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三国第一强兵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得到了泰山精骑赢得的缓冲,两翼的幽州轻骑终于赶到了战场,并集结起来,在公孙瓒的亲身率领下,发动了反扑。
形势有逆转的倾向,张颌却再次松了口气。随着大股幽州军的加入,战场变得拥挤起来,泰山军想继续围着大戟士打转,将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当然,幽州轻骑也不是软柿子,他们和白马义从最大的差距,不是骑术、箭术,而是战斗经验和坐骑。一般来说,只有功勋老兵,才有资格加入义从,由于战斗经验更丰富,义从的配合更默契,战力也更强,但若就此否定幽州轻骑,那就大错特错了。
张颌没有轻敌的意思。他只是觉得,幽州轻骑再强,也不可能带给他更大的麻烦了。只要能摆脱泰山军的追击,他愿意面对任何对手。
如他所愿,卷着箭雨的暴风第三次从重骑兵的队列两侧掠过后,就没有再回头的意思,蹄声渐渐远去,消没不见。
带着几分如愿以偿的欣慰和沉甸甸的的忧虑,张颌回首张望,发现两路烟尘渐渐合而为一,笔直的冲向了缓缓行进中的玄襄大阵。
这个结果既在他预料之中,也在他意想之外。
击溃颜良、文丑,进而重创大戟士,在寻常武将来说,已经是梦寐以求的大功了。但在那个号称无敌的王鹏举眼中,这点战绩恐怕算不得什么,以他胆大包天的作风,肯定是要设法力挽狂澜的。
击败冀州骑兵只是一个开始,如果不能解决冀州的步兵主力,最后的结果还是幽州军惨败。
公孙瓒指挥骑兵如鱼得水,指挥步兵根本就是个外行,看他的排兵布阵就知道了,步兵被远远的扔在后阵,完全是当做辅兵来用的。
骑兵如果取得胜利,这些步卒随后掩杀,打顺风仗倒是没问题,现在这种情况,他们就一点忙都帮不上了。即便冲上来,也不会比先前上来的平原军强多少,在玄襄大阵的面前,只有晕头转向,然后被彻底碾压的份儿。
实际上,从白马义从主力被摧毁开始,幽州军的步卒就已经动摇了,小规模的溃逃一直在持续着。
这些受了公孙瓒檄文召唤而来的乌合之众,来的快,去的也快,大部分人只是看到公孙瓒强势,认为袁绍立足不稳,这才来跟风的。形势既然已经逆转,又何必一条道走到黑呢?要不是王羽率领泰山精骑横空出世,幽州的步兵大阵很可能已经崩溃了。
所以,只有阻止了玄襄阵的推进,才能真正的力挽狂澜,否则,即便打退了冀州骑兵的猛攻,公孙瓒也只能且战且退,仗着骑兵的机动力脱离战场,将大部分步卒丢在战场上自生自灭了。
没了这些跟风的,主力的白马义从覆灭,骑兵主力再战损几千,公孙瓒还能有多大威胁?凭借大胜之势,那些左右摇摆的墙头草,仍心存侥幸的韩馥旧部,都只有望风而降的份儿。
虽然未尽全功,却也不远了。
可问题是,凭借千余骑兵,怎么可能奈何得了沮授指挥下的数万步卒?玄襄大阵?
直取中军?
想法不错,很符合用兵的常识,以寡击众,当然不能缠战,而是利用冲击力和速度直冲要害,擒贼先擒王。可问题是,玄襄阵最强的就是惑敌的能力,别说王羽这个敌人,就算张颌自己,都不知道中军在何处。
来自中军的命令,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旗号变化,与战鼓、号角等军乐配合着传达的。
整个指令系统复杂到了极点。绝大多数将领,都只知道与自己相关的那一部分,更多的,哪怕沮授愿意给他们解释,也没人听得懂,记得住。想凭借旗号找中军根本就不可能。
找不到中军,千余骑兵能做什么?
从某个角度来说,玄襄阵和鱼鳞阵有些相似,大阵中是一个又一个的小阵。构成鱼鳞阵的是一个个密集的小方阵或锥形阵:玄襄阵内每个小阵到底是什么情况,只有总指挥官才知道。
有的小阵看似声势浩大,其实是虚的,阵中尽是旗手,旗很多,战力近乎于零:有的小阵看似不起眼,旗帜美即面膜,队形也不很大,其实里面埋伏的全是重甲和弓弩,撞上去八成要头破血流。
所以说,玄襄阵最不怕的就是有人来冲阵,连相邻的两个小阵互相都不知道友军是个什么情况,敌军怎么可能探明虚实,有针对性的分配兵力?
