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i第八十九章初露端倪
第八十九章初露端倪
与包拯的会面并未持续多久,王景范向他献出对内清理欠款,对外扎紧枢密两条建议之后,便很快的散去。i唯独让三司衙门官吏感到惊异的是,包拯是面露笑意的将王景范送出门外的,这莫要说是少见,而是他们根本没见过包拯对谁笑过,哪怕是微微露出笑意——市井传言“包拯笑比黄河清”虽是夸张,而三司坐镇三司也是最近的事情,在这段时间里确实还真没见过包拯除了“铁面”之外的其他脸色。
显然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新来年轻的盐铁判官颇得包拯好感,能够得到这样严格司的欣赏,这也就让王景范还未接触自己本职之时便悄无声息的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三司衙门的官吏自然不是易于之辈,他们也都知道朝中有的是人对包拯看不过眼,但却不代表他们也有这个资格,况且这个新任的盐铁判官年轻的有些过分,估计也不是什么好惹的主儿。
王景范依旧由本部推官柳襄指引下来到盐铁判官的办公之所,这里距离勾院不过是几步的距离。原本三司三部各有自己的勾院,大宋立国之时很多机构都是仿前唐五代所置,如同三司的其他机构一般变动频繁一般,三司三部的勾院分合不定直到咸平六年1003年三部勾院合为一院才得以延续到今。勾院纠察三司钱谷、百物出入帐籍,负责勾销报账防止财物失陷,眼下来三司解释账目不等的办事人员多半都是要与勾院打交道。
适才王景范在三司衙门门厅等候之时,柳襄前来接引王景范前去面见包拯,那些等待办事的人员见此都懊悔不迭。虽说盐铁判官与他们来此办事的事项并不搭界,但人家好歹也可以能够说话,而现在传出来的消息显然这位年轻的盐铁判官正得到包拯的信任,这就更加重了他们的懊悔程度。不过若是他们知道王景范在包拯面前强烈建议对来自军方的账目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进行审核的话,他们怕是都有生吃了他的想法。
自包拯亲自将王景范送至门口后,柳襄对王景范的态亲切三分,先前只是单纯出于给王景范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ri后相处而已。虽说王景范是柳襄的司,但两人的发展轨迹完全不同,照例很少有回京述职的进士出身官员会在三司内就职很长时间的。尤其是王景范这样的状元出身的官员,在他们步入仕途最初的五六年里都是频繁的调动,从职位也是朝廷出于培养未来高级官员的想法出发,让他们更多的是学习熟悉各类机构的运作状况。
如柳襄这样年近四十还只是一个三司推官,并且在三司任职已经超过十年的境况来看,柳襄便是父亲生前所称的“技术官员”他们熟悉本部工作的情况,有着很强的“专业技能”无论谁当他们的司几乎都对他们没什么影响——因为离开他们整个机构就会陷入瘫痪,如三司还算是好的,诸如司天监、太医这类机构,不是这个圈里的人根本玩不转。i
柳襄先前的亲热只是礼节xing的,就算他冷淡的接待王景范,王景范也拿他没有什么办法。对于三司,王景范注定是一个过客,长则两三年,要是发生什么变故恐怕也就是几个月的事情,而柳襄若无特别的际遇怕是要在三司待一辈子几乎没有出任地方官的机会,这也就意味着柳襄穷其一生也未必能够迈到四品官这个门槛。
在柳襄看来王景范的前途确实是非常光明的,自己并非是进士出身若是离开三司他还真不知道自己能够胜任什么职位。他可以在三司慢慢的熬资历按照既定的阶梯向爬,王景范的仕途阶梯则远超过了他的想象,人家在三司熟悉一下最终目标还是直指中门下,甚至是为将来登高位后主掌三司。不过那将会是很遥远的事情,王景范未必能够走到那一步,他柳襄到时怕早已致仕养老,但王景范获得了包拯的赏识则是完全不同的事情了,若是怠慢了他怕是人家掉过头来给自己穿小鞋,到时就是自己难受了。
柳襄带着王景范除了将其带到办公之所之外,还应他的要求巡视兵刑案、胄案和铁案属自己治下三案的办公之所,甚至还拜访了另外一位主管兵刑和铁案的盐铁推官袁笥嘉,推官之下还有巡官、勾官等等。三司机构极为复杂,规模远超中门下,直接在三司衙门里任职的官吏就超过一千人,更有三司衙司这样的执掌属下大将、军将名籍及其水陆押运官物的准军事机构。柳襄在三司任职已经超过十年,对于三司衙门的地皮也是踩得极熟,不过带着王景范将自己职务范围内的官吏办公之所走遍已是极为吃力,更不要说拜访诸如户部、度支的同僚了,这些事还需以后慢慢来。
王景范年纪虽轻但见识非凡,毕竟他作为韩氏家族的女婿平ri所闻所见皆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别的不说,就是新任御史中丞韩绛他每个月至少也能见到五六次之多,相比之下他治下的三案官吏气场可比韩绛差远了,加之本身就是他们的司,王景范的身调放低一些便轻易的得到了他们的初步认可。
“公弼兄,今ri真是劳烦甚多,晚间丰乐楼不见不散!”王景范在结束了三司的第一天任职之后,特意到柳襄的班房问候一句。
柳襄笑着拱手说道:“见复客气,那晚我们丰乐楼见!”
