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汉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事被关进了监狱,还没有判罪。家裹人向韦贤询问谁应当做韦家的继承人,韦贤却表现出愤怒痛恨的表情,不肯说话。于是韦贤的门生、博士义倩等人与韦贤的同族人共同商议,假托是韦贤的遣命,让韦家总管上书大行令,立大河郡都尉韦玄成为韦家的后继人。韦贤死后,玄成在官位上听到噩耗,又听说自己应当做继承人,玄成深知遣并不是父亲韦贤一贯的意思,于是便假装犯了痴狂病,睡在床上大小便,乱说一气,狂笑不止。朝廷征召他到长安,葬礼完后,韦玄成应承袭父亲的爵位,玄成却假托病狂不应朝廷诏命。大鸿胪上书朝廷,朝廷发下文书给丞相、御史,要求他们调查办理。玄成一向有美好的名声,士大夫中许多人认为玄成是想把爵位避让给哥哥韦弘,才假装狂病。负责调查的丞相史于是写信给玄成,说:“古人辞让,一定要有像样的名义,所以才能流芳传名于后代。现在你衹是一味地破坏自己的容貌,蒙受耻辱,假装狂痴,一点没有光彩,仁义都隐藏起来而不外露。你用来辞让的名义也太卑小了。我向来没什么聪明之处,朝廷还过分重用,让我做了宰相执事,希望能让我听听你用来推托的好名义。不然的话,恐怕你会伤害高尚之行,而我也成了小人。”韦玄成的朋友、侍郎章也向朝廷上书说: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崇尚的是礼让仁义的行为。对玄成朝廷应当优礼相待,不要委屈冤枉了他的好志向,让他自居贫贱而能心安。”而丞相、御史终于因为玄成实在是没病装病,而向朝廷弹劾他。朝廷下诏,不要弹劾玄成,派人叫他来,拜他为官。玄成不得已,接受了官爵。宣帝很欣赏他的节操,让玄成做河南太守。让他的哥哥韦弘做了太山郡都尉,迁为东海太守。
几年后,玄成被朝廷征召为未央宫的卫尉,升迁为太常。因为与原来的平通侯杨惮关系很好,杨惮被杀,他的同党和朋友都被免去官职。后来又因为列侯陪同祭祀孝惠帝庙,应当在早晨入庙,因为天下雨形成了水坑,他们没有坐四马拉的车,而是骑马到了宗庙。主管官员上书弹劾,与韦玄成同辈的几个王侯都因此被削爵为关内侯。玄成因为自己犯错而致使父亲的爵位被削而十分难过,叹息道:“我有什么脸面主持祖庙的祭祀!”写了诗自己责备自己,诗裹说: 光彩荣耀的我们的祖先,自豕韦氏开始封侯,受命称伯,辅佐殷商得以安定。功绩昭著,朝廷赐给礼服车仗;到商朝都城去朝拜,四匹马儿跑的真快。他们的美德昭扬,影响教育了后代;从宗周到汉朝,历代封侯。庄严的楚国王傅我的先辈,辅佐元王和夷王;车马都有常例,他对此十分谨慎敬重。后来的戊王荒淫无道,我的祖先迁到丁 邹地;遣之后五代没有人做官,一直到节侯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节侯,美德令名远扬;佐助昭帝、宣帝,从五方面训导他们。年老时他辞官归家,仪容壮美;朝廷的赏赐人员来来往往,许多金银抬到家馆。被封国在扶阳,是在京城的柬面;皇帝常常留在那裹,听取采纳时政的建议谋划。顺顺当当六匹马的缰绳,十分有条理;雄威的仪仗十分整齐,去朝拜天子。天子肃穆庄严,把他当作老师;远近四方的人们,都敬仰我们封国的荣耀。祖先封地的继承,应当是我那英俊的长兄;可我那英俊的长兄,却一再谦让来把仁义表明。多么美啊他的品德,多么响亮他的名声;祖先官爵遗留给我,我于是留在了京城。可是卑小的我呀,却对重大朝会不慎敬;礼服车仗懒散混乱,才被朝廷黜为附庸。
光耀尊显的爵位,让我给丢失了;卑微的附庸地位,从我开始招致。谁能够忍受这么大的羞耻?把你的脸面借给我一下;谁要去遥远的地方旅行?让我跟他一起去那蛮荒之地。荣耀的三公,不是俊才不能担任;我虽然卑微,最终一定要坐到那样的高位。谁说华山高?我希望与它一样高;谁说修德艰难?通过努力希望我能达到。哎呀小小的我呀,再也不能犯这样的过错;毁坏了自己的美名,我说了这些伤心话。各地的诸侯王啊,要以我为鉴;礼服车仗要威严整齐,步履要严肃端庄。当初,宣帝的宠姬张婕妤生的儿子淮阳宪王喜欢处理国家政务,通晓法律,皇帝欣赏他的才干,有意要立他做继承人;然而又因为太子生于贫贱,又早早地失去了母亲,所以不忍心废太子。过了许久,宣帝想从侧面感化宪王,使他明白,便想让懂礼节知辞让的人辅佐他,于是就召来韦玄成,拜他为淮阳中尉。这时宪王还没有到自己的封国就职,玄成接受韶令,与太子太傅萧望之以及治五经的儒士们在石渠合讨论经书的异同之处,写成条目奏对皇上的询问。等到元帝即位后,任命玄成做少府,升迁为太子太傅,后来做到了御史大夫。永光年间,韦玄成代替于定国做了丞相。韦玄成被贬十年左右,就继而做了父亲原来做遇的丞相的官位,又在原来的封国被封侯,荣耀于当世。玄成就又写了诗,自己表述从错误中奋起的艰难,以此来训诫子孙,诗中说:肃穆的君子,行为端重以修好自己的美德,礼仪服饰恭敬对待,整整齐齐可做楷模。哎,微贱的我,德行赶不上他们;曾因为礼服车仗之事荒疏,被削夺了爵位。圣明的天子,美德昭著;没有最终抛弃我,让我位列九卿。我蒙皇帝这样的恩遇,便日夜小心;告诫自己要自我约束,做官为政不能怠慢。天子明察我的情况,提拔我做丞相位列三公;考虑到我为以前的犯过失爵而伤感,又恢复了我原来的爵位。我登上了官位后,看着原来的旧台阶和房子;我先父曾住在这裹的房宅,回想起来使我十分怀念伤心。丞相司直和帮助治理政事的人,协助得很好使我事业兴盛;公卿百官,都来向我祝贺。哎呀这些官吏,与我的心思真不一样;三公之事多么艰难,没有人肯同情我。盛大的三公之事,我的精力虽然都花费在上边了,但恐怕不是我能长居的官位,不知那一天就会被贬退。以前我被削官夺爵时,害怕不能做到这样的高位;现在我做了丞相,却十分担忧恐惧。哎呀我的后代们,要知道天命无常啊;想办法好好做你们的官,处理政务不要荒怠。对朝会大事要慎重,礼服车仗之事要注意,不要仪表不成体统,好好保存自己的封地。你们不要看着我跟我学,像我那样不慎重不齐整;我官位的恢复,是上天赐福。哎呀后辈们,要小心慎重。不要玷污了你们光荣的祖先,来保护汉王朝!韦玄成做丞相七年,在操守端重稳当方面不如他父亲韦贤,而文采超过了父亲。建昭三年韦玄成死去,谧号为共侯。当初,韦贤在昭帝年间迁到平陵,韦玄成另迁居杜陵,玄成病得快要死了,派使者向朝廷表白自己的意思,他说:“我忍受不了父子恩深却分葬两地,希望皇上能准许我辞官,回去与父亲葬在一起。”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他的儿子顷侯韦宽继承了爵位。韦宽死后,他的儿子僖侯韦育继承了爵位。韦育死后,他的儿子节侯韦沈继立。韦贤的封国一直传到玄孙才断绝。韦玄成的哥哥高寝县令韦方山的儿子
韦安世从郡守一直做到大鸿胪、长乐宫卫尉,朝廷称赞他有宰相的才干,可是他却不巧得病死去了。束海太守韦弘的儿子韦赏也通晓诗经。哀帝做定陶王的时候,韦赏做过他的太傅。哀帝即位后,韦赏因为曾做哀帝老师的旧恩情,做了大司马车骑将军,位列三公,赏给他关内侯的爵位,食邑有一千户,也活到八十多岁,终其天年。韦氏家族中做到二千石官位的有十多人。
