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新战国策——二战风云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十七回德意日建钢铁盟约
苏德签不侵犯条约
还是在慕尼黑会议期间,希特勒向墨索里尼提出意大利参加德日军事同盟问题,墨索里尼原则上表示同意。198年10月8日,里宾特洛甫访问罗马,他在同墨索里尼会谈时表示,德日意军事同盟缔结后,一旦同西方列强开战,德意两国可投入战场00个师;而日本“即将完成控制中国”,利用它来对西方国家作战将“极有价值”。墨索里尼提出,“我们要建立的决不是一个仅仅防御性的联盟,恰恰相反,我们要建立一个足以改画世界地图的联盟。”
德意两国在推行扩张政策时,互相给予支持。199年1月1日,墨索里尼决定,接受德国关于把三国《**产国际协定》变成一项同盟条约的建议。由于日本深陷中国战场,对中苏结盟持恐惧心理,对三国条约持保留条件,三国条约迟迟没有解决。
199年月17日,齐亚诺对德国驻意大使马肯森表示,意大利“无保留地同意”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剩余部分的行动。4月7日,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希特勒表示支持。4月中旬和5月初,德国空军司令戈林和外长里宾特洛甫先后访问意大利,讨论两国建立双边同盟问题。
经过一连串的幕后交易,5月日,里宾特洛甫和齐亚诺,在柏林签订德意同盟条约。这个被称为“钢铁盟约”的条约规定:德意互相承担义务,在涉及它们共同利益和整个欧洲局势的问题上进行磋商,如果一方的安全和其他重大利益受到外来威胁,另一方将给予充分的政治和外交支持;如果一方卷入同一国或数国的军事冲突,另一方将立即以全部军事力量给予援助;双方共同作战时,必须在互相取得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才能缔结停战协定与和约。
“钢铁盟约”的缔结,无疑是德意发动战争的重要步骤,其内容比《**产国际协定》更进一步,双方都承担了军事义务。但事实上并没有达到这一境界。意大利在军事上、经济上,尚未为参加德国所准备发动的欧洲战争作好准备。墨索里尼并不愿意在欧洲局势发生有利于法西斯国家的重大转折前,把赌注全部押到德国一方。他在199年5月0日的一份备忘录中表明,由于“需要有一个准备时期”,意大利希望三年以后再打仗。8月下旬,德国准备入侵波兰前夕,意大利临阵退却。
此时,欧洲局势正在发生急剧变化。199年4月7日凌晨,意大利军队在阿尔巴尼亚登陆,经过很短时间的战斗,就占领了整个国家。正如捷克斯洛伐克将要成为德国侵略波兰的基地一样,阿尔巴尼亚,也会成为意大利进攻希腊和迫使南斯拉夫中立化的跳板。
面对德意法西斯国家的扩张侵略,张伯伦于199年月17日,在伯明翰发表了被西方称为“外交革命”的演说。
1日,法国总统和外长应邀访问伦敦,双方认为,对德国在欧洲的下一步扩张活动,必须认真加以对待。4月6日,波兰外长赴伦敦,缔结英波互助条约,法国政府同时重申忠于法波同盟。4月1日,英法对希腊和罗马尼亚的安全作出保证。4月16日,英法对荷兰、丹麦、瑞士作出安全保证。5月19日,法波正式签订军事协定,宣布如果德国进攻波兰,法国将在全国总动员15天之后,向德国发动进攻。5月日,法国与土耳其缔结了互助协定。这样,英法从北海到黑海、爱琴海,组成了对抗德国的联盟。
英法在对苏联关系上,改变了不与苏联进行任何合作的僵硬态度,开始主动同苏联接触,作出愿意同苏联改善关系、联苏抗德的姿态。但张伯伦目光短浅,他们与苏联接近并不意味着改弦更张,而是企图把同苏联的谈判,当作对德国施加压力的筹码,迫使德国让步。
