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云英(剑三庄花bg)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开元二十二年,李林甫官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当时的中书令张九龄,门下侍中裴耀卿并列为相。
可宰相的政见并不总是相合,比如说,张九龄提议允许百姓私自铸钱,因为裴耀卿李林甫认为这样违反了法度予以反对而不得通过。再比如,开元二十三年发生的一个杨姓少年为父报仇手刃仇人的案件,张九龄认为情有可原意欲活之,却再次遭到了裴李二人的反对,理由自然是法度不可违。
然而,政见不合的背后,却引出了一连串的事情,张九龄足够豁达亦有足够的胸襟,并没有把政见不合这样的事情和私人关系混为一谈,但那并不意味着,他身后文学清流一派如此认为。在看不到的暗处,那些蠢蠢欲动的漩涡也越来越大,甚至有人公然传出了“张相国曾语宾客曰,李林甫议事,如醉汉脑语也,不足可言!”这样的诽谤之言。
面对这些风言风语,李林甫也只是一笑了之,文学一派不敢对付裴耀卿那样的门阀骄子,自然是要在他身上做文章,可惜这些人,越是这样做,只能越发将张九龄拖下水。他不动声色,继续做出谦恭的态度,每每议事也在三位宰相中居后,文学一派自然趾高气昂,却没有看到,座上皇帝越发深沉的眼。
累积久了的怀疑,终究会炸开来,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开元二十四年那短短一年的时间里。
皇帝有一日忽然提出要废立太子的打算,这令三位宰相猝不及防。
张九龄素来维护嫡正,自然认为不妥,采取了激烈的方式和皇帝抗议,裴耀卿则在沉思了许久后也引经据典暗示皇帝废立太子需要谨慎,唯有李林甫,不置一词,他从皇帝的眼神里看到了一丝厌恶的情绪,心中隐隐升起一个想法,一个,可以说称得上极为大胆并且有失臣子之道的想法。
皇帝怃然不悦,叫所有人都下去。李林甫在送走了裴、张二人后,并没有离去,微冷的风吹的他冷汗淋漓的背后一阵阵阴寒,他在紫宸殿外来回踱步,脑海里不停的闪过三张脸——太子李瑛惶恐战兢的神态,武惠妃傲慢狡猾的态度,以及……高力士神秘的笑容。他攥紧了手,犹豫再三后私自请见皇帝。
“废立太子,是圣上的家事,臣等不宜妄言。”
皇帝原本怃然不悦的表情因为这句话果然好了很多,他亲自扶起李林甫,赞他“源泉之智,迪惟前人!”
对上高力士那双满是赞赏的眼,李林甫原本还忐忑的心彻底落下了。
这步险棋,他是走对了!
裴张二人各有各的依靠,一个背后站着世家门阀,一个背后站着文学清流,唯有他,需要夹缝中求生存,然而,这却不是长远之计,李林甫需要找到一支更加强大的势力,让他在愈发激烈的政治斗争里站稳脚跟。
皇帝,就是那股势力,可惜,人一旦选择了依附,很多事情,就只能是身不由己了。
开元二十四年秋,皇帝着急从洛阳赶回长安,裴、张二相认为秋收未过,如此行为劳民伤财,劝说皇帝留下等待,皇帝心中大有不悦,李林甫却出乎意料的一反素日低调之常态,出列奏道:“长安、洛阳,陛下东西宫耳,往来行幸,更何择时?”
话音刚落,文武百官哑然无语,唯有张九龄惊怒交加,裴耀卿却只是默默的垂下了眼帘。
圣驾返回长安,张九龄私下无不讥讽的道:“李公谄媚圣上,果然有一番过人手段,张某惭愧!”
