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新战国策——二战风云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三十三回黄色方案出奇制胜
色当之战土崩瓦解
按照希特勒的思维,战争总是以全部消灭对方而结束。早在入侵丹麦、挪威之前,1940年月4日,德军统帅部便颁发了准备西线攻势的“黄色”方案。方案的主要目标,就是击溃西方盟国的北方集团军,将其逼退至英吉利海峡并加以歼灭;占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北部;以占领区为基地,扩大对英国的海战和空战。总目标是彻底击溃法国军队,迫使法国退出战争,逼迫英国缔结有利于德国的和约。
到5月10日发动进攻之前,德国已经动员了500万人,其中50万人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德军的主要兵力已经在西线展开,分为个集团军群,共16个师,其中包括10个坦克师、7个摩托化师和46个正规师,另有个不完全的装甲师,这是用在波兰缴获的武器装备起来的。空中配备个航空队予以支援。而留在东线与苏联交接的边境上,只有10个师,并且大部分是预备师。这显示了希特勒对苏联的信任和对苏联的知底。
希特勒担任德军总司令,由德国最高统帅部协助。德军最高统帅部由三军参谋长联合组成,凯特尔任总参谋长,约德尔副之。地面部队由冯.布劳希奇将军指挥,哈尔德将军任陆军参谋长。应该说德国的战争机器十分简洁、实用,破除了许多繁锁的条条框框。这是西方盟国所难以具备的优势。
西线个集团军群中,A集团军群由龙德斯泰特上将指挥,集中于西线中部,担任主攻任务,准备从雷特根至德、法、卢森堡三国交界处的一条宽170公里地带实施突破。该集团军群编有45个师,其中包括7个坦克师和个摩托化师,战役行动由第航空队予以空中支援。这是一支强大的装甲突击力量,用于向西方盟军最薄弱的色当防御地段实施突然袭击。
在北海沿岸至亚琛之间展开的B集团军群,由冯.包克上将指挥,编有9个师,其中包括个坦克师和个摩托化师,任务是占领荷兰,突破比利时的防御,将英法比军队赶出安特卫普一线,牵制西方盟军的兵力。战役行动由第航空队予以空中支援。
在南部洛林、阿尔萨斯和瑞士北部的齐格菲防线展开的,是C集团军群,由冯.李勃上将指挥,编有19个师,任务是实施积极的佯攻来迷惑法军指挥,以便在马奇诺防线和莱茵河一带牵制尽可能多的法军。同时该集团军群还负责保障突击集团的南翼安全。
另外,德军还留下4个师作为预备队,预定用于持续增强主攻方向上的突击力量。第、第航空队的任务是夺取制空权,破坏西方盟军的指挥系统,直接支援进攻中的兵团。在德军地面部队进攻前0分钟内,出动1/的航空队,轰炸靠近前线的盟军机场、司令部、通信中心和交通枢纽。进攻开始后,德国空军则全力支援陆军各兵团,特别是在主攻方向上突破的坦克军。
“黄色”方案的宗旨是速战速决。德军统帅部极力避免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覆辙,当时德军被法军阻挡在马恩河,战争成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这次希特勒希望利用突然袭击,集中使用坦克和飞机,在主攻方向上形成压倒性优势,赢得速战速决。
然而“黄色”方案也充满冒险性,赢得这一战役的关键,几乎完全取决于德军是否顺利通过崎岖狭窄的阿登山脉。阿登山脉遍是峡谷,崇山峻岭、树木丛生,道路狭窄逶迤,途中还有一些瓶颈似的桥梁,完全是易守难攻的天险。约德尔将军在纽伦堡受审时承认,如果法军不向比利时推进而是坚守阵地的话,庞大的德军主攻部队很容易在此受阻,那么“整个战役就可能失败”。
遗憾的是,西方盟军对德军这一作战计划事先毫无察觉。法国情报机构知道德军在自北向南调动,并且在莱茵河中部地区进行架桥活动,但是,法国参谋部并没有理解这些情报的重要价值。
