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铁血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说明:现于美国留学的ydi兄曾为本书撰写1896年帝国宪法草案,并以本书设定为基础写了几篇短小的同人志,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也在此向ydi兄的帮助致以深切的谢意。
原标题:铁血帝国补一章:光绪之治(光绪十七年——光绪二十年)
正文:
次谋会议上,有四个人常常默默无语,但是绝对没有人不尊敬他们,那就是工商大臣牛金、科技次官马峰、农林大臣田正宏和他新任不久的次官,二十岁的婉玲格格,帝国第一位女部长。
婉玲格格是醇亲王的女儿,也就是光绪皇帝的同父异母的胞妹,她出生的那年,也就是光绪从家里被抱到宫里的那年。她从小聪明好学,特别喜欢侍弄花花草草。光绪十七年(1891)一次宫廷宴会上,十七岁的婉玲和马峰恰好是邻座,两人闲聊起来,马峰发现她小时候在基督教学校读过西学,曾经读过《天演论》,竟然还亲自做过试验,种出了一种双色的月季来,不禁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不久,婉玲在有意促成二人关系的醇亲王的首肯下接受了马峰的邀请,插班进入了马峰创建的帝国理工大学读书,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性的大学生。
光绪十八年春天,马峰陪婉玲去郊外踏青,看到农民在田间劳作,一个个面有菜色,无意感慨道:“要是有杂交作物,提高产量,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少受饥寒之苦!”已经是工程系二年级的婉玲答道:“我原来做过花草的实验,想必粮食棉花也可以通过杂交提高产量,但是我发现杂交作物第二代以后性状就开始不稳定,很难应用到生产中。”马峰大奇于婉玲的生物学天赋,在次阁会议上多次力举她出任帝国的农林次官。虽然前有刘云等人特别是田正宏笑话他“动机不纯”,后有王公大臣们以“祖宗之法云云”加以阻挠,光绪帝的任命诏书最终在光绪二十年公历七月一日,婉玲大学毕业的同一天下达。发布者具体如何考虑的就不得而知;但前一天下诏,宣布允许女子参加新的政务官考试、入朝为官及进入资政院,从而使婉玲的官员任命合法化,却也为中国女权运动拉开了帷幕。后来,六月三十日被定为中国妇女节,以纪念婉玲格格通过自己的学识和努力而使中国的女同胞们第一次合法获得政治权益的贡献。
婉玲格格的毕业论文《杂交作物和牲畜的性状稳定性研究》被刊登在《帝国学报》(帝国第一批官方报纸,和《帝国参考》一样属于机关内部刊物,《帝国学报》主要是介绍科学和工程基础研究方面等非敏感性内容,在学界流传的刊物,是帝国最权威和严肃的学术刊物)上,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西方也引起了轰动。在她的主持下,帝国在京郊通县开辟了“帝国农牧业试验暨育种基地”进行作物牲畜的研究工作,她同期毕业的,和她在一个课题组的几个同学,都参加到了这个工作中来。当然,要取得突破性成果还需要加以时日。
考虑到她不是“过来人”的身份,虽然她也参加了次谋会议,大家在会议上谈论的时候,就会比较注意不去提及“未来”以及“上个历史”发生的事情。这个并非一条纪律,而是大家都知道而且自然遵守的原则。出于对女性的“尊重”婉玲格格的加班努力总是因为大家的劝说作罢,而晚上的次谋会议往往就成为“过来人”们讨论特别议题的时候。
婉玲格格的加入问题,他的主官田正宏虽然曾经私下揶揄马峰“假公济私”,但是心中非常欣赏她的才干,也是马峰的第一个支持者。主抓农业的他深深知道她的工作才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之道,但是起初他上台后面对尖锐的农村问题,这些就显得缓不济急了。
