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大汉第一太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便是在这种似是随意的氛围中,天子刘邦终于为数年,来让朝臣百官忐忑不安,让整个朝堂政治格局,都始终无法安定下来的一个大难题,给出了最终的答案。
——太子,不换!
——刘盈,确定成为下一任,即汉室第二任天子!
刹那间,硕大的长乐宫长信殿,便被一股莫名的安心,以及些许感怀的情绪所占据。
或许对于寻常人而言,太子储君之位的归属,终究不过是会对汉室未来的发展方向,起到那么一丁点影响。
即便是这点影响,也应该是当今刘邦驾崩,新君即立之后,才会慢慢显现。
除了这点可以忽略不计,且暂时还不必考虑的影响,太子之位上坐着的无论是如今的刘盈,还是赵王刘如意,差距貌似并不是很大。
但实际上,储位悬而不绝,或者说不够稳当,并不单单会对未来的汉室带来负面影响,而是在当下,在储位悬而未决的每时每刻,都会让整个汉室的政治格局,蒙上一层名为‘位置’的阴影。
当年,自彭城败退的刘邦,在得到舅哥吕泽的接应之后,为什么不抓紧收拢溃卒、重整起鼓,而是第一时间立刘盈为王储?
——因为对于彼时,刚从彭城惨败而归的汉军将士而言,立储,便是最能提振人心,重整军心的方式!
因为储君,意味着未来;
有了储君,就意味着有了未来;
刚经历彭城惨败的汉王刘邦,居然还有心思立王储,就更意味着:一场彭城战败,并没有打到彼时的汉王刘邦!
刘邦还有信心重整旗鼓,还有信心从头再来!
这,便是封建时代的储君,能对军心起到的安定作用。
那么,对于朝野政治格局而言,储君的归属,又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实际上,从重要程度的先后顺序来看,朝堂最关心的,并非是谁人做了太子,又谁人在向太子之位发起冲击。
除非太子是个满脸恶疮、脚底流脓的大奸大恶之人,朝堂最希望看到的,都永远是太子稳如泰山!
盖因为封建时代,朝堂最先去考虑,同时也是最为看中的,永远都不会是‘如何做的更好’,而是‘稳定’二字。
毫不夸张的说,对于封建政权而言,一个能维持稳定的政策,就必然不可能是绝对意义上的恶政!
反之,一个有可能破坏稳定,造成动荡的政策,那也绝对不会是毫无争议的善政。
而太子储君,便是任何封建时代的中枢,都最追求‘稳定’的事,且没有之一。
太子是否出色、优秀,固然是关乎到王朝未来的重要命题。
但在讨论太子的能力、潜力之前,朝堂永远会对另一个问题,保持更高的关注度。
——稳定!
用最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太子不行,可以培养;
培养不好,就慢慢培养;
实在培养不出来,也没关系,朝堂兜着底,别太让新君乱来,待熬过一朝‘守成之君’,再去培养下一个太子就是。
但储君的人选,必须尽早的确定下来,并且最好不要有变数。
因为一个稳如泰山的太子,一个板上钉钉的储君,对封建政权的意义,丝毫不亚于定海神针。
而过去这几年,摇摇欲坠的储君,便是长安朝堂始终无法安定下来,始终暗流涌动的主要源头。
——太子不受宠,又冒出来个赵王刘如意,那作为臣子,百官该效忠谁?
效忠太子,明显与天子刘邦的心意相悖;
效忠赵王,那更是于情于理都不恰当!
更要命的是:天子刘邦,并非是正值壮年的天子!
在太子刘盈才刚年过十四,赵王刘如意更是刚满九岁的当下,天子刘邦,已经年过六十!
再加上刘邦如今的身体状况,毫不夸张的说:当下的长安朝堂,已经到了随时迎接‘意外’的到来,时刻准备政权更迭的地步了!
在这种微妙、敏感的时间节点,太子之位始终存疑,就必然会令整个朝堂感到不安。
——万一下一秒,刘邦轰然倒下,那这硕大的社稷,该由谁继承?
如果刘邦‘倒得彻底’,那还好说——太子再怎么不稳,也终归是太子;由太子继承皇位,任谁都挑不出错。
可若是刘邦倒下之后,好巧不巧的来了一出‘回光返照’,并留下‘废太子、由赵王继立’的遗诏,又该如何?
