弩身的中央,这样持弩弩身的大部分都可以得到手臂的支撑,不但大大提高了单手射击的稳定性和射击精度,上弦时也远比握把在后省力的多,弩弦便可延长加大整体硬度。
而且由于重心提前,连弩的重量就可以增加,在不影响瞄准的情况下,箭匣的形状变的扁而宽,多容纳了十枚铁箭,整整提高了一倍的火力!
让人惊喜的是,这一系列的改进是一些工匠们琢磨出来的,从前很多人都说诸葛弩是夸大虚构的,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是不可能造出那么先进的武器的,刘启也曾坚定的赞同,不过现在这个念头已经完全不复存在,他再也不敢轻视古人的智慧了!
刘启捧着由自己主持造出的历史上第一具真正意义上的连弩激动的双手都有些颤抖,望着周围众人期待的目光,他深吸一口气举起连弩来朝目标草靶扣动了扳机。
嗖!
当!
刘启用力扣动扳机,铁箭离弦而出,瞬间便抵达二十步外的挂着鱼鳞铁甲的草靶,伴着一声脆响,铁箭轻易的破开挡在前面的阻碍,坚决的钻进了草靶之中。
紧接着刘启垂下右臂,左手扳着杠杆用力往后一拉,重新抬起连弩略微瞄准后再次扣动了扳机,然后不停的重复着上面的动作,直到射空箭匣为止。
“将军真乃神人也!”
特地赶来的梁峰和刘洪等人小心翼翼的接过这具连弩惊喜交加的把玩着,简直对刘启佩服到五体投地。
这具力度大约一百五十汉斤,可在三十米内可穿透鱼鳞铁甲,五十米内可穿透牛皮硬甲的连弩只用了半柱香的工夫就射完了二十支箭,用现有的手弩在同样的时间里即使不瞄准最快也只能射四五箭,射速几乎和弓箭不相上下!
最重要的是,训练一名弩手要远比训练一名弓手快速简单,优秀的弓手更看重的是天赋,感觉和意识不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就能获得的,而弩手的要求就简单太多了,完全不必考虑什么抛物线,侧风对落点的影响,捕捉目标的移动轨迹,估算提前量......,只需对准五十米内的目标扣动扳机,面对初速超过每秒五十米的铁箭,在低于1秒钟的时间里人类几乎完全不可能有什么反应。
拥有这样犀利的武器,十倍于己的敌人又有何惧哉!
刘启一边得意的将众人的崇拜照单全收,一边背着双手偷偷揉着酸麻的左臂,暗道不是本将军体力不济射速还要更快呢!
连弩算是顺利的定型了,不过可惜的是无法立即装备军队,刘启大致知道弓弩的制作比较费时费力,但了解到实际情况后还是把他吓了一跳,军用的弓弩是复合弓弩,由干、角、筋、胶、丝、漆,合称“六材”构成,选合适的木材为干,贴上制成薄片的牛角,用动物筋腱或鱼鳔熬制的胶粘合,再用丝线紧密缠绕,最后涂上清漆完成。
这个过程不是一气呵成的,各部分的材料需要在不同的时节进行特殊处理,冬天治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拢诸材,寒冬时置于弓匣内定型,来年春天上弓弦,再藏置一年方可使用。
如此繁复的工艺程序,需跨越两至三年时间,在制弓作坊中,由于各项工作可交错进行,故每年都会在不同时段有成批的成品,但就一张弓而言,其工时是无法缩短的,制弩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一切只为拉开弦后的形成最大程度上的形变势能,转化为让箭飞的更快更远的动能。
高鸿最为心急,嚷嚷着让工匠们想办法加快速度,听着工匠们苦口婆心的跟高鸿和甘宁他们解释不按照正规流程制作的速成产品的弊端,刘启走到草靶跟前转了几圈展开了眉头,他当然更没那耐心等两三年,除了弩臂需要的干材外其他材料都有现成的,先拿来用上,现在正好是冬天,可以大量制作干材,先做出几百具连弩来用着!