当初,在高祖的时候,命令各诸侯王在自己的都城中都要建立太上皇庙。到惠帝时,把高帝庙尊奉为太祖庙;景帝时把孝文庙尊奉为太宗庙,命令在皇帝所在的地方、曾经去过的那些郡国都要建立太祖、太宗庙。到了宣帝本始二年,又把孝武庙尊奉为世宗庙,皇帝所在的地方和曾巡幸的地方也要建立世宗庙。在六十八个诸侯国中,供奉漠室祖先的庙共有一百六十七所。而在京城,从高祖以下到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一起,各自在陵墓旁建庙,合在一起共有一百七十六所。另外园陵中又分别有正殿与偏殿。每曰在陵寝正殿进行祭祀,每月一次在宗庙进行祭祀,不时地在偏殿也进行祭祀。陵寝正殿的祭祀,每日上供祭食四次;宗庙每年祭祀二十五次;偏殿一年祭祀四次。并且每月一次抬着先皇帝的衣冠在陵寝与祭庙之间出游。而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也分别都有陵寝园邑,与先皇帝们的祭庙陵园合在一起,共有三十所。每年的祭祀活动,负责上供祭食的人要用二万四千四百五十五个,用卫士四万五千一百二十九人,用男巫、宰人、乐人一万二千一百四十七人,负责饲养用于祭祀的牲畜的人员还不算在数内。
到元帝时,贡禹上书说:“古代的礼制天子有七庙就可以了,现在孝惠帝、孝景帝宗庙的直系亲人都已死光了,庙也该毁掉了。以及各诸侯国的宗庙不符合古代礼制的,也应该予以改正。”元帝赞成他的建议,还没来得及施行贡禹就死了。永光四年的时候,皇帝下诏让群臣议论撤销各诸侯国宗庙的事,韶书说:“我听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制定法令,随事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前的时候,天下刚刚平定,边远地方的人还没有臣服,因而先皇帝在亲自巡幸过的地方建立宗庙,那是为了树立威望,消除隐患,使人们统一到一个最高权威之下。现在托天地的威灵,靠祖宗的洪福,天下统一,边远民族臣服。后代君主长久地遵从先帝的礼制,没有改变,使得疏远卑贱的人们也能一起与皇族供奉圣严的宗庙,这大概不是上天和祖宗所希望的,所以我十分恐惧。论语上不是说过‘我不亲自参加祭祀,舆没有举行祭祀是一样的。,现在请将军、各诸侯王、中二千石的官员、二千石的官员、各位大夫、博士、议郎一起商议这事情。”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太子太傅严彭祖、少府欧阳地余、谏大夫尹更始等七十人一起回奏说:“我们听说,祭祀祖先不是由于外界的影响,而是从内心要这么做。所以衹有圣人才真正祭祀先帝,衹有孝子才能真正祭祀父亲。如果在京城皇帝您居住的地方建立宗庙,亲自主持祭祀,天下各地的官员都按照自己的职分带着祭品来助祭,这是崇奉先祖的要义,是五帝三王共同遵守的、永远不变的大道。诗中说:‘来助祭的人十分和静,来到后十分肃敬;助祭的人都是卿士、诸侯、天子主持祭祀十分肃穆庄严。,春秋大义,是不在旁支庶人家裹祭祀先父,不在大臣仆役家中祭祀先君,不在下边诸侯那裹祭祀先王。我们认为在各诸侯国的先帝宗庙不应该修建,我们请求不要再修建了。”大臣们的奏书得到皇帝许可。于是便撤销了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的陵园,都不再进行祭祀,裁减了守陵的官吏士卒。
撤销了各诸侯国的宗庙一个多月后,皇帝又下诏说: “我听说圣明的君王制定礼仪,建立四个先帝的祭庙,祖宗的祭庙万世不毁,这是为了昭明尊敬祖宗,表明亲近父亲长辈。我继承祖宗重大的基业,衹因这重大的礼节没有完备,因而十分恐惧。我不敢自己专断,就这事与将军、诸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各位大夫、博士一起商议。”韦玄成等四十四人议论后回奏说: “礼上说,受命于天的开国君王,最初受封的诸侯国的君主,都称为太祖。这以后的君王,死后建立的庙经过五代就相继拆毁,被毁的庙裹的神主收藏在太祖庙裹,五年之后举行大祭,叫做一次椅祭一次夹祭。夹祭就是把已毁庙的神主与没有毁庙的神主都收集到太祖庙裹受祭享,父辈为昭,子辈为穆,孙辈又为昭,这是古代正统的礼法。祭祀书上说: ‘君王敬祭自己祖先的父亲,让太祖的神主一起受祭,从而建立四个庙。’说的是最初受命于天而称王,祭祀上天时以自己的祖先配祭,而不为他建庙,是因为亲属关系疏远了。活着的皇帝建立四个祭庙,是为了表明亲敬父辈。亲属关系疏远了,庙也就相继拆毁,由亲慢慢降变为疏,是表示有终了。周代之所以建立七庙,是因为后稷最早受封建国,文王、武王受命于天而称王,所以为祭祀他们而建的三座庙一直不毁弃,与供奉高、曾、祖、补四座庙加在一起共有七座。不是有后稷最早受封建国,文王与武王受命于天称王那样功绩的,都应当在亲子孙死尽以后就把庙毁弃。周成王成就了像文王、武王那样的功业,制定礼仪音乐、功高德深,可是他的庙还不世代相传,祇按他的行为赠他相应的谧号而已。礼记上说,先帝的庙要修建在大门之内,是为了表示不敢疏远亲父。我们认为高皇帝受命于天,平定天下,应当建成为太祖庙,世世代代不毁弃,随后的皇帝亲子孙死尽了的都要毁弃祭庙。现在祖宗祭庙建在各处,不分昭穆次序,应当按礼仪规定把他们的神主都搬到太祖庙内,按昭穆次序排列。太上皇、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的祭庙,因为亲子孙都已死尽,都应该毁弃,皇考庙因为亲子孙还没有死尽,就还像原来那样。”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等二十九人认为孝文皇帝排除谤议,减去肉刑,亲身厉行节俭,不接受贺献,处罚有罪之人不及妻子,不贪利,放出宫中美人,对闱人为宦官十分慎重,礼遇年长之人,收养抚恤没父母没子女的人,功德之高可比天地,恩惠利益广施天下之人,应该为他建立太宗之庙。廷尉忠认为孝武皇帝改定正朔历法,更换人们衣服的颜色,击退四边的少数民族,应该为他建立世宗之庙。谏大夫尹更始等十八人认为皇考庙上接于昭穆次序,不符合正统礼节规定,应当毁弃。
因此皇帝感到这事很难办,犹豫了一年时间。于是发下诏书说:“我听说君王的祖有功绩,宗有仁德,是崇敬祖先的大义;保存祭祀高、曾、祖、弥的四座宗庙,是为了表示爱戴亲人的至恩。高皇帝为天下百姓诛杀除掉暴乱之人,受命于天,做了皇帝,功劳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孝文皇帝在封国是代王,吕氏的人叛乱,天下混乱震动,然而群臣百姓都一个心思,要归顺文帝;可文帝还十分谦虚,坚决辞让。然后才即位做了皇帝。文帝消除像当初秦国那样的混乱局面,重振三代的和美风尚,所以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都蒙受了文帝的恩惠,文帝的功德仁义没人能比。我认为应该尊奉高皇帝为汉太祖,孝文皇帝为太宗,世世代代接受后人祭祀,永远传下去,我十分高兴这样做。孝宣皇帝是孝昭皇帝的后代,从礼义角度来说都是一样的。孝景皇帝的祭庙与皇考庙因为都是亲子孙已死尽,应当按礼法规定予以毁弃。”韦玄成等人上书说:“祖宗的祭庙世世代代不毁弃,从祖宗以下,传五代祭庙就相继毁弃。现在高皇帝是太祖,孝文皇帝是太宗,孝景皇帝排次序是昭,孝武皇帝是穆,孝昭皇帝舆孝宣皇帝都排为昭。皇考庙因为亲子孙没有死尽不该毁弃。太上、孝惠庙因亲属关系都已疏远,应该撤除。太上皇庙中的神主应该埋在陵园中,孝惠皇帝为穆,神主迁到太祖庙中,陵寝园邑都不要再修建了。”他们的奏书得到了许可。
