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90wx.cc,光绪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光绪开设的全部课程中,他最讨厌学习满文,这不仅因为满文艰涩难学,更主要的是因为教满文的老师一个个都难以让人接近,不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拿出一副师者的严肃样,就是奴颜卑膝、点头哈腰,露出一付让人讨厌的奴才相。只有教汉文的翁师傅和蔼可亲,讲话有时又幽默风趣令听者兴趣昂然,特别是翁师傅的为人风范使光绪从内心佩服,他乐意接近他,并把心里不愿讲给他人的话讲给翁师傅听,征求他的意见,让他给自己出主意。这样,随着岁月的流逝,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日益加深,以至让许多人产生妒意。
一天,光绪又像往常一样来到上书房读书,却不见翁师傅到来,按照往常惯例,每次都是翁师傅先在此等他。今天怎么了,迟迟不见师傅来,光绪也心烦意乱,不想读书,手里拿着一卷中庸在门口来回踱着,焦急地等着师傅的到来,不时地派人到宫外打探。
许久,光绪才见翁师傅一脸倦容地走来,光绪急忙上前扶住翁师傅,关心地问:
“翁师傅,你休息吧,今天的课就不讲了,我自己读。”
翁同和勉强地笑了笑说:“皇上,臣能从府上来到这里,课也就能照常上,现在就开始吧。”
光绪十分感动他说:“好吧,那就请老师坐下讲。”
“不,臣还是站着讲吧,万一让宫中的其他人看见,报告给太后,太后会训斥皇上的,臣也要受到指责,上次皇上赐臣坐都受到太后训斥,这次就免吧。”
师徒开始上课,翁同和讲得很艰难,但讲得很认真;光绪听得很感动,但听得很仔细。今天翁师傅讲的是吴越争霸的事,特别是讲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复兴国业的事时,翁同和讲得更是生动。突然,光绪插嘴问道:
“做皇上的一定都要忍辱负重吗?”
翁同和一愣,想不到皇上如此年幼,竟有如此高的悟性,实在让翁同和喜出望外。但对于幼小的皇上,翁同和又不便直说什么,只好讲一些古代帝王的故事启发他。
接着,翁同和又讲了晋国公子重耳几十年漂泊列国,历尽艰辛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故事。
“古今成大事者都讲究一个忍字,你从这个字的字形上就可明白忍的含义,锋利的刀刃插在心上而不叫疼,这不是一个忍字吗?”
光绪懂事地点点头。翁师傅又让他翻开书,读孟子一篇里的片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恐其志所不能也!”
光绪边读边思,眼睛猛然一亮,心胸开阔了许多。他发自内心地笑了,也感激地看着站在面前的老师,只见翁师傅头上脸上汗珠直流,嘴上有一丝苦意。光绪知道老师今天是带病坚持给自己讲课,看到老师站在那里吃力的样子,急忙停住朗读,说道:
“翁师傅你请坐吧?”
“不,臣没有事,只是昨夜偶感伤寒,臣能坚持住。”
“翁师傅你快请坐吧,太后那里有朕在,你不坐我也不坐!”
光绪说着站了起来,翁同和见光绪站起来,自己也只好坐下。他们师徒这才都坐下继续讲课。
事不凑巧,今天翁同和坐下讲课又被大内总管李莲英看见。事情为何这么凑巧?
自从翁同和出任光绪帝老师后,由于翁同和教书认真,为人厚道,深得光绪敬重。同时,光绪聪明伶俐又吃苦好学,进步很快,每当两宫皇太后问及所学,光绪总能对答如流,让两宫太后高兴得直拍手,小光绪在宫中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皇上进步如此之快,这不能不说师傅教导有方。因此,两宫皇太后特降旨宣召翁同和入宫赐宴,并给予嘉奖。这样以来,更遭到许多朝中大臣及宫中诸人的嫉妒,许多人总想寻找翁同和的不是,让两官太后降罪于他,大内总管李莲英就是其中一个。
按照清朝宫廷礼制,师傅给皇上讲读是不能平坐的,但有皇上特别恩准的除外。上次翁同和在光绪的恩准下坐下授课被李莲英发现,他报告给慈禧太后,光绪回官后,慈禧训斥了光绪一顿。李莲英觉得从别的方面很难找到翁同和的过错,这一点却是很好的借口,因此,李莲英时常派人来上书房,暗中监视翁同和授课时的行动,有时他还亲自来偷看。今天光绪赐坐被李莲英发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光绪正在听翁师傅讲课,猛抬头,见慈禧带着李莲英走进房内,急忙起身相迎。翁同和一见太后驾到,也忙着跪下请安。慈禧站在那儿许久没有讲话,李莲英一步跨到翁同和面前,用手指着翁同和说道:
“翁同和你知罪吗?”