自从高中状元入仕以来,王景范在宴饮方面一直都是极为克制的,一来他的xing格好静不喜交际应酬,二来宴饮频繁耗费时间,他的时间向来都是安排的比较紧——每ri的职事并不算繁重,但王景范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阅读一些典籍,尤其是进入馆阁之后,崇文院内有着最为齐全的文档案,自立国以来所有大臣的奏章,以及各个朝廷机构的文,这些文档穷其一生也只能阅读一二,王景范也不可能做到,他只能选择一些最重要的文借阅。i
大宋立国完全打破了历代以来文武分治的平衡,几乎是文臣一边倒的压制武将,与之相匹配的是整个帝国的权力架构重新洗牌官执掌帝国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已成常态,而文官系统在整个帝国权力架构中已经达到史无前例的巅峰状态。不过有权力的地方就有斗争,如何治理这个高度发达的大宋帝国便成为君臣之间、文官系统内部新的角力战场,从治国政策方针到朝廷机构的设置,所有权力圈中的角色们都在试图在典籍中找到答案作为依据,这也成就了历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庞大文档案中心崇文内外两院,这也就是所有试图迈进权力高层的新贵们都必须要经过馆阁的学习的根源所在。
莫要说帝国权力中心的鸡毛蒜皮都要穷追典籍,就是王景范自己开办的白沙院何尝不惹人非议?格物等诸科的设置就在士林中引起过一次广泛的讨论,虽然没有闹到朝堂去解决,但王景范已经怀疑有不少弹章堆在皇帝的案头——韩绛就曾隐约提过这些,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他牵扯到了三司使之争得罪了中门下,往常还有三分顾虑的人现在都忍不住跳出来写一笔,好叫这个锋芒毕露的状元郎尝尝什么是笔墨如刀的滋味。
白沙院寄托了父亲的理想和自己的期待,对此王景范自然不会有半分退缩,为此更是重订学规,在开篇就洋洋洒洒引经据典的说明格物诸科设... -->>
i第八十九章初露端倪
第八十九章初露端倪
与包拯的会面并未持续多久,王景范向他献出对内清理欠款,对外扎紧枢密两条建议之后,便很快的散去。i唯独让三司衙门官吏感到惊异的是,包拯是面露笑意的将王景范送出门外的,这莫要说是少见,而是他们根本没见过包拯对谁笑过,哪怕是微微露出笑意——市井传言“包拯笑比黄河清”虽是夸张,而三司坐镇三司也是最近的事情,在这段时间里确实还真没见过包拯除了“铁面”之外的其他脸色。
显然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新来年轻的盐铁判官颇得包拯好感,能够得到这样严格司的欣赏,这也就让王景范还未接触自己本职之时便悄无声息的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三司衙门的官吏自然不是易于之辈,他们也都知道朝中有的是人对包拯看不过眼,但却不代表他们也有这个资格,况且这个新任的盐铁判官年轻的有些过分,估计也不是什么好惹的主儿。
王景范依旧由本部推官柳襄指引下来到盐铁判官的办公之所,这里距离勾院不过是几步的距离。原本三司三部各有自己的勾院,大宋立国之时很多机构都是仿前唐五代所置,如同三司的其他机构一般变动频繁一般,三司三部的勾院分合不定直到咸平六年1003年三部勾院合为一院才得以延续到今。勾院纠察三司钱谷、百物出入帐籍,负责勾销报账防止财物失陷,眼下来三司解释账目不等的办事人员多半都是要与勾院打交道。
适才王景范在三司衙门门厅等候之时,柳襄前来接引王景范前去面见包拯,那些等待办事的人员见此都懊悔不迭。虽说盐铁判官与他们来此办事的事项并不搭界,但人家好歹也可以能够说话,而现在传出来的消息显然这位年轻的盐铁判官正得到包拯的信任,这就更加重了他们的懊悔程度。不过若是他们知道王景范在包拯面前强烈建议对来自军方的账目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进行审核的话,他们怕是都有生吃了他的想法。
自包拯亲自将王景范送至门口后,柳襄对王景范的态亲切三分,先前只是单纯出于给王景范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ri后相处而已。虽说王景范是柳襄的司,但两人的发展轨迹完全不同,照例很少有回京述职的进士出身官员会在三司内就职很长时间的。尤其是王景范这样的状元出身的官员,在他们步入仕途最初的五六年里都是频繁的调动,从职位也是朝廷出于培养未来高级官员的想法出发,让他们更多的是学习熟悉各类机构的运作状况。