议事的大臣又认为清庙诗中说过祭祀神主的礼仪没有不要求清静的,可现在每月一次抬先皇帝的衣冠在陵寝与祭庙间游行,有众多的车马,有风有雨,不符合清静的要求。礼记上说:“祭祀不要次数太多,太多了就是亵渎,亵渎就是不尊敬祖先了。”因此应当恢复古代的礼制,按四季在庙中祭祀,另外那些陵寝园邑或几曰一次或几月一次不时地祭祀,都可以不必再修建。皇帝也就不再改变。第二年,韦玄成又上书说:“古代制定礼法,是为了区分尊卑贵贱,国王的母亲如果不是嫡氏就不能与先皇帝一起受祭于庙,那么就在陵寝献上食物进行祭祀,皇帝死了也就停止。陛下您十分孝顺,秉承天意,建立祖庙宗庙,制定相继毁弃祭庙的制度,排列昭穆,大礼已定好了,孝文太后、孝昭太后的陵寝园邑应该按照礼法,不再修复。”他的奏书得到许可。
一年多以后,韦玄成去世,匡衡做了丞相。皇上卧病在床,梦见祖宗谴责自己毁弃了各封国的祭庙;皇帝的小弟弟楚孝王也梦见了这事。皇帝下韶向匡衡询问怎么办,商议着想要重新在各封国建立祭庙,匡衡极力劝阻,认为不能这样做。皇帝的病很长时间不能好,匡衡很害怕,在高祖、孝文帝、孝武帝庙中祷告说:“后代曾孙皇帝继承先代伟大的功业,日夜勤劳,不敢好好享乐,想着发扬光大祖宗的基业,来昭明祖宗的伟大功绩。所以一举一动,迎接神主,都一定要遵从古代圣人的经术。以前的时候,主管官员认为先前在皇帝到过的地方建立宗庙,是为了笼络海内人心,并不是为了尊奉祖先父辈。现在靠宗庙的神灵,天下没人敢不归附,因而祖宗祭庙应当统一建在京城,由天子亲自主持祭祀,各封国的祭庙可以停止不再修建了。皇帝崇敬过去的礼制,敬重祖先的神明,便上告于祖宗,不敢失礼。现在皇帝害了病,久不能愈,又梦见祖宗用毁弃宗庙的事告诫他,楚王的梦也有这样的意思。皇帝十分害怕,便韶令我重新修建祭庙。我恭敬地认为上代帝王在主持祖宗神主祭祀的时候,最大的礼节是必须亲自到场。诸侯国的官吏地位卑贱,祭祀祖先的事不能让他们单独承办。另外,祭祀的要义是以百姓为根本准则,以前几年屡次没有丰收,百姓生活贫困,各封国的祭庙没办法修建。礼上说,不好的年景就不要举行祭祀,因为那样祖宗神主不高兴,所以不敢举行。如果确是因为朝廷做事不合礼义,违背了祖宗的心意,那罪过全在匡衡我一人身上,我应当受灾祸,害大病,掉到沟裹死去。现在的皇帝十分孝顺诚敬,应该得到祖宗的保佑与赐福。希望高皇帝、孝文皇帝、孝武皇帝能够明察,保佑孝顺的皇帝,开恩赐予皇帝高寿,让他的病早些好,恢复平常的样子,永远奉保宗庙,那么天下百姓便十分幸运了!”
又就毁庙的事祷告说: “以前,大臣们认为先前的帝王秉承祖宗传下的美好的法典,模仿天地之事,上天的序列有五行,人亲近的是五服之内,天子遵从天意,所以顺从其意而尊崇其制度。所以谛祭尝祭的次序,没有超过五代的。受命于天的开国君主亲自接近了上天,所以他的祭庙万世不毁。继承基业的后代君主,他们的祭庙经过五代就要变迁,其神主迁到太祖庙中,每隔一年举行一次合祭,这种方法上应天意,所以能享尽福禄,终其天年。太上皇不是受命于天的开国君主,亲子孙死尽后,他的祭庙按礼法之义就该迁移。又认为最大的孝道就是尊崇父亲,所以父亲所信奉的事情他的儿子不敢不秉承,父亲不赞同的他的儿子也不敢赞同。礼法规定,公子为尊父不许为母亲过分伸扬,做了宗族的后代,儿子可以祭祀,到孙子辈就不要祭祀了,这是为了尊敬祖先、父亲。陵寝每h要上四次祭品,陵园中的庙不时的祭祀,都可以不再修建。皇帝思慕先君,伤悼畏惧,不敢完全按礼法行事。衹是想到高皇帝崇高的仁德,受命于广大的上天,敬善乐古,顺承天意,后代子孙承受广厚的赐福,世世无穷。实在是认为把祖庙的神主迁到一起进行合祭是长久之计,高皇帝的旨意,后代敢不听从?造就选择吉h,把太上皇、孝惠帝的神主迁入宗庙,把孝文太后、孝昭太后的神主迁入陵寝,用来昭明祖宗的仁德,顺应天人之序,安定世代无穷的基业。现在皇帝没有蒙受这样的赐福,却害了病,不能处理政事。皇帝希望能再修宗庙,主持祭祀,我和大臣们都认为这不符合礼制。如果我们的建议不合高皇帝、孝惠皇帝、孝文皇帝、孝武皇帝、孝昭皇帝、孝宣皇帝、太上皇、孝文太后、孝昭太后的意愿,那么罪过都在于我们这些臣子,我们应当受责备。现在皇帝还没有病愈,下诏命令朝中大臣就毁庙之事详细撰文上覆先祖。臣子匡衡我与朝中大臣回答了天子,都认为天子的祭祀活动从礼义上来说要有所依据,从礼制上来说要有所秉承,如果违背传统,违背礼制,那就没法奉祀先祖。皇天不会保佑他,祖宗在天之灵也不会享用他的供品祭物。六经上记载的礼制,都说各地建庙不合适。我们没有什么依据顺应先祖之意,来写作这篇毁庙之文。祭祀方面的事如果不合先祖们的旨意,那么罪过都在臣匡衡身上,我应当遭受惩罚灾祸。皇帝应该受到祖先的赐福,运气越来越好,疾病痊愈,让他能够永远奉祀宗庙,与天地一样长远,使天下万物之神,有所归息。”各个宗庙用的是同一篇祭文。
过了许久,皇帝连年害病,于是下诏全部恢复了以前撤销的那些陵寝、祭庙、园邑,还像以前那样修葺祭祀。当初,皇帝制定相继毁庙的制度,衹尊奉孝文庙为太宗庙,而孝武庙因为亲子孙没有死尽,所以没有毁弃。皇帝于是又重新申明说:“孝宣皇帝尊奉孝武庙为世宗,增加或减少其间的礼节,我不敢参与进去。其他祭祀方面的事,都按原来的制度办理。”衹是各封国的宗庙终于废弃了。
元帝死后,匡衡又上书说: “先前的时候,因为皇帝的身体有病,所以才完全恢复了被撤销的那些祭庙,但是皇帝最终也没能蒙福长寿。据察卫思后、戾太子、戾后园,他们的亲子孙还没有死尽,可以保留,孝惠庙、孝景庙亲子孙都已死尽,可予以毁弃。以及太上皇、孝文帝、孝昭太后、昭灵后、昭哀后、武哀王的祀庙,请一起撤销,不再供奉。”他的奏书得到许可。当初,高后的时候担心臣子们妄自非议先君先祖的宗庙陵寝园邑,所以制定明令,有敢擅自非议的处以弃市之罪。到元帝时改易制度,撤销了这条律令。成帝时因为没有继承人,在河平元年又恢复了太上皇的陵寝祭庙园邑,世代供奉祭祀。把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的神主一起归到太上皇的陵寝祭庙裹,像以前那样受供奉祭祀。又恢复了擅议宗庙之事杀死弃市的律令。
成帝死后,哀帝登位。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上奏说: “永光五年朝廷颁布制书,命令称呼高皇帝为汉太祖,孝文皇帝为太宗。建昭五年颁布制书,命令称孝武皇帝为世宗。对这些重大礼制的增减,我们不敢参与。我们认为相继毁庙的次序,应当按照当时情况来决定,这并不是要人们擅自非议宗庙的意思。请允许我与大臣们一起商议此事。”奏书得到许可,于是,光禄勋彭宣、詹事满昌、博士左咸等五十三人,都认为从祖宗以下的皇帝们,都应该在五代以后毁弃祭庙,后代虽然有贤明的君主,也不能与祖宗并列。子孙后人虽然想为了宣扬光大他而为他立庙,他的神灵也不会来享受祭祀。孝武皇帝虽然功绩卓著,但亲子孙死完后祭庙也应毁弃。