李林甫只微笑以对,待张九龄发泄完,才一弹衣袖,淡淡道:“过刚易折,张公好自为之。”
张九龄拂袖而去,李林甫也只是目送着他离去,唇边慢慢浮现出一个略带深意的淡笑。
随后回到长安,一件著名的贪腐案就在所有人猝不及防间被纠察了出来,皇帝怒极,下令大理寺、刑部以及御史台合庭会审,却没有人想到,这件事情会牵连到宰相,甚至是素来清名的张九龄。
原来,主犯王元琰之妻走投无路之下,向前夫严挺之求助,严挺之为了旧日情谊答应,转而再向张九龄求救,素来重视情谊的张九龄,就这么犯下了一个几乎不可挽回的错误……
张九龄罢相出贬那天,原先与他交好的文学一派竟无一人相送,反倒是李林甫一早等在他必经之路上,聊备薄酒。
“我败了。”张九龄没有接那杯酒,只是冷漠的吐出了三个字,严挺之那件事太过巧合,然而,最最巧合的却是,那个布置构陷的人完全掌握了他的性格和行事方式,执棋之人,最害怕的事情,恐怕莫过于对方了解了自己所有的路数。
“可是,我还是看不起你。”张九龄冷冷的瞥了他一眼,就要转身重新上轿,却在掀起轿帘的最后一刻,微微回了首。
“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凭借阴谋诡计口蜜腹剑成事之辈,早晚毁在自己的野心里。”
李林甫目送着张九龄可以称得上是破旧的车马离去,慢慢的抬袖,喝光了那一杯酒,其实,在这场博弈里,最终的执棋者,又何尝是区区的他或者张九龄呢。
同时,一直专营漕运之道以解决长安缺粮问题的裴耀卿,也因为他的方法并未行之有效从而一同罢相,只是不似张九龄贬官外放而是升任做了二品尚书左仆射。
而李林甫,则出任中书令兼吏部尚书,他将自己从东宫、殿中省,国子监,御史台一路到三省六部以来所有的经历整合起来,开始在这个舞台上,完成他改革官制的举措,并组织编写唐六典,声望和地位同时也在稳步推进。
然而,无论是皇帝还是李林甫自己,谁都没有想到,他这个出生并不算高贵,又不是科举出身的宰相,居然在不知不觉间,大权独揽,威势日重。官员无论文武,见面皆敬称一声“右座”,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甚至国子监监生们为了迎合他的意思,还专门为他在国子监外立碑记功,不过,李林甫却并没有“领情”,反倒脸色极差的喝止了诸生,令人连夜凿刻,毁掉了那石碑,并对监生道:“立碑记功是圣人的事情,我李林甫何德何能能够享受如此待遇?”
这样的局势,是好还是不好?
他一袭紫衣金鱼袋,从容走过含元殿前的汉白玉石阶,夕阳西下,那片血红尽染巍峨的殿阁屋宇,恢弘之下,不详的意味隐约可闻。
因为原先废太子之事,他完全站在皇帝那边,却揣摩错了圣意,以为寿王当立,遂全力支持寿王,不想惠妃早死,忠王改名李亨,坐上了太子之位。然而,风波并未真正过去,太子妃韦氏母族过于强大,再次引起皇帝的忌惮,他这个原就和太子一脉算得上有些旧怨的宰相,自然担任了先导,不遗余力的打压东宫,李亨惧怕于相权的咄咄逼人,主动和韦妃和离,并迎娶了父皇欣赏的张氏为良娣。
皇帝眼见太子被打压到了这样的份上,以为他也学乖了,遂撤手不再继续,却也彻底将李林甫推到了东宫的对立面,甚至可以说,这两者,成了不死不休的敌人。
加上现在,杨钊借妹得宠,隐隐有了取而代之之心。
他默默的走下最后一格阶梯,转身回望着含元殿的庞然体型,嘴角慢慢的挑起一个冰冷的笑容,善泳者溺,善骑者堕……么?皇帝纵然可以玩弄手段翻云覆雨,他李林甫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倒要看看,这盘棋下到现在,究竟最后的赢家会是谁。
自从杨贵妃得宠,皇帝已然多日不朝,政务劝劝交由宰相处理,百官在殿内等候许久,却不见右座的身影,过了一炷香的时间,才在殿门外瞧见一个紫衣玉笏的高挑身影慢慢走来。
