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提要:价值的本质是主体价值规律与商品价值规律的对称,价值规律是市场的核心规律。主体的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规律的内涵与相互关系,说明价值规律的本质是主客体的价值规律,说明价值规律作为主客体规律成为社会经济、市场经济核心规律的内在依据。确定价值规律为市场经济的核心规律对于建立对称经济学、发展对称经济有极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价值 价值规律 主体价值规律 商品价值规律 核心规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产权明确、产权规范、产权多元
价值实现的前提是产权。衡量制度好坏的标准不仅仅是是否有效保护私有财产,而是是否使产权关系规范,并在规范的基础上使产权明确。在共有制体制下,公有制完全有可能照样做到产权明确。
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制度不是私有制,而是产权明确。产权明确就是产权实体、产权属性、产权关系明确。
产权实体明确,是产权属性明确与产权关系明确的前提。但目前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有用产权属性与产权关系吞并湮灭产权实体的倾向。如在理论上,把产权同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混为一谈,认为产权就是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在实践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的《著作权法》明文规定,著作权就是版权。由于版权可以转让,因而《著作权法》明文规定著作权也可以转让。实际上著作权是实体,版权只是著作权的属性,是著作权的实现形式之一。把著作权等同于版权,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陷于悖境。版权可以有保护期限制,著作权却不应该有保护期限制。如果把版权混同于著作权,无非是说著作权也有保护期限制。那么过了50年保护期,每个人都可以称自己是《资本论》、《三国演义》的作者,在今天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宣布是他创立了相对论。为了摆脱这个悖境,法学界就别出心裁,要从著作权中分离出人身权,并在著作权中的人身权能否可以转让问题上争论不休。这都是由于混淆了著作权实体和其属性、关系所致。
著作权,作为一种特殊的产权实体,本身就是一种人身权,是不可转让的,可转让的只能是它的属性和关系,比如版权、出版权、版权经营权等。如果著作权作为产权实体可以转让,将会使花钱买论文评职称合法化,使花钱买发明权、买奖项、买头衔、买职称、买荣誉、买良心合法化。我国《著作权法》明文规定著作权本身可以转让,无异于规定亲子关系可以转让一样,是荒唐的。为了保护发明权,加快建设国民创新体系,应立法严格禁止著作权转让,就像立法禁止卖淫、贩卖儿童、亲子关系转让一样;同时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要做到这一点,与其在著作权中分离出人身权,还不如把著作权和版权区分开来,把著作权的产权实体、产权属性、产权关系区分开来。
所以仅仅产权明确还不够,还必须产权规范。要把产权明确与产权规范区别开来。人们之所以混淆产权实体、属性、关系,往往就是由于混淆了产权明确与产权规范。产权明确是产权实体、属性、关系的统一,产权规范则仅仅指产权关系。
产权是公有还是私有,是产权关系规范的结果而不是前提。而如果把私有产权看成基本的制度,则是把结论当前提;似乎只有产权私有才是(就是)规范的,那么巧取豪夺、不择手段,把公有财产转变为私有财产就都是合理合法的。
所以仅仅产权规范还不够,还必须产权多元。所谓基本,就是蕴含了其他关系的萌芽。而私有产权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没有最大的包容性,所以单一的私有产权制度不能作为制度经济学的基础,更不能作为市场经济学的基础。把私有制看成基本的制度是小商品经济的产物,那时几乎没有公用品,也就几乎不存在公有产权。随着社会化大生产时代来临,公用品、相应的公有品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公有品的产权进行界定,对公有、私有产权的多元化关系进行规范,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这时就要对产权关系作更高层次的抽象,用产权明确来代替私有产权作为市场经济基本的制度。这里的历史关系与逻辑关系是社会的一般规律及其反映,同社会制度无关。
由于产权明确蕴含了产权规范,这就为耸立其上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使真正的制度经济学得以建立。所有这些制度不仅仅是保护私有制,而首先是规范产权关系的。规范的产权关系是因,私有产权是果。因此,衡量制度好坏的标准不仅仅是是否有效保护私有财产,而是是否使产权关系规范,并在规范的基础上使产权明确。传统公有制之所以效率低下,不是因为公有制,而是因为产权关系不明确。这并不等于说,公有制的产权关系只能模糊,而是单一的公有制有可能使产权关系模糊。在共有制体制下,公有制完全有可能照样做到产权明确。所以,产权是否明确,不是由是否私有决定,也不是由产权本身决定,而是由整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决定。产权关系离不开其他社会关系;如果没有其他社会关系相配套,不但公有制、而且私有制也有可能产权模糊。只有把整个社会看成有机整体,才有真正的制度经济学。
萝卜韭菜 对称的价值观
人的价值的本质,是奉献,奉献的本质是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人的唯一的价值。创造,既是历史的尺度也是道德的尺度。