法国陆军总司令甘末林将军认为,德军不可能在阿登地区发动进攻,因为“德国没有足够的兵力和兵器,突破该地区的屏障马奇诺防线”。他推测德国可能经过比利时或瑞士,对北面或南面的英法军队实施突击。因此,法国指挥部把英法军队派到比利时平原上,在远离法国边境的地区建立牢固的防御。
西方盟军的计划,一开始就建立在持久的阵地战假设上。而德国准备的却是一场闪电战,一马平川的比利时平原只不过是一个次要的战场而已。直奔比利时阵地的西方盟军,如同一株自己拨松了树根的老树,以便更容易让纳粹狂风把它吹倒。
应该说西方盟军的动员是十分有效的,至1940年5月,法国动员了570万人,其中60万人为外籍军团。在西北战线上,法国布置了4万守军。另有7个师扼守毗邻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8个师驻守北非,个师布防近东,个师在挪威作战。与西线德军对垒的有94个法国师,加上10个英国师。
从军事布局看,英法盟军在兵力上只略逊于德军;如果加上比利时的个师和荷兰的9个师,则西方盟军兵力还略占优势。然而,双方的装备差距却十分明显,由于英法军队建军思想保守,对于装甲部队、摩托化部队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没有认识。因此在装备与战术思想方面存在着重要差距。个法国装甲师对阵10个德国装甲师,5个法国正规师对阵46个德国正规师。法国步兵兵员不满额,装备也不齐全,防空设备半新半旧。运输主要依靠征用来的民用车辆,型号参差不齐,数量严重不足,主要的运载动力仍是马匹。
而英国到1940年5月,仅仅动员了150万人。英国远征军的很多士兵,直到抵达前线时才受完军训。英军的装备也不齐全、不充足,既缺乏防空和反坦克武器,又缺少摩托化和装甲部队,总共只有个坦克营。但是,英军几乎把所有的军官和装备都派到法国来了。
至于西方盟军的指挥,则连法军自身也没有一个全军最高统帅。甘末林将军负责地面部队指挥,他还是国防参谋部的主管人,但职权仅限于三军参谋部之间进行协调。法国海军和空军实际上是各自为政。三军联合作战,依靠三军司令部分散在各地的指挥所之间定期而又迟缓的联络。结果是指挥系统职权分散,责任不明,混乱不堪,根本无法形成头脑清晰、果断协调、积极主动的作战行动。
此外,西方盟军立足于战略防守,兵力分散在漫长的防线上,只等战斗打响后,才能判断哪里是主要战区。盟军59个师布防在莱茵河沿线的马奇诺防线后面,需要等到战局展开后才能决定如何调动。向比利时平原进军的41个师,其中只有15个正规师,远不是德军进攻部队的对手。
而在战役的关键部位色当地区,盟军的防御更是一塌糊涂。法军指挥部一直把阿登山脉看成是敌人无法逾越的天险,只派遣1个正规师和个预备师防守蒙梅迪,防守色当的则是一个B级预备师,色当一带的防御工事也很差,掩体都是在冬季仓促修建的,往往连门和射击口都没有。
从理论上说,法国内地留有5个步兵师和个装甲师作为预备队,是能够应对突变的。但要把这些部队集结起来,用火车运送到增援地点,下车整队,开赴前线,至少需要4天时间,不幸的是,由德国摩托化部队和强大的空军所实施的闪电战,根本不容许这些法国预备队慢吞吞地投入战斗。
更为可怕的是,西方盟军与德国在如何使用自己的武装力量方面,观念不大一样。就装甲车辆而言,双方相差无几,英法两国可以动用80辆现代化装甲车,德国可以动用800辆。双方的坦克质量也大致相同,都是新式老式兼用。但双方对如何使用装甲车的观念却大相径庭。
德国把装甲师当作剑来使用,锐利强劲,能够迅速将敌方阵线切割得七零八落,从而把战术上的胜利转化为战略上的胜利。因此,装甲师已经从普通陆军中脱颖而出,升格为德军的主攻部队,其他兵种都要从属于它。为了完成一项进攻任务,通常由几个装甲师组成一个装甲军,集中攻击一道狭窄的战线。装甲军后面辅助若干摩托化师提供支援,配备固守阵地所需要的军事装备,等待后续步兵的到来。