“右座!”百官皆拱手为礼,一时间大殿里寂静无声,谁也没敢继续议论纷纷。
李林甫缓缓的走上殿来,长长的紫色衣裾被风吹起旋即落下一个干脆利落的弧度,他面色如常和官员们议政,末了,踱步到谏官面前,扬唇笑道:“当今圣明天子在上,群臣百官顺从圣意尚且不及,何需谏论耶?”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眸光掠过那一张张表情各异的脸,眼底就带了三分的寒意,继续道,“诸君可曾见过外面那些立仗马?它们整日默不作声,便能得到上等粮草饲养,但只要有一声嘶鸣……”
看到大多数人脸上出现惊惶之色,他便低垂着眼,整了整衣角,唇角的弧度越发上扬:“它们就会被拖出去,就算再想不乱叫,也没有那个机会了。”
“我等……恭听右座教诲。”御史中丞率先哆哆嗦嗦的朝他一揖到底,从此,万马齐喑,御史台除了沉默外再无他用。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皇帝借着他的手除掉了李瑛三人,赶走了张九龄打压了文学一派,又将东宫太子的党羽全数剪除,顺带牵连了信安王等战功赫赫的宗室,现在却暗中扶植了杨钊,显然已经容不下他,如今贵妃椒房独宠,枕边风不断,而他一心扶植的寿王却形同半个囚犯,被软禁在十王宅里,不能随意走动。表面上看,圣眷大部分是在杨家那边,不过,他好歹大权独揽了这么多年,对整个朝廷的机制人员了如指掌,那杨钊不过一个市井小民,不学无术,只会些逢迎拍马的媚上伎俩。二人孰优孰劣,却是难以看清。
接下来发生的那些事... -->>
开元二十二年,李林甫官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当时的中书令张九龄,门下侍中裴耀卿并列为相。
可宰相的政见并不总是相合,比如说,张九龄提议允许百姓私自铸钱,因为裴耀卿李林甫认为这样违反了法度予以反对而不得通过。再比如,开元二十三年发生的一个杨姓少年为父报仇手刃仇人的案件,张九龄认为情有可原意欲活之,却再次遭到了裴李二人的反对,理由自然是法度不可违。
然而,政见不合的背后,却引出了一连串的事情,张九龄足够豁达亦有足够的胸襟,并没有把政见不合这样的事情和私人关系混为一谈,但那并不意味着,他身后文学清流一派如此认为。在看不到的暗处,那些蠢蠢欲动的漩涡也越来越大,甚至有人公然传出了“张相国曾语宾客曰,李林甫议事,如醉汉脑语也,不足可言!”这样的诽谤之言。
面对这些风言风语,李林甫也只是一笑了之,文学一派不敢对付裴耀卿那样的门阀骄子,自然是要在他身上做文章,可惜这些人,越是这样做,只能越发将张九龄拖下水。他不动声色,继续做出谦恭的态度,每每议事也在三位宰相中居后,文学一派自然趾高气昂,却没有看到,座上皇帝越发深沉的眼。
累积久了的怀疑,终究会炸开来,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开元二十四年那短短一年的时间里。
皇帝有一日忽然提出要废立太子的打算,这令三位宰相猝不及防。
张九龄素来维护嫡正,自然认为不妥,采取了激烈的方式和皇帝抗议,裴耀卿则在沉思了许久后也引经据典暗示皇帝废立太子需要谨慎,唯有李林甫,不置一词,他从皇帝的眼神里看到了一丝厌恶的情绪,心中隐隐升起一个想法,一个,可以说称得上极为大胆并且有失臣子之道的想法。
皇帝怃然不悦,叫所有人都下去。李林甫在送走了裴、张二人后,并没有离去,微冷的风吹的他冷汗淋漓的背后一阵阵阴寒,他在紫宸殿外来回踱步,脑海里不停的闪过三张脸——太子李瑛惶恐战兢的神态,武惠妃傲慢狡猾的态度,以及……高力士神秘的笑容。他攥紧了手,犹豫再三后私自请见皇帝。
“废立太子,是圣上的家事,臣等不宜妄言。”
皇帝原本怃然不悦的表情因为这句话果然好了很多,他亲自扶起李林甫,赞他“源泉之智,迪惟前人!”