对称的价值观,就是萝卜韭菜各有所爱的价值观。客体的效用同主体的需求之间的对称关系,是经济领域对称关系的核心。效用与需求之间不对称是相对的,对称是绝对的;不对称向对称转化,促使效用与需求两方面都得到发展。效用与需求之间之所以对称是绝对的、不对称是相对的,是由于效用与需求本身是相对的。效用与需求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因此,效用大小、需求是否满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德布勒的所谓“消费偏好”,实际上就是指的效用和需求的相对性,只不过“偏好”两个字把这种相对性的普遍性、必然性简单化、偶然化,使其成为不确定性的因素。
实际上,“消费者偏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就是对称规律:人们的消费偏好由对称规律支配;隐蕴在“偏好”背后的,是人的需求的对称结构,及人的需求同效用之间的对称冲动。根据“偏好”背后的对称规律,可以根据人们的“偏好”进行商品的结构组合,进行“套餐”式的营销活动。
对称的价值观,就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就是主体价值观、劳动价值观、自由自觉的劳动价值观。
对称的思维方式,源于中国哲学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西方哲学的“意义”是逻辑上的自洽和主观对客观的符合,中国哲学的“意义”是对人的有用性。非功利主义的哲学观造成了西方哲学主客观的对立和不对称,功利主义的价值观造成了中国哲学主客观的统一与对称。
在功利主义的价值观看来,价值的本质是使用价值。只有实现的价值才有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的价值才是实现的价值。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就是有用才是真理的价值观。
对称的价值观,就是多元化的价值观。价值是实体、属性、关系的统一。实体是属性与关系的载体。实体、属性、关系的区分是相对的,当属性或关系成为属性与关系的载体时,属性与关系就成了实体。实体分为物质的与精神的。实体有两种:1、物质实体;2、精神实体。要承认价值是实体、属体、关系的统一,就不但要承认物质有实体,而且要承认精神也有实体。实体可能是质,也可能是能。质和能(属性)、关系的区分是相对的。价值实体:价值客体;价值属性:对人的有用性(绝对性、相对性);价值关系:价值主体同价值客体的关系。价值属性和关系以价值实体为承担者,价值实体是绝对的,价值属性和关系是相对的。因此,既要承认物质价值的存在,又要承认精神价值的存在;既要承认实体价值的存在,又要承认属性价值、关系价值的存在。只承认实体价值、物资价值、金钱价值的一元价值观和多元价值观的区别,是传统经济学和幸福经济学的本质区别。
对称的价值观,就是创造价值观。人的价值的本质,是奉献,奉献的本质是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人的唯一的价值。创造,既是历史的尺度也是道德的尺度;既是自由,又是必然;既是意志又是理性;既是价值,又是科学。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利益时间和利益空间为价值参照物进行自我创造,这是自我创造的共性;自我创造的横向和纵向这一质的差别和程度不同这一量的差别是个性。人的地位由人的价值决定,人的价值由人对别人的作用的大小所决定,人对别人作用的大小有一个历史的过程。人们对价值的评价是根据特定的价值参照物。处于同一社会地位的人有着共同的利益,也就有共同的价值参照物,有共同的评价标准。人们的不同的需要,同人们的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价值参照物、共同的评价标准是一致的。但根本的、普世的价值与价值标准,是人的创造与奉献。
对称的价值观,就是再生价值观。再生:经济活动中价值与实物的对称,价值平衡与实物平衡的对称,通过价值平衡与实物平衡的对称实现的生产与消费的对称。价值平衡脱离实物平衡是泡沫经济的根源,也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进口与出口通过价值平衡实现的实物平衡是全球范围内生产与消费对称的必要环节。一个国家为自己出口顺差年年增长沾沾自喜、对外汇储备账面价值不断增加津津乐道,实际结果是打破了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与消费的对称,并将最终损害自身的出口发展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切都是金钱至上、赚钱第一的GDP增长方式及其理论基础价格经济学惹的祸。而价格经济学也就是通过价值与实物的脱节而使之成为泡沫经济、金融危机的理论根源的。只有对称的、再生的价值观才能堵住泡沫经济、金融危机的源头。
有用就是价值 边际效用与价值规律
边际效用规律就是价值规律;边际效用规律说明:价值规律是市场的核心规律,价格规律只是价值规律的局部表现。
边际效用理论是完整的价值理论的组成部分,而不能代替价值理论。
人都是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是正确的,但人都是按照边际主义原则行事则是错误的。过去的意义要靠今天和今后来赋予。为了整体利益最大化,推倒再来、重新开始并非不可能。而边际主义则仅仅意味着机会主义。“边际主义”是把人的利益最大化同“边际效益”混为一谈;同时,边际效益并非都是递减;即使工业经济时期也存在边际效益递增的现象。实际上边际效益递增与边际效益递减在任何时期都是同时存在的,二者是对称的关系。大企业的规模化、多元化生产、名牌战略等等,追求的就是边际效益递增。所以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不存在。
就性关系来讲,也许遵循边际效益递减规则——喜新厌旧是人的本能;但家庭关系则遵循边际效益递增规则——稳定的家庭关系,总的来讲对人的整体利益是有利的。所以从整个社会的最大福利原则来讲,应使性关系的开放与家庭关系的稳定二者同时并举。
对于一个快渴死的人来讲,矿泉水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对于厂家来讲,矿泉水的效益不增也不减,因为他的矿泉水价格一样;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讲,矿泉水的边际效益的是递增的——在大地震后,如果一瓶矿泉水能挽救一条生命,那么一百瓶矿泉水意味着一百条生命甚至更多……因此,边际效益递增与递减是对称的,而社会总的福利是效益递增与效益递减的总和。所以,相对于社会整体来讲,边际效益递减与边际效益递增只是局部现象,只是人的消费偏好的特殊表现,是价值相对性原理在时间—纵向坐标上的展开。隐藏在它们背后的规律,就是价值规律。“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体现的是一种线性价值观,把局部现象概括为总体规律。