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商议后上奏皇帝说:“我们听说周室衰落后,四方少数民族一起入侵,而以殓狁最为强盛,就是现在的匈奴。到周宣王时攻伐他们,诗人写诗赞美说‘攻打殓狁,到达了太原,,又说‘军队众多又强盛,出击迅速如雷霆,方叔昭明仁德,攻打捡狁,南荆的蛮夷也畏服来朝拜,,所以宣王被称为中兴之主。等到了周幽王时,犬戎来攻打中原,杀了幽王,夺走了宗庙祭器。从此以后,南蛮与北夷交相侵伐中原,中原王朝不绝如缕,危险万分。春秋记载齐桓公南伐楚国,北伐山戎,孔子称赞说: ‘如果没有管仲帮助齐桓公攻打蛮夷,我们这些人都要散发、衣襟左开,成了蛮夷之人了。,所以孔子放过了齐桓公的罪过而记录他的功绩,作为五霸之首。等到汉朝建立,冒顿单于刚刚强盛起来,攻破东胡,擒杀月氏国王,吞并了他们的土地,地广兵强成为中原的祸害。南越王尉佗统领百粤诸国,自称皇帝。所以中原虽然平定了,汉朝还是有四边少数民族入侵的忧患,还没有安宁的el子。如果一方有紧急战事,三方面的人众都要去救援,因此牵动天下,都遭祸害。孝文皇帝拿出许多财物送给匈奴,与他们和亲结盟,可他们仍然不停地侵略中原。特别严重的时候,匈奴出动十余万军队,逼近京城驻扎,围困四周边境;朝廷每年发兵防备匈奴,匈奴危害中原由来已久,不是一代形成的。诸侯国的郡守勾结匈奴、串通百粤,背叛朝廷的不止一人。匈奴杀害的汉朝郡守都尉,抢走的百姓也不可胜数。孝武皇帝哀怜中原人民疲惫困顿,没有安宁的et子,于是派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等人,向南攻灭百粤,建立了七个郡;向北攻打匈奴,俘获了昆邪十万人,建立了五个属国,建起朔方城,夺取匈奴肥饶的土地;向东攻打朝鲜,建起玄菟、乐浪郡,切断匈奴的左臂;向西攻打大宛国,吞并了那裹的三十六个小国,连结乌孙国,建立了敦煌、酒泉、张掖诸郡,来隔断蜡羌,切断匈奴的右肩。单于孤立无援,远远地逃到了大漠以北。武帝终于使四边不再有战事,拓展了中原的领土,建起了十多个郡。建立功业后,武帝封丞相为富民侯,来安定天下,使百姓富裕,那规范法式还可见到。武帝又招集天下贤人俊才,与自己协助共同谋划,建立制度,改定正朔历法,改变人民衣服颜色,建立天地祭祠之处,封禅泰山,改易宫号名称,保存周朝的杰出方法,制定分封诸侯的制度,使他们永远不生背叛争位的心思,到现在几代人还依靠它。单于称臣做汉朝守卫,百蛮服从汉朝命令,这是万世的基业,中兴之类的功绩没有比得上这的。高皇帝建立汉朝大业,做太祖;孝文皇帝仁德至厚,做文太宗;孝武皇帝功绩最大,做武世宗;这是孝宣帝制定的宣扬仁德的声音。礼记。王制以及春秋谷梁传说,天子要有七座祭庙,诸侯五座,大夫三座,士二座。天子死后停柩七天,七月后入葬;诸侯王死后停柩五天,五月后入葬;这是办理葬事的尊卑次序,与庙的数量是对应的。那文字是:‘天子的祭庙有三个昭庙、三个穆庙,加上太祖的庙共有七个;诸侯的祭庙有二个昭庙、二个穆庙,加上太祖的庙共有五个。,因此仁德至厚的人流芳后世,德行浅薄的人传福不厚。春秋左氏传说: ‘名称地位不同,礼节上也就不一样。’从上边的皇帝到下边的诸侯等,每降一级减少二个祭庙,这是礼制。七个庙是正法数,也是常数。宗不在这数中。宗是可以变通的,如果有功绩德行就把他当做宗,不能先在宗庙数中为他留设。所以在殷朝,太甲是太宗,大戊叫中宗,武丁叫高宗。周公做毋逸之文劝诫成王,列举了殷朝的三宗。从这方面来说,宗是没有在宗庙定数内的,然而它用来劝勉帝王的功绩德行却是十分博大的。按天子应有七座祭庙来说,孝武皇帝的祭庙不应当毁弃;从对他称宗的角度说,也不能说他没有功绩德行。礼记的祭祀法典部分说:‘圣明的君王制定祭祀之礼时,对功德广施于民的就祭祀他,对凭劳苦安定国家的要祭祀他,对能救民于灾难的要祭祀他。’我们考察孝武皇帝的一生,功绩德行兼而有之。异姓有功有德的人,还要特别的祭祀他,何况是先祖皇帝?有人说天子要有五庙,却没有见文字记载,又说中宗、高宗,崇尚他们的功德而毁弃他们的祭庙。这样做名实不符,就不是尊崇仁德、重视功绩的意思了。 诗经上说: ‘茂盛的甘棠,不要砍伐它,这是邵伯种下的。’思念有功德的人甚至爱护到他种的树,又怎能崇尚他的仁德却毁弃了他的祭庙?相继毁弃祭庙有惯常的法式,没有特殊的功绩仁德,当然要按亲近疏远来推算而轮到它。至于祖宗的次序,祭庙的数量,经传上没有明确的记载,祭祀先皇帝这样至尊至重的大事,很难凭虚空的有疑问的说法来决定。当初孝宣皇帝称举公卿大臣们的议论,采纳众位儒士的谋划,已经认定建立武帝的世宗之庙,传到万世之后,已宣告天下。我们认为孝武皇帝功业那样盛大,孝宣皇帝又这样崇尚他,因而武帝的祭庙不应该毁弃。”皇帝看了他们的建议后,予以采纳。颁布制书说:“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的计议可以施行。”
刘歆又认为“依照礼,处理丧事要有等差区别,所以春秋外传说: ‘每h一祭,每月一祀,时时举行享祭,每年一贡,王死大祭。,祖宗要每h一祭,曾祖、高祖每月一祀,远祖要时时享祭,坛珲等祭祀场所要每年贡物品,王死了要进行大祭。德行盛大流被广泛,其间也有尊崇不同祖先亲人的区别;越是远祖越要尊崇,所以柿祭特别重要。后代子孙死后神主放到王父那裹,要正昭穆,那么后代子孙与祖先常要左右相代换,这是迁到祖庙裹要有的区别。圣人祭祀祖先,是出于真情,礼节没有不顺应的地方,所以不毁弃祭庙。自从贡禹主张祭庙要相继毁弃,孝惠帝、孝景帝以及太上皇的祭庙都废弃为丘墟了,这就与礼义不符合了。”
到了平帝元始年间,大司马王莽上奏说:“本始元年时丞相蔡义等人计议,把孝宣皇帝父亲的祭祀地谧称为悼园,设置三百家食邑。到了元康元年,丞相魏相等人上奏,说父亲是一般的士人,儿子做了天子,对父亲的祭祀也应按天子礼仪,悼园应该尊称为‘皇考’,建立祭庙,增加原来奉守的园民到一千六百家,建成一县。我认为皇考庙本来不应当建立,世代奉守,是不正确的。另外孝文太后的南陵、孝昭太后的云陵园,虽然以前按礼法不再修葺,但陵寝的名称不正。我谨敬地与大司徒晏等一百四十七人计议,都认为孝宣皇帝是孝昭皇帝哥哥的孙子,继位为皇帝,按礼数,过去孝元帝时因为孝景皇帝庙及皇考庙亲子孙都没有死尽,所以庙不毁弃。这样国家有两个根统两个国父,不符合礼制。那时蔡义奏请皇父谧号为(。阵’,裁定设置奉守的园邑,都符合经义。魏相奏请称悼园为‘皇考,,建立祭庙,增加奉守陵园的邑民成为县,远远背离了祖先的本统,与礼义不符。父亲为一般士人,儿子做了天子,就要按天子的礼仪祭祀他的父亲的情况,指的是像虞舜、夏禹、殷汤、周文王、汉高祖那样的受命于天,称王建国的人,不是指继承祖先基业做后王的人。我请求皇高祖考庙奉明园应毁弃,不再修葺,撤销南陵、云陵,建成为县。”王莽的奏书被许可。
司徒掾班彪说:汉朝在秦朝灭绝学术之后建国,祖宗的制度都是因时宜而定。自元帝、成帝以后继起的学者越来越多,贡禹提议相继毁弃宗庙,匡衡改定郊兆,何武议定三公,后来都有多次反覆,纷纷乱乱,没有定制。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礼制文献文字缺损,古今制度不同,自成一家,要都制定下来不是容易的。考察那些儒士们的计议,刘歆可称得上博大精深。
