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楚风秋月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关于徐志摩,一直耳熟于心,由来已久就想了解他一生多情浪漫的爱情故事。
这几天闲里一口气看完了人间四月天徐志摩的故事,该剧以诗人徐志摩短暂一生的浪漫爱情为主旋律,讲述了一个他与三个风格迥异的女人复杂多彩的情爱故事。
1922年秋天,诗人徐志摩从英国剑桥留学归国,石破天惊地发表了一篇一一徐志摩离婚通告,文名尚未远播的他立即以此头号新闻震动了中国,造成了近代史上头一宗西式离婚事件,挑战了百年前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徐志摩当时智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可以说是徐志摩为自己短促的一生所写下的注脚“寻求灵魂伴侣”这样一个想法,引领徐志摩在匆匆的三十六载人生里历经了三段感情,交错于三个不同典型女子的生命之间,他们共同创造了诗人徐志摩,也同样因他而改变了各自的命运。徐志摩二十岁时由父母,安排,娶了十六岁妻子,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义务后,便远赴西方求学,守在家乡的妻子张幼仪,以为只要紧紧追随丈夫的脚步便能抓住丈夫的心。可是当她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一位才情洋溢的清丽少女林徽音。她不愿意介入徐志摩的婚姻,匆促地随父返国。
徐志摩为了反抗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及思想,毅然决然提出离婚要求,并鼓励张幼仪也跟他一样活出自己的新生活,成为反抗封建思想、改造社会的先锋,人在异乡又怀有身孕的幼仪,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几度失去求生的勇气,但最后她终于坚强起来,答应志摩的要求并决定留在异乡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离婚后的张幼仪,留在德国求学,回国后接办上海女于商业银行,一生却没有走出徐志摩的世界,这以后,她跟夫家维持着奇异的关系,共同经营事业,还替他奉养双亲,连丧事都由她承办主持。
徐志摩带着一个全新的未来回国追寻林徽音,乍抵国门时,却听闻林徽音已接受父母安排订下了婚约,对象是他恩师的儿子一一梁思成。这对志摩而言无疑的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盘根错节的关系,进退两难的局面与夹缠不清难以收拾的感情,至此便成为志摩与徽音一一生无法说与人知,只能流向诗里的秘密。林徽音虽选择了粱思成的婚事,但是她仍无法淡忘与徐志摩的感情;这段情宛若春风,拂面而来如此可亲,一旦迎身向前却只能抱得满怀愁绪,不能有结果;徐志摩十分痛苦。就在此时,北京的社交名媛陆小曼翩然而至,她虽已是有夫之妇,但却因为同样窒闷于封建婚姻之中,同样有着对爱情渴望,因而快速的呼应了诗人的热情,也因此徐志摩想把她从一个封建婚姻解救出来,开创出两人性灵自由的美丽人生。两人努力冲破了家庭的反对和社会舆论的压力,终于争取到了一场不被祝福的婚礼。他们相爱,可是当时大多数的人却说他们互相毁了对方,实事也是,徐志摩因她而声名狼藉,因她而与父母不合,因她的挥霍浪费而疲于奔命地赚钱,更因她而身心俱疲,她给了徐志摩一个爱情的答案,又给了他一个生命的问号;诗人的人生最后困在她这里。不稳定的感情生活,让徐志摩在婚后数年里感到无尽的困顿与苦闷,梦想幻灭,诗作枯竭,乃至为生活南北奔波教课,最后终于以一场意外结束了他这来去匆匆的短暂人生——为了赶赴北京听一场林徽音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生命,以顽童般的笑声为朋友所记忆的徐志摩,趁着盛年以这样突兀的告别式为自己光彩夺目的人生划下句点,同时让所有爱他与他爱的人错愕与终生的怀念。
林徽音与徐志摩这段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感情,也因此成为后世一直不解的悬谜,甚至,连带她的丈夫梁思成对她感情的了解及缄默也成为另一个迷;粱思成亲自捡了一块志摩坠机的残骸带口北京让林徽音一直摆在案头直到她病逝,数年后她还继续发表给徐志摩的情诗,在她临终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见到了张幼仪,却什么话依然没说出过,张幼仪却明白了她对徐志摩的爱。
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竟变成另一个人;她费了几年的力气帮他收集出了遗作,终身不穿华服、不打扮、不出门应酬,让自己华丽的生命从此消迹匿影在这世上。而立志追求真爱的徐志摩,他的一生虽然以不幸福的婚姻、不完美情感生活悲剧收场,然而,他以一生之力,以自己的灵魂与诗歌来讴歌并追寻生命中的真善美的精神,却也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或许,这正是他的故事会一再的被中国人记忆的原因。
看完20集人间四月天总算切底了解了徐志摩这个闻名遐耳的大诗人真实的生活写照,没有想到徐志摩却是如此感性的一个人,一生为爱所困,因爱而早逝。他一生的才气永远成了文学巨坛上的憾言。犹其是看完最后两集我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一代文学诗人竞这样早早的离开人间而去了,离开了三个钟爱他的女人。