边际分析有两种,边际价格分析与边际价值分析。在成本—利润分析中,应运用边际价格分析;在福利经济学中,应运用边际价值分析。由于在传统经济学中只有边际价格分析,“边际价值分析”其实质也是边际价格分析,所以西方的福利经济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福利经济学。当他们认为自由竞争使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的边际社会净产品价值,从而就可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时,是把福利经济学建立在传统价格经济学的基础上,是内容和方法的不对称。例如,对于一个患尿毒症的老人,对其进行花费甚大的透析治疗,只能运用边际价值分析而不能运用边际价格分析。如果运用边际价格分析,就只能放弃治疗。仅仅用边际价格分析法,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幸福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人的利益最大化完全可以运用边际价值分析,但边际价格分析的结论则只能是人的本质是自私的。
之所以真正的福利经济学只能用边际价值分析方法而不能用边际价格分析法,是因为福利经济学对象的侧重点是主体。传统经济学的对象也是经济发展的规律,而经济发展的规律也是由主体的活动组成的规律,因而也应该以主体为对象。但传统经济学的侧重点是投入—产出分析;主体只是手段。而真正的福利经济学中,主体成了目的。而一旦主体成为目的,均衡分析就得让位于对称分析。忽略了主体,是用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范式来建构福利经济学的根本缺陷。
从价值经济学看来,犯罪的社会成本不仅仅是给社会和别人造成的直接损失,而是对人的行为的负面导向;惩罚犯罪的社会收益不是补偿受到的直接损失,而是人的行为的矫正。
同样,惩罚犯罪的法制设计也不是以犯罪与制止犯罪的边际价格成本效益比较为根据,而是以国民素质的提高、国民行为的导向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为参照。因此,如果为了制止犯罪而付出的成本大于犯罪给社会带来的直接损失,也是值得的。例如,为了查明一个贪污50万元的犯罪事实,并对犯罪分子予以制裁,为此付出100万元的成本不是亏本。因为它由此对犯罪分子的威慑作用,给社会带来的直接间接效益将不止100万。因此,边际价格分析在这里不起作用。如果说,价格经济学的范式要求边际效益分析,那么幸福经济学范式则要求全息效益分析。特别是要建立经济学帝国,要使经济学成为“充分利用生命的艺术”,就只能用全息效益分析代替边际效益分析。
从边际效益的角度来看,机制设计重要;从全息效益的角度来看,制度设计更重要。因而制度决定决策机制,决策机制决定机制设计。离开了制度设计,谈机制设计是本末倒置。制度设计高于机制设置说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因而也是经济的一个环节。政治不在经济之外,政治就在经济之中;把政治和经济看成两张皮,只要经济体制改革不要政治体制改革是错误的。机制设计不仅仅是微观的激励机制,而且是一种宏观的政策设计与人的行为方式导向。前者是价格经济学的范畴,后者是幸福经济学的范畴。而贝克尔的犯罪与惩罚的经济分析由于运用的方法属于价格经济学范式,所以沦为肤浅;不能从根本上揭示犯罪与惩罚的成本与收益比。贝克尔的犯罪经济学说明:用价值经济学代替价格经济学有社会必然性。只有价值经济学,才能展现“经济是充分利用生命的艺术”。
边际效用规律就是价值规律。边际效用规律说明:价值规律是市场的核心规律,价格规律只是价值规律的局部表现。边际效用规律说明:价格同人的需求的对称是肤浅的、想象的,价值同人的需求的对称是深层的、具体的。如果用均衡的眼光看价格,那么,完全均衡的价格是不存在的;如果用对称的眼光看价格,那么完全对称的价格是存在的。如果用价格的眼光看均衡,那么完全的均衡是不存在的;如果用价值的眼光看均衡,那么完全的均衡是存在的。因此,所谓“均衡价格”,只是空洞抽象的产物;由此抽象为出发点设计出来的模型,包括企业利润模型与社会经济模型,是不可操作的数字游戏。
边际效用规律说明:绝对价值或价值的绝对性寓于相对价值或价值相对性之中,离开了相对价值或价值的相对性,无所谓绝对价值或价值的绝对性。只能以不同的主体为参照系,以不同的参照系衡量价值的绝对标准。现在价格理论的根本缺陷在于:妄图把价值绝对化,离开相对价值寻找绝对价值。但另一方面,相对性不同于相对主义,价值相对性不等于价值不可通约,在不同的参照物中寻找绝对性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是价值(使用价值)可以比较、交换可以进行的一般基础。因此,货币既是一般等价物,也是特殊等价物。这种特殊性,可以在价格未定(或有弹性)的情况下,通过讨价还价、要还是不要体现出来,也可以在价格已定(无弹性空间)的情况下,通过选择要还是不要来体现出来。
边际效用规律说明:货币作为等价物的一般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价格调节供求关系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价格功能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这种偶然性,有时是作为必然性表现的偶然性:价高需低,价低需高;有时是作为必然性补充的偶然性:价低需低,价高需高。但无论是作为表现还是作为补充的偶然性,都是价格机制的特殊表现;而价格机制之所以有这两种表现形式,是由于隐藏在价格机制后面的是价值机制。因此,价格机制的规律,相对于价值规律来讲,是次一级的规律;价值规律,是更深层次的规律。隐藏在价格机制背后的,是价值机制。
边际效用规律说明:垄断价格的形成,不是所谓价格对价值的背离,而是权力渗入价格,并成为价格形成的因素。必须利用政府更大的权力进行制衡以打破垄断。所以政府本身也是市场的环节。政府是充分竞争、公平竞争的保障。只有充分竞争,才有公平竞争;只有公平竞争,才有充分竞争。所以政府同充分竞争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边际效用规律说明:价格只有合理不合理,没有背离价值。而合理不合理的标准,在于是否公平,是否在法制保障下的充分竞争。只要是公平的,就是合理的;只要是合理的,就是反映价值的。隐藏在边际效用规律背后的,是价值规律而不是价格规律。这就是市场经济。