以寡击众就更难了。
因为互相看不清旗号,就算某个小阵被击溃,也不会影响相邻的军阵的士气。谁知道临阵是虚是实,亦或是主将在诈败诱敌啊?正因如此,玄襄阵也有助于稳定士气。
这个战阵的缺陷和车悬阵差不多,对指挥官的要求太高,没有足够强的记忆力和计算能力,打到一半的时候,很可能自己都捌高晕了。
另外,也只有行动缓慢算是个弱点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指挥玄襄阵的指令太过复杂,传递起来也慢。
摆在那里等敌人来攻还好,可以专注于接战的一部分和预备队:相对而言,协调全军一起前进,发动攻击自然要困难得多。
这两个弱点,都不是只有千余骑兵的王羽能利用得了的。
“骑兵冲阵,无非直取中军:亦或击溃一阵,驱溃兵开路,即所谓倒卷珠*的战法……”
在玄襄阵内的某个位置,郭图正在侃侃而谈。作为袁绍曾经最为依仗的左膀右臂,郭图的见识还是很高的,让他指挥玄襄阵压力很大,但作壁上观的评论战局,他还是很称职的。
详细解释过这个寻找敌人薄弱环节,以一点突破将混乱扩大至全军的战法,郭图嘿然冷笑道:“他既找不到我军中军所在,以弱极强的战术也无法施展,此来,不过虚张声势罢了,最后必将自取其辱。”
换在以往,郭图这番话就算不能让袁绍击节赞叹,也能博得对方领首微笑,心情大好。可现在,袁绍的表情却一点变化都没有,看他的样子,与其说是郭图的话没能触动他,还不如说他根本就是充耳不闻。
此刻,袁绍身上已经彻底没了平时雍容华贵的气派。他红着眼睛,两手死死的抓着一柄槊,修长合度的指甲,在坚硬的槊杆上,留下了一道道的划痕,让人触目惊心。
单看这形象,哪里还有四世三公,天下最强大的诸侯的影子?倒像是个输红了眼的赌徒。
当然,幕僚们也能理解自家主公的心情。
眼看就能到手的全胜,就这么没了。若是代行指挥权的沮授,或是前线的几员武将犯了什么错倒也罢了,主公的怒火也算有午去处。然而,沮授的指挥堪称绝妙,几名武将也都展示出了非凡的... -->>
得到了泰山精骑赢得的缓冲,两翼的幽州轻骑终于赶到了战场,并集结起来,在公孙瓒的亲身率领下,发动了反扑。
形势有逆转的倾向,张颌却再次松了口气。随着大股幽州军的加入,战场变得拥挤起来,泰山军想继续围着大戟士打转,将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当然,幽州轻骑也不是软柿子,他们和白马义从最大的差距,不是骑术、箭术,而是战斗经验和坐骑。一般来说,只有功勋老兵,才有资格加入义从,由于战斗经验更丰富,义从的配合更默契,战力也更强,但若就此否定幽州轻骑,那就大错特错了。
张颌没有轻敌的意思。他只是觉得,幽州轻骑再强,也不可能带给他更大的麻烦了。只要能摆脱泰山军的追击,他愿意面对任何对手。
如他所愿,卷着箭雨的暴风第三次从重骑兵的队列两侧掠过后,就没有再回头的意思,蹄声渐渐远去,消没不见。
带着几分如愿以偿的欣慰和沉甸甸的的忧虑,张颌回首张望,发现两路烟尘渐渐合而为一,笔直的冲向了缓缓行进中的玄襄大阵。
这个结果既在他预料之中,也在他意想之外。
击溃颜良、文丑,进而重创大戟士,在寻常武将来说,已经是梦寐以求的大功了。但在那个号称无敌的王鹏举眼中,这点战绩恐怕算不得什么,以他胆大包天的作风,肯定是要设法力挽狂澜的。
击败冀州骑兵只是一个开始,如果不能解决冀州的步兵主力,最后的结果还是幽州军惨败。
公孙瓒指挥骑兵如鱼得水,指挥步兵根本就是个外行,看他的排兵布阵就知道了,步兵被远远的扔在后阵,完全是当做辅兵来用的。
骑兵如果取得胜利,这些步卒随后掩杀,打顺风仗倒是没问题,现在这种情况,他们就一点忙都帮不上了。即便冲上来,也不会比先前上来的平原军强多少,在玄襄大阵的面前,只有晕头转向,然后被彻底碾压的份儿。
实际上,从白马义从主力被摧毁开始,幽州军的步卒就已经动摇了,小规模的溃逃一直在持续着。
这些受了公孙瓒檄文召唤而来的乌合之众,来的快,去的也快,大部分人只是看到公孙瓒强势,认为袁绍立足不稳,这才来跟风的。形势既然已经逆转,又何必一条道走到黑呢?要不是王羽率领泰山精骑横空出世,幽州的步兵大阵很可能已经崩溃了。
所以,只有阻止了玄襄阵的推进,才能真正的力挽狂澜,否则,即便打退了冀州骑兵的猛攻,公孙瓒也只能且战且退,仗着骑兵的机动力脱离战场,将大部分步卒丢在战场上自生自灭了。
没了这些跟风的,主力的白马义从覆灭,骑兵主力再战损几千,公孙瓒还能有多大威胁?凭借大胜之势,那些左右摇摆的墙头草,仍心存侥幸的韩馥旧部,都只有望风而降的份儿。
虽然未尽全功,却也不远了。
可问题是,凭借千余骑兵,怎么可能奈何得了沮授指挥下的数万步卒?玄襄大阵?
