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大明国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但若是想在如此高压力的场合下,直指儒家经典用于维护统治的本质,绕开皇帝给挖的所有坑,继而达到既维护儒家道统,又维护皇权统治,还保住了皇帝的面子。
这一箭三雕,实在是考验功力。
“真没想到,胡俨平日里老实憨直、不声不响,今日却能说出这番话来。”
朱高炽也是高看了胡俨一眼,内心想道。
便如后世那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风高浪急,更见砥柱中流”,内阁众人平日里高谈阔论,此时却喏喏不敢言。
反倒是平日里不怎么爱说话的胡俨,此时倒是能极为有理有据地劝谏皇帝,甚至让皇帝都没了发怒的理由。
怎么发怒?
人家胡俨为你好,站在你的角度把道理说的清清楚楚,本来就是你让人发表意见,现在还能翻脸杀人不成?
朱棣沉默了。
朱棣当然不是文盲,但你要说他熟读经义到了能现在反驳胡俨这套说法的地步,那倒也没有。
所以,朱棣在明白胡俨是忠臣或者说对他来说,表面上还是在努力维护皇权统治的忠臣的情况下。
对方又没有跟练子宁、方孝孺一样嘴硬,怎么杀?
这时候,内阁众人也不再干坐着了。
在此时的大明朝廷,内阁几乎相当于洪武十三年以前没被废除的中书省.低配版的那种。
内阁专门负责整理、分流、筛选各项政务,又是草创的部门,任谁都知道,只要坚持下去形成制度,以后内阁定会成为第二个中书省,前途光明无比。
内阁众人之间当然也有勾心斗角,可此刻胡俨站出来说了那么多话,皇帝没有发怒,还在犹疑之时。
若是都想着把自己摘干净,最后起到的效果恐怕会适得其反,不如勠力同心,依着胡俨的角度继续劝谏皇帝。
这可不是结党营私!
我们可都是为了皇帝您的皇权统治好!
于是,解缙、黄淮、杨士奇,三人交换了眼神后,分别说道。
“陛下,更化变法兹事体大,臣等非是不赞同,只是还请陛下慎重考虑。”
“若是仓促决断,难免造成失误,臣以为当仔细筹划、慢慢布置,等弄清了种种阻碍再决定如何推行,才是正途。”
“若陛下欲行更化变法之事,臣等自当效命,只是眼下事发突然,多有仓促之意,何妨细细思量筹划完备,再行雷霆之举?”
说完,三人又齐齐看向了金幼孜这个皇帝插在内阁里的心腹、钉子。
金幼孜的心里当然跟明镜似地,他晓得皇帝大约不会如何惩罚胡俨,而自己毕竟是内阁的一份子,不妨做个顺水人情,也团结一下同僚,免得真正成了孤臣。
金幼孜起身开口道:“我等生逢此世,幸遇陛下这般英武君王,意图变法更化,这对于国家来说自然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对于我们这些小臣来说,也能沾个光随之青史留名.但便如《孙子兵法》所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不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变法更化,总该是筹谋万全的,道衍大师所提的变法八策,只是一个思路,这其中还有很多具体的推行步骤还可以更加完善。譬如某事从何时开始,多久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此地与彼地之间人文地理状况殊异,是不是该用不同的方法?”
见朱棣若有所思,金幼孜也不再多言,拱了拱手,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朱棣沉吟半响,道:“朕觉得胡卿所言并非毫无道理,胡卿还是忠君体国的,不过看的东西,未免有些狭隘待会儿道衍大师来了,会与你们细细分说,先坐回去罢。”
闻言,胡俨恭谨行礼,亦是坐了回去。
待屁股坐到椅子上,胡俨方才发觉,自己官袍的后背,早已被冷汗打的湿漉漉地了。
刚才胡俨虽然竭力镇定,却仍旧难掩心底对于朱棣大刀阔斧推行更化的决心的复杂情绪。
朱棣不是朱允炆这种长于深宫、养于妇人之手的儒雅青年,朱棣是将军,是屠夫,是真正一刀一枪打天下的马上天子。
朱棣想要更化变法,他就一定能更化变法!
胡俨想起,当初为了在江南推行摊役入亩,朱棣任命成国公朱能为大军指挥,率领成阳侯张武、同安侯火里火真、靖安侯王忠等侯伯,步骑战兵并辅兵民夫近十万大军扫清江南,是何等的壮阔场面!
枪戟如林、甲光曜日、旌旗蔽空.
那可是他们这些内阁成员在神策门城楼上亲眼看到的,恐怕永生难忘!
所以,胡俨对于朱棣能推行更化变法,并无疑虑。从内心来讲,胡俨同时也对如今大明官场上下的种种积弊也早有不满。
但胡俨却无法容忍,更化变法的前提,是以冲击他最为珍视的儒家道统为前提的,所以胡俨才会出声劝阻。
可胡俨同样知道,名不正则言不顺,既然朱棣要大刀阔斧地更化变法,那就不可能越过“思维”这道坎,光进行制度上的小修小补。
胡俨很清楚自己拼上全家全族性命的言语,恐怕只能阻更化变法一时,甚至连几天都阻不了。
这便是个人在浩浩汤汤的历史变革洪流面前,力量是多么渺小了。
此时胡俨的内心,却长吁了一口气。
“无论如何,我已做到了我能做的一切。”
接下来,就是众人沉默地等待。
等待着代表着更化派的道衍,与代表着大明文官系统最高权力的六部尚书的到来。
&nb... -->>
但若是想在如此高压力的场合下,直指儒家经典用于维护统治的本质,绕开皇帝给挖的所有坑,继而达到既维护儒家道统,又维护皇权统治,还保住了皇帝的面子。
这一箭三雕,实在是考验功力。
“真没想到,胡俨平日里老实憨直、不声不响,今日却能说出这番话来。”
朱高炽也是高看了胡俨一眼,内心想道。
便如后世那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风高浪急,更见砥柱中流”,内阁众人平日里高谈阔论,此时却喏喏不敢言。
反倒是平日里不怎么爱说话的胡俨,此时倒是能极为有理有据地劝谏皇帝,甚至让皇帝都没了发怒的理由。
怎么发怒?