翁同和没有理他,李莲英也觉自己这样做有违宫廷惯例,惺惺退回一旁。这时,慈禧才开口道:
“翁同和,你身为尚书,宫中的礼制你不会不知吧?”
“太后,臣知罪,请太后降罪!”
“上次本宫念你初犯只是训斥,这次不能不加严惩,罚俸一月!”
“皇阿爸,这不是翁师傅的错,是儿臣让他坐下讲课的。”
慈禧见光绪为翁同和说情,把脸一沉,训斥道:
“皇上,你身为一国之主,以威君临天下,一言九鼎,出口就是金科玉律怎能随便更改祖制,以后说话要三思而后行,不可妄自应许!”
“皇阿爸,翁师傅今天病了,站着讲课快二个时辰,儿臣见他实在太疲劳,才恳请他坐下,请皇阿爸训斥儿臣。”
慈禧见光绪敢和她顶嘴,眉头一皱就想发火,转脸一看翁同和一脸病容,才压住心中的火气,哼一声,转身离去。李莲英也随着慈禧身后哼声离去。
等到慈禧等人离开后,光绪委屈地哭了。翁同和急忙跪请光绪道:
“皇上应以身体为重,读书为本,请免哭。”
光绪这才渐渐止住哭泣,上前拉起跪在地上翁师傅。翁同和和由于这几日有病体弱,再加上刚才下跪时间太久,一不小心歪倒在地,连光绪也给带倒了。翁同和艰难地坐起,扶起倒在地上的光绪,光绪趁机躺在翁同和怀中,用小手抚着翁同和下巴飘飘的长须。翁同和一动不动,任皇上抚摸,轻轻地把皇上揽住,尽情地给他温情与慈爱。
慈禧回到储秀宫刚坐下,李莲英就凑上前说道:
“老佛爷,皇上如此年幼,可不能娇惯,否则长大之后可就难以驾御了。”
慈禧点点头没有说话,李莲英见慈禧赞同自己的主张,就大着胆进一步说道:
“老佛爷,这皇上如此年幼就偏向他的老师,长大独立执政后难免不重用翁同和,太后不可不当心,皇上可不是老佛爷的亲儿子。”
慈禧听了,脸一变,她最忌讳别人提及此事。李莲英这么一说,慈禧当然不高兴,冷冷他说:
“小李子多嘴,该打。”
慈禧虽然不喜欢别人说光绪不是她的亲儿子,但李莲英说的话也确实戳到慈禧心中的疼处,她的确害怕光绪长大像同治一样不听她的话,更怕光绪也与别人的感情加深而影响她和光绪之间的母子深情。过了一会儿,慈禧才缓缓地对李莲英说道:
“小李子,今后你多留心就是了,皇上有什么不好的尽管告诉我。”
“是!”李莲英献媚地一鞠躬。
“我说的不只是指皇上与翁同和,更主要的是皇上和东边。”
“小的明白,奴才一定遵命!”
慈禧所担心的并不是皇上和翁同和的关系,她所担心的是皇上和东宫慈安太后的关系,她决不允许光绪再重蹈同治的覆辙。
停了一下,慈禧又道:“当然,光绪和醇王府人的来往也要留心。”
“老佛爷放心,有小李子在,决不允许任何人想从太后手中夺走皇上。”
两人正说着,光绪从毓庆宫回来了。待光绪拜见落坐后,慈禧先问了一下功课情况,光绪都一回答,最后慈禧才提及今天训斥他的事。
“皇上,今天皇阿爸训斥你,你记恨吗?”
“不,皇阿爸训斥的对,皇上每说话应三思而后行,身为一国之主应一言九鼎,行事不能违背祖制。”
慈禧满意地点点头“这才对!”
“皇阿爸,今天翁师傅确实病了,你看在孩儿的面上饶过他吧?”
“你翁师傅病了,你应该先派人回报你皇阿爸才对,也不应自作主张,如果你这么一改祖制,其他人也跟着学,这宫中岂不乱了套,那皇帝的天威尊贵放哪里呢?”
光绪听了,也只好无奈地点点头。
过了一会儿,慈禧又说道:“今天看在皇上的面子上,你皇阿爸就饶过你翁师傅。不过,今后可不能违例,有什么特殊情况应先回报皇阿爸。”
光绪一听饶过了翁师傅,不罚他的一月俸禄,忙跪下叩头称谢:
“儿臣感谢皇阿爸!”