?解读徐志摩和林徽因
记得初中毕业的时候,毕业留言册上一个同学引用了他的诗“最是那一低头,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当时对这一句却一无所知,还以为那个同学还真有才气,写出如此柔美的文字。直到后来在高中时期,在语文老师的启迪下才开始喜欢上文学,接触了很多作家和诗人。也才开始接触和喜欢上了徐志摩的文字,也才从那时候知道,毕业留言册上那一句,出自徐志摩的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诗中最末一句。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
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十八首徐志摩写于1924年5月陪泰戈尔访日期间。他抓住最富有日本女性特点的温柔娇羞的神态来描画的,表现了对日本女郎的由衷赞美。这里的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音译。
再就是他的再别康桥让我那时候甚是爱之极,烂熟于心。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诗徐志摩用含羞草般的触觉和婴儿般的情感去感知爱情,是他的单纯的爱情观给他的诗作注入了浪漫的气息。虽然这种浪漫不能成为现实,但是徐志摩那炽热与细腻的情感,在诗行中随着康河静静地流淌。
作为徐志摩诗歌的第一个艺术特色,是对诗歌意象的苦心经营和有些带有刻意性质的追求。他实在擅长于在生活中捕捉形象,而且善于在生活中发掘诗趣,并使生活的形象与诗歌的意趣融会到他的作品里,从而构成较高的美学境界。作为诗中的意象“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水草”、“虹”、“梦”、“长蒿”、“星辉”、“笙箫”、“夏虫”、“康桥”、“衣袖”等意象,这些都是他珍藏在心灵深处的一份情感,这些意象的虚与他心中情的实,相映成趣,一张一合,无不流露出意象的张力。通过情感化赋予客观物象以感情色彩,使这些意象由平入奇,因而全诗更显得飘逸而具有灵气。因此,再别康桥成为徐志摩发自性灵深处诗作的名篇。犹其是在剧中再现康桥柔美宁静的画面,更增加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以及当时徐志摩写作的心情和环境的再现。
再看看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不仅在他“心头荡漾”更有一种梦幻般神奇的力量,催使他神思飞扬,异想“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一系列意象的构成,这一点上说明了当时的徐志摩已接受了英国浪漫派诗的影响,吸取了欧洲象征派、印象派诗的特点。另外,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韵式上都严格遵守二、四押韵,且每行两顿或三顿,整首诗章句匀整,韵脚铿锵,但为了更贴切地表达情感,不拘泥于“句的均齐”“寻梦?撑一只长篙”一句,如平静的湖面泛起的澜漪,使全诗生气盎然。整首诗的节律与诗人情感的起落相契合,全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读罢余音缭绕,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这也体现出徐志摩一方面汲取了英国浪漫派诗人的神韵和音律的同时又根据汉语白话的特点逐渐把他笔下的诗发展成为一种新诗的雏形。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在性灵、意象、音律三方面,也可以说,他的诗作在艺术上具有这三大特色。而且,这三者在他诗中实际上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性灵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意象来体现,意象,也需要通过音乐美这个重要的方面去完成。它们共同构成了徐志摩诗歌艺术的整体,使他的诗不仅在艺术上享有较高的地位,而且给中国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某些有普遍艺术的经验,作出了其他一些诗人未能作出的贡献!所以后来很多人喜欢他的诗,也包括我很喜欢他轻柔灵动的情感,富有浪漫气息的隽美文字。
虽然已过了风花雪月的年轮,但潜藏于心对文学的衷爱之情始终未了,闲暇时间里总爱写点文字以饰我平淡的生活。
看完人间四月天,对徐志摩深置已久的迷,总算释然了。那本关于多年前我生日的时候,一个远方的朋友从成都寄给我的生日礼物——徐志摩全集,如今一直收藏着,虽然没有从头至尾静心阅完它,但是看完该剧,对徐志摩的诗情和才气已了然于心,也为他一生对爱的追寻而慨叹!也对林徽因的才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惊叹世间竟然有这样的女子,集才气、集美质、集傲骨,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她,一位惊世绝艳的才女,在1924年4月23日泰戈尔访华之际,被当时的上流社会惊叹为“人艳如花”她的才华和一生的传奇经历都为当世仰止,又光照来人。如果她不是生不逢时,如果她不是多病的女人,如果她的诗作文集有人编纂整理,或许今人读到的会是一个真正的女诗人,会是一个近代建筑史上的泰斗。她就是被时人誉为“第一才女”的奇女子的林徽因。