公平就是合理 价格、价值、需求
市场实质上就是主体与客体,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市场就是价值之间发生关系的平台。以价格为市场的核心机制,消费与生产、分配与市场是脱节的,市场仅仅成了交易的平台。
价格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价格机制是微观经济学的“拐杖”,但宏观经济、国家宏观调控则只能以价值机制为“正道”。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由于都是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所以二者有着共同的本质,二者的结合是凯恩斯以新古典主义为主体的结合,并未达到宏观经济学的层次,结合的结果并未脱离微观经济学的范畴。宏观理论体系和微观理论体系的真正结合,是以价值机制为核心的宏观理论体系对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微观理论体系的扬弃与升华,使之由局部的真理上升为全局的真理。
价格的五度空间分析:小商品经济用空间定义价格,工业市场经济用时间定义价格,知识市场经济用层次定义价格。贝克尔的“时间分配”理论,虽然扩大了经济学的分析范围,然而只是从工业市场经济的角度进行扩大;这与其说是使经济学帝国主义化,还不如说是使经济学庸俗化;他用工业经济的时间成本收益分析法来分析社会、家庭生活领域,会使社会生活庸俗化。社会生活,如果要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那么这样的经济学只能是价值经济学;如果是用价格经济学来分析社会生活,则只能使社会生活成为金钱的世界。这对社会生活没有解释力,更不会有任何积极的作用。因为以家庭生活为核心的社会生活,金钱关系不是、也不可能是其中最本质的关系。
家庭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真正的宏观经济学的细胞;家庭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是价值关系而不是价格关系。微观经济的其他组成部分,是家庭经济的展开。家庭经济典型地说明了社会经济——包括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本质——价值关系;用价格关系来说明家庭关系,用金钱关系来代替温情脉脉的亲情关系,这是对人际关系的扭曲。
使资本—劳动比率上升的机制也是价值机制而不是价格机制:价格机制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相对的,而价值机制的作用是长期的、无限的。由于整体的价值机制的作用,资本—劳动的比率的提高是自然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这个过程中,增大投入的数量与质量,是改善投入的数量与质量的催化剂;虽然改善投入的数量与质量的成本收益比要大于增大投入,但后者却是前者的前提,因此投入的质量的成本收益比不可能孤立进行,而应系统考察。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虽然正确地定位技术与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但对整个经济过程的动态结构描述则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同样,把工资率与就业量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看成依赖于失业救济量的大小,也是过分提高了价格的作用。人们是否就业不仅取决于工资的效用与失业时所获得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而且还取决于工作时所获得的归属感与成就感。劳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的一种需要,因此本身也有价值。认为劳动的价值就是劳动力的价格或工资,是片面的。
供给与需求、价值与价格哪个为主的背后,是以人为中心还是以物为中心。
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不是建立完全的价格体制,而是建立完全的价值体制。
连接需求与供给的不是价格而是价值,不是交换价值而是使用价值;价格与交换价值只是辅助工具,是作为必然性的补充的偶然性,而不是作为必然性的表现的偶然性。认为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价格最终反映价值,只是虚幻的“规律”、不切实际的幻想。之所以要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机制,把不能量化的价值转换成价格,是削足适履、以迎合数学方法的需要。
体现主客体关系本质、正确理解的价值及其发展规律,是联结各派经济学的纽带、把握各种经济关系的关键,也是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源头。所以价值规律是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的核心规律。
种瓜得瓜 贡献与索取相对称的规律
主体价值规律是主体和客体、相对主体和相对客体之间价值的等价交换规律。每个人,在等量劳动等量报酬方面是平等的。这就是主体的价值规律。
主体和客体、相对主体和相对客体的关系本质上是价值关系。主体价值规律是主体和客体、相对主体和相对客体之间价值的等价交换规律。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的具体的个人。每个人,在等量劳动等量报酬方面是平等的。每个人,不能只有权利没有义务,只有索取没有贡献;也不能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只有贡献没有索取。这就是主体的价值规律。
主体价值规律是贡献与索取相对称的规律。在贡献... -->>