慈禧忙把他拉了起来,心疼地给他弹去腿上的泥上。
又是一个金秋季节,八月的乡村是成熟的季节,更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然而,八月的北京,特别是皇宫大内里面却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丰收。相反,深居简出的慈禧太后却碰到了一件令她十分棘手的事,她被迫召回任两江总督的心腹大臣李鸿章商讨对策。
李鸿章从总理衙门府出来也是一筹莫展,真是一波未平一彼又起,济南府的火烧洋教案尚未有结果,这云南又出了一个“马嘉理事件”英国政府一气之下,撤去了理查德和约翰思扬两位驻华公使,换上一位刚刚上任不久的外交使节威妥玛。这威妥玛一改往昔理查德对大清朝的软面孔,试图用武力解决问题。他们从印度派出军舰五艘,士兵五千人开到天津,扬言不给个说法誓不罢休。
慈禧知道目前的处境,急令李鸿章到天津同英人谈判。李鸿章几经周折才算哄住英人停止进军。李鸿章将谈判的内容报交给总理衙门大臣奕欣那里,奕欣一看又是割地赔偿,气得直拍桌子瞪眼,大骂李鸿章卖国。
李鸿章无奈,只好来到储秀宫奏请慈禧太后,让她定夺。
慈禧太后接过英人提出的要求。第一条是准许英人到云南通商考察,慈禧想了想,唉,这么多地方都通商了,多加上一个云南就加上吧,免强答应了。这第二条是赔偿英人抚恤银二十万两。太后心道:我的妈呀,这些洋鬼子也太心狠了,死几个人就要这么多钱,他们要是缺人就让我大清国的臣民给他几个就是了。
慈禧想想这二十万两白花花的银子有点不舍,就问道:
“李中堂,济南一案的银子不是赔了,怎么又要这么多,这云南一案又死多少洋人?”
“回太后,云南发生的案子洋人也死了十多人。”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究竟是洋人的错还是当地老百姓的错?”
“无法说清是谁的错,公说公理,婆说婆理。是这么回事:英国人马嘉理带领一支探路队来到云南户宋河一带被当地居民拦住盘问,不准他们前行,马嘉理就向当地居民解释他们前行的目的,由于语言不通,双方发生了争吵,当地居民先打死一名英人,这马嘉理一气之下才开枪打死一名当地居民,结果当地群众依仗人多势大,一哄而上把马嘉理等人打死。据说,英人是走错路了,误入云南,他们本来是去缅甸考察的。唉,这也是我们大清臣民不懂外语的失误。”
李鸿章故意这么说,好让慈禧太后觉得理亏的是我们大清朝,这样就可同意他谈判的结果,不会又骂他无用、卖国。而究其实,这云南“马嘉理事件”纯是英国佬的错。这支马嘉理探险队是地地道道的侵略军,以走错路为借口入侵云南边境。不是当地老百姓先打死洋人,而是携带大量枪支的马嘉理所率士兵先开枪打死当地居民多人,以致引起众怒,当地群众才奋起打死这些侵略军。
这个世道哪有什么理,到处是强盗逻辑,谁的拳头硬谁就有理。
慈禧听了李鸿章的叙述,骂道:“洋人可恶,这百姓更可恶,让他们走一趟就走一趟是了,这好,不准走也得走了,真是无中生有,多此一举,都是混帐王八羔子,净给我惹事。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二十万两银子一律从百姓身上索取!”
慈禧又看第三条:通商口岸和内地各省,凡涉及英人生命财产案件,英国有权过问。慈禧暗想,过问就过问,这条不算苛刻,牵扯到英人的利益,人家过问一下是合情合理的,反正没说怎么个过问法。
再往下看“租界内的外国商品免征重金”“外国商品运往内地各项税金全免”慈禧火了,哼!这不是跑在我大清国头上拉屎吗?比当年的南京条约还厉害。
“鸿章,这兔收税金每年得损失多少,这一条你也答应?”
李鸿章一见慈禧发怒,忙说道:
“太后,臣也合计一下,损失不了多少,你想想,每年运往内地的货物是有限的。就是他们运来,咱可以让老百姓不买,他们的货物卖不掉也就不会运来了,这免税金也就少了。”
慈禧不置可否,过了一会儿,慈禧又问道:
“恭亲王对此有何看法?”
李鸿章知道奕欣是满口不同意,但他不能说奕欣不答应,他怕慈禧见奕欣不同意自己也动摇了,无法向洋人交待,忙说道:
“恭王爷虽然大骂洋人无耻,但他还是默许了,不知太后有何想法?”