至于苏联,鉴于希特勒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国际形势急剧恶化,从维护本身和整个欧洲安全大局出发,决定捐弃前嫌,同意与英法通过谈判结成抗德联盟。同时,苏联根据英法两国政府的一贯表现,对英法保持高度警惕,提防英法挑动苏德冲突。
从6月1日至月底,经过半个月的谈判,7月1日,英法代表向苏联递交关于三国条约的修正案。英法接受苏联关于共同对波罗的海沿岸各国提供安全保证的要求。可在“间接侵略问题”上发生分歧。
苏联提出间接侵略问题是有根据的。德国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证明,希特勒的侵略行为决不限于直接侵略,他也可以通过代理人发动法西斯政变,扶植傀儡政权。
对此,英方以“必须避免被解释为有意要干涉另一国内政”为理由,加以拒绝。英法这种态度的实质是:它虽然同意在波罗的海各国遭到直接侵略时,同苏联一道给予援助,但拒绝在它们遭到间接侵略时给予援助。双方在这个问题上未能达成协议,谈判陷于僵局。
鉴于欧洲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苏联政府于7月日建议,在政治谈判达成协议之前,同时举行军事谈判。谈判开始后,苏联主动提出一项关于三国共同抗击侵略的联合军事行动方案:战争一开始,苏联将在欧洲反侵略前线部署16个师、5000门大炮、10000辆坦克和5000架飞机;如果英法遭到侵略,苏联将以相当英法用以抵抗侵略者的70%的兵力投入战场,波兰应提供40-50个师的兵力,集中在波兰西部和面对普鲁士的地区;如果波兰和罗马尼亚遭受侵略,这两国应以全部武装部队投入战斗,苏联将以和英法相等的兵力投入战斗;如果侵略者通过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进攻苏联,英法应以相当于苏联在欧洲前线抵抗侵略者的70%的兵力投入战场。
英法代表团的态度与苏联不同,他们在谈判中闭口不提具体军事行动计划。英国代表团来莫斯科前接到政府的指示:“英国政府不愿意承担任何可能束缚自己手脚的义务。因此应该尽力把军事协定局限在最笼统的条款上。”
英法的推诿和波兰、罗马尼亚等国断然拒绝苏军过境,证明它们没有同苏联进行认真有效军事合作的愿望。8月1日,苏联代表团团长伏罗希洛夫宣布:由于谈判中的基本问题得不到答复,苏方只好决定无限期休会。并且声明:军事谈判的延宕及其中断,责任全在英国和法国方面。
从公布的大量历史文件和材料证实,在三国谈判期间,英法在幕后,同纳粹德国进行着签订广泛的政治和经济协定的秘密谈判。当然,就在此时,德国与苏联之间的谈判也在紧张进行中。
就在此时,莫斯科突然获悉,英国政府已经在同德国商谈一笔5亿或10亿英镑的军事贷款。这表明,西方国家正力图把战争推向东方,实现他们“祸水东引”的目标。
对此,斯大林十分担忧。如果西方国家这一阴谋得逞,苏联不仅是同希特勒单独作战,而且是同得到英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支持的希特勒作战。苏联与英法谈判破裂,伏罗希洛夫在8月的最高苏维埃会议上报告时,把英法的做法称为“轻浮的假谈判”。这样,斯大林不得不采取权宜之计,作出自己的决定。
正在这时,希特勒向斯大林伸出了橄榄枝。8月15日晚8时,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奉命晋见莫洛托夫,并向他宣读了德国外交部长表示,准备到莫斯科来解决苏德关系的急电。苏联外长以极大的兴趣,听取了这位大使的陈述,并表示,“热烈欢迎德国想改善对苏关系的愿望”。
为了试探对方意图,莫洛托夫进一步问道:德国政府是否有兴趣,在两国之间签署一项互不侵犯的条约?是否准备发挥它对日本的影响,来改善苏日关系并消除边境冲突?如果苏联联合担保波罗的海国家安全的话,德国以为如何?
