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90wx.cc,有三秋桂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贵客来此,小弟有失远迎。恕罪恕罪。”男声朗朗自竹帘儿后传来。但见那帘儿拨动,出来一个八尺来长汉子,短衣芒鞋,手捧一个盘儿,上却放着三个吉州黑地茶盏儿,一个磁州黑地碗儿,一个磁州黑地衔叶芦雁壶儿,一张白宣,一饼仙人掌。
那大汉虬髯貌,眉目却生的爽朗。此时将盘儿摆上那栗木桌儿,向解舆拱拱手,唱个喏道:“贵客今番远来,吃这盏仙人掌,却是陈茶,只叫官人委屈了。”
“何来委屈,反是解某不请自来,甚是叨扰。”
“官人却礼多!”那道长笑道,“恰才官人自报家门,老道却疏忽了,老道玉机子。”
“小弟匡耳。”那汉子道。
“官人且上座。”老道自引解舆至那栗木桌儿边坐下,“待侯了这瓶汤,便合茶了。”
那大汉将那饼茶置于芦雁碗儿中,将那壶儿,将水倒入碗儿,使一白玉刮儿刮去黑膏,再使一银茶钤将茶饼夹起,近那炭架儿微微烘干,包入徽州熟宣,用那碾儿锤碎,跟着便放入碾儿,来回碾转,那碾儿却是个细银制的,比之寻常药碾儿,尚要稍大,槽深峻,轮锐薄。待细细碾完,便移至那湘竹密绢茶罗儿,密密筛下,那罗儿下铺着一层蜀东川鹅溪密画绢,连筛两趟,那茶过筛后,直细若珠粉。
“先生细备这斗茶(1)之具,不成是为这新茶试吃会?”寻常人家点茶并不见筛茶这道,近来茗战风甚盛,这大汉这般细致,怕是将去那新茶会斗茶。
“官人慧眼。”道长道,“老道和这个匡小弟,非是为他事识得,恰是斗茶识得。不知官人于茶如何?”
“解某平日事务缠杂,却无此等雅兴。于茶实是道行微末,愿闻其详。”
“这寻常人吃茶,知要炙,要碾,要点,却不知侯汤实乃茶中最难。若名茶而滥汤,则与凡末同调也。陆羽道是,水须三沸。三沸为何者?这一沸乃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乃缘边如涌泉连珠;三沸乃腾波鼓浪。水才三沸,便是最活,过则老,不及则热不够。他道以三沸水入茶,便是绝品。”玉机子道,“然唐时茶与今茶又有不同,旧言茶只道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而今茶之最乃建溪。造法委实不一般。以三沸汤入茶,却是太老。苏虞有仙芽传道,得一汤乃如斗中米,如称上鱼,高低适平,无过不及为度。然此侯汤实难,须耳力甚佳。”那玉机子对那炭炉上瓷瓶侧耳倾听,道:“便是此刻了。”
那汉子已熨好盏儿,将绢上茶分入三个茶盏。不多不少,每盏一钱七。玉机子提瓶注少许入盏中,银匙调匀,续注至四分盏,茶筅回还击弗,那茶白如雾,茶脚极匀,直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青天爽朗,有浮云鳞然。而置之静久,粥面聚而全不着水痕。(2)
“官人请。”玉机子把与解舆一盏茶。
茶中水雾蒸起,钻鼻而入,清香冷冽,与寻常之茶相较,实是别有一番风味。啜茶入口,却不甚苦,下喉片刻,即有余甘,经久不消。此茶下肚,明是沸汤,却清寂寒凉甚矣。
“此茶如何?”玉机子问道。
“在下于茶确是道行微末,只觉此茶有奇香异馥,清澈甘甜,然虽吃它极热,入肚却冰寒,却不知为何恁的?”
“官人却无错,此茶原是如此。他长于清冷如冰珍珠泉上岩砺烂壤之中,根抓烂石而汲冷泉精微,生而为茶,发而为芽,二月间方春寒料峭,他便冒尖芽,便是这时采他,虽务要晴日,且经蒸,经焙,经沸水,仍是寒性不改。”
解舆赞道:“经蒸,经焙,经沸水,仍是寒物,本性不改;经榨,经研,经压制,仍有清香,其气犹在,甚是难得之物。”
那汉子笑道:“解观察何必恁动情?照此说来,花椒之性岂不坚实得叫人落泪?”