“唉!我一个妇道人家能当什么家,说也等于嘴抹石灰白说,既然你们都答应了,我的话也就没人听了。”
李鸿章一听,心中十分欢喜,他知道慈禧已经答应了,故意这么说来为她自己推脱责任,于是跪下奏道:
“太后忧国忧民之心实在让臣感动,此事臣一定尽力为我大清朝挣得一线余地,万一不成,也就只好按这些条件定了。”
慈禧挥了挥手说道:“好了,你们都退下吧,我该休息了。”
“谢太后,臣明日启程赴津。”
不久,李鸿章同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在烟台签了这个条约,这就是历史有名的烟台条约。
光绪散朝回来,翁同和早已为他摆好纸笔和今天要读的书,并泡好一杯浓茶,专等皇上回来使用。光绪坐在御案前,只顾埋头一口接一口喝茶,就是不读书,也不言语,看样子正为什么事生气,无奈,翁同和只好催道:
“皇上请读书,今天的功课很多,如此耽搁时间恐不能完成功课,太后会怪罪的。”
光绪一听,火了,猛着站起来,把茶杯一摔,一把拂去案上的纸。笔和书,并大声说道:
“你们都来教训我,我还算不算皇上,不读书,就是不读书v
翁同和知道皇上可能在什么地方受到别人的管教,憋气来到上书房,他一声不响地蹲下身将抛在地上的纸,笔和书一一拾起,整齐地摆放在桌上,并把打碎的茶杯放在一角,重新为皇上泡上一杯茶。这才撩袍跪倒,温和地说。
“请圣上展卷读书。”
光绪看了跪在地上的师傅,已鬓角斑白,胡子也变得灰白了,老脸上爬满了皱纹。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才缓缓坐下,不太情愿地读了起来。翁同和站起。
光绪把昨天讲授的功课读了几遍,停下来问道。
“翁师傅,什么叫不平等条约?”
翁同和知道光绪问的是最近签订的烟台条约,心道:皇上长大了,也应当让他逐渐了解一些国事了,启蒙教育是一种知识的教育,更是思想。品德、能力的教育。想到这里,便说道:
“不平等条约,就是两国在不合理的条件下使用不公平的原则签署的协定,往往是弱国以屈辱的条件接受强国的要求。”
“既然是不平等条约,为什么要签订呢?”
“国力弱,兵力不强,武器不精,打不过别国,不签订没有办法。”
“最近我大清朝签订的烟台条约,我在朝座上听众人议论又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到底是对谁不平等的呢?”
“皇上,这条约是对我大清朝不平等的,它答应了洋人许多屈辱的条件。”
“以前签订过这样的条约吗?”
“签订过,有许多呢,我大清朝国力贫弱,列强不断瓜分。这一切有待皇上能勤奋读书习武,早日独理朝政,通过振兴我大清天下来改变!”
翁同和讲得很激动,光绪听得也很激动。
“我决不辜负老师的希望,一定做个好皇上,振兴大清的天下。”
“皇上有此雄心壮志,老臣能为皇上死也甘心,望皇上今后好好读书,早日学得满腹经伦。”
翁同和说着,早已泪流满面。光绪也哭着说:
“今天在朝上,我说不签条约,皇阿爸训斥了我一顿。”
原来如此,翁同和知道皇上生气的原因,便劝慰说:
“太后也不想签订,可是没有办法呀,咱大清朝打不过洋人。”
“翁师傅,你不是常说丁宝桢是好人吗?怎么皇阿爸下令免去他的职务呢?”
唉,山东巡抚丁宝桢一向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却遭小人陷害,又加慈禧一心要整治丁宝桢,终于被割职查办。李鸿章虽然明晰事理,但他迫于太后的压力也不敢讲出真相,只能让丁宝桢蒙冤下去,只好等待机会再作打算。
翁同和虽然不知事实的真相,但他是很佩服丁宝桢的,也相信他不会私放钦犯,勾结教匪,有所图谋。但他也不知这事如何给光绪皇上说,只是常说他是好人,期盼光绪将来能给丁宝帧的蒙冤昭雪。今天光绪又问及此事,他估计朝中可能又有人提到丁宝桢的事,皇上这才又问起,怎么说呢?
“皇上,一个人是好还是坏也许短时间难以分辨出,但经不住时间的检验,好人终究会被承认的,坏人隐藏得再深也会露出狐狸尾巴的,有句成语叫做: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皇上明白吗?”
“我明白师傅的教诲,人心难测,但时间会让你明白一切的,好人和坏人一经时间的检验就自然一清二楚。”
对,皇上的分析能力和领悟能力更高了。
“按翁师傅的意思,丁宝桢是被冤枉了才撤职的,这事我一定报请皇阿爸给他官复原职。”
翁同和大吃一惊“皇上,万万不可,这样你会惹怒皇太后的,丁宝桢是好是坏,将来终究是会被查清的,皇上如果一口肯定他是好人,这道理从何说起呢!太后不会说你是小孩子气,没有一国之主,一言九鼎的风范吗?”
翁同和知道这其中利害,现在可不能让皇上意气用事。否则,太后降罪下来,自己难脱干系,这教唆皇上的罪名谁能担当得起?
“既然翁师傅这么说,我不问及皇阿爸就是了,将来要是发现他是好人,皇阿爸也会给丁宝桢复官的。”
“皇上,我们不谈这些了,还是进行今天的功课吧?”