莫洛托夫的这些建议,正好是希特勒所希望的东西,而且比苏方提出的更具体、更痛快。因为这个条约将使苏联置身于战争之外,从而能使他放心大胆进攻波兰。如果苏联置身事外的话,他深信英法会不寒而栗。纳粹独裁者无条件地接受了苏联的建议。舒伦堡大使奉命再次晋... -->>
第二十七回德意日建钢铁盟约
苏德签不侵犯条约
还是在慕尼黑会议期间,希特勒向墨索里尼提出意大利参加德日军事同盟问题,墨索里尼原则上表示同意。198年10月8日,里宾特洛甫访问罗马,他在同墨索里尼会谈时表示,德日意军事同盟缔结后,一旦同西方列强开战,德意两国可投入战场00个师;而日本“即将完成控制中国”,利用它来对西方国家作战将“极有价值”。墨索里尼提出,“我们要建立的决不是一个仅仅防御性的联盟,恰恰相反,我们要建立一个足以改画世界地图的联盟。”
德意两国在推行扩张政策时,互相给予支持。199年1月1日,墨索里尼决定,接受德国关于把三国《**产国际协定》变成一项同盟条约的建议。由于日本深陷中国战场,对中苏结盟持恐惧心理,对三国条约持保留条件,三国条约迟迟没有解决。
199年月17日,齐亚诺对德国驻意大使马肯森表示,意大利“无保留地同意”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剩余部分的行动。4月7日,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希特勒表示支持。4月中旬和5月初,德国空军司令戈林和外长里宾特洛甫先后访问意大利,讨论两国建立双边同盟问题。
经过一连串的幕后交易,5月日,里宾特洛甫和齐亚诺,在柏林签订德意同盟条约。这个被称为“钢铁盟约”的条约规定:德意互相承担义务,在涉及它们共同利益和整个欧洲局势的问题上进行磋商,如果一方的安全和其他重大利益受到外来威胁,另一方将给予充分的政治和外交支持;如果一方卷入同一国或数国的军事冲突,另一方将立即以全部军事力量给予援助;双方共同作战时,必须在互相取得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才能缔结停战协定与和约。
“钢铁盟约”的缔结,无疑是德意发动战争的重要步骤,其内容比《**产国际协定》更进一步,双方都承担了军事义务。但事实上并没有达到这一境界。意大利在军事上、经济上,尚未为参加德国所准备发动的欧洲战争作好准备。墨索里尼并不愿意在欧洲局势发生有利于法西斯国家的重大转折前,把赌注全部押到德国一方。他在199年5月0日的一份备忘录中表明,由于“需要有一个准备时期”,意大利希望三年以后再打仗。8月下旬,德国准备入侵波兰前夕,意大利临阵退却。
此时,欧洲局势正在发生急剧变化。199年4月7日凌晨,意大利军队在阿尔巴尼亚登陆,经过很短时间的战斗,就占领了整个国家。正如捷克斯洛伐克将要成为德国侵略波兰的基地一样,阿尔巴尼亚,也会成为意大利进攻希腊和迫使南斯拉夫中立化的跳板。
面对德意法西斯国家的扩张侵略,张伯伦于199年月17日,在伯明翰发表了被西方称为“外交革命”的演说。
1日,法国总统和外长应邀访问伦敦,双方认为,对德国在欧洲的下一步扩张活动,必须认真加以对待。4月6日,波兰外长赴伦敦,缔结英波互助条约,法国政府同时重申忠于法波同盟。4月1日,英法对希腊和罗马尼亚的安全作出保证。4月16日,英法对荷兰、丹麦、瑞士作出安全保证。5月19日,法波正式签订军事协定,宣布如果德国进攻波兰,法国将在全国总动员15天之后,向德国发动进攻。5月日,法国与土耳其缔结了互助协定。这样,英法从北海到黑海、爱琴海,组成了对抗德国的联盟。
英法在对苏联关系上,改变了不与苏联进行任何合作的僵硬态度,开始主动同苏联接触,作出愿意同苏联改善关系、联苏抗德的姿态。但张伯伦目光短浅,他们与苏联接近并不意味着改弦更张,而是企图把同苏联的谈判,当作对德国施加压力的筹码,迫使德国让步。
至于苏联,鉴于希特勒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国际形势急剧恶化,从维护本身和整个欧洲安全大局出发,决定捐弃前嫌,同意与英法通过谈判结成抗德联盟。同时,苏联根据英法两国政府的一贯表现,对英法保持高度警惕,提防英法挑动苏德冲突。
