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贵妃起居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绕圈圈之旅依然没有终结,眼看天色渐暮,两人都不敢走,徐循等得有点不耐烦了,依着自己的猜测,她微微倾身在太后耳边,低声说了一句话。
太后眼眉顿时一挑,她略带几分讶色地望了徐循一眼,“此言当真?”
徐循点头道,“就是我和他闲聊时随口说的。”
太后顿时便不犹豫了,她拿起那封奏疏,递给了金英,“去,给首辅看看。”
两人几个眼神交换下来,徐循心中已是雪亮:和她想得一样,太后之所以犹豫不决,就是因为不知道御史背后的另一方势力是谁,深怕去了东杨,崛起个更不靠谱的,那还不如使这个喂饱的。所以她的态度才会如此柔软,又会在知道栓儿可能是幕后主使以后,骤然强硬起来。——既然皇帝要东杨去位,身为太后,她没有给皇帝拆台的道理。在强势的外廷压迫下,内廷必须抱成一团,才能逐渐壮大,最终将权力名正言顺地整合到自己身上。
不过,栓儿安排代言人的事情,应该是瞒不过东厂的耳目才对,甚至很可能就是通过柳知恩做的,难道柳知恩没向太后禀报吗……
徐循心里有一瞬疑问,不过,现在该关注的并非此事,她还是将注意力移到了屏风那头——等着首辅大人的回应。
看奏疏也需要一段时间,首辅大人在这段时间内安静无比,过了许久,方才哑声道,“臣为杨勉仁向两位娘娘请罪。”
居然是非常干脆地抛弃了东杨,只凭东厂的奏疏,便把罪名代东杨承认了下来?
徐循只有一瞬间的诧异,随后,也不免为首辅大人的气度和决断心折:他之前一直没有把自己和东杨绑在一起,只怕是早料到了此事,或者说可能是早知道了此事也未可知。只是因为内廷一直表露得比较气虚,所以他是故作气盛,想要一搏试试能否压服内阁,保住东杨。现在太后既然扔出了这份证据,那么东杨罪名落实,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了,他便立刻放弃了原来的想法,现在,估计是要为东杨求情,尽量把他撇出去,以全内阁的体面了。
事态的发展和她想得也差不多,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太后还是没能达到自己‘让都察院来查一查,也让百官都吸取教训,以此为鉴’的目的,取而代之的,乃是此事就此告一段落,东杨以病乞骸骨的结果。也算是最大限度地保全了内阁的体面,达到了太后和首辅的双赢。
不论太后内心深处,是否真正满意,既然她和首辅都认可了这个结果,此事也就真真正正是告一段落了。此时天已入暮,首辅杨大人忙告了退,要赶在暮鼓之前出宫去。至于太后和徐循,也可以回各自的宫殿,去用晚饭了。
太后并未细问徐循当日为何要把此事底细告诉皇帝——这种事本也没有瞒着皇帝的必要,可能闲聊时随口就说了。她和徐循并肩而行,沉默地走了一路,方才轻轻地出了一口气。
“栓儿长大了。”她低声说,语调里透了少许心酸无奈,却也有淡淡的骄傲。“毕竟是越来越像个皇帝了!”
虽然儿子和她离心离德,这么大的动作,事前也没有一点商量、征询,然而,皇帝毕竟是长大了,他已经懂得运用种种手段,搬掉横亘在真正掌权路上的种种障碍,这却又不免让她颇感欣慰:终究,栓儿还算是块做皇帝的料子。
对她的未尽之语,徐循是心知肚明,她顿了顿,方才挤出了得体的微笑来,附和着说道,“是啊,毕竟是长大了,已经很有自己的心思啦……”
今年才十四岁,就已经迫不及待要接过大权了,皇帝的心思,果然还是强烈得很啊。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了!这两天都很早,希望继续保持啊!