军队少有少的好处,步兵对连弩的需求并不紧迫,现在当务之急是先给水军和骑兵装备起来,至于造出来耐不耐用的问题刘启才懒得理会,用坏了就烧掉,再造就是了!再昂贵的武器也没有人重要,速成的连弩再不耐用坚持射十几匣箭不成问题吧,这十几匣子箭能杀伤多少敌人... -->>
十天之后,逐渐完善的十二种部件终于组合在了一起,身长两尺三寸(52厘米),臂宽两尺(46厘米),箭匣一次装箭二十枚,一个可抓握的杠杆连接箭匣的尾端和弩身,击发后一手握住杠杆向后用力拉动,杠杆带动弩弦完成复位,同时拉开箭匣底部的两个木栓让箭匣内的铁箭落入箭槽内,箭完全由生铁所制,重九两(140克,汉斤十六两),长度一尺一寸(25厘米),箭簇为尖锐三棱型。
群策群力之下,这具连弩和刘启熟知的连弩已经大为不同,箭匣、杠杆和弩身由金属部件连接,可以随时装卸,这是刘启根据后世模块化武器的概念改进的,在战场上即使某个部件损坏也可以立即更换,大大提高了在战时维修的效率。
此外,为了可以让骑兵使用更加方便,弩身的握把的位置提前了很多,超过了弩身的中央,这样持弩弩身的大部分都可以得到手臂的支撑,不但大大提高了单手射击的稳定性和射击精度,上弦时也远比握把在后省力的多,弩弦便可延长加大整体硬度。
而且由于重心提前,连弩的重量就可以增加,在不影响瞄准的情况下,箭匣的形状变的扁而宽,多容纳了十枚铁箭,整整提高了一倍的火力!
让人惊喜的是,这一系列的改进是一些工匠们琢磨出来的,从前很多人都说诸葛弩是夸大虚构的,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是不可能造出那么先进的武器的,刘启也曾坚定的赞同,不过现在这个念头已经完全不复存在,他再也不敢轻视古人的智慧了!
刘启捧着由自己主持造出的历史上第一具真正意义上的连弩激动的双手都有些颤抖,望着周围众人期待的目光,他深吸一口气举起连弩来朝目标草靶扣动了扳机。
嗖!
当!
刘启用力扣动扳机,铁箭离弦而出,瞬间便抵达二十步外的挂着鱼鳞铁甲的草靶,伴着一声脆响,铁箭轻易的破开挡在前面的阻碍,坚决的钻进了草靶之中。
紧接着刘启垂下右臂,左手扳着杠杆用力往后一拉,重新抬起连弩略微瞄准后再次扣动了扳机,然后不停的重复着上面的动作,直到射空箭匣为止。
“将军真乃神人也!”
特地赶来的梁峰和刘洪等人小心翼翼的接过这具连弩惊喜交加的把玩着,简直对刘启佩服到五体投地。
这具力度大约一百五十汉斤,可在三十米内可穿透鱼鳞铁甲,五十米内可穿透牛皮硬甲的连弩只用了半柱香的工夫就射完了二十支箭,用现有的手弩在同样的时间里即使不瞄准最快也只能射四五箭,射速几乎和弓箭不相上下!
最重要的是,训练一名弩手要远比训练一名弓手快速简单,优秀的弓手更看重的是天赋,感觉和意识不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就能获得的,而弩手的要求就简单太多了,完全不必考虑什么抛物线,侧风对落点的影响,捕捉目标的移动轨迹,估算提前量......,只需对准五十米内的目标扣动扳机,面对初速超过每秒五十米的铁箭,在低于1秒钟的时间里人类几乎完全不可能有什么反应。
拥有这样犀利的武器,十倍于己的敌人又有何惧哉!
刘启一边得意的将众人的崇拜照单全收,一边背着双手偷偷揉着酸麻的左臂,暗道不是本将军体力不济射速还要更快呢!
连弩算是顺利的定型了,不过可惜的是无法立即装备军队,刘启大致知道弓弩的制作比较费时费力,但了解到实际情况后还是把他吓了一跳,军用的弓弩是复合弓弩,由干、角、筋、胶、丝、漆,合称“六材”构成,选合适的木材为干,贴上制成薄片的牛角,用动物筋腱或鱼鳔熬制的胶粘合,再用丝线紧密缠绕,最后涂上清漆完成。
这个过程不是一气呵成的,各部分的材料需要在不同的时节进行特殊处理,冬天治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拢诸材,寒冬时置于弓匣内定型,来年春天上弓弦,再藏置一年方可使用。
如此繁复的工艺程序,需跨越两至三年时间,在制弓作坊中,由于各项工作可交错进行,故每年都会在不同时段有成批的成品,但就一张弓而言,其工时是无法缩短的,制弩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一切只为拉开弦后的形成最大程度上的形变势能,转化为让箭飞的更快更远的动能。
高鸿最为心急,嚷嚷着让工匠们想办法加快速度,听着工匠们苦口婆心的跟高鸿和甘宁他们解释不按照正规流程制作的速成产品的弊端,刘启走到草靶跟前转了几圈展开了眉头,他当然更没那耐心等两三年,除了弩臂需要的干材外其他材料都有现成的,先拿来用上,现在正好是冬天,可以大量制作干材,先做出几百具连弩来用着!
军队少有少的好处,步兵对连弩的需求并不紧迫,现在当务之急是先给水军和骑兵装备起来,至于造出来耐不耐用的问题刘启才懒得理会,用坏了就烧掉,再造就是了!再昂贵的武器也没有人重要,速成的连弩再不耐用坚持射十几匣箭不成问题吧,这十几匣子箭能杀伤多少敌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