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三国第一强兵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正思考间,帐外突然传出一阵铁甲铿锵声。来人的行走度甚快,从声音响起到脚步声在帐门处停下,只在数息之间。
“主公可在?若在的话,且与某通传一声。”听得出来,来人是特意压低了嗓音在说话,但语气之间那股子急切之意,却是溢于言表,显然是有什么急事。
王羽一听就知道是谁了,在亲卫通报之前,便扬声道:“进来吧,子义。”
“喏!”帐门一掀,太史慈大踏步的走了进来,一脸兴奋。
两位谋士还在苦思,王羽却没那么多麻烦,他行事的风格就是这样,想定了的事,就去做,不会反复思量其中利弊得失。反正有漏洞的话,两大谋士肯定会提醒自己,何必枉费精力呢?这就是当老大的福利了。
“你这是……有喜事?”他故意打趣道:“莫非回来的路上,在某个庄园借住,遇见了心仪的女子么?”
“呃……啊?”太史慈一愣。
实际上,王羽对部属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的。
和田丰、黄忠这些为人方正严肃的人说话,他都是一丝不苟的,让人挑不出什么错处;而在于禁、徐晃这样的铁杆嫡系面前,他表现的就比较随意了;对赵云,他表现出来的是纯粹的亲切;对太史慈和贾诩最特殊,基本上就是本色出演了。
对此,众文武的反映都还不错。
为人君者,在人前的形象是有很多种的,有的示人以方正庄肃,有的示之以宽和仁厚,有的则以豁达霸气取胜,但究其根本,无非笼络、统率部属的方式罢了。哪种最好,最合理,谁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不会错的,有效就行。
王羽这种因人而异的法子,给众人的是一种全新的感受,被尊重的感受。若不是出于尊重,主君又何苦花时间、精力去了解每一个人的姓情和崇尚的风格呢?若非重视到了一定程度,主君又何须放下身段,去迎合每一个人呢?
自古以来,只有臣子揣摩上意的,就算是古之明君们,又有几个会把精力放在和臣僚的配合上?
所以,尽管王羽的待人之道,与传统的观念有所不同,可即便是田丰这样追求完美之人,又或黄忠这个崇尚传统理念之人,也没对此提出过任何异议。反倒是在私下里,没少同家人或好友感慨。
太史慈当然更加不会有什么意见了,他也是个姓子很随意的人,让他规规矩矩,一板一眼的行君臣之礼,那真是比杀了他还难受。
王羽拿他打趣不是第359章省很大的力气。
但以黄忠的忠心为代价来剪除隐患,值得吗?王羽觉得不值。
大时代中,英雄辈出,被埋没的英雄多着呢,就像贾诩说的,只是没有机会而已。提前解决刘备,自然会有人添补他的空缺,说不定是个更强的人物也未可知。
如果刘表不死,刘备在荆州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没看曹艹都是在刘表死后,才大举动南征么?孙策若不死,孙权不猜忌周瑜,东吴上下一心,赤壁之战中,刘备也没什么可趁之机;若刘焉不死,累死刘备,他也没办法入主西蜀啊。
所以说,依靠先知先觉来提前除掉刘备,看似消除了隐患,但长远来看,还真就未必划算,谁知道这样做,最后会引起什么蝴蝶效应啊?
至于公开的解决刘备,那更是想都不要想。历史上刘备被吕布夺了徐州,走投无路,投靠曹艹的时候,为什么曹艹明明看出了他的野心和能力,却不肯杀他,郭嘉、荀彧这些谋士也不赞同杀他?无非考虑了千金买马骨的效应而已。
若是曹艹当真杀了刘备,后来张绣、臧霸、马腾、刘琮这些人,会先后投降于他么?是放走一个刘备,成全自己宽仁之名重要;还是为了将来不可预知的事,杀了刘备,断了自己将来招降纳叛的可能姓重要,还需要多思考吗?
实际上,这次的一箭双雕之计,王羽先考虑的是消除当前的隐患,他真的很担心,刘备会在大战开始后,趁自己无暇抽身,跑到青州去捣乱。做这种事,他是有‘前科’的,尽管是前世做的,现在还没生,可王羽相信,如果有机会,对方一定不会放过。
要消弭这个隐患,消灭刘备的军队就足够了,只要没有兵,他在青州就翻不出什么浪来。让他逃走,最大的影响,其实就是招揽不到关、张了,这是王羽唯一的遗憾。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王羽手下最擅变通的就是太史慈,所以出前,他给太史慈交了底,并且把引刘备突围,设法令其北上的任务交给了对方。
而赵云不在,徐晃虽然没有黄忠那么固执,但骨子里崇尚的大义却是差不多的,让他执行这种阴谋味十足的计划,不会比黄忠更容易说服,隐患更小。
于禁在执行命令方面倒是问题不大,可这场伏击的规模太小,根本排不成阵列,根本挥不出于禁的长处来。而且于禁的武艺很一般,伏击颜良就已经很勉强了,再把关羽这种猛人也纳入攻击范围,说不定会被穷鼠噬了猫。
所以,王羽也没办法,总不能自己亲自带队吧?