而法军参谋部,却一直为第一次世... -->>
第三十三回黄色方案出奇制胜
色当之战土崩瓦解
按照希特勒的思维,战争总是以全部消灭对方而结束。早在入侵丹麦、挪威之前,1940年月4日,德军统帅部便颁发了准备西线攻势的“黄色”方案。方案的主要目标,就是击溃西方盟国的北方集团军,将其逼退至英吉利海峡并加以歼灭;占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北部;以占领区为基地,扩大对英国的海战和空战。总目标是彻底击溃法国军队,迫使法国退出战争,逼迫英国缔结有利于德国的和约。
到5月10日发动进攻之前,德国已经动员了500万人,其中50万人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德军的主要兵力已经在西线展开,分为个集团军群,共16个师,其中包括10个坦克师、7个摩托化师和46个正规师,另有个不完全的装甲师,这是用在波兰缴获的武器装备起来的。空中配备个航空队予以支援。而留在东线与苏联交接的边境上,只有10个师,并且大部分是预备师。这显示了希特勒对苏联的信任和对苏联的知底。
希特勒担任德军总司令,由德国最高统帅部协助。德军最高统帅部由三军参谋长联合组成,凯特尔任总参谋长,约德尔副之。地面部队由冯.布劳希奇将军指挥,哈尔德将军任陆军参谋长。应该说德国的战争机器十分简洁、实用,破除了许多繁锁的条条框框。这是西方盟国所难以具备的优势。
西线个集团军群中,A集团军群由龙德斯泰特上将指挥,集中于西线中部,担任主攻任务,准备从雷特根至德、法、卢森堡三国交界处的一条宽170公里地带实施突破。该集团军群编有45个师,其中包括7个坦克师和个摩托化师,战役行动由第航空队予以空中支援。这是一支强大的装甲突击力量,用于向西方盟军最薄弱的色当防御地段实施突然袭击。
在北海沿岸至亚琛之间展开的B集团军群,由冯.包克上将指挥,编有9个师,其中包括个坦克师和个摩托化师,任务是占领荷兰,突破比利时的防御,将英法比军队赶出安特卫普一线,牵制西方盟军的兵力。战役行动由第航空队予以空中支援。
在南部洛林、阿尔萨斯和瑞士北部的齐格菲防线展开的,是C集团军群,由冯.李勃上将指挥,编有19个师,任务是实施积极的佯攻来迷惑法军指挥,以便在马奇诺防线和莱茵河一带牵制尽可能多的法军。同时该集团军群还负责保障突击集团的南翼安全。
另外,德军还留下4个师作为预备队,预定用于持续增强主攻方向上的突击力量。第、第航空队的任务是夺取制空权,破坏西方盟军的指挥系统,直接支援进攻中的兵团。在德军地面部队进攻前0分钟内,出动1/的航空队,轰炸靠近前线的盟军机场、司令部、通信中心和交通枢纽。进攻开始后,德国空军则全力支援陆军各兵团,特别是在主攻方向上突破的坦克军。
“黄色”方案的宗旨是速战速决。德军统帅部极力避免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覆辙,当时德军被法军阻挡在马恩河,战争成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这次希特勒希望利用突然袭击,集中使用坦克和飞机,在主攻方向上形成压倒性优势,赢得速战速决。
然而“黄色”方案也充满冒险性,赢得这一战役的关键,几乎完全取决于德军是否顺利通过崎岖狭窄的阿登山脉。阿登山脉遍是峡谷,崇山峻岭、树木丛生,道路狭窄逶迤,途中还有一些瓶颈似的桥梁,完全是易守难攻的天险。约德尔将军在纽伦堡受审时承认,如果法军不向比利时推进而是坚守阵地的话,庞大的德军主攻部队很容易在此受阻,那么“整个战役就可能失败”。
遗憾的是,西方盟军对德军这一作战计划事先毫无察觉。法国情报机构知道德军在自北向南调动,并且在莱茵河中部地区进行架桥活动,但是,法国参谋部并没有理解这些情报的重要价值。