自鸦片战争以及长毛乱党之变后,国家加重了税负,许多地主为了包括满足其吸食鸦片的需要等原因提高了田租,百姓生活更加困苦。“民为国之本”,要想治理好帝国,必须解决好农民的生活问题。因此,光绪十七年田正宏主政以后很快制定了“三三法案”,其基本内容有三点:第一是中等土地肥力的土地地租不得超过1/3,第二是各地兴办农会,负责农民和地主的租赁谈判,官府则负责在出现争执的时候作为协调者而非仲裁者出现在召开的三方会议中,负责调和农会和地主的矛盾。第三条就是规定,土地未经耕种荒芜三年以上的自动收归国有,重新分配给无地的农民。
为了推行新法,田正宏在次谋会议提出要求,并得到大家的支持,还从何新那里要来了一个预备师组成了专门的帝国农业警察(后来在光绪二十年纳入帝国警察总署,改名为农业公署,和廉政公署共同获得“帝国保民署”的美誉)。新法不出所料地遭到了抵制,但是几个月内在农业警察将各地几百之多的“恶霸”(其中不乏身为皇亲国戚者)举行公审,执行了枪决以后,在“霸府”的刺刀下被强制推行。纳入编户统计的地主们半数依法降低了税收,小部分的尤其是大地主出卖了土地,剩下的以及大部分土地的新买主,则感到1/3的地租利润空间不大,不再将土地出租给佃户,而是雇用长工自行组织农业生产。帝国的佃户家庭人口从光绪十八年春天新法推行前的一亿到光绪二十一年公历新年锐减到大约三千万,同期的农业长期雇工家庭的人口数量则从有一千余万大幅成长为一亿三千万。农业经济结构得到大幅调整。全国田赋收入除新法推行的光绪十八年小幅下降外,光绪十九年即得到恢复。
光绪二十年,因夏天少雨,夏粮、早稻小幅歉收,但是秋粮取得二十年罕有的大丰收,当年粮食总产比历史最高的同治七年还要高5%。漕运的粮船络绎不绝,粮食堆满了帝国的粮仓和军库。棉花在光绪十八年当年是丰年,十九年天气上属于歉收,但是总产却因为新法有效推行依然上升;光绪二十年(同样是因为天旱)黄淮一带棉花大丰收,这是帝国棉花收购制度推行的次年,因为前一年收购量不大,缺乏准备,许多县的棉花竟然只能临时堆积到县衙大堂(虽然光绪十九年县衙改称县政府,县令改称县长,但是县长大人们处理的工作暂时还没有明显的变化。县政府大院仍然被习惯的称为“县衙大堂”)。
工商大臣牛金在执政后,推行币制改革,得到海军大臣张之洞的大力支持。光绪十八年,牛金设立帝国铸币局,废除了各地奸商铸造的所谓“鹅眼小钱”、各地流通的各色铜钱以及咸丰年间铸造民间不爱使用的当十以上,重量却相同的“大... -->>
说明:现于美国留学的ydi兄曾为本书撰写1896年帝国宪法草案,并以本书设定为基础写了几篇短小的同人志,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也在此向ydi兄的帮助致以深切的谢意。
原标题:铁血帝国补一章:光绪之治(光绪十七年——光绪二十年)
正文:
次谋会议上,有四个人常常默默无语,但是绝对没有人不尊敬他们,那就是工商大臣牛金、科技次官马峰、农林大臣田正宏和他新任不久的次官,二十岁的婉玲格格,帝国第一位女部长。
婉玲格格是醇亲王的女儿,也就是光绪皇帝的同父异母的胞妹,她出生的那年,也就是光绪从家里被抱到宫里的那年。她从小聪明好学,特别喜欢侍弄花花草草。光绪十七年(1891)一次宫廷宴会上,十七岁的婉玲和马峰恰好是邻座,两人闲聊起来,马峰发现她小时候在基督教学校读过西学,曾经读过《天演论》,竟然还亲自做过试验,种出了一种双色的月季来,不禁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不久,婉玲在有意促成二人关系的醇亲王的首肯下接受了马峰的邀请,插班进入了马峰创建的帝国理工大学读书,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性的大学生。
光绪十八年春天,马峰陪婉玲去郊外踏青,看到农民在田间劳作,一个个面有菜色,无意感慨道:“要是有杂交作物,提高产量,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少受饥寒之苦!”已经是工程系二年级的婉玲答道:“我原来做过花草的实验,想必粮食棉花也可以通过杂交提高产量,但是我发现杂交作物第二代以后性状就开始不稳定,很难应用到生产中。”马峰大奇于婉玲的生物学天赋,在次阁会议上多次力举她出任帝国的农林次官。虽然前有刘云等人特别是田正宏笑话他“动机不纯”,后有王公大臣们以“祖宗之法云云”加以阻挠,光绪帝的任命诏书最终在光绪二十年公历七月一日,婉玲大学毕业的同一天下达。发布者具体如何考虑的就不得而知;但前一天下诏,宣布允许女子参加新的政务官考试、入朝为官及进入资政院,从而使婉玲的官员任命合法化,却也为中国女权运动拉开了帷幕。后来,六月三十日被定为中国妇女节,以纪念婉玲格格通过自己的学识和努力而使中国的女同胞们第一次合法获得政治权益的贡献。