对上高力士那双满是赞赏的眼,李林甫原本还忐忑的心彻底落下了。
这步险棋,他是走对了!
裴张二人各有各的依靠,一个背后站着世家门阀,一个背后站着文学清流,唯有他,需要夹缝中求生存,然而,这却不是长远之计,李林甫需要找到一支更加强大的势力,让他在愈发激烈的政治斗争里站稳脚跟。
皇帝,就是那股势力,可惜,人一旦选择了依附,很多事情,就只能是身不由己了。
开元二十四年秋,皇帝着急从洛阳赶回长安,裴、张二相认为秋收未过,如此行为劳民伤财,劝说皇帝留下等待,皇帝心中大有不悦,李林甫却出乎意料的一反素日低调之常态,出列奏道:“长安、洛阳,陛下东西宫耳,往来行幸,更何择时?”
话音刚落,文武百官哑然无语,唯有张九龄惊怒交加,裴耀卿却只是默默的垂下了眼帘。
圣驾返回长安,张九龄私下无不讥讽的道:“李公谄媚圣上,果然有一番过人手段,张某惭愧!”
李林甫只微笑以对,待张九龄发泄完,才一弹衣袖,淡淡道:“过刚易折,张公好自为之。”
张九龄拂袖而去,李林甫也只是目送着他离去,唇边慢慢浮现出一个略带深意的淡笑。
随后回到长安,一件著名的贪腐案就在所有人猝不及防间被纠察了出来,皇帝怒极,下令大理寺、刑部以及御史台合庭会审,却没有人想到,这件事情会牵连到宰相,甚至是素来清名的张九龄。
原来,主犯王元琰之妻走投无路之下,向前夫严挺之求助,严挺之为了旧日情谊答应,转而再向张九龄求救,素来重视情谊的张九龄,就这么犯下了一个几乎不可挽回的错误……
张九龄罢相出贬那天,原先与他交好的文学一派竟无一人相送,反倒是李林甫一早等在他必经之路上,聊备薄酒。
“我败了。”张九龄没有接那杯酒,只是冷漠的吐出了三个字,严挺之那件事太过巧合,然而,最最巧合的却是,那个布置构陷的人完全掌握了他的性格和行事方式,执棋之人,最害怕的事情,恐怕莫过于对方了解了自己所有的路数。
“可是,我还是看不起你。”张九龄冷冷的瞥了他一眼,就要转身重新上轿,却在掀起轿帘的最后一刻,微微回了首。
“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凭借阴谋诡计口蜜腹剑成事之辈,早晚毁在自己的野心里。”
李林甫目送着张九龄可以称得上是破旧的车马离去,慢慢的抬袖,喝光了那一杯酒,其实,在这场博弈里,最终的执棋者,又何尝是区区的他或者张九龄呢。
同时,一直专营漕运之道以解决长安缺粮问题的裴耀卿,也因为他的方法并未行之有效从而一同罢相,只是不似张九龄贬官外放而是升任做了二品尚书左仆射。
而李林甫,则出任中书令兼吏部尚书,他将自己从东宫、殿中省,国子监,御史台一路到三省六部以来所有的经历整合起来,开始在这个舞台上,完成他改革官制的举措,并组织编写唐六典,声望和地位同时也在稳步推进。
然而,无论是皇帝还是李林甫自己,谁都没有想到,他这个出生并不算高贵,又不是科举出身的宰相,居然在不知不觉间,大权独揽,威势日重。官员无论文武,见面皆敬称一声“右座”,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甚至国子监监生们为了迎合他的意思,还专门为他在国子监外立碑记功,不过,李林甫却并没有“领情”,反倒脸色极差的喝止了诸生,令人连夜凿刻,毁掉了那石碑,并对监生道:“立碑记功是圣人的事情,我李林甫何德何能能够享受如此待遇?”