解舆诧异间,那汉子手微抬,那手微黑细长,指节分明,抬起一盏茶,却也不吃,就地一覆。
“你?????诓尔????????”解舆喃喃道,指尖微麻,却待要张口,眼前一暗,便不省人事。
作者有话要说:
(1)斗茶:嗯,还是解释一下,宋代——事实上是明代以前,中国人喝茶以末茶为主,几乎没有煎茶(也就是现在喝的泡茶)这样的茶,喝茶不叫喝茶,叫吃茶,也可以叫饮茶。但是是连茶末带着茶水一起吃的。有固形物,所以叫吃。唐代和宋代的吃茶法又不一样。宋代是末茶的鼎盛时期,可能是因为宋是一个文气盛行的朝代。所谓的末茶,就是先把茶叶采下,经过道道工序(详见拙作“北宋茗战”),做成类似茶饼形状的东西。吃的时候要经过道道工序(详见拙作同上),变成以上那个大汉做出的茶。事实上,这只是极为粗浅的茶道。据说最厉害的人,在点茶的时候,可以在茶面上点出一首诗来(囧),反正早就失传的东西,谁也不知是真是假了。我国的末茶,传到日本,有些微末之技被他们继承下来,变成了他们所谓的茶道。在我国则由于明代那个草根皇帝朱元璋所谓的见不得人奢侈,而把所有的末茶工艺都禁止了。从此便再也没有建茶的独霸天下鸟~几乎所有的茶变成了炒青(除了普洱等),吃茶变成了喝茶。
(2)斗茶的详细描写,参考自以下的文章:赵佶《大观茶论》,蔡襄《茶录》,陆羽《茶经》,赵汝励《北苑茶录》,张源《茶录》,还有沈括《梦溪笔谈》,陶谷《清异录》。有原文摘录。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羁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瓷器描写:参考自湖北省博物馆,... -->>
“贵客来此,小弟有失远迎。恕罪恕罪。”男声朗朗自竹帘儿后传来。但见那帘儿拨动,出来一个八尺来长汉子,短衣芒鞋,手捧一个盘儿,上却放着三个吉州黑地茶盏儿,一个磁州黑地碗儿,一个磁州黑地衔叶芦雁壶儿,一张白宣,一饼仙人掌。
那大汉虬髯貌,眉目却生的爽朗。此时将盘儿摆上那栗木桌儿,向解舆拱拱手,唱个喏道:“贵客今番远来,吃这盏仙人掌,却是陈茶,只叫官人委屈了。”
“何来委屈,反是解某不请自来,甚是叨扰。”
“官人却礼多!”那道长笑道,“恰才官人自报家门,老道却疏忽了,老道玉机子。”
“小弟匡耳。”那汉子道。
“官人且上座。”老道自引解舆至那栗木桌儿边坐下,“待侯了这瓶汤,便合茶了。”
那大汉将那饼茶置于芦雁碗儿中,将那壶儿,将水倒入碗儿,使一白玉刮儿刮去黑膏,再使一银茶钤将茶饼夹起,近那炭架儿微微烘干,包入徽州熟宣,用那碾儿锤碎,跟着便放入碾儿,来回碾转,那碾儿却是个细银制的,比之寻常药碾儿,尚要稍大,槽深峻,轮锐薄。待细细碾完,便移至那湘竹密绢茶罗儿,密密筛下,那罗儿下铺着一层蜀东川鹅溪密画绢,连筛两趟,那茶过筛后,直细若珠粉。
“先生细备这斗茶(1)之具,不成是为这新茶试吃会?”寻常人家点茶并不见筛茶这道,近来茗战风甚盛,这大汉这般细致,怕是将去那新茶会斗茶。
“官人慧眼。”道长道,“老道和这个匡小弟,非是为他事识得,恰是斗茶识得。不知官人于茶如何?”