婉玲格格的毕业论文《杂交作物和牲畜的性状稳定性研究》被刊登在《帝国学报》(帝国第一批官方报纸,和《帝国参考》一样属于机关内部刊物,《帝国学报》主要是介绍科学和工程基础研究方面等非敏感性内容,在学界流传的刊物,是帝国最权威和严肃的学术刊物)上,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西方也引起了轰动。在她的主持下,帝国在京郊通县开辟了“帝国农牧业试验暨育种基地”进行作物牲畜的研究工作,她同期毕业的,和她在一个课题组的几个同学,都参加到了这个工作中来。当然,要取得突破性成果还需要加以时日。
考虑到她不是“过来人”的身份,虽然她也参加了次谋会议,大家在会议上谈论的时候,就会比较注意不去提及“未来”以及“上个历史”发生的事情。这个并非一条纪律,而是大家都知道而且自然遵守的原则。出于对女性的“尊重”婉玲格格的加班努力总是因为大家的劝说作罢,而晚上的次谋会议往往就成为“过来人”们讨论特别议题的时候。
婉玲格格的加入问题,他的主官田正宏虽然曾经私下揶揄马峰“假公济私”,但是心中非常欣赏她的才干,也是马峰的第一个支持者。主抓农业的他深深知道她的工作才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之道,但是起初他上台后面对尖锐的农村问题,这些就显得缓不济急了。
自鸦片战争以及长毛乱党之变后,国家加重了税负,许多地主为了包括满足其吸食鸦片的需要等原因提高了田租,百姓生活更加困苦。“民为国之本”,要想治理好帝国,必须解决好农民的生活问题。因此,光绪十七年田正宏主政以后很快制定了“三三法案”,其基本内容有三点:第一是中等土地肥力的土地地租不得超过1/3,第二是各地兴办农会,负责农民和地主的租赁谈判,官府则负责在出现争执的时候作为协调者而非仲裁者出现在召开的三方会议中,负责调和农会和地主的矛盾。第三条就是规定,土地未经耕种荒芜三年以上的自动收归国有,重新分配给无地的农民。
为了推行新法,田正宏在次谋会议提出要求,并得到大家的支持,还从何新那里要来了一个预备师组成了专门的帝国农业警察(后来在光绪二十年纳入帝国警察总署,改名为农业公署,和廉政公署共同获得“帝国保民署”的美誉)。新法不出所料地遭到了抵制,但是几个月内在农业警察将各地几百之多的“恶霸”(其中不乏身为皇亲国戚者)举行公审,执行了枪决以后,在“霸府”的刺刀下被强制推行。纳入编户统计的地主们半数依法降低了税收,小部分的尤其是大地主出卖了土地,剩下的以及大部分土地的新买主,则感到1/3的地租利润空间不大,不再将土地出租给佃户,而是雇用长工自行组织农业生产。帝国的佃户家庭人口从光绪十八年春天新法推行前的一亿到光绪二十一年公历新年锐减到大约三千万,同期的农业长期雇工家庭的人口数量则从有一千余万大幅成长为一亿三千万。农业经济结构得到大幅调整。全国田赋收入除新法推行的光绪十八年小幅下降外,光绪十九年即得到恢复。
光绪二十年,因夏天少雨,夏粮、早稻小幅歉收,但是秋粮取得二十年罕有的大丰收,当年粮食总产比历史最高的同治七年还要高5%。漕运的粮船络绎不绝,粮食堆满了帝国的粮仓和军库。棉花在光绪十八年当年是丰年,十九年天气上属于歉收,但是总产却因为新法有效推行依然上升;光绪二十年(同样是因为天旱)黄淮一带棉花大丰收,这是帝国棉花收购制度推行的次年,因为前一年收购量不大,缺乏准备,许多县的棉花竟然只能临时堆积到县衙大堂(虽然光绪十九年县衙改称县政府,县令改称县长,但是县长大人们处理的工作暂时还没有明显的变化。县政府大院仍然被习惯的称为“县衙大堂”)。
工商大臣牛金在执政后,推行币制改革,得到海军大臣张之洞的大力支持。光绪十八年,牛金设立帝国铸币局,废除了各地奸商铸造的所谓“鹅眼小钱”、各地流通的各色铜钱以及咸丰年间铸造民间不爱使用的当十以上,重量却相同的“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