事被关进了监狱,还没有判罪。家裹人向韦贤询问谁应当做韦家的继承人,韦贤却表现出愤怒痛恨的表情,不肯说话。于是韦贤的门生、博士义倩等人与韦贤的同族人共同商议,假托是韦贤的遣命,让韦家总管上书大行令,立大河郡都尉韦玄成为韦家的后继人。韦贤死后,玄成在官位上听到噩耗,又听说自己应当做继承人,玄成深知遣并不是父亲韦贤一贯的意思,于是便假装犯了痴狂病,睡在床上大小便,乱说一气,狂笑不止。朝廷征召他到长安,葬礼完后,韦玄成应承袭父亲的爵位,玄成却假托病狂不应朝廷诏命。大鸿胪上书朝廷,朝廷发下文书给丞相、御史,要求他们调查办理。玄成一向有美好的名声,士大夫中许多人认为玄成是想把爵位避让给哥哥韦弘,才假装狂病。负责调查的丞相史于是写信给玄成,说:“古人辞让,一定要有像样的名义,所以才能流芳传名于后代。现在你衹是一味地破坏自己的容貌,蒙受耻辱,假装狂痴,一点没有光彩,仁义都隐藏起来而不外露。你用来辞让的名义也太卑小了。我向来没什么聪明之处,朝廷还过分重用,让我做了宰相执事,希望能让我听听你用来推托的好名义。不然的话,恐怕你会伤害高尚之行,而我也成了小人。”韦玄成的朋友、侍郎章也向朝廷上书说: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崇尚的是礼让仁义的行为。对玄成朝廷应当优礼相待,不要委屈冤枉了他的好志向,让他自居贫贱而能心安。”而丞相、御史终于因为玄成实在是没病装病,而向朝廷弹劾他。朝廷下诏,不要弹劾玄成,派人叫他来,拜他为官。玄成不得已,接受了官爵。宣帝很欣赏他的节操,让玄成做河南太守。让他的哥哥韦弘做了太山郡都尉,迁为东海太守。
几年后,玄成被朝廷征召为未央宫的卫尉,升迁为太常。因为与原来的平通侯杨惮关系很好,杨惮被杀,他的同党和朋友都被免去官职。后来又因为列侯陪同祭祀孝惠帝庙,应当在早晨入庙,因为天下雨形成了水坑,他们没有坐四马拉的车,而是骑马到了宗庙。主管官员上书弹劾,与韦玄成同辈的几个王侯都因此被削爵为关内侯。玄成因为自己犯错而致使父亲的爵位被削而十分难过,叹息道:“我有什么脸面主持祖庙的祭祀!”写了诗自己责备自己,诗裹说: 光彩荣耀的我们的祖先,自豕韦氏开始封侯,受命称伯,辅佐殷商得以安定。功绩昭著,朝廷赐给礼服车仗;到商朝都城去朝拜,四匹马儿跑的真快。他们的美德昭扬,影响教育了后代;从宗周到汉朝,历代封侯。庄严的楚国王傅我的先辈,辅佐元王和夷王;车马都有常例,他对此十分谨慎敬重。后来的戊王荒淫无道,我的祖先迁到丁 邹地;遣之后五代没有人做官,一直到节侯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节侯,美德令名远扬;佐助昭帝、宣帝,从五方面训导他们。年老时他辞官归家,仪容壮美;朝廷的赏赐人员来来往往,许多金银抬到家馆。被封国在扶阳,是在京城的柬面;皇帝常常留在那裹,听取采纳时政的建议谋划。顺顺当当六匹马的缰绳,十分有条理;雄威的仪仗十分整齐,去朝拜天子。天子肃穆庄严,把他当作老师;远近四方的人们,都敬仰我们封国的荣耀。祖先封地的继承,应当是我那英俊的长兄;可我那英俊的长兄,却一再谦让来把仁义表明。多么美啊他的品德,多么响亮他的名声;祖先官爵遗留给我,我于是留在了京城。可是卑小的我呀,却对重大朝会不慎敬;礼服车仗懒散混乱,才被朝廷黜为附庸。
光耀尊显的爵位,让我给丢失了;卑微的附庸地位,从我开始招致。谁能够忍受这么大的羞耻?把你的脸面借给我一下;谁要去遥远的地方旅行?让我跟他一起去那蛮荒之地。荣耀的三公,不是俊才不能担任;我虽然卑微,最终一定要坐到那样的高位。谁说华山高?我希望与它一样高;谁说修德艰难?通过努力希望我能达到。哎呀小小的我呀,再也不能犯这样的过错;毁坏了自己的美名,我说了这些伤心话。各地的诸侯王啊,要以我为鉴;礼服车仗要威严整齐,步履要严肃端庄。当初,宣帝的宠姬张婕妤生的儿子淮阳宪王喜欢处理国家政务,通晓法律,皇帝欣赏他的才干,有意要立他做继承人;然而又因为太子生于贫贱,又早早地失去了母亲,所以不忍心废太子。过了许久,宣帝想从侧面感化宪王,使他明白,便想让懂礼节知辞让的人辅佐他,于是就召来韦玄成,拜他为淮阳中尉。这时宪王还没有到自己的封国就职,玄成接受韶令,与太子太傅萧望之以及治五经的儒士们在石渠合讨论经书的异同之处,写成条目奏对皇上的询问。等到元帝即位后,任命玄成做少府,升迁为太子太傅,后来做到了御史大夫。永光年间,韦玄成代替于定国做了丞相。韦玄成被贬十年左右,就继而做了父亲原来做遇的丞相的官位,又在原来的封国被封侯,荣耀于当世。玄成就又写了诗,自己表述从错误中奋起的艰难,以此来训诫子孙,诗中说:肃穆的君子,行为端重以修好自己的美德,礼仪服饰恭敬对待,整整齐齐可做楷模。哎,微贱的我,德行赶不上他们;曾因为礼服车仗之事荒疏,被削夺了爵位。圣明的天子,美德昭著;没有最终抛弃我,让我位列九卿。我蒙皇帝这样的恩遇,便日夜小心;告诫自己要自我约束,做官为政不能怠慢。天子明察我的情况,提拔我做丞相位列三公;考虑到我为以前的犯过失爵而伤感,又恢复了我原来的爵位。我登上了官位后,看着原来的旧台阶和房子;我先父曾住在这裹的房宅,回想起来使我十分怀念伤心。丞相司直和帮助治理政事的人,协助得很好使我事业兴盛;公卿百官,都来向我祝贺。哎呀这些官吏,与我的心思真不一样;三公之事多么艰难,没有人肯同情我。盛大的三公之事,我的精力虽然都花费在上边了,但恐怕不是我能长居的官位,不知那一天就会被贬退。以前我被削官夺爵时,害怕不能做到这样的高位;现在我做了丞相,却十分担忧恐惧。哎呀我的后代们,要知道天命无常啊;想办法好好做你们的官,处理政务不要荒怠。对朝会大事要慎重,礼服车仗之事要注意,不要仪表不成体统,好好保存自己的封地。你们不要看着我跟我学,像我那样不慎重不齐整;我官位的恢复,是上天赐福。哎呀后辈们,要小心慎重。不要玷污了你们光荣的祖先,来保护汉王朝!韦玄成做丞相七年,在操守端重稳当方面不如他父亲韦贤,而文采超过了父亲。建昭三年韦玄成死去,谧号为共侯。当初,韦贤在昭帝年间迁到平陵,韦玄成另迁居杜陵,玄成病得快要死了,派使者向朝廷表白自己的意思,他说:“我忍受不了父子恩深却分葬两地,希望皇上能准许我辞官,回去与父亲葬在一起。”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他的儿子顷侯韦宽继承了爵位。韦宽死后,他的儿子僖侯韦育继承了爵位。韦育死后,他的儿子节侯韦沈继立。韦贤的封国一直传到玄孙才断绝。韦玄成的哥哥高寝县令韦方山的儿子
韦安世从郡守一直做到大鸿胪、长乐宫卫尉,朝廷称赞他有宰相的才干,可是他却不巧得病死去了。束海太守韦弘的儿子韦赏也通晓诗经。哀帝做定陶王的时候,韦赏做过他的太傅。哀帝即位后,韦赏因为曾做哀帝老师的旧恩情,做了大司马车骑将军,位列三公,赏给他关内侯的爵位,食邑有一千户,也活到八十多岁,终其天年。韦氏家族中做到二千石官位的有十多人。
