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重生三国之君临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十三章
河东,大阳。
胡才站在山上,跳高远望,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心里感慨万千,曾几何时,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有这么的一天,几万大军为他争霸天下而奋斗。
对面就是陕县,如果占领陕县,雒阳的董卓就是瓮中之鳖,但胡才明白,他是军队是不可能度过黄河的。
胡才是个随和的人,说说笑笑,在众将面前也没有什么尊卑之分,大家觉得很亲切,说话也就没什么顾忌了。由于武将不多,此时胡才身边也就张辽、江政、周仓、李晨、郝昭、霍平、泰兴、晏明等寥寥数人。
现在他们在说这一次是不是再和董卓打一次,所以话题立即就转到了时政上。
眼前当务之急是解决京畿危机,胡才是征北大将军,在朝廷的地位仅次于董卓,如果这一次表现的好,说不定能得到不少好处。但江政等人认为,解决京畿危机必须要照顾到河东危机,绝不能做出放弃河东之事。在他们看来,京畿危机远远还一触即发的时候,相反,河东危机才是到了千钧一发之际,先要解决河东危机。
张辽立即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认为社稷安危要远远大于河东安危。如果社稷崩溃了,河东安稳有什么用?能坚持多久?先要南下打董卓。
张辽对董卓恨之入骨,他本是大将军何进的心腹,想不到何进斗不过那些豪门士族和宦官,被董卓捡了便宜。
张辽之所以加入白波军,传来朝廷的任命,就是想利用白波军对付董卓,在张辽看来,白波军已经招抚,就是朝廷的人,是大汉的人,而且白波军与南匈奴大战,又打败了董卓的西凉军,张辽对胡才佩服,加上这一段时间,胡才的身份的公布,张辽对胡才更是认同。
张辽希望的是胡才能与胡广一样重震朝纲,而不是割据一方。
江政当即反驳,河东稳了,流民的问题解决了,几万大军有粮饷了,京畿能乱到哪里去?州郡起兵,勤王是假,驱赶董卓是真。这些人为了逃避叛逆的罪责,竟然扬言要废黜当今天子,这叫什么乱?谁是祸国之臣?白波军到底打谁?
皇统的问题一经挑起,立即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帐内的争论声骤然激烈起来。
张辽等人认为皇统不可废,勤王和讨董并不矛盾。要联合袁绍等州郡大军攻打雒阳。
江政却提出了一个谁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袁绍说他“承制”天下,如果我们联合他,是不是说征北大将军要听他的指挥?那以后怎么办?讨伐当今天子吗?袁绍和讨董大军如果不放弃所谓的“承制”,不承认当今天子,我们就不能和袁绍联手。
否则一旦和袁绍联合,岂不是叛逆?如果董卓打败了袁绍他们,白波军怎么办?河东怎么办?如果董卓被打败,袁绍会放过他们吗?袁绍一定会另立天子,到时候白波军是袁绍的对手吗?他们是不会容忍白波军的存在的。
胡才一直在静静地听着。江政他们是白波军的嫡系,和张辽不一样,他们心目中对朝廷的观念比较淡。所以更不不愿意承认袁绍的“承制”,这倒是出乎胡才的预料。本来胡才还以为他们会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这样的话会给他许多的不便。
袁绍也好,讨董大军的其他官员也好,背后的目的太明显了,讨董就讨董,还废黜什么天子,搞什么贻笑大方的“承制”,谁信?他们骗谁?骗他们自己罢了。说到底,还不是为了权柄?
袁绍是豪门士族的袁阀代表人,这样的人在大汉帝国本来就是有一等一显赫地位,但是这样的人,要权柄干什么?还不是为了自己宗族、门阀的利益?
他们想联合天下人,目的是什么?这种目的白痴都知道。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这么白痴的事谁做?他们骑虎难下了,就把大量的灾民赶入河东,制造河东危机,逼迫白波军选择。
江政对胡才说道,“主公现在不要出兵,最好是两不得罪。董卓手上有天子,权势大,主公要利用这个机会和他搞好关系,多捞点实惠。袁绍和各地州郡控制着粮食,主公也利用这个机会和他虚与委蛇,争取以最快速度解决灾民问题,多购粮食。”
胡才想了一下,说道:“要做到这一点,两不得罪根本不行。”他停了一下,问道:“你们看,三方制衡之策如何?”