人家胡俨为你好,站在你的角度把道理说的清清楚楚,本来就是你让人发表意见,现在还能翻脸杀人不成?
朱棣沉默了。
朱棣当然不是文盲,但你要说他熟读经义到了能现在反驳胡俨这套说法的地步,那倒也没有。
所以,朱棣在明白胡俨是忠臣或者说对他来说,表面上还是在努力维护皇权统治的忠臣的情况下。
对方又没有跟练子宁、方孝孺一样嘴硬,怎么杀?
这时候,内阁众人也不再干坐着了。
在此时的大明朝廷,内阁几乎相当于洪武十三年以前没被废除的中书省.低配版的那种。
内阁专门负责整理、分流、筛选各项政务,又是草创的部门,任谁都知道,只要坚持下去形成制度,以后内阁定会成为第二个中书省,前途光明无比。
内阁众人之间当然也有勾心斗角,可此刻胡俨站出来说了那么多话,皇帝没有发怒,还在犹疑之时。
若是都想着把自己摘干净,最后起到的效果恐怕会适得其反,不如勠力同心,依着胡俨的角度继续劝谏皇帝。
这可不是结党营私!
我们可都是为了皇帝您的皇权统治好!
于是,解缙、黄淮、杨士奇,三人交换了眼神后,分别说道。
“陛下,更化变法兹事体大,臣等非是不赞同,只是还请陛下慎重考虑。”
“若是仓促决断,难免造成失误,臣以为当仔细筹划、慢慢布置,等弄清了种种阻碍再决定如何推行,才是正途。”
“若陛下欲行更化变法之事,臣等自当效命,只是眼下事发突然,多有仓促之意,何妨细细思量筹划完备,再行雷霆之举?”
说完,三人又齐齐看向了金幼孜这个皇帝插在内阁里的心腹、钉子。
金幼孜的心里当然跟明镜似地,他晓得皇帝大约不会如何惩罚胡俨,而自己毕竟是内阁的一份子,不妨做个顺水人情,也团结一下同僚,免得真正成了孤臣。
金幼孜起身开口道:“我等生逢此世,幸遇陛下这般英武君王,意图变法更化,这对于国家来说自然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对于我们这些小臣来说,也能沾个光随之青史留名.但便如《孙子兵法》所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不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变法更化,总该是筹谋万全的,道衍大师所提的变法八策,只是一个思路,这其中还有很多具体的推行步骤还可以更加完善。譬如某事从何时开始,多久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此地与彼地之间人文地理状况殊异,是不是该用不同的方法?”
见朱棣若有所思,金幼孜也不再多言,拱了拱手,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朱棣沉吟半响,道:“朕觉得胡卿所言并非毫无道理,胡卿还是忠君体国的,不过看的东西,未免有些狭隘待会儿道衍大师来了,会与你们细细分说,先坐回去罢。”
闻言,胡俨恭谨行礼,亦是坐了回去。
待屁股坐到椅子上,胡俨方才发觉,自己官袍的后背,早已被冷汗打的湿漉漉地了。
刚才胡俨虽然竭力镇定,却仍旧难掩心底对于朱棣大刀阔斧推行更化的决心的复杂情绪。
朱棣不是朱允炆这种长于深宫、养于妇人之手的儒雅青年,朱棣是将军,是屠夫,是真正一刀一枪打天下的马上天子。
朱棣想要更化变法,他就一定能更化变法!
胡俨想起,当初为了在江南推行摊役入亩,朱棣任命成国公朱能为大军指挥,率领成阳侯张武、同安侯火里火真、靖安侯王忠等侯伯,步骑战兵并辅兵民夫近十万大军扫清江南,是何等的壮阔场面!
枪戟如林、甲光曜日、旌旗蔽空.
那可是他们这些内阁成员在神策门城楼上亲眼看到的,恐怕永生难忘!
所以,胡俨对于朱棣能推行更化变法,并无疑虑。从内心来讲,胡俨同时也对如今大明官场上下的种种积弊也早有不满。
但胡俨却无法容忍,更化变法的前提,是以冲击他最为珍视的儒家道统为前提的,所以胡俨才会出声劝阻。
可胡俨同样知道,名不正则言不顺,既然朱棣要大刀阔斧地更化变法,那就不可能越过“思维”这道坎,光进行制度上的小修小补。
胡俨很清楚自己拼上全家全族性命的言语,恐怕只能阻更化变法一时,甚至连几天都阻不了。
这便是个人在浩浩汤汤的历史变革洪流面前,力量是多么渺小了。
此时胡俨的内心,却长吁了一口气。
“无论如何,我已做到了我能做的一切。”
接下来,就是众人沉默地等待。
等待着代表着更化派的道衍,与代表着大明文官系统最高权力的六部尚书的到来。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