这样的局势,是好还是不好?
他一袭紫衣金鱼袋,从容走过含元殿前的汉白玉石阶,夕阳西下,那片血红尽染巍峨的殿阁屋宇,恢弘之下,不详的意味隐约可闻。
因为原先废太子之事,他完全站在皇帝那边,却揣摩错了圣意,以为寿王当立,遂全力支持寿王,不想惠妃早死,忠王改名李亨,坐上了太子之位。然而,风波并未真正过去,太子妃韦氏母族过于强大,再次引起皇帝的忌惮,他这个原就和太子一脉算得上有些旧怨的宰相,自然担任了先导,不遗余力的打压东宫,李亨惧怕于相权的咄咄逼人,主动和韦妃和离,并迎娶了父皇欣赏的张氏为良娣。
皇帝眼见太子被打压到了这样的份上,以为他也学乖了,遂撤手不再继续,却也彻底将李林甫推到了东宫的对立面,甚至可以说,这两者,成了不死不休的敌人。
加上现在,杨钊借妹得宠,隐隐有了取而代之之心。
他默默的走下最后一格阶梯,转身回望着含元殿的庞然体型,嘴角慢慢的挑起一个冰冷的笑容,善泳者溺,善骑者堕……么?皇帝纵然可以玩弄手段翻云覆雨,他李林甫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倒要看看,这盘棋下到现在,究竟最后的赢家会是谁。
自从杨贵妃得宠,皇帝已然多日不朝,政务劝劝交由宰相处理,百官在殿内等候许久,却不见右座的身影,过了一炷香的时间,才在殿门外瞧见一个紫衣玉笏的高挑身影慢慢走来。
“右座!”百官皆拱手为礼,一时间大殿里寂静无声,谁也没敢继续议论纷纷。
李林甫缓缓的走上殿来,长长的紫色衣裾被风吹起旋即落下一个干脆利落的弧度,他面色如常和官员们议政,末了,踱步到谏官面前,扬唇笑道:“当今圣明天子在上,群臣百官顺从圣意尚且不及,何需谏论耶?”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眸光掠过那一张张表情各异的脸,眼底就带了三分的寒意,继续道,“诸君可曾见过外面那些立仗马?它们整日默不作声,便能得到上等粮草饲养,但只要有一声嘶鸣……”
看到大多数人脸上出现惊惶之色,他便低垂着眼,整了整衣角,唇角的弧度越发上扬:“它们就会被拖出去,就算再想不乱叫,也没有那个机会了。”
“我等……恭听右座教诲。”御史中丞率先哆哆嗦嗦的朝他一揖到底,从此,万马齐喑,御史台除了沉默外再无他用。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皇帝借着他的手除掉了李瑛三人,赶走了张九龄打压了文学一派,又将东宫太子的党羽全数剪除,顺带牵连了信安王等战功赫赫的宗室,现在却暗中扶植了杨钊,显然已经容不下他,如今贵妃椒房独宠,枕边风不断,而他一心扶植的寿王却形同半个囚犯,被软禁在十王宅里,不能随意走动。表面上看,圣眷大部分是在杨家那边,不过,他好歹大权独揽了这么多年,对整个朝廷的机制人员了如指掌,那杨钊不过一个市井小民,不学无术,只会些逢迎拍马的媚上伎俩。二人孰优孰劣,却是难以看清。
接下来发生的那些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