当初,在高祖的时候,命令各诸侯王在自己的都城中都要建立太上皇庙。到惠帝时,把高帝庙尊奉为太祖庙;景帝时把孝文庙尊奉为太宗庙,命令在皇帝所在的地方、曾经去过的那些郡国都要建立太祖、太宗庙。到了宣帝本始二年,又把孝武庙尊奉为世宗庙,皇帝所在的地方和曾巡幸的地方也要建立世宗庙。在六十八个诸侯国中,供奉漠室祖先的庙共有一百六十七所。而在京城,从高祖以下到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一起,各自在陵墓旁建庙,合在一起共有一百七十六所。另外园陵中又分别有正殿与偏殿。每曰在陵寝正殿进行祭祀,每月一次在宗庙进行祭祀,不时地在偏殿也进行祭祀。陵寝正殿的祭祀,每日上供祭食四次;宗庙每年祭祀二十五次;偏殿一年祭祀四次。并且每月一次抬着先皇帝的衣冠在陵寝与祭庙之间出游。而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也分别都有陵寝园邑,与先皇帝们的祭庙陵园合在一起,共有三十所。每年的祭祀活动,负责上供祭食的人要用二万四千四百五十五个,用卫士四万五千一百二十九人,用男巫、宰人、乐人一万二千一百四十七人,负责饲养用于祭祀的牲畜的人员还不算在数内。
到元帝时,贡禹上书说:“古代的礼制天子有七庙就可以了,现在孝惠帝、孝景帝宗庙的直系亲人都已死光了,庙也该毁掉了。以及各诸侯国的宗庙不符合古代礼制的,也应该予以改正。”元帝赞成他的建议,还没来得及施行贡禹就死了。永光四年的时候,皇帝下诏让群臣议论撤销各诸侯国宗庙的事,韶书说:“我听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制定法令,随事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前的时候,天下刚刚平定,边远地方的人还没有臣服,因而先皇帝在亲自巡幸过的地方建立宗庙,那是为了树立威望,消除隐患,使人们统一到一个最高权威之下。现在托天地的威灵,靠祖宗的洪福,天下统一,边远民族臣服。后代君主长久地遵从先帝的礼制,没有改变,使得疏远卑贱的人们也能一起与皇族供奉圣严的宗庙,这大概不是上天和祖宗所希望的,所以我十分恐惧。论语上不是说过‘我不亲自参加祭祀,舆没有举行祭祀是一样的。,现在请将军、各诸侯王、中二千石的官员、二千石的官员、各位大夫、博士、议郎一起商议这事情。”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太子太傅严彭祖、少府欧阳地余、谏大夫尹更始等七十人一起回奏说:“我们听说,祭祀祖先不是由于外界的影响,而是从内心要这么做。所以衹有圣人才真正祭祀先帝,衹有孝子才能真正祭祀父亲。如果在京城皇帝您居住的地方建立宗庙,亲自主持祭祀,天下各地的官员都按照自己的职分带着祭品来助祭,这是崇奉先祖的要义,是五帝三王共同遵守的、永远不变的大道。诗中说:‘来助祭的人十分和静,来到后十分肃敬;助祭的人都是卿士、诸侯、天子主持祭祀十分肃穆庄严。,春秋大义,是不在旁支庶人家裹祭祀先父,不在大臣仆役家中祭祀先君,不在下边诸侯那裹祭祀先王。我们认为在各诸侯国的先帝宗庙不应该修建,我们请求不要再修建了。”大臣们的奏书得到皇帝许可。于是便撤销了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的陵园,都不再进行祭祀,裁减了守陵的官吏士卒。
撤销了各诸侯国的宗庙一个多月后,皇帝又下诏说: “我听说圣明的君王制定礼仪,建立四个先帝的祭庙,祖宗的祭庙万世不毁,这是为了昭明尊敬祖宗,表明亲近父亲长辈。我继承祖宗重大的基业,衹因这重大的礼节没有完备,因而十分恐惧。我不敢自己专断,就这事与将军、诸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各位大夫、博士一起商议。”韦玄成等四十四人议论后回奏说: “礼上说,受命于天的开国君王,最初受封的诸侯国的君主,都称为太祖。这以后的君王,死后建立的庙经过五代就相继拆毁,被毁的庙裹的神主收藏在太祖庙裹,五年之后举行大祭,叫做一次椅祭一次夹祭。夹祭就是把已毁庙的神主与没有毁庙的神主都收集到太祖庙裹受祭享,父辈为昭,子辈为穆,孙辈又为昭,这是古代正统的礼法。祭祀书上说: ‘君王敬祭自己祖先的父亲,让太祖的神主一起受祭,从而建立四个庙。’说的是最初受命于天而称王,祭祀上天时以自己的祖先配祭,而不为他建庙,是因为亲属关系疏远了。活着的皇帝建立四个祭庙,是为了表明亲敬父辈。亲属关系疏远了,庙也就相继拆毁,由亲慢慢降变为疏,是表示有终了。周代之所以建立七庙,是因为后稷最早受封建国,文王、武王受命于天而称王,所以为祭祀他们而建的三座庙一直不毁弃,与供奉高、曾、祖、补四座庙加在一起共有七座。不是有后稷最早受封建国,文王与武王受命于天称王那样功绩的,都应当在亲子孙死尽以后就把庙毁弃。周成王成就了像文王、武王那样的功业,制定礼仪音乐、功高德深,可是他的庙还不世代相传,祇按他的行为赠他相应的谧号而已。礼记上说,先帝的庙要修建在大门之内,是为了表示不敢疏远亲父。我们认为高皇帝受命于天,平定天下,应当建成为太祖庙,世世代代不毁弃,随后的皇帝亲子孙死尽了的都要毁弃祭庙。现在祖宗祭庙建在各处,不分昭穆次序,应当按礼仪规定把他们的神主都搬到太祖庙内,按昭穆次序排列。太上皇、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的祭庙,因为亲子孙都已死尽,都应该毁弃,皇考庙因为亲子孙还没有死尽,就还像原来那样。”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等二十九人认为孝文皇帝排除谤议,减去肉刑,亲身厉行节俭,不接受贺献,处罚有罪之人不及妻子,不贪利,放出宫中美人,对闱人为宦官十分慎重,礼遇年长之人,收养抚恤没父母没子女的人,功德之高可比天地,恩惠利益广施天下之人,应该为他建立太宗之庙。廷尉忠认为孝武皇帝改定正朔历法,更换人们衣服的颜色,击退四边的少数民族,应该为他建立世宗之庙。谏大夫尹更始等十八人认为皇考庙上接于昭穆次序,不符合正统礼节规定,应当毁弃。
因此皇帝感到这事很难办,犹豫了一年时间。于是发下诏书说:“我听说君王的祖有功绩,宗有仁德,是崇敬祖先的大义;保存祭祀高、曾、祖、弥的四座宗庙,是为了表示爱戴亲人的至恩。高皇帝为天下百姓诛杀除掉暴乱之人,受命于天,做了皇帝,功劳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孝文皇帝在封国是代王,吕氏的人叛乱,天下混乱震动,然而群臣百姓都一个心思,要归顺文帝;可文帝还十分谦虚,坚决辞让。然后才即位做了皇帝。文帝消除像当初秦国那样的混乱局面,重振三代的和美风尚,所以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都蒙受了文帝的恩惠,文帝的功德仁义没人能比。我认为应该尊奉高皇帝为汉太祖,孝文皇帝为太宗,世世代代接受后人祭祀,永远传下去,我十分高兴这样做。孝宣皇帝是孝昭皇帝的后代,从礼义角度来说都是一样的。孝景皇帝的祭庙与皇考庙因为都是亲子孙已死尽,应当按礼法规定予以毁弃。”韦玄成等人上书说:“祖宗的祭庙世世代代不毁弃,从祖宗以下,传五代祭庙就相继毁弃。现在高皇帝是太祖,孝文皇帝是太宗,孝景皇帝排次序是昭,孝武皇帝是穆,孝昭皇帝舆孝宣皇帝都排为昭。皇考庙因为亲子孙没有死尽不该毁弃。太上、孝惠庙因亲属关系都已疏远,应该撤除。太上皇庙中的神主应该埋在陵园中,孝惠皇帝为穆,神主迁到太祖庙中,陵寝园邑都不要再修建了。”他们的奏书得到了许可。