20岁林徽因以才貌双全闻名于北京上层文化圈。20世纪30年代她业余创作出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学作品,其范围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个领域,在京派作家圈中声誉鹊起;林徽因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她与梁思成情投意合的美满婚姻,与徐志摩、金岳霖之间超凡脱俗的亲密友情用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对母亲的评价来形容,林徽因“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和才华——文学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林徽因的一生,如耀眼的星星在历史上留下亮丽的光彩。她除了长得漂亮之外,性格非常活泼,而且天资非凡。她会画画,也会作诗,还会演戏,她是一位兴趣十分广泛,能力超群的文化名人。现在的人只知道她和梁思成一样在建筑界是位专家,但很少有人知道并认真读过她的诗,她的散文和小说、剧本,她在20世纪30年代初受“新月派”的影响开始写诗,她善于用充满意象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她的诗很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3位公认的杰出的福建籍女作家——冰心、庐隐和林徽因。在文学方面,林徽因一生著述主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汪曾祺就曾如是称赞:“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泠,一时无二。”她在1921年开始发表新诗,后来加入新月社,被胡适誉为“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的文学作品加起来不过10来万字,但这仅有的一点东西,按后人的评价“几乎是篇篇珠玉”林徽因自己写的不算多,但她的写作却是由她心灵深处爆发出来的,不论是悲是喜,都觉得是迫切需要表现时才把它传达出来的。
?林徽因和梁思成
极不相同的两种个性,说话行事更有冰炭之别:林徽因异乎寻常的美丽活泼和聪明如水晶玻璃,玲珑而透明;梁思成的沉稳严肃用功却是静水深流;林徽因是诗人气质“灵感一来,兴之所至,常常可以不顾其他”;梁思成做事却喜欢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
关于徐志摩,一直耳熟于心,由来已久就想了解他一生多情浪漫的爱情故事。
这几天闲里一口气看完了人间四月天徐志摩的故事,该剧以诗人徐志摩短暂一生的浪漫爱情为主旋律,讲述了一个他与三个风格迥异的女人复杂多彩的情爱故事。
1922年秋天,诗人徐志摩从英国剑桥留学归国,石破天惊地发表了一篇一一徐志摩离婚通告,文名尚未远播的他立即以此头号新闻震动了中国,造成了近代史上头一宗西式离婚事件,挑战了百年前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徐志摩当时智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可以说是徐志摩为自己短促的一生所写下的注脚“寻求灵魂伴侣”这样一个想法,引领徐志摩在匆匆的三十六载人生里历经了三段感情,交错于三个不同典型女子的生命之间,他们共同创造了诗人徐志摩,也同样因他而改变了各自的命运。徐志摩二十岁时由父母,安排,娶了十六岁妻子,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义务后,便远赴西方求学,守在家乡的妻子张幼仪,以为只要紧紧追随丈夫的脚步便能抓住丈夫的心。可是当她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一位才情洋溢的清丽少女林徽音。她不愿意介入徐志摩的婚姻,匆促地随父返国。
徐志摩为了反抗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及思想,毅然决然提出离婚要求,并鼓励张幼仪也跟他一样活出自己的新生活,成为反抗封建思想、改造社会的先锋,人在异乡又怀有身孕的幼仪,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几度失去求生的勇气,但最后她终于坚强起来,答应志摩的要求并决定留在异乡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离婚后的张幼仪,留在德国求学,回国后接办上海女于商业银行,一生却没有走出徐志摩的世界,这以后,她跟夫家维持着奇异的关系,共同经营事业,还替他奉养双亲,连丧事都由她承办主持。
