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用户2544747734的新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福临参加早朝前,先将送给皇额娘的香皂肥皂送到慈宁宫去。
孝庄见到福临非常高兴,这次福临给孝庄送了两箱香皂一箱肥皂,还对母后说了,他要和自己的救命恩人一起办香皂肥皂厂的事。
孝庄甚感新奇,办厂?这是在爱新觉罗家族从来没有的事,自己的儿子居然要办厂?不过,听说福临是和自己的救命恩人一起办厂,她这才放了心,原本想和福临多说一会儿话,但福临已经耽误了上朝时间,只好先让福临走了,告诉福临,上朝结束,再来对自己详细说说办厂的事。
福临一边答应着,一边急急忙忙到乾清宫去。
福临耽误了上朝时间,等他提着一个沉重的布袋来到乾清宫的时候,早朝已经开始了,户部尚书车克正在禀报全国缺粮情况,现在旱情消除了,但地里的粮食蔬菜不是今天播种明天就可以收获的,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长,一时半会很难缓解粮食危机。
不得已,前段时间黄台吉就已经下昭,要求全国人民共度时艰,特别是各级官员,更要节俭生活,严禁铺张浪费。他本人带头,自觉节俭生活。
黄台吉原本临睡前喜欢喝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汤,但现在,他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再吃宵夜,满汉全席改成四菜一汤,不仅如此,皇上在乾清宫放了一个类似功德箱的东西,他称这箱是存钱罐,每次上朝,当着大臣们的面,向存钱罐里投一枚铜板,以示节约每一个铜板,大臣们见状,上朝时都带一个铜板,黄台吉投铜板后,大臣们跟着再投,每次上朝结束,存钱罐里至少就会有一百多个铜板的收入。黄台吉说,这叫集腋成裘。
唉!黄台吉哪里是在集腋成裘,分明是在大臣们身上薅羊毛,虽然一次只薅一个铜板,但每次上朝都被薅一个铜板,大臣们还是深感郁闷,这郁闷只能闷在心里,谁敢批评皇上集腋成裘的节俭精神呢!
这还不说,黄台吉为了提倡农耕,还在宫里一个角落开了一块地种蔬菜粮食,自诩这块地是自己的责任田,每种一种蔬菜或粮食,就举行一次亲耕仪式,有时锄锄地,有时施施肥,有时捉捉虫,还让几个画师将他农耕时的样子画成画,以彰显自己亲农的姿势。
黄台吉说,朕的榜样就是告诉各级官员,要重视农耕,要自给自足。
但皇上的榜样最多也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地里的蔬菜粮食,并不像皇上那么秀一下就能秀出来的。民间粮食仍然短缺,老百姓仍然吃不饱饭,日子仍然艰难。
而这段时间,大臣们启奏最多的,都是如何发展农业,有的提出垦荒计划和政策,增加农耕面积;有的提出减轻农赋,增加农民收入;还有的提出,加大处罚偷盗和捕杀耕牛的力度,以保护农耕最重要的生产工具.....,这些奏折虽然正确,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粮食太紧张,在生产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吃不饱饭,依然是当前最焦虑的问题。
车克说,经调查,因连年灾荒和战乱,粮食储备严重不足,受灾最重的是辽阳地区,辽阳大饥,谷价飞涨,灾前一斗米只要八百文钱,但现在一斗米却要二两银子才能买到。有的地区甚至出现父子相食.....。
车克正在禀报,黄台吉却看见福临来了,他以为福临来迟了,是因为给孝庄送香皂肥皂去了,所以也没责备他。但见福临提着一个沉重的布袋上殿来,黄台吉就皱起了眉头,他以为福临是将香皂肥皂拿到乾清宫来了,送香皂肥皂给皇额娘是私事,将香皂肥皂拿到乾清宫来就是公私不分,这个儿子怎么会一时聪明一时糊涂呢?