“解某平日事务缠杂,却无此等雅兴。于茶实是道行微末,愿闻其详。”
“这寻常人吃茶,知要炙,要碾,要点,却不知侯汤实乃茶中最难。若名茶而滥汤,则与凡末同调也。陆羽道是,水须三沸。三沸为何者?这一沸乃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乃缘边如涌泉连珠;三沸乃腾波鼓浪。水才三沸,便是最活,过则老,不及则热不够。他道以三沸水入茶,便是绝品。”玉机子道,“然唐时茶与今茶又有不同,旧言茶只道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而今茶之最乃建溪。造法委实不一般。以三沸汤入茶,却是太老。苏虞有仙芽传道,得一汤乃如斗中米,如称上鱼,高低适平,无过不及为度。然此侯汤实难,须耳力甚佳。”那玉机子对那炭炉上瓷瓶侧耳倾听,道:“便是此刻了。”
那汉子已熨好盏儿,将绢上茶分入三个茶盏。不多不少,每盏一钱七。玉机子提瓶注少许入盏中,银匙调匀,续注至四分盏,茶筅回还击弗,那茶白如雾,茶脚极匀,直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青天爽朗,有浮云鳞然。而置之静久,粥面聚而全不着水痕。(2)
“官人请。”玉机子把与解舆一盏茶。
茶中水雾蒸起,钻鼻而入,清香冷冽,与寻常之茶相较,实是别有一番风味。啜茶入口,却不甚苦,下喉片刻,即有余甘,经久不消。此茶下肚,明是沸汤,却清寂寒凉甚矣。
“此茶如何?”玉机子问道。
“在下于茶确是道行微末,只觉此茶有奇香异馥,清澈甘甜,然虽吃它极热,入肚却冰寒,却不知为何恁的?”
“官人却无错,此茶原是如此。他长于清冷如冰珍珠泉上岩砺烂壤之中,根抓烂石而汲冷泉精微,生而为茶,发而为芽,二月间方春寒料峭,他便冒尖芽,便是这时采他,虽务要晴日,且经蒸,经焙,经沸水,仍是寒性不改。”
解舆赞道:“经蒸,经焙,经沸水,仍是寒物,本性不改;经榨,经研,经压制,仍有清香,其气犹在,甚是难得之物。”
那汉子笑道:“解观察何必恁动情?照此说来,花椒之性岂不坚实得叫人落泪?”
解舆诧异间,那汉子手微抬,那手微黑细长,指节分明,抬起一盏茶,却也不吃,就地一覆。
“你?????诓尔????????”解舆喃喃道,指尖微麻,却待要张口,眼前一暗,便不省人事。
作者有话要说:
(1)斗茶:嗯,还是解释一下,宋代——事实上是明代以前,中国人喝茶以末茶为主,几乎没有煎茶(也就是现在喝的泡茶)这样的茶,喝茶不叫喝茶,叫吃茶,也可以叫饮茶。但是是连茶末带着茶水一起吃的。有固形物,所以叫吃。唐代和宋代的吃茶法又不一样。宋代是末茶的鼎盛时期,可能是因为宋是一个文气盛行的朝代。所谓的末茶,就是先把茶叶采下,经过道道工序(详见拙作“北宋茗战”),做成类似茶饼形状的东西。吃的时候要经过道道工序(详见拙作同上),变成以上那个大汉做出的茶。事实上,这只是极为粗浅的茶道。据说最厉害的人,在点茶的时候,可以在茶面上点出一首诗来(囧),反正早就失传的东西,谁也不知是真是假了。我国的末茶,传到日本,有些微末之技被他们继承下来,变成了他们所谓的茶道。在我国则由于明代那个草根皇帝朱元璋所谓的见不得人奢侈,而把所有的末茶工艺都禁止了。从此便再也没有建茶的独霸天下鸟~几乎所有的茶变成了炒青(除了普洱等),吃茶变成了喝茶。
(2)斗茶的详细描写,参考自以下的文章:赵佶《大观茶论》,蔡襄《茶录》,陆羽《茶经》,赵汝励《北苑茶录》,张源《茶录》,还有沈括《梦溪笔谈》,陶谷《清异录》。有原文摘录。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羁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瓷器描写:参考自湖北省博物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