提要:价值的本质是主体价值规律与商品价值规律的对称,价值规律是市场的核心规律。主体的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规律的内涵与相互关系,说明价值规律的本质是主客体的价值规律,说明价值规律作为主客体规律成为社会经济、市场经济核心规律的内在依据。确定价值规律为市场经济的核心规律对于建立对称经济学、发展对称经济有极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价值 价值规律 主体价值规律 商品价值规律 核心规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产权明确、产权规范、产权多元
价值实现的前提是产权。衡量制度好坏的标准不仅仅是是否有效保护私有财产,而是是否使产权关系规范,并在规范的基础上使产权明确。在共有制体制下,公有制完全有可能照样做到产权明确。
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制度不是私有制,而是产权明确。产权明确就是产权实体、产权属性、产权关系明确。
产权实体明确,是产权属性明确与产权关系明确的前提。但目前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有用产权属性与产权关系吞并湮灭产权实体的倾向。如在理论上,把产权同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混为一谈,认为产权就是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在实践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的《著作权法》明文规定,著作权就是版权。由于版权可以转让,因而《著作权法》明文规定著作权也可以转让。实际上著作权是实体,版权只是著作权的属性,是著作权的实现形式之一。把著作权等同于版权,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陷于悖境。版权可以有保护期限制,著作权却不应该有保护期限制。如果把版权混同于著作权,无非是说著作权也有保护期限制。那么过了50年保护期,每个人都可以称自己是《资本论》、《三国演义》的作者,在今天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宣布是他创立了相对论。为了摆脱这个悖境,法学界就别出心裁,要从著作权中分离出人身权,并在著作权中的人身权能否可以转让问题上争论不休。这都是由于混淆了著作权实体和其属性、关系所致。
著作权,作为一种特殊的产权实体,本身就是一种人身权,是不可转让的,可转让的只能是它的属性和关系,比如版权、出版权、版权经营权等。如果著作权作为产权实体可以转让,将会使花钱买论文评职称合法化,使花钱买发明权、买奖项、买头衔、买职称、买荣誉、买良心合法化。我国《著作权法》明文规定著作权本身可以转让,无异于规定亲子关系可以转让一样,是荒唐的。为了保护发明权,加快建设国民创新体系,应立法严格禁止著作权转让,就像立法禁止卖淫、贩卖儿童、亲子关系转让一样;同时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要做到这一点,与其在著作权中分离出人身权,还不如把著作权和版权区分开来,把著作权的产权实体、产权属性、产权关系区分开来。
所以仅仅产权明确还不够,还必须产权规范。要把产权明确与产权规范区别开来。人们之所以混淆产权实体、属性、关系,往往就是由于混淆了产权明确与产权规范。产权明确是产权实体、属性、关系的统一,产权规范则仅仅指产权关系。
产权是公有还是私有,是产权关系规范的结果而不是前提。而如果把私有产权看成基本的制度,则是把结论当前提;似乎只有产权私有才是(就是)规范的,那么巧取豪夺、不择手段,把公有财产转变为私有财产就都是合理合法的。
所以仅仅产权规范还不够,还必须产权多元。所谓基本,就是蕴含了其他关系的萌芽。而私有产权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没有最大的包容性,所以单一的私有产权制度不能作为制度经济学的基础,更不能作为市场经济学的基础。把私有制看成基本的制度是小商品经济的产物,那时几乎没有公用品,也就几乎不存在公有产权。随着社会化大生产时代来临,公用品、相应的公有品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公有品的产权进行界定,对公有、私有产权的多元化关系进行规范,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这时就要对产权关系作更高层次的抽象,用产权明确来代替私有产权作为市场经济基本的制度。这里的历史关系与逻辑关系是社会的一般规律及其反映,同社会制度无关。
由于产权明确蕴含了产权规范,这就为耸立其上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使真正的制度经济学得以建立。所有这些制度不仅仅是保护私有制,而首先是规范产权关系的。规范的产权关系是因,私有产权是果。因此,衡量制度好坏的标准不仅仅是是否有效保护私有财产,而是是否使产权关系规范,并在规范的基础上使产权明确。传统公有制之所以效率低下,不是因为公有制,而是因为产权关系不明确。这并不等于说,公有制的产权关系只能模糊,而是单一的公有制有可能使产权关系模糊。在共有制体制下,公有制完全有可能照样做到产权明确。所以,产权是否明确,不是由是否私有决定,也不是由产权本身决定,而是由整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决定。产权关系离不开其他社会关系;如果没有其他社会关系相配套,不但公有制、而且私有制也有可能产权模糊。只有把整个社会看成有机整体,才有真正的制度经济学。
萝卜韭菜 对称的价值观
人的价值的本质,是奉献,奉献的本质是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人的唯一的价值。创造,既是历史的尺度也是道德的尺度。
对称的价值观,就是萝卜韭菜各有所爱的价值观。客体的效用同主体的需求之间的对称关系,是经济领域对称关系的核心。效用与需求之间不对称是相对的,对称是绝对的;不对称向对称转化,促使效用与需求两方面都得到发展。效用与需求之间之所以对称是绝对的、不对称是相对的,是由于效用与需求本身是相对的。效用与需求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因此,效用大小、需求是否满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德布勒的所谓“消费偏好”,实际上就是指的效用和需求的相对性,只不过“偏好”两个字把这种相对性的普遍性、必然性简单化、偶然化,使其成为不确定性的因素。