议事的大臣又认为清庙诗中说过祭祀神主的礼仪没有不要求清静的,可现在每月一次抬先皇帝的衣冠在陵寝与祭庙间游行,有众多的车马,有风有雨,不符合清静的要求。礼记上说:“祭祀不要次数太多,太多了就是亵渎,亵渎就是不尊敬祖先了。”因此应当恢复古代的礼制,按四季在庙中祭祀,另外那些陵寝园邑或几曰一次或几月一次不时地祭祀,都可以不必再修建。皇帝也就不再改变。第二年,韦玄成又上书说:“古代制定礼法,是为了区分尊卑贵贱,国王的母亲如果不是嫡氏就不能与先皇帝一起受祭于庙,那么就在陵寝献上食物进行祭祀,皇帝死了也就停止。陛下您十分孝顺,秉承天意,建立祖庙宗庙,制定相继毁弃祭庙的制度,排列昭穆,大礼已定好了,孝文太后、孝昭太后的陵寝园邑应该按照礼法,不再修复。”他的奏书得到许可。
一年多以后,韦玄成去世,匡衡做了丞相。皇上卧病在床,梦见祖宗谴责自己毁弃了各封国的祭庙;皇帝的小弟弟楚孝王也梦见了这事。皇帝下韶向匡衡询问怎么办,商议着想要重新在各封国建立祭庙,匡衡极力劝阻,认为不能这样做。皇帝的病很长时间不能好,匡衡很害怕,在高祖、孝文帝、孝武帝庙中祷告说:“后代曾孙皇帝继承先代伟大的功业,日夜勤劳,不敢好好享乐,想着发扬光大祖宗的基业,来昭明祖宗的伟大功绩。所以一举一动,迎接神主,都一定要遵从古代圣人的经术。以前的时候,主管官员认为先前在皇帝到过的地方建立宗庙,是为了笼络海内人心,并不是为了尊奉祖先父辈。现在靠宗庙的神灵,天下没人敢不归附,因而祖宗祭庙应当统一建在京城,由天子亲自主持祭祀,各封国的祭庙可以停止不再修建了。皇帝崇敬过去的礼制,敬重祖先的神明,便上告于祖宗,不敢失礼。现在皇帝害了病,久不能愈,又梦见祖宗用毁弃宗庙的事告诫他,楚王的梦也有这样的意思。皇帝十分害怕,便韶令我重新修建祭庙。我恭敬地认为上代帝王在主持祖宗神主祭祀的时候,最大的礼节是必须亲自到场。诸侯国的官吏地位卑贱,祭祀祖先的事不能让他们单独承办。另外,祭祀的要义是以百姓为根本准则,以前几年屡次没有丰收,百姓生活贫困,各封国的祭庙没办法修建。礼上说,不好的年景就不要举行祭祀,因为那样祖宗神主不高兴,所以不敢举行。如果确是因为朝廷做事不合礼义,违背了祖宗的心意,那罪过全在匡衡我一人身上,我应当受灾祸,害大病,掉到沟裹死去。现在的皇帝十分孝顺诚敬,应该得到祖宗的保佑与赐福。希望高皇帝、孝文皇帝、孝武皇帝能够明察,保佑孝顺的皇帝,开恩赐予皇帝高寿,让他的病早些好,恢复平常的样子,永远奉保宗庙,那么天下百姓便十分幸运了!”
又就毁庙的事祷告说: “以前,大臣们认为先前的帝王秉承祖宗传下的美好的法典,模仿天地之事,上天的序列有五行,人亲近的是五服之内,天子遵从天意,所以顺从其意而尊崇其制度。所以谛祭尝祭的次序,没有超过五代的。受命于天的开国君主亲自接近了上天,所以他的祭庙万世不毁。继承基业的后代君主,他们的祭庙经过五代就要变迁,其神主迁到太祖庙中,每隔一年举行一次合祭,这种方法上应天意,所以能享尽福禄,终其天年。太上皇不是受命于天的开国君主,亲子孙死尽后,他的祭庙按礼法之义就该迁移。又认为最大的孝道就是尊崇父亲,所以父亲所信奉的事情他的儿子不敢不秉承,父亲不赞同的他的儿子也不敢赞同。礼法规定,公子为尊父不许为母亲过分伸扬,做了宗族的后代,儿子可以祭祀,到孙子辈就不要祭祀了,这是为了尊敬祖先、父亲。陵寝每h要上四次祭品,陵园中的庙不时的祭祀,都可以不再修建。皇帝思慕先君,伤悼畏惧,不敢完全按礼法行事。衹是想到高皇帝崇高的仁德,受命于广大的上天,敬善乐古,顺承天意,后代子孙承受广厚的赐福,世世无穷。实在是认为把祖庙的神主迁到一起进行合祭是长久之计,高皇帝的旨意,后代敢不听从?造就选择吉h,把太上皇、孝惠帝的神主迁入宗庙,把孝文太后、孝昭太后的神主迁入陵寝,用来昭明祖宗的仁德,顺应天人之序,安定世代无穷的基业。现在皇帝没有蒙受这样的赐福,却害了病,不能处理政事。皇帝希望能再修宗庙,主持祭祀,我和大臣们都认为这不符合礼制。如果我们的建议不合高皇帝、孝惠皇帝、孝文皇帝、孝武皇帝、孝昭皇帝、孝宣皇帝、太上皇、孝文太后、孝昭太后的意愿,那么罪过都在于我们这些臣子,我们应当受责备。现在皇帝还没有病愈,下诏命令朝中大臣就毁庙之事详细撰文上覆先祖。臣子匡衡我与朝中大臣回答了天子,都认为天子的祭祀活动从礼义上来说要有所依据,从礼制上来说要有所秉承,如果违背传统,违背礼制,那就没法奉祀先祖。皇天不会保佑他,祖宗在天之灵也不会享用他的供品祭物。六经上记载的礼制,都说各地建庙不合适。我们没有什么依据顺应先祖之意,来写作这篇毁庙之文。祭祀方面的事如果不合先祖们的旨意,那么罪过都在臣匡衡身上,我应当遭受惩罚灾祸。皇帝应该受到祖先的赐福,运气越来越好,疾病痊愈,让他能够永远奉祀宗庙,与天地一样长远,使天下万物之神,有所归息。”各个宗庙用的是同一篇祭文。
过了许久,皇帝连年害病,于是下诏全部恢复了以前撤销的那些陵寝、祭庙、园邑,还像以前那样修葺祭祀。当初,皇帝制定相继毁庙的制度,衹尊奉孝文庙为太宗庙,而孝武庙因为亲子孙没有死尽,所以没有毁弃。皇帝于是又重新申明说:“孝宣皇帝尊奉孝武庙为世宗,增加或减少其间的礼节,我不敢参与进去。其他祭祀方面的事,都按原来的制度办理。”衹是各封国的宗庙终于废弃了。
元帝死后,匡衡又上书说: “先前的时候,因为皇帝的身体有病,所以才完全恢复了被撤销的那些祭庙,但是皇帝最终也没能蒙福长寿。据察卫思后、戾太子、戾后园,他们的亲子孙还没有死尽,可以保留,孝惠庙、孝景庙亲子孙都已死尽,可予以毁弃。以及太上皇、孝文帝、孝昭太后、昭灵后、昭哀后、武哀王的祀庙,请一起撤销,不再供奉。”他的奏书得到许可。当初,高后的时候担心臣子们妄自非议先君先祖的宗庙陵寝园邑,所以制定明令,有敢擅自非议的处以弃市之罪。到元帝时改易制度,撤销了这条律令。成帝时因为没有继承人,在河平元年又恢复了太上皇的陵寝祭庙园邑,世代供奉祭祀。把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的神主一起归到太上皇的陵寝祭庙裹,像以前那样受供奉祭祀。又恢复了擅议宗庙之事杀死弃市的律令。
成帝死后,哀帝登位。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上奏说: “永光五年朝廷颁布制书,命令称呼高皇帝为汉太祖,孝文皇帝为太宗。建昭五年颁布制书,命令称孝武皇帝为世宗。对这些重大礼制的增减,我们不敢参与。我们认为相继毁庙的次序,应当按照当时情况来决定,这并不是要人们擅自非议宗庙的意思。请允许我与大臣们一起商议此事。”奏书得到许可,于是,光禄勋彭宣、詹事满昌、博士左咸等五十三人,都认为从祖宗以下的皇帝们,都应该在五代以后毁弃祭庙,后代虽然有贤明的君主,也不能与祖宗并列。子孙后人虽然想为了宣扬光大他而为他立庙,他的神灵也不会来享受祭祀。孝武皇帝虽然功绩卓著,但亲子孙死完后祭庙也应毁弃。