从6月1日至月底,经过半个月的谈判,7月1日,英法代表向苏联递交关于三国条约的修正案。英法接受苏联关于共同对波罗的海沿岸各国提供安全保证的要求。可在“间接侵略问题”上发生分歧。
苏联提出间接侵略问题是有根据的。德国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证明,希特勒的侵略行为决不限于直接侵略,他也可以通过代理人发动法西斯政变,扶植傀儡政权。
对此,英方以“必须避免被解释为有意要干涉另一国内政”为理由,加以拒绝。英法这种态度的实质是:它虽然同意在波罗的海各国遭到直接侵略时,同苏联一道给予援助,但拒绝在它们遭到间接侵略时给予援助。双方在这个问题上未能达成协议,谈判陷于僵局。
鉴于欧洲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苏联政府于7月日建议,在政治谈判达成协议之前,同时举行军事谈判。谈判开始后,苏联主动提出一项关于三国共同抗击侵略的联合军事行动方案:战争一开始,苏联将在欧洲反侵略前线部署16个师、5000门大炮、10000辆坦克和5000架飞机;如果英法遭到侵略,苏联将以相当英法用以抵抗侵略者的70%的兵力投入战场,波兰应提供40-50个师的兵力,集中在波兰西部和面对普鲁士的地区;如果波兰和罗马尼亚遭受侵略,这两国应以全部武装部队投入战斗,苏联将以和英法相等的兵力投入战斗;如果侵略者通过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进攻苏联,英法应以相当于苏联在欧洲前线抵抗侵略者的70%的兵力投入战场。
英法代表团的态度与苏联不同,他们在谈判中闭口不提具体军事行动计划。英国代表团来莫斯科前接到政府的指示:“英国政府不愿意承担任何可能束缚自己手脚的义务。因此应该尽力把军事协定局限在最笼统的条款上。”
英法的推诿和波兰、罗马尼亚等国断然拒绝苏军过境,证明它们没有同苏联进行认真有效军事合作的愿望。8月1日,苏联代表团团长伏罗希洛夫宣布:由于谈判中的基本问题得不到答复,苏方只好决定无限期休会。并且声明:军事谈判的延宕及其中断,责任全在英国和法国方面。
从公布的大量历史文件和材料证实,在三国谈判期间,英法在幕后,同纳粹德国进行着签订广泛的政治和经济协定的秘密谈判。当然,就在此时,德国与苏联之间的谈判也在紧张进行中。
就在此时,莫斯科突然获悉,英国政府已经在同德国商谈一笔5亿或10亿英镑的军事贷款。这表明,西方国家正力图把战争推向东方,实现他们“祸水东引”的目标。
对此,斯大林十分担忧。如果西方国家这一阴谋得逞,苏联不仅是同希特勒单独作战,而且是同得到英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支持的希特勒作战。苏联与英法谈判破裂,伏罗希洛夫在8月的最高苏维埃会议上报告时,把英法的做法称为“轻浮的假谈判”。这样,斯大林不得不采取权宜之计,作出自己的决定。
正在这时,希特勒向斯大林伸出了橄榄枝。8月15日晚8时,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奉命晋见莫洛托夫,并向他宣读了德国外交部长表示,准备到莫斯科来解决苏德关系的急电。苏联外长以极大的兴趣,听取了这位大使的陈述,并表示,“热烈欢迎德国想改善对苏关系的愿望”。
为了试探对方意图,莫洛托夫进一步问道:德国政府是否有兴趣,在两国之间签署一项互不侵犯的条约?是否准备发挥它对日本的影响,来改善苏日关系并消除边境冲突?如果苏联联合担保波罗的海国家安全的话,德国以为如何?
莫洛托夫的这些建议,正好是希特勒所希望的东西,而且比苏方提出的更具体、更痛快。因为这个条约将使苏联置身于战争之外,从而能使他放心大胆进攻波兰。如果苏联置身事外的话,他深信英法会不寒而栗。纳粹独裁者无条件地接受了苏联的建议。舒伦堡大使奉命再次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