第274章天道
在百姓们看来,朝廷里的变化如同戏台上的好戏,只图个好看,连角色的名字都记不分明;在底层官员们看来,朝堂上的斗争如同两个巨人在海中相博,任何一点变动,都能激起巨浪,波及到自己这艘小舟;在中层官员们来看,这朝堂中的上上下下,犹如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天意仿佛永远都蒙着薄纱,透着莫测高深,便是所谓的圣心难测。但在最高层之中,朝廷里的变化其实也就是一盘买卖,讨价还价都是说得很明白的,尤其是外廷占优势的情况下,内廷并无什么‘圣心难测’可言,当然,做臣子的虽然是多年重臣,位高权重,却也不可能收了钱便翻脸不认人。腊月里将上奏疏的御史贬官出外,转过年来,东杨大人便以老病为由,上书乞归。
重臣嘛,又是多年宰辅,当然是要多慰留几番的,来回做了一个多月的戏,附送着许多封赏和荫补,东杨大人也算是风风光光地离开了京城官场,回家荣养了。今番退休,以他的年纪来说,想要东山再起,重新问政,机会已经不大——实际上,明眼人也都能看得明白,东杨大人实际上就是被赶回老家的。他在三杨里并不是最大的一个,年纪更大的西杨大人还稳稳居于首辅之位呢,又哪有一点退休的意思?
因私德不休,落得个如今的下场,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分、引以为戒,但也没什么好抱怨朝廷薄情的,事到如今,大家也都知道奏疏中所言的真假了。犯下这样的事,即使是功劳彪炳如东杨阁老,黯然收场也是必然的事,不然,朝廷的法度,也真就只是吓唬人的一纸空文了。
官场中的失败者,历来不会被人念叨太久,即使是次辅也逃不脱这个规律,不过两个月功夫,京里就真再没人提起东杨阁老了,反而是有了声音,希望能尽早为内阁三臣培养出继任者,毕竟,在三杨长达十年的威压下,这十年来朝廷中并没有什么亮眼的新人出现,宫里听说也是有些声音,对这样的情况,表示了自己的不满。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最顶端的几个职位被牢牢把持,在嗣皇帝登基初年,的确能起到稳定朝廷的作用,但也一样有不良影响,随着皇帝大婚在即,亲政在即,新老权力的交替,顺理成章也就成了人们关心的焦点。要登位为首辅,并不是简单的事,由进士入翰林,翰林入庶吉士,庶吉士入朝官,每一步都得有踏踏实实的脚印和成绩,即使庶吉士中英才济济,但若没有上位者的栽培和历练,新的阁臣,也不可能自己野生野长起来。最近的朝廷清议,也有这样的舆论,都是希望首辅能给出一个应对之策来。
“也该让他们烦心了。”徐循也是受够了内阁的腌臜气,现在当然也乐见他们被人为难。“乐了有十年了吧,以欺负孤儿寡妇为乐,偏生在外还是声望著隆,不知多少人说他们的好话,如今也该让他们焦头烂额一把,自己人先闹起来了,才方能想起些为人臣的本分。”
如果朝廷大臣在内阁的带领下,凝结成一块铁板,那么内廷说话根本也就只能和放屁一样,只有朝廷内部有纷争,才需要皇帝这个仲裁者的权威,这一点,徐循并不会否认。虽然觉得栓儿年岁还小,便贸然想要掌权,动作实在是太大了点,但这也不能说内阁便有多无辜可怜,她只是希望栓儿真能在这几年间脱胎换骨,学会圆滑老成的施政之道,而不是光凭着血勇做事。才搞倒了东杨,就又把矛头对准了西杨,若是内阁中无可用之臣了,难道还能凭着他这几手权术来治国?
见柳知恩没有附和自己的感慨,只是笑而不语,徐循索性就直接问了,“皇帝这一阵子,没有问起江西的事情吧?”