直取中军?
想法不错,很符合用兵的常识,以寡击众,当然不能缠战,而是利用冲击力和速度直冲要害,擒贼先擒王。可问题是,玄襄阵最强的就是惑敌的能力,别说王羽这个敌人,就算张颌自己,都不知道中军在何处。
来自中军的命令,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旗号变化,与战鼓、号角等军乐配合着传达的。
整个指令系统复杂到了极点。绝大多数将领,都只知道与自己相关的那一部分,更多的,哪怕沮授愿意给他们解释,也没人听得懂,记得住。想凭借旗号找中军根本就不可能。
找不到中军,千余骑兵能做什么?
从某个角度来说,玄襄阵和鱼鳞阵有些相似,大阵中是一个又一个的小阵。构成鱼鳞阵的是一个个密集的小方阵或锥形阵:玄襄阵内每个小阵到底是什么情况,只有总指挥官才知道。
有的小阵看似声势浩大,其实是虚的,阵中尽是旗手,旗很多,战力近乎于零:有的小阵看似不起眼,旗帜美即面膜,队形也不很大,其实里面埋伏的全是重甲和弓弩,撞上去八成要头破血流。
所以说,玄襄阵最不怕的就是有人来冲阵,连相邻的两个小阵互相都不知道友军是个什么情况,敌军怎么可能探明虚实,有针对性的分配兵力?
以寡击众就更难了。
因为互相看不清旗号,就算某个小阵被击溃,也不会影响相邻的军阵的士气。谁知道临阵是虚是实,亦或是主将在诈败诱敌啊?正因如此,玄襄阵也有助于稳定士气。
这个战阵的缺陷和车悬阵差不多,对指挥官的要求太高,没有足够强的记忆力和计算能力,打到一半的时候,很可能自己都捌高晕了。
另外,也只有行动缓慢算是个弱点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指挥玄襄阵的指令太过复杂,传递起来也慢。
摆在那里等敌人来攻还好,可以专注于接战的一部分和预备队:相对而言,协调全军一起前进,发动攻击自然要困难得多。
这两个弱点,都不是只有千余骑兵的王羽能利用得了的。
“骑兵冲阵,无非直取中军:亦或击溃一阵,驱溃兵开路,即所谓倒卷珠*的战法……”
在玄襄阵内的某个位置,郭图正在侃侃而谈。作为袁绍曾经最为依仗的左膀右臂,郭图的见识还是很高的,让他指挥玄襄阵压力很大,但作壁上观的评论战局,他还是很称职的。
详细解释过这个寻找敌人薄弱环节,以一点突破将混乱扩大至全军的战法,郭图嘿然冷笑道:“他既找不到我军中军所在,以弱极强的战术也无法施展,此来,不过虚张声势罢了,最后必将自取其辱。”
换在以往,郭图这番话就算不能让袁绍击节赞叹,也能博得对方领首微笑,心情大好。可现在,袁绍的表情却一点变化都没有,看他的样子,与其说是郭图的话没能触动他,还不如说他根本就是充耳不闻。
此刻,袁绍身上已经彻底没了平时雍容华贵的气派。他红着眼睛,两手死死的抓着一柄槊,修长合度的指甲,在坚硬的槊杆上,留下了一道道的划痕,让人触目惊心。
单看这形象,哪里还有四世三公,天下最强大的诸侯的影子?倒像是个输红了眼的赌徒。
当然,幕僚们也能理解自家主公的心情。
眼看就能到手的全胜,就这么没了。若是代行指挥权的沮授,或是前线的几员武将犯了什么错倒也罢了,主公的怒火也算有午去处。然而,沮授的指挥堪称绝妙,几名武将也都展示出了非凡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