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新洋务运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何宏俊自己回想着关于前世对十三行记忆。他对十三行的了解,是从对《华尔街日报》的一则评论中才知道的,那个时候,他好像在上高中,当时的记载好像是这样的:
清代历史上共出现过三个商业群体:两淮盐商、山西晋商、广东行商,其中,广东“十三行”有着辉煌的历史,却不大为后人所熟知。
1684年,康熙废除禁海令,设粤、闽、浙、江四大海关,允许与外界通商。但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成型的外贸体制,无力接待外来商船。于是1686年,粤海关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商行,代理海外贸易业务,俗称“十三行”,后来行商家数变动不定,少则4家,多时26家,但“十三行”已成为这个商人团队约定俗成的称谓,可以说,“十三行”是清王朝的“外贸特区”。
到1757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广东一处,“十三行”更是达到鼎盛时期,对中国后来的经济发展甚至世界贸易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大量的茶叶、丝绸、陶瓷等商品从广州运往世界各地。此后的100年间,广东十三行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
当年“十三行”的繁荣可用“金山珠海,堆满银钱”来形容,据记载,1822年十三行处所发生的一场大火,大火中熔化的洋银满街流淌,竟流出了一二里地,一场大火就烧毁了商馆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财物,可以想象十三行当年的华贵景象。
“十三行”中以四大巨富:潘启官、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创办的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最为著名。《华尔街日报》曾评出千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就有伍秉鉴。
伍家经营的“怡和行”与英商和美商每年贸易额达数百万两白银。伍秉鉴不仅在国内拥有巨额的资产,还是东印度公司的“银行家”和最大债权人,而且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他可谓是19世纪的世界首富了。“怡和行”在中外商界都是个响亮的名号,1832年英国人威廉.渣甸和詹姆士.马地臣借用伍家“怡和行”老字号,创办了“怡和洋行”,鸦片战争后“怡和洋行”总部迁至香港,成为远东最大财阀,对香港早期的发展举足轻重,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称,至今怡和洋行在香港仍然维持相当的业务,包括:置地、牛奶公司、文华东方酒店、香港空运货站、香港货柜码头、惠康超市、7-11、宜家家居、PizzaHut等等,员工总数超过十万。
世界首富伍秉鉴,2001年在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刊登了一个《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出了上几个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有六位华人入选,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这六个人中,又唯独伍秉鉴是以纯粹的商人身份出现,所以伍秉鉴也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1]。伍秉鉴(1769~1843年),字成之,号平湖,别名敦元、忠诚、庆昌,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国宗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也开始快速崛起,伍秉鉴成为了广州行商的领头人——总商。在经营方面,伍秉鉴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崛起。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 -->>
何宏俊自己回想着关于前世对十三行记忆。他对十三行的了解,是从对《华尔街日报》的一则评论中才知道的,那个时候,他好像在上高中,当时的记载好像是这样的:
清代历史上共出现过三个商业群体:两淮盐商、山西晋商、广东行商,其中,广东“十三行”有着辉煌的历史,却不大为后人所熟知。
1684年,康熙废除禁海令,设粤、闽、浙、江四大海关,允许与外界通商。但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成型的外贸体制,无力接待外来商船。于是1686年,粤海关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商行,代理海外贸易业务,俗称“十三行”,后来行商家数变动不定,少则4家,多时26家,但“十三行”已成为这个商人团队约定俗成的称谓,可以说,“十三行”是清王朝的“外贸特区”。
到1757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广东一处,“十三行”更是达到鼎盛时期,对中国后来的经济发展甚至世界贸易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大量的茶叶、丝绸、陶瓷等商品从广州运往世界各地。此后的100年间,广东十三行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
当年“十三行”的繁荣可用“金山珠海,堆满银钱”来形容,据记载,1822年十三行处所发生的一场大火,大火中熔化的洋银满街流淌,竟流出了一二里地,一场大火就烧毁了商馆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财物,可以想象十三行当年的华贵景象。
“十三行”中以四大巨富:潘启官、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创办的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最为著名。《华尔街日报》曾评出千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就有伍秉鉴。
伍家经营的“怡和行”与英商和美商每年贸易额达数百万两白银。伍秉鉴不仅在国内拥有巨额的资产,还是东印度公司的“银行家”和最大债权人,而且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他可谓是19世纪的世界首富了。“怡和行”在中外商界都是个响亮的名号,1832年英国人威廉.渣甸和詹姆士.马地臣借用伍家“怡和行”老字号,创办了“怡和洋行”,鸦片战争后“怡和洋行”总部迁至香港,成为远东最大财阀,对香港早期的发展举足轻重,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称,至今怡和洋行在香港仍然维持相当的业务,包括:置地、牛奶公司、文华东方酒店、香港空运货站、香港货柜码头、惠康超市、7-11、宜家家居、PizzaHut等等,员工总数超过十万。
世界首富伍秉鉴,2001年在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刊登了一个《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出了上几个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有六位华人入选,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这六个人中,又唯独伍秉鉴是以纯粹的商人身份出现,所以伍秉鉴也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1]。伍秉鉴(1769~1843年),字成之,号平湖,别名敦元、忠诚、庆昌,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国宗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也开始快速崛起,伍秉鉴成为了广州行商的领头人——总商。在经营方面,伍秉鉴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崛起。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