皇后吕雉,怎么可能平静的接受这个结果?
若是不接受,长安,又会迎来怎样的动荡?
所以,从汉室鼎立,到刘邦明确表示‘太子刘盈,是朕选定的继承人’的今天,朝堂百官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便是这样一个场景。
——刘邦执意易储,皇后不肯坐以待毙,龙凤两争;轻则朝野大震,重则天下大乱!
这,才是长安朝堂多年来,始终坚持劝说刘邦‘打消易储之念’,以保证朝局稳定的原因。
不是刘盈真的足够出色,也不是因为刘如意不够出色;
而是无论这兄弟二人,谁更配得上储君之位,长安朝堂,乃至于当今汉室,都绝对承受不起一场由储君人选作为开端的政治动荡!
换而言之,便是太子的人选,并非是谁出色就该谁坐,而是谁坐上去,更能保证朝野稳定,便应当由谁去坐。
如今的结局,无疑便是最为完美的结局。
——天子刘邦打消易储之念,明确指定太子刘盈为继承人!
刘盈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绝对不比坊间称之为‘早慧’的刘如意差!
刘盈储位得稳,皇后吕雉,自然也不会引发动荡;而赵王刘如意的母族外戚,则根本没有引发动荡的能力。
可以说这个结局,完成称得上的皆大欢喜。
非要说有谁不高兴,那也只有赵王刘如意,以及戚夫人母子二人了······
“社稷有后,朝野得稳。”
“呼~”
“总算是······”
一时间,殿内的百官朝臣,都无不长松了一口气,旋即面带喜悦的环顾四周,笑着朝左右的同僚拱手点头,好似是在互相道喜。
而在御阶下,听闻刘盈满是郑重的道出那句‘必不负父皇所托’,萧何也是安心一笑,旋即从座位上起身。
“陛下圣明,太子贤仁;由太子继行监国之政,臣,无异议······”
听闻此言,刘邦也终是笑意盈盈的点了点头,旋即拉着刘盈的手,自御阶拾级而上。
至此,‘太子继续监国’,便在天子刘邦、丞相萧何二人达成一致的前提下,成为既定事... -->>
便是在这种似是随意的氛围中,天子刘邦终于为数年,来让朝臣百官忐忑不安,让整个朝堂政治格局,都始终无法安定下来的一个大难题,给出了最终的答案。
——太子,不换!
——刘盈,确定成为下一任,即汉室第二任天子!
刹那间,硕大的长乐宫长信殿,便被一股莫名的安心,以及些许感怀的情绪所占据。
或许对于寻常人而言,太子储君之位的归属,终究不过是会对汉室未来的发展方向,起到那么一丁点影响。
即便是这点影响,也应该是当今刘邦驾崩,新君即立之后,才会慢慢显现。
除了这点可以忽略不计,且暂时还不必考虑的影响,太子之位上坐着的无论是如今的刘盈,还是赵王刘如意,差距貌似并不是很大。
但实际上,储位悬而不绝,或者说不够稳当,并不单单会对未来的汉室带来负面影响,而是在当下,在储位悬而未决的每时每刻,都会让整个汉室的政治格局,蒙上一层名为‘位置’的阴影。
当年,自彭城败退的刘邦,在得到舅哥吕泽的接应之后,为什么不抓紧收拢溃卒、重整起鼓,而是第一时间立刘盈为王储?
——因为对于彼时,刚从彭城惨败而归的汉军将士而言,立储,便是最能提振人心,重整军心的方式!
因为储君,意味着未来;
有了储君,就意味着有了未来;
刚经历彭城惨败的汉王刘邦,居然还有心思立王储,就更意味着:一场彭城战败,并没有打到彼时的汉王刘邦!
刘邦还有信心重整旗鼓,还有信心从头再来!
这,便是封建时代的储君,能对军心起到的安定作用。
那么,对于朝野政治格局而言,储君的归属,又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实际上,从重要程度的先后顺序来看,朝堂最关心的,并非是谁人做了太子,又谁人在向太子之位发起冲击。
除非太子是个满脸恶疮、脚底流脓的大奸大恶之人,朝堂最希望看到的,都永远是太子稳如泰山!