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商议后上奏皇帝说:“我们听说周室衰落后,四方少数民族一起入侵,而以殓狁最为强盛,就是现在的匈奴。到周宣王时攻伐他们,诗人写诗赞美说‘攻打殓狁,到达了太原,,又说‘军队众多又强盛,出击迅速如雷霆,方叔昭明仁德,攻打捡狁,南荆的蛮夷也畏服来朝拜,,所以宣王被称为中兴之主。等到了周幽王时,犬戎来攻打中原,杀了幽王,夺走了宗庙祭器。从此以后,南蛮与北夷交相侵伐中原,中原王朝不绝如缕,危险万分。春秋记载齐桓公南伐楚国,北伐山戎,孔子称赞说: ‘如果没有管仲帮助齐桓公攻打蛮夷,我们这些人都要散发、衣襟左开,成了蛮夷之人了。,所以孔子放过了齐桓公的罪过而记录他的功绩,作为五霸之首。等到汉朝建立,冒顿单于刚刚强盛起来,攻破东胡,擒杀月氏国王,吞并了他们的土地,地广兵强成为中原的祸害。南越王尉佗统领百粤诸国,自称皇帝。所以中原虽然平定了,汉朝还是有四边少数民族入侵的忧患,还没有安宁的el子。如果一方有紧急战事,三方面的人众都要去救援,因此牵动天下,都遭祸害。孝文皇帝拿出许多财物送给匈奴,与他们和亲结盟,可他们仍然不停地侵略中原。特别严重的时候,匈奴出动十余万军队,逼近京城驻扎,围困四周边境;朝廷每年发兵防备匈奴,匈奴危害中原由来已久,不是一代形成的。诸侯国的郡守勾结匈奴、串通百粤,背叛朝廷的不止一人。匈奴杀害的汉朝郡守都尉,抢走的百姓也不可胜数。孝武皇帝哀怜中原人民疲惫困顿,没有安宁的et子,于是派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等人,向南攻灭百粤,建立了七个郡;向北攻打匈奴,俘获了昆邪十万人,建立了五个属国,建起朔方城,夺取匈奴肥饶的土地;向东攻打朝鲜,建起玄菟、乐浪郡,切断匈奴的左臂;向西攻打大宛国,吞并了那裹的三十六个小国,连结乌孙国,建立了敦煌、酒泉、张掖诸郡,来隔断蜡羌,切断匈奴的右肩。单于孤立无援,远远地逃到了大漠以北。武帝终于使四边不再有战事,拓展了中原的领土,建起了十多个郡。建立功业后,武帝封丞相为富民侯,来安定天下,使百姓富裕,那规范法式还可见到。武帝又招集天下贤人俊才,与自己协助共同谋划,建立制度,改定正朔历法,改变人民衣服颜色,建立天地祭祠之处,封禅泰山,改易宫号名称,保存周朝的杰出方法,制定分封诸侯的制度,使他们永远不生背叛争位的心思,到现在几代人还依靠它。单于称臣做汉朝守卫,百蛮服从汉朝命令,这是万世的基业,中兴之类的功绩没有比得上这的。高皇帝建立汉朝大业,做太祖;孝文皇帝仁德至厚,做文太宗;孝武皇帝功绩最大,做武世宗;这是孝宣帝制定的宣扬仁德的声音。礼记。王制以及春秋谷梁传说,天子要有七座祭庙,诸侯五座,大夫三座,士二座。天子死后停柩七天,七月后入葬;诸侯王死后停柩五天,五月后入葬;这是办理葬事的尊卑次序,与庙的数量是对应的。那文字是:‘天子的祭庙有三个昭庙、三个穆庙,加上太祖的庙共有七个;诸侯的祭庙有二个昭庙、二个穆庙,加上太祖的庙共有五个。,因此仁德至厚的人流芳后世,德行浅薄的人传福不厚。春秋左氏传说: ‘名称地位不同,礼节上也就不一样。’从上边的皇帝到下边的诸侯等,每降一级减少二个祭庙,这是礼制。七个庙是正法数,也是常数。宗不在这数中。宗是可以变通的,如果有功绩德行就把他当做宗,不能先在宗庙数中为他留设。所以在殷朝,太甲是太宗,大戊叫中宗,武丁叫高宗。周公做毋逸之文劝诫成王,列举了殷朝的三宗。从这方面来说,宗是没有在宗庙定数内的,然而它用来劝勉帝王的功绩德行却是十分博大的。按天子应有七座祭庙来说,孝武皇帝的祭庙不应当毁弃;从对他称宗的角度说,也不能说他没有功绩德行。礼记的祭祀法典部分说:‘圣明的君王制定祭祀之礼时,对功德广施于民的就祭祀他,对凭劳苦安定国家的要祭祀他,对能救民于灾难的要祭祀他。’我们考察孝武皇帝的一生,功绩德行兼而有之。异姓有功有德的人,还要特别的祭祀他,何况是先祖皇帝?有人说天子要有五庙,却没有见文字记载,又说中宗、高宗,崇尚他们的功德而毁弃他们的祭庙。这样做名实不符,就不是尊崇仁德、重视功绩的意思了。 诗经上说: ‘茂盛的甘棠,不要砍伐它,这是邵伯种下的。’思念有功德的人甚至爱护到他种的树,又怎能崇尚他的仁德却毁弃了他的祭庙?相继毁弃祭庙有惯常的法式,没有特殊的功绩仁德,当然要按亲近疏远来推算而轮到它。至于祖宗的次序,祭庙的数量,经传上没有明确的记载,祭祀先皇帝这样至尊至重的大事,很难凭虚空的有疑问的说法来决定。当初孝宣皇帝称举公卿大臣们的议论,采纳众位儒士的谋划,已经认定建立武帝的世宗之庙,传到万世之后,已宣告天下。我们认为孝武皇帝功业那样盛大,孝宣皇帝又这样崇尚他,因而武帝的祭庙不应该毁弃。”皇帝看了他们的建议后,予以采纳。颁布制书说:“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的计议可以施行。”
刘歆又认为“依照礼,处理丧事要有等差区别,所以春秋外传说: ‘每h一祭,每月一祀,时时举行享祭,每年一贡,王死大祭。,祖宗要每h一祭,曾祖、高祖每月一祀,远祖要时时享祭,坛珲等祭祀场所要每年贡物品,王死了要进行大祭。德行盛大流被广泛,其间也有尊崇不同祖先亲人的区别;越是远祖越要尊崇,所以柿祭特别重要。后代子孙死后神主放到王父那裹,要正昭穆,那么后代子孙与祖先常要左右相代换,这是迁到祖庙裹要有的区别。圣人祭祀祖先,是出于真情,礼节没有不顺应的地方,所以不毁弃祭庙。自从贡禹主张祭庙要相继毁弃,孝惠帝、孝景帝以及太上皇的祭庙都废弃为丘墟了,这就与礼义不符合了。”
到了平帝元始年间,大司马王莽上奏说:“本始元年时丞相蔡义等人计议,把孝宣皇帝父亲的祭祀地谧称为悼园,设置三百家食邑。到了元康元年,丞相魏相等人上奏,说父亲是一般的士人,儿子做了天子,对父亲的祭祀也应按天子礼仪,悼园应该尊称为‘皇考’,建立祭庙,增加原来奉守的园民到一千六百家,建成一县。我认为皇考庙本来不应当建立,世代奉守,是不正确的。另外孝文太后的南陵、孝昭太后的云陵园,虽然以前按礼法不再修葺,但陵寝的名称不正。我谨敬地与大司徒晏等一百四十七人计议,都认为孝宣皇帝是孝昭皇帝哥哥的孙子,继位为皇帝,按礼数,过去孝元帝时因为孝景皇帝庙及皇考庙亲子孙都没有死尽,所以庙不毁弃。这样国家有两个根统两个国父,不符合礼制。那时蔡义奏请皇父谧号为(。阵’,裁定设置奉守的园邑,都符合经义。魏相奏请称悼园为‘皇考,,建立祭庙,增加奉守陵园的邑民成为县,远远背离了祖先的本统,与礼义不符。父亲为一般士人,儿子做了天子,就要按天子的礼仪祭祀他的父亲的情况,指的是像虞舜、夏禹、殷汤、周文王、汉高祖那样的受命于天,称王建国的人,不是指继承祖先基业做后王的人。我请求皇高祖考庙奉明园应毁弃,不再修葺,撤销南陵、云陵,建成为县。”王莽的奏书被许可。
司徒掾班彪说:汉朝在秦朝灭绝学术之后建国,祖宗的制度都是因时宜而定。自元帝、成帝以后继起的学者越来越多,贡禹提议相继毁弃宗庙,匡衡改定郊兆,何武议定三公,后来都有多次反覆,纷纷乱乱,没有定制。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礼制文献文字缺损,古今制度不同,自成一家,要都制定下来不是容易的。考察那些儒士们的计议,刘歆可称得上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