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元末翘楚朱元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汉景帝(刘启)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刘濞举兵反叛朝廷被杀,景帝改吴国为江都国,封刘非为江都王,广陵县属之并为国都。
东晋元帝(司马睿)初年,广陵县成为侨置北方难民的青州治所。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八年(412年),东晋收复青州旧地,在东阳城(今山东省益都县北)复置青州,广陵改为南青州。
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撤南青州并入南兖州。
南朝陈宣帝(陈顼)太建十一年(579年),南兖州进入北朝,改名吴州,置总管刺史。广陵县随广陵郡先后属之。
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年),废广陵郡存吴州。
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扬州,置扬州总管府。其治所设在丹阳(今江苏丹阳市),广陵县属之。开皇十八年(598年),广陵县改称邗江。
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605年),改邗江为江阳县。大业三年(607年),改扬州为江都郡,治所位于江阳县。即郡、县治所同城,都在今日的扬州市区。
唐朝初期,江阳县又变为江都县。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改江都郡为广陵郡。
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广陵郡复改扬州。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记载:唐朝的扬州,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记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1),次东大明桥(2);入西水门有九曲桥(3),次东正当桥(4)、帅牙桥(5);南门,有下马桥(6),又东作坊桥(7);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8),次南桥(9);又南阿师桥(10)、周家桥(11)、小市桥(12)、广济桥(13)、新桥(14)、开明桥(15)、顾家桥(16)、通泗桥(17)、太平桥(18)、利园桥(19);出南水门有万岁桥(20)、青园桥(21),自驿桥(22)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23);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24)。
又自衙门下马桥直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九桥”,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桥之数,皆在今州城西门之外。
唐文宗(李昂)太和七年(833年),30岁的唐朝诗人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这段时间,杜牧居住在扬州,对繁华的扬州颇有感慨,写下赞诗《扬州三首》。
其一
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
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骏马宜闲出,千金好暗游。
喧阗醉年少,半脱紫茸裘。
其二
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
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
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
处处皆华表,淮王奈却回。
其三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
柂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
自是荒淫罪,何妨作帝京。
唐朝时,扬州中心(文昌阁)西北方蜀冈上建有子城,冈下有罗城,故曰“两重城”。
子城在蜀岗上,称作衙城,为官衙聚集之地。罗城在蜀岗下的东南,又称“大城”,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始建于唐代中晚期。其南门还建有瓮城。其遗址位于现在扬州的瘦西湖风景区。
宋太宗(赵匡义)淳化四年(993年),分全国为十道行政建制,扬州属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把全国分为15路行政建制,扬州属淮南路。
宋神宗(赵顼)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扬州属淮南东路。
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赵构以扬州为“行在”(即行宫)。随后提拔扬州知州事吕颐浩兼户部侍郎,不久升为户部尚书。次年十月,他下诏命令“扬州浚隍修城”,由吕颐浩主持修建。于是,按照都城形制采用大砖砌筑,史称“宋大城”。