翁同和说完,开始讲授新课。
光绪毕竟还是个孩子,尽管翁师傅再三教导他回宫不... -->>
在光绪开设的全部课程中,他最讨厌学习满文,这不仅因为满文艰涩难学,更主要的是因为教满文的老师一个个都难以让人接近,不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拿出一副师者的严肃样,就是奴颜卑膝、点头哈腰,露出一付让人讨厌的奴才相。只有教汉文的翁师傅和蔼可亲,讲话有时又幽默风趣令听者兴趣昂然,特别是翁师傅的为人风范使光绪从内心佩服,他乐意接近他,并把心里不愿讲给他人的话讲给翁师傅听,征求他的意见,让他给自己出主意。这样,随着岁月的流逝,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日益加深,以至让许多人产生妒意。
一天,光绪又像往常一样来到上书房读书,却不见翁师傅到来,按照往常惯例,每次都是翁师傅先在此等他。今天怎么了,迟迟不见师傅来,光绪也心烦意乱,不想读书,手里拿着一卷中庸在门口来回踱着,焦急地等着师傅的到来,不时地派人到宫外打探。
许久,光绪才见翁师傅一脸倦容地走来,光绪急忙上前扶住翁师傅,关心地问:
“翁师傅,你休息吧,今天的课就不讲了,我自己读。”
翁同和勉强地笑了笑说:“皇上,臣能从府上来到这里,课也就能照常上,现在就开始吧。”
光绪十分感动他说:“好吧,那就请老师坐下讲。”
“不,臣还是站着讲吧,万一让宫中的其他人看见,报告给太后,太后会训斥皇上的,臣也要受到指责,上次皇上赐臣坐都受到太后训斥,这次就免吧。”
师徒开始上课,翁同和讲得很艰难,但讲得很认真;光绪听得很感动,但听得很仔细。今天翁师傅讲的是吴越争霸的事,特别是讲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复兴国业的事时,翁同和讲得更是生动。突然,光绪插嘴问道:
“做皇上的一定都要忍辱负重吗?”
翁同和一愣,想不到皇上如此年幼,竟有如此高的悟性,实在让翁同和喜出望外。但对于幼小的皇上,翁同和又不便直说什么,只好讲一些古代帝王的故事启发他。
接着,翁同和又讲了晋国公子重耳几十年漂泊列国,历尽艰辛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故事。
“古今成大事者都讲究一个忍字,你从这个字的字形上就可明白忍的含义,锋利的刀刃插在心上而不叫疼,这不是一个忍字吗?”
光绪懂事地点点头。翁师傅又让他翻开书,读孟子一篇里的片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恐其志所不能也!”
光绪边读边思,眼睛猛然一亮,心胸开阔了许多。他发自内心地笑了,也感激地看着站在面前的老师,只见翁师傅头上脸上汗珠直流,嘴上有一丝苦意。光绪知道老师今天是带病坚持给自己讲课,看到老师站在那里吃力的样子,急忙停住朗读,说道:
“翁师傅你请坐吧?”
“不,臣没有事,只是昨夜偶感伤寒,臣能坚持住。”
“翁师傅你快请坐吧,太后那里有朕在,你不坐我也不坐!”
光绪说着站了起来,翁同和见光绪站起来,自己也只好坐下。他们师徒这才都坐下继续讲课。
事不凑巧,今天翁同和坐下讲课又被大内总管李莲英看见。事情为何这么凑巧?
自从翁同和出任光绪帝老师后,由于翁同和教书认真,为人厚道,深得光绪敬重。同时,光绪聪明伶俐又吃苦好学,进步很快,每当两宫皇太后问及所学,光绪总能对答如流,让两宫太后高兴得直拍手,小光绪在宫中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皇上进步如此之快,这不能不说师傅教导有方。因此,两宫皇太后特降旨宣召翁同和入宫赐宴,并给予嘉奖。这样以来,更遭到许多朝中大臣及宫中诸人的嫉妒,许多人总想寻找翁同和的不是,让两官太后降罪于他,大内总管李莲英就是其中一个。
按照清朝宫廷礼制,师傅给皇上讲读是不能平坐的,但有皇上特别恩准的除外。上次翁同和在光绪的恩准下坐下授课被李莲英发现,他报告给慈禧太后,光绪回官后,慈禧训斥了光绪一顿。李莲英觉得从别的方面很难找到翁同和的过错,这一点却是很好的借口,因此,李莲英时常派人来上书房,暗中监视翁同和授课时的行动,有时他还亲自来偷看。今天光绪赐坐被李莲英发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光绪正在听翁师傅讲课,猛抬头,见慈禧带着李莲英走进房内,急忙起身相迎。翁同和一见太后驾到,也忙着跪下请安。慈禧站在那儿许久没有讲话,李莲英一步跨到翁同和面前,用手指着翁同和说道:
“翁同和你知罪吗?”