实际上,“消费者偏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就是对称规律:人们的消费偏好由对称规律支配;隐蕴在“偏好”背后的,是人的需求的对称结构,及人的需求同效用之间的对称冲动。根据“偏好”背后的对称规律,可以根据人们的“偏好”进行商品的结构组合,进行“套餐”式的营销活动。
对称的价值观,就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就是主体价值观、劳动价值观、自由自觉的劳动价值观。
对称的思维方式,源于中国哲学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西方哲学的“意义”是逻辑上的自洽和主观对客观的符合,中国哲学的“意义”是对人的有用性。非功利主义的哲学观造成了西方哲学主客观的对立和不对称,功利主义的价值观造成了中国哲学主客观的统一与对称。
在功利主义的价值观看来,价值的本质是使用价值。只有实现的价值才有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的价值才是实现的价值。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就是有用才是真理的价值观。
对称的价值观,就是多元化的价值观。价值是实体、属性、关系的统一。实体是属性与关系的载体。实体、属性、关系的区分是相对的,当属性或关系成为属性与关系的载体时,属性与关系就成了实体。实体分为物质的与精神的。实体有两种:1、物质实体;2、精神实体。要承认价值是实体、属体、关系的统一,就不但要承认物质有实体,而且要承认精神也有实体。实体可能是质,也可能是能。质和能(属性)、关系的区分是相对的。价值实体:价值客体;价值属性:对人的有用性(绝对性、相对性);价值关系:价值主体同价值客体的关系。价值属性和关系以价值实体为承担者,价值实体是绝对的,价值属性和关系是相对的。因此,既要承认物质价值的存在,又要承认精神价值的存在;既要承认实体价值的存在,又要承认属性价值、关系价值的存在。只承认实体价值、物资价值、金钱价值的一元价值观和多元价值观的区别,是传统经济学和幸福经济学的本质区别。
对称的价值观,就是创造价值观。人的价值的本质,是奉献,奉献的本质是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人的唯一的价值。创造,既是历史的尺度也是道德的尺度;既是自由,又是必然;既是意志又是理性;既是价值,又是科学。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利益时间和利益空间为价值参照物进行自我创造,这是自我创造的共性;自我创造的横向和纵向这一质的差别和程度不同这一量的差别是个性。人的地位由人的价值决定,人的价值由人对别人的作用的大小所决定,人对别人作用的大小有一个历史的过程。人们对价值的评价是根据特定的价值参照物。处于同一社会地位的人有着共同的利益,也就有共同的价值参照物,有共同的评价标准。人们的不同的需要,同人们的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价值参照物、共同的评价标准是一致的。但根本的、普世的价值与价值标准,是人的创造与奉献。
对称的价值观,就是再生价值观。再生:经济活动中价值与实物的对称,价值平衡与实物平衡的对称,通过价值平衡与实物平衡的对称实现的生产与消费的对称。价值平衡脱离实物平衡是泡沫经济的根源,也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进口与出口通过价值平衡实现的实物平衡是全球范围内生产与消费对称的必要环节。一个国家为自己出口顺差年年增长沾沾自喜、对外汇储备账面价值不断增加津津乐道,实际结果是打破了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与消费的对称,并将最终损害自身的出口发展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切都是金钱至上、赚钱第一的GDP增长方式及其理论基础价格经济学惹的祸。而价格经济学也就是通过价值与实物的脱节而使之成为泡沫经济、金融危机的理论根源的。只有对称的、再生的价值观才能堵住泡沫经济、金融危机的源头。
有用就是价值 边际效用与价值规律
边际效用规律就是价值规律;边际效用规律说明:价值规律是市场的核心规律,价格规律只是价值规律的局部表现。
边际效用理论是完整的价值理论的组成部分,而不能代替价值理论。
人都是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是正确的,但人都是按照边际主义原则行事则是错误的。过去的意义要靠今天和今后来赋予。为了整体利益最大化,推倒再来、重新开始并非不可能。而边际主义则仅仅意味着机会主义。“边际主义”是把人的利益最大化同“边际效益”混为一谈;同时,边际效益并非都是递减;即使工业经济时期也存在边际效益递增的现象。实际上边际效益递增与边际效益递减在任何时期都是同时存在的,二者是对称的关系。大企业的规模化、多元化生产、名牌战略等等,追求的就是边际效益递增。所以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不存在。
就性关系来讲,也许遵循边际效益递减规则——喜新厌旧是人的本能;但家庭关系则遵循边际效益递增规则——稳定的家庭关系,总的来讲对人的整体利益是有利的。所以从整个社会的最大福利原则来讲,应使性关系的开放与家庭关系的稳定二者同时并举。
对于一个快渴死的人来讲,矿泉水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对于厂家来讲,矿泉水的效益不增也不减,因为他的矿泉水价格一样;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讲,矿泉水的边际效益的是递增的——在大地震后,如果一瓶矿泉水能挽救一条生命,那么一百瓶矿泉水意味着一百条生命甚至更多……因此,边际效益递增与递减是对称的,而社会总的福利是效益递增与效益递减的总和。所以,相对于社会整体来讲,边际效益递减与边际效益递增只是局部现象,只是人的消费偏好的特殊表现,是价值相对性原理在时间—纵向坐标上的展开。隐藏在它们背后的规律,就是价值规律。“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体现的是一种线性价值观,把局部现象概括为总体规律。