扬州宋城基本为南北向长方形,东西长约2400米,南北长约3250米。
贯穿东西的大街,东头起于今日东关街东端的宋大城东门遗址的重建东门,西到今扬州来鹤桥东面约94米处的宋大城西门遗址。
贯穿南北的大街,南自今日南门码头古运河北岸的南通路与渡江路交汇处的南端起,北至万福西路与史可法路交汇处的北端(今漕河南岸风光带)。
城墙基础宽13.5米,城台宽约9米,墙高约13米。开四门。
东门康海门,寓意面向东方宽阔的大海。
南门安江门,寓意安定南面的长江。
西门通泗门,表明(因京杭运河)可通达山东济宁泗河。
北门迎恩门,表示承接北方宋陵祖宗之恩泽。
其东门为拱券形,出门直走约156米是东关古渡码头。
东门城楼为抬梁式大木构架,内有6条大梁、12根金柱①,形成5个开间。前后两面各有6根檐柱,重檐九脊歇山顶。八个檐角飞翘,宛如大鹏展翅。
大城竣工后,“壮丽压长淮,形胜绝东南”。
出四门乘船,北上可依次到达高邮、宝应、淮安、泗阳、宿迁、邳州、徐州等运河沿线城镇。
扬州城连通南面长江的大运河约15公里,南下过江可达镇江、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嘉兴、杭州。
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1129年),赵构南渡后,江都县析出广陵县,扬州增辖广陵、泰兴2县。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置扬州大都督府。次年,改为扬州路,设置总管府。辖真州(今江苏仪征市)、泰州、通州(今江苏南通市通州区)、滁州、崇明州(今上海市崇明县)5州,并直辖江都、泰兴2县。
当时,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忽必烈将南宋的大半江山纳入掌中,于是在南宋精华地区设立江淮等路行中书省(简称江淮行省),统辖两淮(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治所设于扬州,故江淮行省又称扬州行省。后来的元廷撤销江淮行省,分设河南江北行省和江浙行省。
吴王军兵临扬州时,扬州的守军是义兵(民兵)青军,为首的元帅叫张明鉴。
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时,张明鉴在淮西含山县聚众起事,以青布为军旗,头裹青巾,故名青军。百姓称之“一片瓦”。
张明鉴生性残暴。其乡党大将张监骁勇,善用长枪,枪长一丈二(约3.8米)。士兵纷纷效仿,使用长枪,因而号为“长枪军”。这支队伍说是起义造反,实为土匪强盗。在张明鉴、张监的带领下,专做攻城抢劫掠夺之事,不分官民。
含山与其正东的和州只有24公里,由于当时是朱元璋在镇守,张明鉴不敢冒犯。他们掠夺了含山县后就弃之不要,接着进犯北面偏东42公里的全椒县,攻占劫掠之后又转向东北方直线距离60公里的六合县。吃完六合县也抛弃不管,跟着进犯抢劫其东北直线距离36公里的天长县。吃光了天长县,张明鉴看上了西南方约51公里远的扬州城,于是进军扬州。
当时,元廷镇南王(螭钮金印藩王)孛罗不花(有写“博啰布哈”)镇守扬州。张明鉴不是孛罗不花的对手,攻打扬州不克。镇南王借机招降这支青军,想借其对付其他起义军。不料,引狼入室。张明鉴没有政治目的,“有奶就是娘”,顺水推舟答应了。接着,镇南王孛罗不花封张明鉴为濠州、泗州义兵(民兵)元帅,驻扎扬州,分屯守御。
1356年三月,扬州发生饥荒。
张明鉴又不安分,别有用心地对镇南王说:“朝廷远隔千里,以后事势不可知。今城中粮乏,众人无所托命,殿下是世祖之孙,当坐大位,为我辈之主。当今宜出兵南攻,以通粮道,解救饥窘。不然,人心必变,祸将不测。”
镇南王孛罗不花仰天流泪,悲哀地反驳道:“你不知大义。如听你言,我有何面目见世祖于宗庙?”
说完令张明鉴退下。张明鉴等人不从,鼓噪而起,把孛罗不花及所部赶出了扬州。后来,孛罗不花到了淮安。不久,淮安城被赵均用的红军攻破,镇南王孛罗不花被杀死。
张明鉴独占扬州城后,却不敢南下渡江攻打吴王的镇江,又未北上攻城就食。第二年,扬州城内的粮食越来越少,于是将领们不再发粮给士兵,并放话:你们去杀人吃。
两万青衣兵转眼成了饿狼,开始到街上抓人回营宰杀、烹煮,先是抓儿童和女子,因为他们肉嫩。消息传开,万人空巷,家家闭户。饥肠辘辘的青衣兵就挨家挨户破门抓人。转眼之间,扬州城变为食人城。最后,剩余的粮食吃完,张明鉴及其将领也纷纷抓人烹肉来吃。
吴王将领缪大亨听说这个消息后,告诉了朱元璋,建议攻打扬州。当缪大亨攻打扬州几日后,张明鉴深感力不能支,继续抵挡必将全军覆没,于是率部出城投降。缪大亨清点人马,还有一万多人。但是进城一查看,24万户的扬州城已是一座死城,没有看见一个居民。
战报送到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通知缪大亨把青军将校的妻子儿女送到金陵城,发粮救济。主要目的是作为人质,以便控制这些敢吃人的大小降将,以防不测。
随后,吴王把扬州路改为淮海府,任命李德成为知府。并设置淮海翼元帅府,调院判耿再成、元帅张德林镇守。
李知府上任后,按照户籍走遍全城,最后在接近东南角的何园(今犹在)附近一条小巷发现幸运存活的18户人家。从此,此巷叫作十八家巷,至今尚存。
李德成对下属愤世疾邪道:“这个张明鉴,宜千刀万剐!”随后,写了一份诛杀张明鉴的奏章呈送朱元璋。
由于吴王不杀俘虏的政策,缪大亨不敢擅自诛杀张明鉴,把他单独押到应天府交给了朱元璋。对于这个恶魔,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朱元璋准奏,破例下令,将张明鉴游街示众,然后砍头,曝尸三天。并在江南行省所辖全部城镇张贴此事公告,彰显吴王抚民惜民之心。
注释:
①金柱:建筑学名词。建筑物的檐柱以内,除了处在建筑物中轴线上的柱子,其余都叫“金柱”。
; 汉景帝(刘启)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刘濞举兵反叛朝廷被杀,景帝改吴国为江都国,封刘非为江都王,广陵县属之并为国都。
东晋元帝(司马睿)初年,广陵县成为侨置北方难民的青州治所。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八年(412年),东晋收复青州旧地,在东阳城(今山东省益都县北)复置青州,广陵改为南青州。
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撤南青州并入南兖州。
南朝陈宣帝(陈顼)太建十一年(579年),南兖州进入北朝,改名吴州,置总管刺史。广陵县随广陵郡先后属之。
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年),废广陵郡存吴州。
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扬州,置扬州总管府。其治所设在丹阳(今江苏丹阳市),广陵县属之。开皇十八年(598年),广陵县改称邗江。
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605年),改邗江为江阳县。大业三年(607年),改扬州为江都郡,治所位于江阳县。即郡、县治所同城,都在今日的扬州市区。
唐朝初期,江阳县又变为江都县。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改江都郡为广陵郡。
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广陵郡复改扬州。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记载:唐朝的扬州,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记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1),次东大明桥(2);入西水门有九曲桥(3),次东正当桥(4)、帅牙桥(5);南门,有下马桥(6),又东作坊桥(7);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8),次南桥(9);又南阿师桥(10)、周家桥(11)、小市桥(12)、广济桥(13)、新桥(14)、开明桥(15)、顾家桥(16)、通泗桥(17)、太平桥(18)、利园桥(19);出南水门有万岁桥(20)、青园桥(21),自驿桥(22)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23);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24)。
又自衙门下马桥直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九桥”,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桥之数,皆在今州城西门之外。
唐文宗(李昂)太和七年(833年),30岁的唐朝诗人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这段时间,杜牧居住在扬州,对繁华的扬州颇有感慨,写下赞诗《扬州三首》。
其一
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
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骏马宜闲出,千金好暗游。
喧阗醉年少,半脱紫茸裘。
其二
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
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
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
处处皆华表,淮王奈却回。
其三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
柂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
自是荒淫罪,何妨作帝京。
唐朝时,扬州中心(文昌阁)西北方蜀冈上建有子城,冈下有罗城,故曰“两重城”。
子城在蜀岗上,称作衙城,为官衙聚集之地。罗城在蜀岗下的东南,又称“大城”,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始建于唐代中晚期。其南门还建有瓮城。其遗址位于现在扬州的瘦西湖风景区。
宋太宗(赵匡义)淳化四年(993年),分全国为十道行政建制,扬州属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把全国分为15路行政建制,扬州属淮南路。
宋神宗(赵顼)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扬州属淮南东路。
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赵构以扬州为“行在”(即行宫)。随后提拔扬州知州事吕颐浩兼户部侍郎,不久升为户部尚书。次年十月,他下诏命令“扬州浚隍修城”,由吕颐浩主持修建。于是,按照都城形制采用大砖砌筑,史称“宋大城”。
扬州宋城基本为南北向长方形,东西长约2400米,南北长约3250米。