徐志摩带着一个全新的未来回国追寻林徽音,乍抵国门时,却听闻林徽音已接受父母安排订下了婚约,对象是他恩师的儿子一一梁思成。这对志摩而言无疑的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盘根错节的关系,进退两难的局面与夹缠不清难以收拾的感情,至此便成为志摩与徽音一一生无法说与人知,只能流向诗里的秘密。林徽音虽选择了粱思成的婚事,但是她仍无法淡忘与徐志摩的感情;这段情宛若春风,拂面而来如此可亲,一旦迎身向前却只能抱得满怀愁绪,不能有结果;徐志摩十分痛苦。就在此时,北京的社交名媛陆小曼翩然而至,她虽已是有夫之妇,但却因为同样窒闷于封建婚姻之中,同样有着对爱情渴望,因而快速的呼应了诗人的热情,也因此徐志摩想把她从一个封建婚姻解救出来,开创出两人性灵自由的美丽人生。两人努力冲破了家庭的反对和社会舆论的压力,终于争取到了一场不被祝福的婚礼。他们相爱,可是当时大多数的人却说他们互相毁了对方,实事也是,徐志摩因她而声名狼藉,因她而与父母不合,因她的挥霍浪费而疲于奔命地赚钱,更因她而身心俱疲,她给了徐志摩一个爱情的答案,又给了他一个生命的问号;诗人的人生最后困在她这里。不稳定的感情生活,让徐志摩在婚后数年里感到无尽的困顿与苦闷,梦想幻灭,诗作枯竭,乃至为生活南北奔波教课,最后终于以一场意外结束了他这来去匆匆的短暂人生——为了赶赴北京听一场林徽音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生命,以顽童般的笑声为朋友所记忆的徐志摩,趁着盛年以这样突兀的告别式为自己光彩夺目的人生划下句点,同时让所有爱他与他爱的人错愕与终生的怀念。
林徽音与徐志摩这段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感情,也因此成为后世一直不解的悬谜,甚至,连带她的丈夫梁思成对她感情的了解及缄默也成为另一个迷;粱思成亲自捡了一块志摩坠机的残骸带口北京让林徽音一直摆在案头直到她病逝,数年后她还继续发表给徐志摩的情诗,在她临终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见到了张幼仪,却什么话依然没说出过,张幼仪却明白了她对徐志摩的爱。
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竟变成另一个人;她费了几年的力气帮他收集出了遗作,终身不穿华服、不打扮、不出门应酬,让自己华丽的生命从此消迹匿影在这世上。而立志追求真爱的徐志摩,他的一生虽然以不幸福的婚姻、不完美情感生活悲剧收场,然而,他以一生之力,以自己的灵魂与诗歌来讴歌并追寻生命中的真善美的精神,却也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或许,这正是他的故事会一再的被中国人记忆的原因。
看完20集人间四月天总算切底了解了徐志摩这个闻名遐耳的大诗人真实的生活写照,没有想到徐志摩却是如此感性的一个人,一生为爱所困,因爱而早逝。他一生的才气永远成了文学巨坛上的憾言。犹其是看完最后两集我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一代文学诗人竞这样早早的离开人间而去了,离开了三个钟爱他的女人。
?解读徐志摩和林徽因
记得初中毕业的时候,毕业留言册上一个同学引用了他的诗“最是那一低头,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当时对这一句却一无所知,还以为那个同学还真有才气,写出如此柔美的文字。直到后来在高中时期,在语文老师的启迪下才开始喜欢上文学,接触了很多作家和诗人。也才开始接触和喜欢上了徐志摩的文字,也才从那时候知道,毕业留言册上那一句,出自徐志摩的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诗中最末一句。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
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十八首徐志摩写于1924年5月陪泰戈尔访日期间。他抓住最富有日本女性特点的温柔娇羞的神态来描画的,表现了对日本女郎的由衷赞美。这里的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音译。
再就是他的再别康桥让我那时候甚是爱之极,烂熟于心。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诗徐志摩用含羞草般的触觉和婴儿般的情感去感知爱情,是他的单纯的爱情观给他的诗作注入了浪漫的气息。虽然这种浪漫不能成为现实,但是徐志摩那炽热与细腻的情感,在诗行中随着康河静静地流淌。
作为徐志摩诗歌的第一个艺术特色,是对诗歌意象的苦心经营和有些带有刻意性质的追求。他实在擅长于在生活中捕捉形象,而且善于在生活中发掘诗趣,并使生活的形象与诗歌的意趣融会到他的作品里,从而构成较高的美学境界。作为诗中的意象“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水草”、“虹”、“梦”、“长蒿”、“星辉”、“笙箫”、“夏虫”、“康桥”、“衣袖”等意象,这些都是他珍藏在心灵深处的一份情感,这些意象的虚与他心中情的实,相映成趣,一张一合,无不流露出意象的张力。通过情感化赋予客观物象以感情色彩,使这些意象由平入奇,因而全诗更显得飘逸而具有灵气。因此,再别康桥成为徐志摩发自性灵深处诗作的名篇。犹其是在剧中再现康桥柔美宁静的画面,更增加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以及当时徐志摩写作的心情和环境的再现。