边际分析有两种,边际价格分析与边际价值分析。在成本—利润分析中,应运用边际价格分析;在福利经济学中,应运用边际价值分析。由于在传统经济学中只有边际价格分析,“边际价值分析”其实质也是边际价格分析,所以西方的福利经济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福利经济学。当他们认为自由竞争使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的边际社会净产品价值,从而就可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时,是把福利经济学建立在传统价格经济学的基础上,是内容和方法的不对称。例如,对于一个患尿毒症的老人,对其进行花费甚大的透析治疗,只能运用边际价值分析而不能运用边际价格分析。如果运用边际价格分析,就只能放弃治疗。仅仅用边际价格分析法,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幸福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人的利益最大化完全可以运用边际价值分析,但边际价格分析的结论则只能是人的本质是自私的。
之所以真正的福利经济学只能用边际价值分析方法而不能用边际价格分析法,是因为福利经济学对象的侧重点是主体。传统经济学的对象也是经济发展的规律,而经济发展的规律也是由主体的活动组成的规律,因而也应该以主体为对象。但传统经济学的侧重点是投入—产出分析;主体只是手段。而真正的福利经济学中,主体成了目的。而一旦主体成为目的,均衡分析就得让位于对称分析。忽略了主体,是用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范式来建构福利经济学的根本缺陷。
从价值经济学看来,犯罪的社会成本不仅仅是给社会和别人造成的直接损失,而是对人的行为的负面导向;惩罚犯罪的社会收益不是补偿受到的直接损失,而是人的行为的矫正。
同样,惩罚犯罪的法制设计也不是以犯罪与制止犯罪的边际价格成本效益比较为根据,而是以国民素质的提高、国民行为的导向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为参照。因此,如果为了制止犯罪而付出的成本大于犯罪给社会带来的直接损失,也是值得的。例如,为了查明一个贪污50万元的犯罪事实,并对犯罪分子予以制裁,为此付出100万元的成本不是亏本。因为它由此对犯罪分子的威慑作用,给社会带来的直接间接效益将不止100万。因此,边际价格分析在这里不起作用。如果说,价格经济学的范式要求边际效益分析,那么幸福经济学范式则要求全息效益分析。特别是要建立经济学帝国,要使经济学成为“充分利用生命的艺术”,就只能用全息效益分析代替边际效益分析。
从边际效益的角度来看,机制设计重要;从全息效益的角度来看,制度设计更重要。因而制度决定决策机制,决策机制决定机制设计。离开了制度设计,谈机制设计是本末倒置。制度设计高于机制设置说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因而也是经济的一个环节。政治不在经济之外,政治就在经济之中;把政治和经济看成两张皮,只要经济体制改革不要政治体制改革是错误的。机制设计不仅仅是微观的激励机制,而且是一种宏观的政策设计与人的行为方式导向。前者是价格经济学的范畴,后者是幸福经济学的范畴。而贝克尔的犯罪与惩罚的经济分析由于运用的方法属于价格经济学范式,所以沦为肤浅;不能从根本上揭示犯罪与惩罚的成本与收益比。贝克尔的犯罪经济学说明:用价值经济学代替价格经济学有社会必然性。只有价值经济学,才能展现“经济是充分利用生命的艺术”。
边际效用规律就是价值规律。边际效用规律说明:价值规律是市场的核心规律,价格规律只是价值规律的局部表现。边际效用规律说明:价格同人的需求的对称是肤浅的、想象的,价值同人的需求的对称是深层的、具体的。如果用均衡的眼光看价格,那么,完全均衡的价格是不存在的;如果用对称的眼光看价格,那么完全对称的价格是存在的。如果用价格的眼光看均衡,那么完全的均衡是不存在的;如果用价值的眼光看均衡,那么完全的均衡是存在的。因此,所谓“均衡价格”,只是空洞抽象的产物;由此抽象为出发点设计出来的模型,包括企业利润模型与社会经济模型,是不可操作的数字游戏。
边际效用规律说明:绝对价值或价值的绝对性寓于相对价值或价值相对性之中,离开了相对价值或价值的相对性,无所谓绝对价值或价值的绝对性。只能以不同的主体为参照系,以不同的参照系衡量价值的绝对标准。现在价格理论的根本缺陷在于:妄图把价值绝对化,离开相对价值寻找绝对价值。但另一方面,相对性不同于相对主义,价值相对性不等于价值不可通约,在不同的参照物中寻找绝对性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是价值(使用价值)可以比较、交换可以进行的一般基础。因此,货币既是一般等价物,也是特殊等价物。这种特殊性,可以在价格未定(或有弹性)的情况下,通过讨价还价、要还是不要体现出来,也可以在价格已定(无弹性空间)的情况下,通过选择要还是不要来体现出来。
边际效用规律说明:货币作为等价物的一般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价格调节供求关系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价格功能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这种偶然性,有时是作为必然性表现的偶然性:价高需低,价低需高;有时是作为必然性补充的偶然性:价低需低,价高需高。但无论是作为表现还是作为补充的偶然性,都是价格机制的特殊表现;而价格机制之所以有这两种表现形式,是由于隐藏在价格机制后面的是价值机制。因此,价格机制的规律,相对于价值规律来讲,是次一级的规律;价值规律,是更深层次的规律。隐藏在价格机制背后的,是价值机制。
边际效用规律说明:垄断价格的形成,不是所谓价格对价值的背离,而是权力渗入价格,并成为价格形成的因素。必须利用政府更大的权力进行制衡以打破垄断。所以政府本身也是市场的环节。政府是充分竞争、公平竞争的保障。只有充分竞争,才有公平竞争;只有公平竞争,才有充分竞争。所以政府同充分竞争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边际效用规律说明:价格只有合理不合理,没有背离价值。而合理不合理的标准,在于是否公平,是否在法制保障下的充分竞争。只要是公平的,就是合理的;只要是合理的,就是反映价值的。隐藏在边际效用规律背后的,是价值规律而不是价格规律。这就是市场经济。