首辅是江西人,他那会打死人的败家子就住在江西老家,若是向东厂问起江西的事,那就是要首辅动刀子的前奏了。
的绕圈圈之旅依然没有终结,眼看天色渐暮,两人都不敢走,徐循等得有点不耐烦了,依着自己的猜测,她微微倾身在太后耳边,低声说了一句话。
太后眼眉顿时一挑,她略带几分讶色地望了徐循一眼,“此言当真?”
徐循点头道,“就是我和他闲聊时随口说的。”
太后顿时便不犹豫了,她拿起那封奏疏,递给了金英,“去,给首辅看看。”
两人几个眼神交换下来,徐循心中已是雪亮:和她想得一样,太后之所以犹豫不决,就是因为不知道御史背后的另一方势力是谁,深怕去了东杨,崛起个更不靠谱的,那还不如使这个喂饱的。所以她的态度才会如此柔软,又会在知道栓儿可能是幕后主使以后,骤然强硬起来。——既然皇帝要东杨去位,身为太后,她没有给皇帝拆台的道理。在强势的外廷压迫下,内廷必须抱成一团,才能逐渐壮大,最终将权力名正言顺地整合到自己身上。
不过,栓儿安排代言人的事情,应该是瞒不过东厂的耳目才对,甚至很可能就是通过柳知恩做的,难道柳知恩没向太后禀报吗……
徐循心里有一瞬疑问,不过,现在该关注的并非此事,她还是将注意力移到了屏风那头——等着首辅大人的回应。
看奏疏也需要一段时间,首辅大人在这段时间内安静无比,过了许久,方才哑声道,“臣为杨勉仁向两位娘娘请罪。”
居然是非常干脆地抛弃了东杨,只凭东厂的奏疏,便把罪名代东杨承认了下来?
徐循只有一瞬间的诧异,随后,也不免为首辅大人的气度和决断心折:他之前一直没有把自己和东杨绑在一起,只怕是早料到了此事,或者说可能是早知道了此事也未可知。只是因为内廷一直表露得比较气虚,所以他是故作气盛,想要一搏试试能否压服内阁,保住东杨。现在太后既然扔出了这份证据,那么东杨罪名落实,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了,他便立刻放弃了原来的想法,现在,估计是要为东杨求情,尽量把他撇出去,以全内阁的体面了。
事态的发展和她想得也差不多,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太后还是没能达到自己‘让都察院来查一查,也让百官都吸取教训,以此为鉴’的目的,取而代之的,乃是此事就此告一段落,东杨以病乞骸骨的结果。也算是最大限度地保全了内阁的体面,达到了太后和首辅的双赢。
不论太后内心深处,是否真正满意,既然她和首辅都认可了这个结果,此事也就真真正正是告一段落了。此时天已入暮,首辅杨大人忙告了退,要赶在暮鼓之前出宫去。至于太后和徐循,也可以回各自的宫殿,去用晚饭了。
太后并未细问徐循当日为何要把此事底细告诉皇帝——这种事本也没有瞒着皇帝的必要,可能闲聊时随口就说了。她和徐循并肩而行,沉默地走了一路,方才轻轻地出了一口气。
“栓儿长大了。”她低声说,语调里透了少许心酸无奈,却也有淡淡的骄傲。“毕竟是越来越像个皇帝了!”
虽然儿子和她离心离德,这么大的动作,事前也没有一点商量、征询,然而,皇帝毕竟是长大了,他已经懂得运用种种手段,搬掉横亘在真正掌权路上的种种障碍,这却又不免让她颇感欣慰:终究,栓儿还算是块做皇帝的料子。
对她的未尽之语,徐循是心知肚明,她顿了顿,方才挤出了得体的微笑来,附和着说道,“是啊,毕竟是长大了,已经很有自己的心思啦……”
今年才十四岁,就已经迫不及待要接过大权了,皇帝的心思,果然还是强烈得很啊。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了!这两天都很早,希望继续保持啊!