江政回答道:“主公如果要实施三方制衡之策,目前最重要的是向京畿和冀州两地大量购买粮食,迅速稳定河东,从而获得足够的制衡时间。”
顿了顿,江政说道,“钱我们不愁,现在军幕府中还要一部分,粮食我们也可以买到,只要我们出面,冀州的粮食将源源不断地送进北疆。现在的关键是……”
“我知道,我正在想办法逼走董卓,强迫袁绍放开河东与河内、冀州的交易。”胡才点头道。
…………
胡才派人去找董卓,表达自己的意思,此时董卓已准备西进长安,自然同意胡才的平衡之策,不过此时办法匈奴人蠢蠢欲动,在河套聚集,同时西北的马腾等人起兵造反危险西北的安全,董卓不得不调兵返回西凉,所以胡才的暗示,董卓自然求之不得。
同时,董卓命令胡才解决匈奴问题,为此,他还特地的减少陕县等地的兵马。同时天子的西迁车驾到达长安。在主持西迁大任的太尉赵谦、司徒王允和司空荀爽的努力下,天子和公卿百官,朝廷各府衙都得到了妥善安置。相国董卓非常满意,数次上奏天子,请求嘉赏三公大臣,尤其是司徒王允。
王允在任职河南尹的时候,因为对董卓曲意逢迎,矫情屈意,言听计从,深得董卓信任。他被拜为太仆后,又因为鼎力支持西迁,积极安排西迁诸事,更为董卓所赞,随即被拜司徒,委以主持西迁重任。
王允这种阿谀奉承、丧失气节的做法,遭到了朝中诸多公卿大臣的鄙视和抨击。王允不为所动,就象没听到一样,只顾埋头做事。云台的典籍、宗庙器物和皇宫用具被他率先指挥人手搬到了长安,速度奇快。王允到了长安后,董卓随即把朝政尽数托付于王允,由他全权处理国事,对他非常信任,而王允也没有辜负董卓重托,把朝政安排得稳稳当当,而且还趁着这个机会,在三辅郡县和朝堂安置了许多自己的门生故吏和朋友。王允的卑劣行径令公卿大臣切齿痛恨,蔡邕甚至扬言要把他的无耻写到《汉史》里去。
公卿大臣越是上奏弹劾王允,董卓就越是信任他。
胡才得到这个消息心里冷笑,这王允只是一个笑面虎,以后杀死董卓的就是这个老家伙,不过胡才自然不会傻的去提醒董卓。
同时,虽然天子去了长安,但是董卓还在雒阳。关中这些年人口稀少,董卓需要迁雒阳的百姓前往关中。
但是身在雒阳的董卓越想越不安,有点坐不住了。制衡能不能成功,到目前还是一件悬而未决的事。但西北如果乱了,他就失去了根据,什么都完了。
现在的南面的孙坚象发了疯一样狂攻不止,吕布连战连败,已经退回到伊阙关和大谷关了。豫州刺史孔伷也在阳城击败了郭汜,正在逼近轩辕关。如果此时把胡才逼急了,尽起河东屯兵南下,自己可就成了瓮中之鳖了。
对于董卓来说,雒阳的形势发展到现在,再守雒阳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退一步才是上上之策。只要几年时间,... -->>
第二十三章
河东,大阳。
胡才站在山上,跳高远望,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心里感慨万千,曾几何时,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有这么的一天,几万大军为他争霸天下而奋斗。
对面就是陕县,如果占领陕县,雒阳的董卓就是瓮中之鳖,但胡才明白,他是军队是不可能度过黄河的。
胡才是个随和的人,说说笑笑,在众将面前也没有什么尊卑之分,大家觉得很亲切,说话也就没什么顾忌了。由于武将不多,此时胡才身边也就张辽、江政、周仓、李晨、郝昭、霍平、泰兴、晏明等寥寥数人。
现在他们在说这一次是不是再和董卓打一次,所以话题立即就转到了时政上。
眼前当务之急是解决京畿危机,胡才是征北大将军,在朝廷的地位仅次于董卓,如果这一次表现的好,说不定能得到不少好处。但江政等人认为,解决京畿危机必须要照顾到河东危机,绝不能做出放弃河东之事。在他们看来,京畿危机远远还一触即发的时候,相反,河东危机才是到了千钧一发之际,先要解决河东危机。
张辽立即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认为社稷安危要远远大于河东安危。如果社稷崩溃了,河东安稳有什么用?能坚持多久?先要南下打董卓。
张辽对董卓恨之入骨,他本是大将军何进的心腹,想不到何进斗不过那些豪门士族和宦官,被董卓捡了便宜。
张辽之所以加入白波军,传来朝廷的任命,就是想利用白波军对付董卓,在张辽看来,白波军已经招抚,就是朝廷的人,是大汉的人,而且白波军与南匈奴大战,又打败了董卓的西凉军,张辽对胡才佩服,加上这一段时间,胡才的身份的公布,张辽对胡才更是认同。
张辽希望的是胡才能与胡广一样重震朝纲,而不是割据一方。
江政当即反驳,河东稳了,流民的问题解决了,几万大军有粮饷了,京畿能乱到哪里去?州郡起兵,勤王是假,驱赶董卓是真。这些人为了逃避叛逆的罪责,竟然扬言要废黜当今天子,这叫什么乱?谁是祸国之臣?白波军到底打谁?