公平就是合理 价格、价值、需求
市场实质上就是主体与客体,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市场就是价值之间发生关系的平台。以价格为市场的核心机制,消费与生产、分配与市场是脱节的,市场仅仅成了交易的平台。
价格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价格机制是微观经济学的“拐杖”,但宏观经济、国家宏观调控则只能以价值机制为“正道”。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由于都是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所以二者有着共同的本质,二者的结合是凯恩斯以新古典主义为主体的结合,并未达到宏观经济学的层次,结合的结果并未脱离微观经济学的范畴。宏观理论体系和微观理论体系的真正结合,是以价值机制为核心的宏观理论体系对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微观理论体系的扬弃与升华,使之由局部的真理上升为全局的真理。
价格的五度空间分析:小商品经济用空间定义价格,工业市场经济用时间定义价格,知识市场经济用层次定义价格。贝克尔的“时间分配”理论,虽然扩大了经济学的分析范围,然而只是从工业市场经济的角度进行扩大;这与其说是使经济学帝国主义化,还不如说是使经济学庸俗化;他用工业经济的时间成本收益分析法来分析社会、家庭生活领域,会使社会生活庸俗化。社会生活,如果要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那么这样的经济学只能是价值经济学;如果是用价格经济学来分析社会生活,则只能使社会生活成为金钱的世界。这对社会生活没有解释力,更不会有任何积极的作用。因为以家庭生活为核心的社会生活,金钱关系不是、也不可能是其中最本质的关系。
家庭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真正的宏观经济学的细胞;家庭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是价值关系而不是价格关系。微观经济的其他组成部分,是家庭经济的展开。家庭经济典型地说明了社会经济——包括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本质——价值关系;用价格关系来说明家庭关系,用金钱关系来代替温情脉脉的亲情关系,这是对人际关系的扭曲。
使资本—劳动比率上升的机制也是价值机制而不是价格机制:价格机制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相对的,而价值机制的作用是长期的、无限的。由于整体的价值机制的作用,资本—劳动的比率的提高是自然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这个过程中,增大投入的数量与质量,是改善投入的数量与质量的催化剂;虽然改善投入的数量与质量的成本收益比要大于增大投入,但后者却是前者的前提,因此投入的质量的成本收益比不可能孤立进行,而应系统考察。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虽然正确地定位技术与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但对整个经济过程的动态结构描述则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同样,把工资率与就业量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看成依赖于失业救济量的大小,也是过分提高了价格的作用。人们是否就业不仅取决于工资的效用与失业时所获得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而且还取决于工作时所获得的归属感与成就感。劳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的一种需要,因此本身也有价值。认为劳动的价值就是劳动力的价格或工资,是片面的。
供给与需求、价值与价格哪个为主的背后,是以人为中心还是以物为中心。
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不是建立完全的价格体制,而是建立完全的价值体制。
连接需求与供给的不是价格而是价值,不是交换价值而是使用价值;价格与交换价值只是辅助工具,是作为必然性的补充的偶然性,而不是作为必然性的表现的偶然性。认为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价格最终反映价值,只是虚幻的“规律”、不切实际的幻想。之所以要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机制,把不能量化的价值转换成价格,是削足适履、以迎合数学方法的需要。
体现主客体关系本质、正确理解的价值及其发展规律,是联结各派经济学的纽带、把握各种经济关系的关键,也是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源头。所以价值规律是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的核心规律。
种瓜得瓜 贡献与索取相对称的规律
主体价值规律是主体和客体、相对主体和相对客体之间价值的等价交换规律。每个人,在等量劳动等量报酬方面是平等的。这就是主体的价值规律。
主体和客体、相对主体和相对客体的关系本质上是价值关系。主体价值规律是主体和客体、相对主体和相对客体之间价值的等价交换规律。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的具体的个人。每个人,在等量劳动等量报酬方面是平等的。每个人,不能只有权利没有义务,只有索取没有贡献;也不能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只有贡献没有索取。这就是主体的价值规律。
主体价值规律是贡献与索取相对称的规律。在贡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