如柳襄这样年近四十还只是一个三司推官,并且在三司任职已经超过十年的境况来看,柳襄便是父亲生前所称的“技术官员”他们熟悉本部工作的情况,有着很强的“专业技能”无论谁当他们的司几乎都对他们没什么影响——因为离开他们整个机构就会陷入瘫痪,如三司还算是好的,诸如司天监、太医这类机构,不是这个圈里的人根本玩不转。i
柳襄先前的亲热只是礼节xing的,就算他冷淡的接待王景范,王景范也拿他没有什么办法。对于三司,王景范注定是一个过客,长则两三年,要是发生什么变故恐怕也就是几个月的事情,而柳襄若无特别的际遇怕是要在三司待一辈子几乎没有出任地方官的机会,这也就意味着柳襄穷其一生也未必能够迈到四品官这个门槛。
在柳襄看来王景范的前途确实是非常光明的,自己并非是进士出身若是离开三司他还真不知道自己能够胜任什么职位。他可以在三司慢慢的熬资历按照既定的阶梯向爬,王景范的仕途阶梯则远超过了他的想象,人家在三司熟悉一下最终目标还是直指中门下,甚至是为将来登高位后主掌三司。不过那将会是很遥远的事情,王景范未必能够走到那一步,他柳襄到时怕早已致仕养老,但王景范获得了包拯的赏识则是完全不同的事情了,若是怠慢了他怕是人家掉过头来给自己穿小鞋,到时就是自己难受了。
柳襄带着王景范除了将其带到办公之所之外,还应他的要求巡视兵刑案、胄案和铁案属自己治下三案的办公之所,甚至还拜访了另外一位主管兵刑和铁案的盐铁推官袁笥嘉,推官之下还有巡官、勾官等等。三司机构极为复杂,规模远超中门下,直接在三司衙门里任职的官吏就超过一千人,更有三司衙司这样的执掌属下大将、军将名籍及其水陆押运官物的准军事机构。柳襄在三司任职已经超过十年,对于三司衙门的地皮也是踩得极熟,不过带着王景范将自己职务范围内的官吏办公之所走遍已是极为吃力,更不要说拜访诸如户部、度支的同僚了,这些事还需以后慢慢来。
王景范年纪虽轻但见识非凡,毕竟他作为韩氏家族的女婿平ri所闻所见皆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别的不说,就是新任御史中丞韩绛他每个月至少也能见到五六次之多,相比之下他治下的三案官吏气场可比韩绛差远了,加之本身就是他们的司,王景范的身调放低一些便轻易的得到了他们的初步认可。
“公弼兄,今ri真是劳烦甚多,晚间丰乐楼不见不散!”王景范在结束了三司的第一天任职之后,特意到柳襄的班房问候一句。
柳襄笑着拱手说道:“见复客气,那晚我们丰乐楼见!”
自从高中状元入仕以来,王景范在宴饮方面一直都是极为克制的,一来他的xing格好静不喜交际应酬,二来宴饮频繁耗费时间,他的时间向来都是安排的比较紧——每ri的职事并不算繁重,但王景范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阅读一些典籍,尤其是进入馆阁之后,崇文院内有着最为齐全的文档案,自立国以来所有大臣的奏章,以及各个朝廷机构的文,这些文档穷其一生也只能阅读一二,王景范也不可能做到,他只能选择一些最重要的文借阅。i
大宋立国完全打破了历代以来文武分治的平衡,几乎是文臣一边倒的压制武将,与之相匹配的是整个帝国的权力架构重新洗牌官执掌帝国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已成常态,而文官系统在整个帝国权力架构中已经达到史无前例的巅峰状态。不过有权力的地方就有斗争,如何治理这个高度发达的大宋帝国便成为君臣之间、文官系统内部新的角力战场,从治国政策方针到朝廷机构的设置,所有权力圈中的角色们都在试图在典籍中找到答案作为依据,这也成就了历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庞大文档案中心崇文内外两院,这也就是所有试图迈进权力高层的新贵们都必须要经过馆阁的学习的根源所在。
莫要说帝国权力中心的鸡毛蒜皮都要穷追典籍,就是王景范自己开办的白沙院何尝不惹人非议?格物等诸科的设置就在士林中引起过一次广泛的讨论,虽然没有闹到朝堂去解决,但王景范已经怀疑有不少弹章堆在皇帝的案头——韩绛就曾隐约提过这些,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他牵扯到了三司使之争得罪了中门下,往常还有三分顾虑的人现在都忍不住跳出来写一笔,好叫这个锋芒毕露的状元郎尝尝什么是笔墨如刀的滋味。
白沙院寄托了父亲的理想和自己的期待,对此王景范自然不会有半分退缩,为此更是重订学规,在开篇就洋洋洒洒引经据典的说明格物诸科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