皇统的问题一经挑起,立即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帐内的争论声骤然激烈起来。
张辽等人认为皇统不可废,勤王和讨董并不矛盾。要联合袁绍等州郡大军攻打雒阳。
江政却提出了一个谁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袁绍说他“承制”天下,如果我们联合他,是不是说征北大将军要听他的指挥?那以后怎么办?讨伐当今天子吗?袁绍和讨董大军如果不放弃所谓的“承制”,不承认当今天子,我们就不能和袁绍联手。
否则一旦和袁绍联合,岂不是叛逆?如果董卓打败了袁绍他们,白波军怎么办?河东怎么办?如果董卓被打败,袁绍会放过他们吗?袁绍一定会另立天子,到时候白波军是袁绍的对手吗?他们是不会容忍白波军的存在的。
胡才一直在静静地听着。江政他们是白波军的嫡系,和张辽不一样,他们心目中对朝廷的观念比较淡。所以更不不愿意承认袁绍的“承制”,这倒是出乎胡才的预料。本来胡才还以为他们会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这样的话会给他许多的不便。
袁绍也好,讨董大军的其他官员也好,背后的目的太明显了,讨董就讨董,还废黜什么天子,搞什么贻笑大方的“承制”,谁信?他们骗谁?骗他们自己罢了。说到底,还不是为了权柄?
袁绍是豪门士族的袁阀代表人,这样的人在大汉帝国本来就是有一等一显赫地位,但是这样的人,要权柄干什么?还不是为了自己宗族、门阀的利益?
他们想联合天下人,目的是什么?这种目的白痴都知道。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这么白痴的事谁做?他们骑虎难下了,就把大量的灾民赶入河东,制造河东危机,逼迫白波军选择。
江政对胡才说道,“主公现在不要出兵,最好是两不得罪。董卓手上有天子,权势大,主公要利用这个机会和他搞好关系,多捞点实惠。袁绍和各地州郡控制着粮食,主公也利用这个机会和他虚与委蛇,争取以最快速度解决灾民问题,多购粮食。”
胡才想了一下,说道:“要做到这一点,两不得罪根本不行。”他停了一下,问道:“你们看,三方制衡之策如何?”
江政回答道:“主公如果要实施三方制衡之策,目前最重要的是向京畿和冀州两地大量购买粮食,迅速稳定河东,从而获得足够的制衡时间。”
顿了顿,江政说道,“钱我们不愁,现在军幕府中还要一部分,粮食我们也可以买到,只要我们出面,冀州的粮食将源源不断地送进北疆。现在的关键是……”
“我知道,我正在想办法逼走董卓,强迫袁绍放开河东与河内、冀州的交易。”胡才点头道。
…………
胡才派人去找董卓,表达自己的意思,此时董卓已准备西进长安,自然同意胡才的平衡之策,不过此时办法匈奴人蠢蠢欲动,在河套聚集,同时西北的马腾等人起兵造反危险西北的安全,董卓不得不调兵返回西凉,所以胡才的暗示,董卓自然求之不得。
同时,董卓命令胡才解决匈奴问题,为此,他还特地的减少陕县等地的兵马。同时天子的西迁车驾到达长安。在主持西迁大任的太尉赵谦、司徒王允和司空荀爽的努力下,天子和公卿百官,朝廷各府衙都得到了妥善安置。相国董卓非常满意,数次上奏天子,请求嘉赏三公大臣,尤其是司徒王允。
王允在任职河南尹的时候,因为对董卓曲意逢迎,矫情屈意,言听计从,深得董卓信任。他被拜为太仆后,又因为鼎力支持西迁,积极安排西迁诸事,更为董卓所赞,随即被拜司徒,委以主持西迁重任。
王允这种阿谀奉承、丧失气节的做法,遭到了朝中诸多公卿大臣的鄙视和抨击。王允不为所动,就象没听到一样,只顾埋头做事。云台的典籍、宗庙器物和皇宫用具被他率先指挥人手搬到了长安,速度奇快。王允到了长安后,董卓随即把朝政尽数托付于王允,由他全权处理国事,对他非常信任,而王允也没有辜负董卓重托,把朝政安排得稳稳当当,而且还趁着这个机会,在三辅郡县和朝堂安置了许多自己的门生故吏和朋友。王允的卑劣行径令公卿大臣切齿痛恨,蔡邕甚至扬言要把他的无耻写到《汉史》里去。
公卿大臣越是上奏弹劾王允,董卓就越是信任他。
胡才得到这个消息心里冷笑,这王允只是一个笑面虎,以后杀死董卓的就是这个老家伙,不过胡才自然不会傻的去提醒董卓。
同时,虽然天子去了长安,但是董卓还在雒阳。关中这些年人口稀少,董卓需要迁雒阳的百姓前往关中。
但是身在雒阳的董卓越想越不安,有点坐不住了。制衡能不能成功,到目前还是一件悬而未决的事。但西北如果乱了,他就失去了根据,什么都完了。
现在的南面的孙坚象发了疯一样狂攻不止,吕布连战连败,已经退回到伊阙关和大谷关了。豫州刺史孔伷也在阳城击败了郭汜,正在逼近轩辕关。如果此时把胡才逼急了,尽起河东屯兵南下,自己可就成了瓮中之鳖了。
对于董卓来说,雒阳的形势发展到现在,再守雒阳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退一步才是上上之策。只要几年时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