翁同和没有理他,李莲英也觉自己这样做有违宫廷惯例,惺惺退回一旁。这时,慈禧才开口道:
“翁同和,你身为尚书,宫中的礼制你不会不知吧?”
“太后,臣知罪,请太后降罪!”
“上次本宫念你初犯只是训斥,这次不能不加严惩,罚俸一月!”
“皇阿爸,这不是翁师傅的错,是儿臣让他坐下讲课的。”
慈禧见光绪为翁同和说情,把脸一沉,训斥道:
“皇上,你身为一国之主,以威君临天下,一言九鼎,出口就是金科玉律怎能随便更改祖制,以后说话要三思而后行,不可妄自应许!”
“皇阿爸,翁师傅今天病了,站着讲课快二个时辰,儿臣见他实在太疲劳,才恳请他坐下,请皇阿爸训斥儿臣。”
慈禧见光绪敢和她顶嘴,眉头一皱就想发火,转脸一看翁同和一脸病容,才压住心中的火气,哼一声,转身离去。李莲英也随着慈禧身后哼声离去。
等到慈禧等人离开后,光绪委屈地哭了。翁同和急忙跪请光绪道:
“皇上应以身体为重,读书为本,请免哭。”
光绪这才渐渐止住哭泣,上前拉起跪在地上翁师傅。翁同和和由于这几日有病体弱,再加上刚才下跪时间太久,一不小心歪倒在地,连光绪也给带倒了。翁同和艰难地坐起,扶起倒在地上的光绪,光绪趁机躺在翁同和怀中,用小手抚着翁同和下巴飘飘的长须。翁同和一动不动,任皇上抚摸,轻轻地把皇上揽住,尽情地给他温情与慈爱。
慈禧回到储秀宫刚坐下,李莲英就凑上前说道:
“老佛爷,皇上如此年幼,可不能娇惯,否则长大之后可就难以驾御了。”
慈禧点点头没有说话,李莲英见慈禧赞同自己的主张,就大着胆进一步说道:
“老佛爷,这皇上如此年幼就偏向他的老师,长大独立执政后难免不重用翁同和,太后不可不当心,皇上可不是老佛爷的亲儿子。”
慈禧听了,脸一变,她最忌讳别人提及此事。李莲英这么一说,慈禧当然不高兴,冷冷他说:
“小李子多嘴,该打。”
慈禧虽然不喜欢别人说光绪不是她的亲儿子,但李莲英说的话也确实戳到慈禧心中的疼处,她的确害怕光绪长大像同治一样不听她的话,更怕光绪也与别人的感情加深而影响她和光绪之间的母子深情。过了一会儿,慈禧才缓缓地对李莲英说道:
“小李子,今后你多留心就是了,皇上有什么不好的尽管告诉我。”
“是!”李莲英献媚地一鞠躬。
“我说的不只是指皇上与翁同和,更主要的是皇上和东边。”
“小的明白,奴才一定遵命!”
慈禧所担心的并不是皇上和翁同和的关系,她所担心的是皇上和东宫慈安太后的关系,她决不允许光绪再重蹈同治的覆辙。
停了一下,慈禧又道:“当然,光绪和醇王府人的来往也要留心。”
“老佛爷放心,有小李子在,决不允许任何人想从太后手中夺走皇上。”
两人正说着,光绪从毓庆宫回来了。待光绪拜见落坐后,慈禧先问了一下功课情况,光绪都一回答,最后慈禧才提及今天训斥他的事。
“皇上,今天皇阿爸训斥你,你记恨吗?”
“不,皇阿爸训斥的对,皇上每说话应三思而后行,身为一国之主应一言九鼎,行事不能违背祖制。”
慈禧满意地点点头“这才对!”
“皇阿爸,今天翁师傅确实病了,你看在孩儿的面上饶过他吧?”
“你翁师傅病了,你应该先派人回报你皇阿爸才对,也不应自作主张,如果你这么一改祖制,其他人也跟着学,这宫中岂不乱了套,那皇帝的天威尊贵放哪里呢?”
光绪听了,也只好无奈地点点头。
过了一会儿,慈禧又说道:“今天看在皇上的面子上,你皇阿爸就饶过你翁师傅。不过,今后可不能违例,有什么特殊情况应先回报皇阿爸。”
光绪一听饶过了翁师傅,不罚他的一月俸禄,忙跪下叩头称谢:
“儿臣感谢皇阿爸!”