正待呵斥,只见福临将布袋放在黄台吉案桌前,打开布袋,袋里露出一些圆滚滚像柚子般大小的东西,尔后福临从兜里拿出写好的奏折,朗声说道,启禀父皇,儿臣有事禀报。
自从福临参政以后,他每次出场的方式都与大臣们的不一样,每次奏报的事,也与大臣们奏报的方式不同,今天福临参加早朝,既来迟到了,上朝还提着一个沉重的布口袋。黄台吉和大臣们都惊异的看着布袋里的东西。
黄台吉示意李公公将福临的奏折呈上来,黄台吉瞪眼看着这几个圆滚滚的东西问,这是什么?
福临说,回父皇的话,这是红薯。
黄台吉一头雾水,又问,什么叫红薯?
福临说,红薯就是可以吃的一种粮食,这种红薯产量高,味道好,我在刘家村种了一些,明天准备收获了,请父皇监督收获情况。
黄台吉一听这些圆滚滚的东西是粮食,精神一振,从龙椅上走下来,弯腰拿起一个红薯认真看,红薯拿在手里很沉,红薯上还有一些泥土,显然是从地里挖出来不久的。
黄台吉眼里看着红薯,嘴里疑惑的问,这是你种的?
福临愣了愣,想起林月说过,一定要自信,不自信会妨碍大事。所以福临语气就很坚定,说红薯是儿臣亲自种的。
黄台吉感觉福临这话很不真实,自己的儿子,几斤几两他还不知道?福临什么时候种过红薯,他怎么知道种红薯?疑问很多,但昨天李公公去找福临,回来向他禀报,说福临在刘家村种地,他当时就感到很惊异,问李公公,福临在种什么地?李公公说不知道,他只看见福临挽着衣衫和裤腿,手里拿着锄头,正在锄草,至于地上长的绿油油的叶蔓的东西是什么,李公公忘了问。
现在黄台吉就看看李公公,李公公醒悟过来,赶紧弯腰鞠躬禀报,说我昨天确实看见参政御皇子在刘家村的红薯地里种地。
群臣们一听全都傻眼了,尔后又是一阵窃窃私语,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福临居然会种地?谁也不相信!但听李公公这么一说,又... -->>
福临参加早朝前,先将送给皇额娘的香皂肥皂送到慈宁宫去。
孝庄见到福临非常高兴,这次福临给孝庄送了两箱香皂一箱肥皂,还对母后说了,他要和自己的救命恩人一起办香皂肥皂厂的事。
孝庄甚感新奇,办厂?这是在爱新觉罗家族从来没有的事,自己的儿子居然要办厂?不过,听说福临是和自己的救命恩人一起办厂,她这才放了心,原本想和福临多说一会儿话,但福临已经耽误了上朝时间,只好先让福临走了,告诉福临,上朝结束,再来对自己详细说说办厂的事。
福临一边答应着,一边急急忙忙到乾清宫去。
福临耽误了上朝时间,等他提着一个沉重的布袋来到乾清宫的时候,早朝已经开始了,户部尚书车克正在禀报全国缺粮情况,现在旱情消除了,但地里的粮食蔬菜不是今天播种明天就可以收获的,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长,一时半会很难缓解粮食危机。
不得已,前段时间黄台吉就已经下昭,要求全国人民共度时艰,特别是各级官员,更要节俭生活,严禁铺张浪费。他本人带头,自觉节俭生活。
黄台吉原本临睡前喜欢喝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汤,但现在,他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再吃宵夜,满汉全席改成四菜一汤,不仅如此,皇上在乾清宫放了一个类似功德箱的东西,他称这箱是存钱罐,每次上朝,当着大臣们的面,向存钱罐里投一枚铜板,以示节约每一个铜板,大臣们见状,上朝时都带一个铜板,黄台吉投铜板后,大臣们跟着再投,每次上朝结束,存钱罐里至少就会有一百多个铜板的收入。黄台吉说,这叫集腋成裘。
唉!黄台吉哪里是在集腋成裘,分明是在大臣们身上薅羊毛,虽然一次只薅一个铜板,但每次上朝都被薅一个铜板,大臣们还是深感郁闷,这郁闷只能闷在心里,谁敢批评皇上集腋成裘的节俭精神呢!