第274章天道
在百姓们看来,朝廷里的变化如同戏台上的好戏,只图个好看,连角色的名字都记不分明;在底层官员们看来,朝堂上的斗争如同两个巨人在海中相博,任何一点变动,都能激起巨浪,波及到自己这艘小舟;在中层官员们来看,这朝堂中的上上下下,犹如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天意仿佛永远都蒙着薄纱,透着莫测高深,便是所谓的圣心难测。但在最高层之中,朝廷里的变化其实也就是一盘买卖,讨价还价都是说得很明白的,尤其是外廷占优势的情况下,内廷并无什么‘圣心难测’可言,当然,做臣子的虽然是多年重臣,位高权重,却也不可能收了钱便翻脸不认人。腊月里将上奏疏的御史贬官出外,转过年来,东杨大人便以老病为由,上书乞归。
重臣嘛,又是多年宰辅,当然是要多慰留几番的,来回做了一个多月的戏,附送着许多封赏和荫补,东杨大人也算是风风光光地离开了京城官场,回家荣养了。今番退休,以他的年纪来说,想要东山再起,重新问政,机会已经不大——实际上,明眼人也都能看得明白,东杨大人实际上就是被赶回老家的。他在三杨里并不是最大的一个,年纪更大的西杨大人还稳稳居于首辅之位呢,又哪有一点退休的意思?
因私德不休,落得个如今的下场,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分、引以为戒,但也没什么好抱怨朝廷薄情的,事到如今,大家也都知道奏疏中所言的真假了。犯下这样的事,即使是功劳彪炳如东杨阁老,黯然收场也是必然的事,不然,朝廷的法度,也真就只是吓唬人的一纸空文了。
官场中的失败者,历来不会被人念叨太久,即使是次辅也逃不脱这个规律,不过两个月功夫,京里就真再没人提起东杨阁老了,反而是有了声音,希望能尽早为内阁三臣培养出继任者,毕竟,在三杨长达十年的威压下,这十年来朝廷中并没有什么亮眼的新人出现,宫里听说也是有些声音,对这样的情况,表示了自己的不满。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最顶端的几个职位被牢牢把持,在嗣皇帝登基初年,的确能起到稳定朝廷的作用,但也一样有不良影响,随着皇帝大婚在即,亲政在即,新老权力的交替,顺理成章也就成了人们关心的焦点。要登位为首辅,并不是简单的事,由进士入翰林,翰林入庶吉士,庶吉士入朝官,每一步都得有踏踏实实的脚印和成绩,即使庶吉士中英才济济,但若没有上位者的栽培和历练,新的阁臣,也不可能自己野生野长起来。最近的朝廷清议,也有这样的舆论,都是希望首辅能给出一个应对之策来。
“也该让他们烦心了。”徐循也是受够了内阁的腌臜气,现在当然也乐见他们被人为难。“乐了有十年了吧,以欺负孤儿寡妇为乐,偏生在外还是声望著隆,不知多少人说他们的好话,如今也该让他们焦头烂额一把,自己人先闹起来了,才方能想起些为人臣的本分。”
如果朝廷大臣在内阁的带领下,凝结成一块铁板,那么内廷说话根本也就只能和放屁一样,只有朝廷内部有纷争,才需要皇帝这个仲裁者的权威,这一点,徐循并不会否认。虽然觉得栓儿年岁还小,便贸然想要掌权,动作实在是太大了点,但这也不能说内阁便有多无辜可怜,她只是希望栓儿真能在这几年间脱胎换骨,学会圆滑老成的施政之道,而不是光凭着血勇做事。才搞倒了东杨,就又把矛头对准了西杨,若是内阁中无可用之臣了,难道还能凭着他这几手权术来治国?
见柳知恩没有附和自己的感慨,只是笑而不语,徐循索性就直接问了,“皇帝这一阵子,没有问起江西的事情吧?”
首辅是江西人,他那会打死人的败家子就住在江西老家,若是向东厂问起江西的事,那就是要首辅动刀子的前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