慈禧忙把他拉了起来,心疼地给他弹去腿上的泥上。
又是一个金秋季节,八月的乡村是成熟的季节,更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然而,八月的北京,特别是皇宫大内里面却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丰收。相反,深居简出的慈禧太后却碰到了一件令她十分棘手的事,她被迫召回任两江总督的心腹大臣李鸿章商讨对策。
李鸿章从总理衙门府出来也是一筹莫展,真是一波未平一彼又起,济南府的火烧洋教案尚未有结果,这云南又出了一个“马嘉理事件”英国政府一气之下,撤去了理查德和约翰思扬两位驻华公使,换上一位刚刚上任不久的外交使节威妥玛。这威妥玛一改往昔理查德对大清朝的软面孔,试图用武力解决问题。他们从印度派出军舰五艘,士兵五千人开到天津,扬言不给个说法誓不罢休。
慈禧知道目前的处境,急令李鸿章到天津同英人谈判。李鸿章几经周折才算哄住英人停止进军。李鸿章将谈判的内容报交给总理衙门大臣奕欣那里,奕欣一看又是割地赔偿,气得直拍桌子瞪眼,大骂李鸿章卖国。
李鸿章无奈,只好来到储秀宫奏请慈禧太后,让她定夺。
慈禧太后接过英人提出的要求。第一条是准许英人到云南通商考察,慈禧想了想,唉,这么多地方都通商了,多加上一个云南就加上吧,免强答应了。这第二条是赔偿英人抚恤银二十万两。太后心道:我的妈呀,这些洋鬼子也太心狠了,死几个人就要这么多钱,他们要是缺人就让我大清国的臣民给他几个就是了。
慈禧想想这二十万两白花花的银子有点不舍,就问道:
“李中堂,济南一案的银子不是赔了,怎么又要这么多,这云南一案又死多少洋人?”
“回太后,云南发生的案子洋人也死了十多人。”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究竟是洋人的错还是当地老百姓的错?”
“无法说清是谁的错,公说公理,婆说婆理。是这么回事:英国人马嘉理带领一支探路队来到云南户宋河一带被当地居民拦住盘问,不准他们前行,马嘉理就向当地居民解释他们前行的目的,由于语言不通,双方发生了争吵,当地居民先打死一名英人,这马嘉理一气之下才开枪打死一名当地居民,结果当地群众依仗人多势大,一哄而上把马嘉理等人打死。据说,英人是走错路了,误入云南,他们本来是去缅甸考察的。唉,这也是我们大清臣民不懂外语的失误。”
李鸿章故意这么说,好让慈禧太后觉得理亏的是我们大清朝,这样就可同意他谈判的结果,不会又骂他无用、卖国。而究其实,这云南“马嘉理事件”纯是英国佬的错。这支马嘉理探险队是地地道道的侵略军,以走错路为借口入侵云南边境。不是当地老百姓先打死洋人,而是携带大量枪支的马嘉理所率士兵先开枪打死当地居民多人,以致引起众怒,当地群众才奋起打死这些侵略军。
这个世道哪有什么理,到处是强盗逻辑,谁的拳头硬谁就有理。
慈禧听了李鸿章的叙述,骂道:“洋人可恶,这百姓更可恶,让他们走一趟就走一趟是了,这好,不准走也得走了,真是无中生有,多此一举,都是混帐王八羔子,净给我惹事。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二十万两银子一律从百姓身上索取!”
慈禧又看第三条:通商口岸和内地各省,凡涉及英人生命财产案件,英国有权过问。慈禧暗想,过问就过问,这条不算苛刻,牵扯到英人的利益,人家过问一下是合情合理的,反正没说怎么个过问法。
再往下看“租界内的外国商品免征重金”“外国商品运往内地各项税金全免”慈禧火了,哼!这不是跑在我大清国头上拉屎吗?比当年的南京条约还厉害。
“鸿章,这兔收税金每年得损失多少,这一条你也答应?”
李鸿章一见慈禧发怒,忙说道:
“太后,臣也合计一下,损失不了多少,你想想,每年运往内地的货物是有限的。就是他们运来,咱可以让老百姓不买,他们的货物卖不掉也就不会运来了,这免税金也就少了。”
慈禧不置可否,过了一会儿,慈禧又问道:
“恭亲王对此有何看法?”
李鸿章知道奕欣是满口不同意,但他不能说奕欣不答应,他怕慈禧见奕欣不同意自己也动摇了,无法向洋人交待,忙说道:
“恭王爷虽然大骂洋人无耻,但他还是默许了,不知太后有何想法?”