法国陆军总司令甘末林将军认为,德军不可能在阿登地区发动进攻,因为“德国没有足够的兵力和兵器,突破该地区的屏障马奇诺防线”。他推测德国可能经过比利时或瑞士,对北面或南面的英法军队实施突击。因此,法国指挥部把英法军队派到比利时平原上,在远离法国边境的地区建立牢固的防御。
西方盟军的计划,一开始就建立在持久的阵地战假设上。而德国准备的却是一场闪电战,一马平川的比利时平原只不过是一个次要的战场而已。直奔比利时阵地的西方盟军,如同一株自己拨松了树根的老树,以便更容易让纳粹狂风把它吹倒。
应该说西方盟军的动员是十分有效的,至1940年5月,法国动员了570万人,其中60万人为外籍军团。在西北战线上,法国布置了4万守军。另有7个师扼守毗邻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8个师驻守北非,个师布防近东,个师在挪威作战。与西线德军对垒的有94个法国师,加上10个英国师。
从军事布局看,英法盟军在兵力上只略逊于德军;如果加上比利时的个师和荷兰的9个师,则西方盟军兵力还略占优势。然而,双方的装备差距却十分明显,由于英法军队建军思想保守,对于装甲部队、摩托化部队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没有认识。因此在装备与战术思想方面存在着重要差距。个法国装甲师对阵10个德国装甲师,5个法国正规师对阵46个德国正规师。法国步兵兵员不满额,装备也不齐全,防空设备半新半旧。运输主要依靠征用来的民用车辆,型号参差不齐,数量严重不足,主要的运载动力仍是马匹。
而英国到1940年5月,仅仅动员了150万人。英国远征军的很多士兵,直到抵达前线时才受完军训。英军的装备也不齐全、不充足,既缺乏防空和反坦克武器,又缺少摩托化和装甲部队,总共只有个坦克营。但是,英军几乎把所有的军官和装备都派到法国来了。
至于西方盟军的指挥,则连法军自身也没有一个全军最高统帅。甘末林将军负责地面部队指挥,他还是国防参谋部的主管人,但职权仅限于三军参谋部之间进行协调。法国海军和空军实际上是各自为政。三军联合作战,依靠三军司令部分散在各地的指挥所之间定期而又迟缓的联络。结果是指挥系统职权分散,责任不明,混乱不堪,根本无法形成头脑清晰、果断协调、积极主动的作战行动。
此外,西方盟军立足于战略防守,兵力分散在漫长的防线上,只等战斗打响后,才能判断哪里是主要战区。盟军59个师布防在莱茵河沿线的马奇诺防线后面,需要等到战局展开后才能决定如何调动。向比利时平原进军的41个师,其中只有15个正规师,远不是德军进攻部队的对手。
而在战役的关键部位色当地区,盟军的防御更是一塌糊涂。法军指挥部一直把阿登山脉看成是敌人无法逾越的天险,只派遣1个正规师和个预备师防守蒙梅迪,防守色当的则是一个B级预备师,色当一带的防御工事也很差,掩体都是在冬季仓促修建的,往往连门和射击口都没有。
从理论上说,法国内地留有5个步兵师和个装甲师作为预备队,是能够应对突变的。但要把这些部队集结起来,用火车运送到增援地点,下车整队,开赴前线,至少需要4天时间,不幸的是,由德国摩托化部队和强大的空军所实施的闪电战,根本不容许这些法国预备队慢吞吞地投入战斗。
更为可怕的是,西方盟军与德国在如何使用自己的武装力量方面,观念不大一样。就装甲车辆而言,双方相差无几,英法两国可以动用80辆现代化装甲车,德国可以动用800辆。双方的坦克质量也大致相同,都是新式老式兼用。但双方对如何使用装甲车的观念却大相径庭。
德国把装甲师当作剑来使用,锐利强劲,能够迅速将敌方阵线切割得七零八落,从而把战术上的胜利转化为战略上的胜利。因此,装甲师已经从普通陆军中脱颖而出,升格为德军的主攻部队,其他兵种都要从属于它。为了完成一项进攻任务,通常由几个装甲师组成一个装甲军,集中攻击一道狭窄的战线。装甲军后面辅助若干摩托化师提供支援,配备固守阵地所需要的军事装备,等待后续步兵的到来。
而法军参谋部,却一直为第一次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