盖因为封建时代,朝堂最先去考虑,同时也是最为看中的,永远都不会是‘如何做的更好’,而是‘稳定’二字。
毫不夸张的说,对于封建政权而言,一个能维持稳定的政策,就必然不可能是绝对意义上的恶政!
反之,一个有可能破坏稳定,造成动荡的政策,那也绝对不会是毫无争议的善政。
而太子储君,便是任何封建时代的中枢,都最追求‘稳定’的事,且没有之一。
太子是否出色、优秀,固然是关乎到王朝未来的重要命题。
但在讨论太子的能力、潜力之前,朝堂永远会对另一个问题,保持更高的关注度。
——稳定!
用最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太子不行,可以培养;
培养不好,就慢慢培养;
实在培养不出来,也没关系,朝堂兜着底,别太让新君乱来,待熬过一朝‘守成之君’,再去培养下一个太子就是。
但储君的人选,必须尽早的确定下来,并且最好不要有变数。
因为一个稳如泰山的太子,一个板上钉钉的储君,对封建政权的意义,丝毫不亚于定海神针。
而过去这几年,摇摇欲坠的储君,便是长安朝堂始终无法安定下来,始终暗流涌动的主要源头。
——太子不受宠,又冒出来个赵王刘如意,那作为臣子,百官该效忠谁?
效忠太子,明显与天子刘邦的心意相悖;
效忠赵王,那更是于情于理都不恰当!
更要命的是:天子刘邦,并非是正值壮年的天子!
在太子刘盈才刚年过十四,赵王刘如意更是刚满九岁的当下,天子刘邦,已经年过六十!
再加上刘邦如今的身体状况,毫不夸张的说:当下的长安朝堂,已经到了随时迎接‘意外’的到来,时刻准备政权更迭的地步了!
在这种微妙、敏感的时间节点,太子之位始终存疑,就必然会令整个朝堂感到不安。
——万一下一秒,刘邦轰然倒下,那这硕大的社稷,该由谁继承?
如果刘邦‘倒得彻底’,那还好说——太子再怎么不稳,也终归是太子;由太子继承皇位,任谁都挑不出错。
可若是刘邦倒下之后,好巧不巧的来了一出‘回光返照’,并留下‘废太子、由赵王继立’的遗诏,又该如何?
皇后吕雉,怎么可能平静的接受这个结果?
若是不接受,长安,又会迎来怎样的动荡?
所以,从汉室鼎立,到刘邦明确表示‘太子刘盈,是朕选定的继承人’的今天,朝堂百官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便是这样一个场景。
——刘邦执意易储,皇后不肯坐以待毙,龙凤两争;轻则朝野大震,重则天下大乱!
这,才是长安朝堂多年来,始终坚持劝说刘邦‘打消易储之念’,以保证朝局稳定的原因。
不是刘盈真的足够出色,也不是因为刘如意不够出色;
而是无论这兄弟二人,谁更配得上储君之位,长安朝堂,乃至于当今汉室,都绝对承受不起一场由储君人选作为开端的政治动荡!
换而言之,便是太子的人选,并非是谁出色就该谁坐,而是谁坐上去,更能保证朝野稳定,便应当由谁去坐。
如今的结局,无疑便是最为完美的结局。
——天子刘邦打消易储之念,明确指定太子刘盈为继承人!
刘盈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绝对不比坊间称之为‘早慧’的刘如意差!
刘盈储位得稳,皇后吕雉,自然也不会引发动荡;而赵王刘如意的母族外戚,则根本没有引发动荡的能力。
可以说这个结局,完成称得上的皆大欢喜。
非要说有谁不高兴,那也只有赵王刘如意,以及戚夫人母子二人了······
“社稷有后,朝野得稳。”
“呼~”
“总算是······”
一时间,殿内的百官朝臣,都无不长松了一口气,旋即面带喜悦的环顾四周,笑着朝左右的同僚拱手点头,好似是在互相道喜。
而在御阶下,听闻刘盈满是郑重的道出那句‘必不负父皇所托’,萧何也是安心一笑,旋即从座位上起身。
“陛下圣明,太子贤仁;由太子继行监国之政,臣,无异议······”
听闻此言,刘邦也终是笑意盈盈的点了点头,旋即拉着刘盈的手,自御阶拾级而上。
至此,‘太子继续监国’,便在天子刘邦、丞相萧何二人达成一致的前提下,成为既定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