“唉!我一个妇道人家能当什么家,说也等于嘴抹石灰白说,既然你们都答应了,我的话也就没人听了。”
李鸿章一听,心中十分欢喜,他知道慈禧已经答应了,故意这么说来为她自己推脱责任,于是跪下奏道:
“太后忧国忧民之心实在让臣感动,此事臣一定尽力为我大清朝挣得一线余地,万一不成,也就只好按这些条件定了。”
慈禧挥了挥手说道:“好了,你们都退下吧,我该休息了。”
“谢太后,臣明日启程赴津。”
不久,李鸿章同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在烟台签了这个条约,这就是历史有名的烟台条约。
光绪散朝回来,翁同和早已为他摆好纸笔和今天要读的书,并泡好一杯浓茶,专等皇上回来使用。光绪坐在御案前,只顾埋头一口接一口喝茶,就是不读书,也不言语,看样子正为什么事生气,无奈,翁同和只好催道:
“皇上请读书,今天的功课很多,如此耽搁时间恐不能完成功课,太后会怪罪的。”
光绪一听,火了,猛着站起来,把茶杯一摔,一把拂去案上的纸。笔和书,并大声说道:
“你们都来教训我,我还算不算皇上,不读书,就是不读书v
翁同和知道皇上可能在什么地方受到别人的管教,憋气来到上书房,他一声不响地蹲下身将抛在地上的纸,笔和书一一拾起,整齐地摆放在桌上,并把打碎的茶杯放在一角,重新为皇上泡上一杯茶。这才撩袍跪倒,温和地说。
“请圣上展卷读书。”
光绪看了跪在地上的师傅,已鬓角斑白,胡子也变得灰白了,老脸上爬满了皱纹。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才缓缓坐下,不太情愿地读了起来。翁同和站起。
光绪把昨天讲授的功课读了几遍,停下来问道。
“翁师傅,什么叫不平等条约?”
翁同和知道光绪问的是最近签订的烟台条约,心道:皇上长大了,也应当让他逐渐了解一些国事了,启蒙教育是一种知识的教育,更是思想。品德、能力的教育。想到这里,便说道:
“不平等条约,就是两国在不合理的条件下使用不公平的原则签署的协定,往往是弱国以屈辱的条件接受强国的要求。”
“既然是不平等条约,为什么要签订呢?”
“国力弱,兵力不强,武器不精,打不过别国,不签订没有办法。”
“最近我大清朝签订的烟台条约,我在朝座上听众人议论又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到底是对谁不平等的呢?”
“皇上,这条约是对我大清朝不平等的,它答应了洋人许多屈辱的条件。”
“以前签订过这样的条约吗?”
“签订过,有许多呢,我大清朝国力贫弱,列强不断瓜分。这一切有待皇上能勤奋读书习武,早日独理朝政,通过振兴我大清天下来改变!”
翁同和讲得很激动,光绪听得也很激动。
“我决不辜负老师的希望,一定做个好皇上,振兴大清的天下。”
“皇上有此雄心壮志,老臣能为皇上死也甘心,望皇上今后好好读书,早日学得满腹经伦。”
翁同和说着,早已泪流满面。光绪也哭着说:
“今天在朝上,我说不签条约,皇阿爸训斥了我一顿。”
原来如此,翁同和知道皇上生气的原因,便劝慰说:
“太后也不想签订,可是没有办法呀,咱大清朝打不过洋人。”
“翁师傅,你不是常说丁宝桢是好人吗?怎么皇阿爸下令免去他的职务呢?”
唉,山东巡抚丁宝桢一向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却遭小人陷害,又加慈禧一心要整治丁宝桢,终于被割职查办。李鸿章虽然明晰事理,但他迫于太后的压力也不敢讲出真相,只能让丁宝桢蒙冤下去,只好等待机会再作打算。
翁同和虽然不知事实的真相,但他是很佩服丁宝桢的,也相信他不会私放钦犯,勾结教匪,有所图谋。但他也不知这事如何给光绪皇上说,只是常说他是好人,期盼光绪将来能给丁宝帧的蒙冤昭雪。今天光绪又问及此事,他估计朝中可能又有人提到丁宝桢的事,皇上这才又问起,怎么说呢?
“皇上,一个人是好还是坏也许短时间难以分辨出,但经不住时间的检验,好人终究会被承认的,坏人隐藏得再深也会露出狐狸尾巴的,有句成语叫做: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皇上明白吗?”
“我明白师傅的教诲,人心难测,但时间会让你明白一切的,好人和坏人一经时间的检验就自然一清二楚。”
对,皇上的分析能力和领悟能力更高了。
“按翁师傅的意思,丁宝桢是被冤枉了才撤职的,这事我一定报请皇阿爸给他官复原职。”
翁同和大吃一惊“皇上,万万不可,这样你会惹怒皇太后的,丁宝桢是好是坏,将来终究是会被查清的,皇上如果一口肯定他是好人,这道理从何说起呢!太后不会说你是小孩子气,没有一国之主,一言九鼎的风范吗?”
翁同和知道这其中利害,现在可不能让皇上意气用事。否则,太后降罪下来,自己难脱干系,这教唆皇上的罪名谁能担当得起?
“既然翁师傅这么说,我不问及皇阿爸就是了,将来要是发现他是好人,皇阿爸也会给丁宝桢复官的。”
“皇上,我们不谈这些了,还是进行今天的功课吧?”
翁同和说完,开始讲授新课。
光绪毕竟还是个孩子,尽管翁师傅再三教导他回宫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