贯穿东西的大街,东头起于今日东关街东端的宋大城东门遗址的重建东门,西到今扬州来鹤桥东面约94米处的宋大城西门遗址。
贯穿南北的大街,南自今日南门码头古运河北岸的南通路与渡江路交汇处的南端起,北至万福西路与史可法路交汇处的北端(今漕河南岸风光带)。
城墙基础宽13.5米,城台宽约9米,墙高约13米。开四门。
东门康海门,寓意面向东方宽阔的大海。
南门安江门,寓意安定南面的长江。
西门通泗门,表明(因京杭运河)可通达山东济宁泗河。
北门迎恩门,表示承接北方宋陵祖宗之恩泽。
其东门为拱券形,出门直走约156米是东关古渡码头。
东门城楼为抬梁式大木构架,内有6条大梁、12根金柱①,形成5个开间。前后两面各有6根檐柱,重檐九脊歇山顶。八个檐角飞翘,宛如大鹏展翅。
大城竣工后,“壮丽压长淮,形胜绝东南”。
出四门乘船,北上可依次到达高邮、宝应、淮安、泗阳、宿迁、邳州、徐州等运河沿线城镇。
扬州城连通南面长江的大运河约15公里,南下过江可达镇江、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嘉兴、杭州。
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1129年),赵构南渡后,江都县析出广陵县,扬州增辖广陵、泰兴2县。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置扬州大都督府。次年,改为扬州路,设置总管府。辖真州(今江苏仪征市)、泰州、通州(今江苏南通市通州区)、滁州、崇明州(今上海市崇明县)5州,并直辖江都、泰兴2县。
当时,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忽必烈将南宋的大半江山纳入掌中,于是在南宋精华地区设立江淮等路行中书省(简称江淮行省),统辖两淮(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治所设于扬州,故江淮行省又称扬州行省。后来的元廷撤销江淮行省,分设河南江北行省和江浙行省。
吴王军兵临扬州时,扬州的守军是义兵(民兵)青军,为首的元帅叫张明鉴。
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时,张明鉴在淮西含山县聚众起事,以青布为军旗,头裹青巾,故名青军。百姓称之“一片瓦”。
张明鉴生性残暴。其乡党大将张监骁勇,善用长枪,枪长一丈二(约3.8米)。士兵纷纷效仿,使用长枪,因而号为“长枪军”。这支队伍说是起义造反,实为土匪强盗。在张明鉴、张监的带领下,专做攻城抢劫掠夺之事,不分官民。
含山与其正东的和州只有24公里,由于当时是朱元璋在镇守,张明鉴不敢冒犯。他们掠夺了含山县后就弃之不要,接着进犯北面偏东42公里的全椒县,攻占劫掠之后又转向东北方直线距离60公里的六合县。吃完六合县也抛弃不管,跟着进犯抢劫其东北直线距离36公里的天长县。吃光了天长县,张明鉴看上了西南方约51公里远的扬州城,于是进军扬州。
当时,元廷镇南王(螭钮金印藩王)孛罗不花(有写“博啰布哈”)镇守扬州。张明鉴不是孛罗不花的对手,攻打扬州不克。镇南王借机招降这支青军,想借其对付其他起义军。不料,引狼入室。张明鉴没有政治目的,“有奶就是娘”,顺水推舟答应了。接着,镇南王孛罗不花封张明鉴为濠州、泗州义兵(民兵)元帅,驻扎扬州,分屯守御。
1356年三月,扬州发生饥荒。
张明鉴又不安分,别有用心地对镇南王说:“朝廷远隔千里,以后事势不可知。今城中粮乏,众人无所托命,殿下是世祖之孙,当坐大位,为我辈之主。当今宜出兵南攻,以通粮道,解救饥窘。不然,人心必变,祸将不测。”
镇南王孛罗不花仰天流泪,悲哀地反驳道:“你不知大义。如听你言,我有何面目见世祖于宗庙?”
说完令张明鉴退下。张明鉴等人不从,鼓噪而起,把孛罗不花及所部赶出了扬州。后来,孛罗不花到了淮安。不久,淮安城被赵均用的红军攻破,镇南王孛罗不花被杀死。
张明鉴独占扬州城后,却不敢南下渡江攻打吴王的镇江,又未北上攻城就食。第二年,扬州城内的粮食越来越少,于是将领们不再发粮给士兵,并放话:你们去杀人吃。
两万青衣兵转眼成了饿狼,开始到街上抓人回营宰杀、烹煮,先是抓儿童和女子,因为他们肉嫩。消息传开,万人空巷,家家闭户。饥肠辘辘的青衣兵就挨家挨户破门抓人。转眼之间,扬州城变为食人城。最后,剩余的粮食吃完,张明鉴及其将领也纷纷抓人烹肉来吃。
吴王将领缪大亨听说这个消息后,告诉了朱元璋,建议攻打扬州。当缪大亨攻打扬州几日后,张明鉴深感力不能支,继续抵挡必将全军覆没,于是率部出城投降。缪大亨清点人马,还有一万多人。但是进城一查看,24万户的扬州城已是一座死城,没有看见一个居民。
战报送到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通知缪大亨把青军将校的妻子儿女送到金陵城,发粮救济。主要目的是作为人质,以便控制这些敢吃人的大小降将,以防不测。
随后,吴王把扬州路改为淮海府,任命李德成为知府。并设置淮海翼元帅府,调院判耿再成、元帅张德林镇守。
李知府上任后,按照户籍走遍全城,最后在接近东南角的何园(今犹在)附近一条小巷发现幸运存活的18户人家。从此,此巷叫作十八家巷,至今尚存。
李德成对下属愤世疾邪道:“这个张明鉴,宜千刀万剐!”随后,写了一份诛杀张明鉴的奏章呈送朱元璋。
由于吴王不杀俘虏的政策,缪大亨不敢擅自诛杀张明鉴,把他单独押到应天府交给了朱元璋。对于这个恶魔,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朱元璋准奏,破例下令,将张明鉴游街示众,然后砍头,曝尸三天。并在江南行省所辖全部城镇张贴此事公告,彰显吴王抚民惜民之心。
注释:
①金柱:建筑学名词。建筑物的檐柱以内,除了处在建筑物中轴线上的柱子,其余都叫“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