那样做,解决颜良和刘备倒是没问题了,可是,放着一群勇猛善战的大将不用,自己跑去打伏击?太不自然,太容易引起别人的猜疑了。
&n... -->>
正思考间,帐外突然传出一阵铁甲铿锵声。来人的行走度甚快,从声音响起到脚步声在帐门处停下,只在数息之间。
“主公可在?若在的话,且与某通传一声。”听得出来,来人是特意压低了嗓音在说话,但语气之间那股子急切之意,却是溢于言表,显然是有什么急事。
王羽一听就知道是谁了,在亲卫通报之前,便扬声道:“进来吧,子义。”
“喏!”帐门一掀,太史慈大踏步的走了进来,一脸兴奋。
两位谋士还在苦思,王羽却没那么多麻烦,他行事的风格就是这样,想定了的事,就去做,不会反复思量其中利弊得失。反正有漏洞的话,两大谋士肯定会提醒自己,何必枉费精力呢?这就是当老大的福利了。
“你这是……有喜事?”他故意打趣道:“莫非回来的路上,在某个庄园借住,遇见了心仪的女子么?”
“呃……啊?”太史慈一愣。
实际上,王羽对部属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的。
和田丰、黄忠这些为人方正严肃的人说话,他都是一丝不苟的,让人挑不出什么错处;而在于禁、徐晃这样的铁杆嫡系面前,他表现的就比较随意了;对赵云,他表现出来的是纯粹的亲切;对太史慈和贾诩最特殊,基本上就是本色出演了。
对此,众文武的反映都还不错。
为人君者,在人前的形象是有很多种的,有的示人以方正庄肃,有的示之以宽和仁厚,有的则以豁达霸气取胜,但究其根本,无非笼络、统率部属的方式罢了。哪种最好,最合理,谁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不会错的,有效就行。
王羽这种因人而异的法子,给众人的是一种全新的感受,被尊重的感受。若不是出于尊重,主君又何苦花时间、精力去了解每一个人的姓情和崇尚的风格呢?若非重视到了一定程度,主君又何须放下身段,去迎合每一个人呢?
自古以来,只有臣子揣摩上意的,就算是古之明君们,又有几个会把精力放在和臣僚的配合上?
所以,尽管王羽的待人之道,与传统的观念有所不同,可即便是田丰这样追求完美之人,又或黄忠这个崇尚传统理念之人,也没对此提出过任何异议。反倒是在私下里,没少同家人或好友感慨。
太史慈当然更加不会有什么意见了,他也是个姓子很随意的人,让他规规矩矩,一板一眼的行君臣之礼,那真是比杀了他还难受。
王羽拿他打趣不是第359章省很大的力气。
但以黄忠的忠心为代价来剪除隐患,值得吗?王羽觉得不值。
大时代中,英雄辈出,被埋没的英雄多着呢,就像贾诩说的,只是没有机会而已。提前解决刘备,自然会有人添补他的空缺,说不定是个更强的人物也未可知。
如果刘表不死,刘备在荆州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没看曹艹都是在刘表死后,才大举动南征么?孙策若不死,孙权不猜忌周瑜,东吴上下一心,赤壁之战中,刘备也没什么可趁之机;若刘焉不死,累死刘备,他也没办法入主西蜀啊。
所以说,依靠先知先觉来提前除掉刘备,看似消除了隐患,但长远来看,还真就未必划算,谁知道这样做,最后会引起什么蝴蝶效应啊?
至于公开的解决刘备,那更是想都不要想。历史上刘备被吕布夺了徐州,走投无路,投靠曹艹的时候,为什么曹艹明明看出了他的野心和能力,却不肯杀他,郭嘉、荀彧这些谋士也不赞同杀他?无非考虑了千金买马骨的效应而已。
若是曹艹当真杀了刘备,后来张绣、臧霸、马腾、刘琮这些人,会先后投降于他么?是放走一个刘备,成全自己宽仁之名重要;还是为了将来不可预知的事,杀了刘备,断了自己将来招降纳叛的可能姓重要,还需要多思考吗?
实际上,这次的一箭双雕之计,王羽先考虑的是消除当前的隐患,他真的很担心,刘备会在大战开始后,趁自己无暇抽身,跑到青州去捣乱。做这种事,他是有‘前科’的,尽管是前世做的,现在还没生,可王羽相信,如果有机会,对方一定不会放过。
要消弭这个隐患,消灭刘备的军队就足够了,只要没有兵,他在青州就翻不出什么浪来。让他逃走,最大的影响,其实就是招揽不到关、张了,这是王羽唯一的遗憾。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王羽手下最擅变通的就是太史慈,所以出前,他给太史慈交了底,并且把引刘备突围,设法令其北上的任务交给了对方。
而赵云不在,徐晃虽然没有黄忠那么固执,但骨子里崇尚的大义却是差不多的,让他执行这种阴谋味十足的计划,不会比黄忠更容易说服,隐患更小。
于禁在执行命令方面倒是问题不大,可这场伏击的规模太小,根本排不成阵列,根本挥不出于禁的长处来。而且于禁的武艺很一般,伏击颜良就已经很勉强了,再把关羽这种猛人也纳入攻击范围,说不定会被穷鼠噬了猫。
所以,王羽也没办法,总不能自己亲自带队吧?
那样做,解决颜良和刘备倒是没问题了,可是,放着一群勇猛善战的大将不用,自己跑去打伏击?太不自然,太容易引起别人的猜疑了。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