再看看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不仅在他“心头荡漾”更有一种梦幻般神奇的力量,催使他神思飞扬,异想“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一系列意象的构成,这一点上说明了当时的徐志摩已接受了英国浪漫派诗的影响,吸取了欧洲象征派、印象派诗的特点。另外,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韵式上都严格遵守二、四押韵,且每行两顿或三顿,整首诗章句匀整,韵脚铿锵,但为了更贴切地表达情感,不拘泥于“句的均齐”“寻梦?撑一只长篙”一句,如平静的湖面泛起的澜漪,使全诗生气盎然。整首诗的节律与诗人情感的起落相契合,全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读罢余音缭绕,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这也体现出徐志摩一方面汲取了英国浪漫派诗人的神韵和音律的同时又根据汉语白话的特点逐渐把他笔下的诗发展成为一种新诗的雏形。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在性灵、意象、音律三方面,也可以说,他的诗作在艺术上具有这三大特色。而且,这三者在他诗中实际上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性灵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意象来体现,意象,也需要通过音乐美这个重要的方面去完成。它们共同构成了徐志摩诗歌艺术的整体,使他的诗不仅在艺术上享有较高的地位,而且给中国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某些有普遍艺术的经验,作出了其他一些诗人未能作出的贡献!所以后来很多人喜欢他的诗,也包括我很喜欢他轻柔灵动的情感,富有浪漫气息的隽美文字。
虽然已过了风花雪月的年轮,但潜藏于心对文学的衷爱之情始终未了,闲暇时间里总爱写点文字以饰我平淡的生活。
看完人间四月天,对徐志摩深置已久的迷,总算释然了。那本关于多年前我生日的时候,一个远方的朋友从成都寄给我的生日礼物——徐志摩全集,如今一直收藏着,虽然没有从头至尾静心阅完它,但是看完该剧,对徐志摩的诗情和才气已了然于心,也为他一生对爱的追寻而慨叹!也对林徽因的才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惊叹世间竟然有这样的女子,集才气、集美质、集傲骨,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她,一位惊世绝艳的才女,在1924年4月23日泰戈尔访华之际,被当时的上流社会惊叹为“人艳如花”她的才华和一生的传奇经历都为当世仰止,又光照来人。如果她不是生不逢时,如果她不是多病的女人,如果她的诗作文集有人编纂整理,或许今人读到的会是一个真正的女诗人,会是一个近代建筑史上的泰斗。她就是被时人誉为“第一才女”的奇女子的林徽因。
20岁林徽因以才貌双全闻名于北京上层文化圈。20世纪30年代她业余创作出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学作品,其范围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个领域,在京派作家圈中声誉鹊起;林徽因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她与梁思成情投意合的美满婚姻,与徐志摩、金岳霖之间超凡脱俗的亲密友情用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对母亲的评价来形容,林徽因“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和才华——文学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林徽因的一生,如耀眼的星星在历史上留下亮丽的光彩。她除了长得漂亮之外,性格非常活泼,而且天资非凡。她会画画,也会作诗,还会演戏,她是一位兴趣十分广泛,能力超群的文化名人。现在的人只知道她和梁思成一样在建筑界是位专家,但很少有人知道并认真读过她的诗,她的散文和小说、剧本,她在20世纪30年代初受“新月派”的影响开始写诗,她善于用充满意象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她的诗很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3位公认的杰出的福建籍女作家——冰心、庐隐和林徽因。在文学方面,林徽因一生著述主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汪曾祺就曾如是称赞:“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泠,一时无二。”她在1921年开始发表新诗,后来加入新月社,被胡适誉为“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的文学作品加起来不过10来万字,但这仅有的一点东西,按后人的评价“几乎是篇篇珠玉”林徽因自己写的不算多,但她的写作却是由她心灵深处爆发出来的,不论是悲是喜,都觉得是迫切需要表现时才把它传达出来的。
?林徽因和梁思成
极不相同的两种个性,说话行事更有冰炭之别:林徽因异乎寻常的美丽活泼和聪明如水晶玻璃,玲珑而透明;梁思成的沉稳严肃用功却是静水深流;林徽因是诗人气质“灵感一来,兴之所至,常常可以不顾其他”;梁思成做事却喜欢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