这还不说,黄台吉为了提倡农耕,还在宫里一个角落开了一块地种蔬菜粮食,自诩这块地是自己的责任田,每种一种蔬菜或粮食,就举行一次亲耕仪式,有时锄锄地,有时施施肥,有时捉捉虫,还让几个画师将他农耕时的样子画成画,以彰显自己亲农的姿势。
黄台吉说,朕的榜样就是告诉各级官员,要重视农耕,要自给自足。
但皇上的榜样最多也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地里的蔬菜粮食,并不像皇上那么秀一下就能秀出来的。民间粮食仍然短缺,老百姓仍然吃不饱饭,日子仍然艰难。
而这段时间,大臣们启奏最多的,都是如何发展农业,有的提出垦荒计划和政策,增加农耕面积;有的提出减轻农赋,增加农民收入;还有的提出,加大处罚偷盗和捕杀耕牛的力度,以保护农耕最重要的生产工具.....,这些奏折虽然正确,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粮食太紧张,在生产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吃不饱饭,依然是当前最焦虑的问题。
车克说,经调查,因连年灾荒和战乱,粮食储备严重不足,受灾最重的是辽阳地区,辽阳大饥,谷价飞涨,灾前一斗米只要八百文钱,但现在一斗米却要二两银子才能买到。有的地区甚至出现父子相食.....。
车克正在禀报,黄台吉却看见福临来了,他以为福临来迟了,是因为给孝庄送香皂肥皂去了,所以也没责备他。但见福临提着一个沉重的布袋上殿来,黄台吉就皱起了眉头,他以为福临是将香皂肥皂拿到乾清宫来了,送香皂肥皂给皇额娘是私事,将香皂肥皂拿到乾清宫来就是公私不分,这个儿子怎么会一时聪明一时糊涂呢?
正待呵斥,只见福临将布袋放在黄台吉案桌前,打开布袋,袋里露出一些圆滚滚像柚子般大小的东西,尔后福临从兜里拿出写好的奏折,朗声说道,启禀父皇,儿臣有事禀报。
自从福临参政以后,他每次出场的方式都与大臣们的不一样,每次奏报的事,也与大臣们奏报的方式不同,今天福临参加早朝,既来迟到了,上朝还提着一个沉重的布口袋。黄台吉和大臣们都惊异的看着布袋里的东西。
黄台吉示意李公公将福临的奏折呈上来,黄台吉瞪眼看着这几个圆滚滚的东西问,这是什么?
福临说,回父皇的话,这是红薯。
黄台吉一头雾水,又问,什么叫红薯?
福临说,红薯就是可以吃的一种粮食,这种红薯产量高,味道好,我在刘家村种了一些,明天准备收获了,请父皇监督收获情况。
黄台吉一听这些圆滚滚的东西是粮食,精神一振,从龙椅上走下来,弯腰拿起一个红薯认真看,红薯拿在手里很沉,红薯上还有一些泥土,显然是从地里挖出来不久的。
黄台吉眼里看着红薯,嘴里疑惑的问,这是你种的?
福临愣了愣,想起林月说过,一定要自信,不自信会妨碍大事。所以福临语气就很坚定,说红薯是儿臣亲自种的。
黄台吉感觉福临这话很不真实,自己的儿子,几斤几两他还不知道?福临什么时候种过红薯,他怎么知道种红薯?疑问很多,但昨天李公公去找福临,回来向他禀报,说福临在刘家村种地,他当时就感到很惊异,问李公公,福临在种什么地?李公公说不知道,他只看见福临挽着衣衫和裤腿,手里拿着锄头,正在锄草,至于地上长的绿油油的叶蔓的东西是什么,李公公忘了问。
现在黄台吉就看看李公公,李公公醒悟过来,赶紧弯腰鞠躬禀报,说我昨天确实看见参政御皇子在刘家村的红薯地里种地。
群臣们一听全都傻眼了,尔后又是一阵窃窃私语,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福临居然会种地?谁也不相信!但听李公公这么一说,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