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原配嫡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r /> “谢夫人提点。”郑洄真心与温宥娘道谢。
温宥娘摇头,“郑氏西府与孟府大房相交多年,我若是连这一点也不告知于郑郎君,与那等白眼狼有何不同。”
“郑郎君若真想为家族着想,为何不等时候求一个科举的恩典。那时府中各房钱财俱有,不曾耗费。下一代便可专心科举,图谋前程。庶族官场为官,到底要科举后方得立直腰杆。”温宥娘又指点道。
商户需得三代后科举,然郑洄却担心弃商从文后三代败落,还未曾科举家业就已经散尽,因此想要捞个保证。
只是不论捞个爵位还是虚爵的官衔,却是都不如要个恩典让郑氏所有房都有这个机会的好。
不患寡而患不均。自古以往人性就是如此。
不论郑家有多少不合适读书的,然有那么一个机会,显得公平了,内部之间的斗争自然就少了。
“便是有人舍不得,愿意继续经商。彼时分家也当分得开了。”温宥娘最后道。
郑家的家业不好分,也不过是因为产业过大,各桩生意连在一起方成气候。要强制的分开了,又与普通商户没甚不同。
这样的损失,谁都丢不起,因此分产而不分家业,每年各房真正分到的都只是红利。而在管理产业上,却是只看能力,哪房里的谁有能力就谁上。
郑家行商多年,对钱财已不看重,开始追求名望。在嫁女儿时也尽量往官员之家里嫁,便是嫁不了,也少不得往秀才举人家里去。
如今自家男丁有了科举的机会,那么郑家各房的抉择,就会又不一样了。分了家业,爱经商的那一房自去经商,不爱经商的那一房自去科举,只将产业交予或卖予别房。各房各归其位,再也不用牵连在一起,相争的事情也会少下来。毕竟科举看的是自己的本事,而不是钱多钱少。
这么想来,倒是真比哪一种分法都要好。
郑洄不曾想,还有这样法子,竟是连内部的相争都免去了,自然喜形于色,与温宥娘道:“夫人大可放心,军粮筹备之事,郑氏义不容辞。”
郑氏,自然是十分得用的。郑洄说义不容辞,那么军粮之事,之后必定稳妥。
温宥娘道:“我也得多谢郑氏义举。有郑郎君相助,向来推翻昏君之事指日可待。”
做生意便是如此,总归大家都好处的才会一起干。
温宥娘回到院子里之时,孟世子也恰好回来,只拿出绢纸与温宥娘道:“六郎太过冒进,竟是带着人已经反了。”
温宥娘闻言只拿过绢纸打开一看,最后也是心惊不已,“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他竟是连粮草都顾不得了,简直就是糊涂!”
孟世子道:“粮草之事,倒是边走边收购有,只怕维持不了多久。这才写信过来求助。”
温宥娘脸色十分不好,“六郎这是有自己的心思了?”
孟世子却是少不得替六郎解释一番,“来送信的是他当初带去的那三十人之一,倒是带了缘由来。”
温宥娘少不得去见了那人,听了听六郎私下动作的原因。
“不知是谁传了盛国公在京中出事的消息,比陈将军得知的还要早。还散布谣言,说昏君要连抓十三将回京抄斩。盛国公本就在上京之前就留下了十三岁的小国公坐镇,与自己的亲信说过京中一有变动就反了。陈将军控制不住事态,只得跟着大军一起前行。”那送心的兵士道。
温宥娘扶额,问道:“那边关呢?留给谁守着的?有多少兵士?”
兵士道:“边关留的是黄将军。仇家那位小将,不知何故得知众将造反之事想要跟朝京中报信儿,因此被小公爷斩杀了。”
竟是个狠角色,不过十三,就能当断立断。
温宥娘道:“你且先下去休息一日,粮草之事,我等会尽快解决。”
待得兵士退下,温宥娘问孟世子:“盛国公留下的嫡孙是哪一个?”
孟世子道:“许是六房的那一位嫡长子,听闻自幼聪慧,因他母亲在边关产下的他,一直不曾回京过。”
没回京过,自然就一直呆在边关里。说不得也是盛国公给自己留下的一条后路。
“六郎在军中威望,恐不及那位小公爷了。”温宥娘道。
不过十三稚龄,敢杀小将,又敢带头造反,虽是如今面临粮少之困,然而就这份血性与胆量,就让人侧目。
就算陈敬跟着他们一起,又哪敌得过能武能狠的盛国公血脉于众将士心中的形象。
“就是敌不过,只要拿到军粮过去,在军中的威望至少也要比现在的强。至少也当在小盛国公之下。”孟世子道。
“恰好郑洄也在,郑氏商路也在北面,他可负责此事。”
郑洄得知北面已经反了,有些没反应过来,第一想法也是不可能,然又想到既然求救到温宥娘这里,想来也是匆忙起义,来不及准备粮草。
“不知有多少将士,需多少粮草?”郑洄静下心神来就立刻问道。
孟世子道:“五万。”
“从边关到京城脚下,大军前行,只需一月,打南面收集到的粮草走陆路必然是来不及。然北面土地并不好,产粮比南面少得多。只有借道运河,从直隶而过。只直隶在天子脚下,粮草运送过多,恐没那般容易。”温宥娘道。
北面反了,昏君说不得已经得了消息,再往直隶送军粮过去,就没那般容易了。
然而郑洄却是道:“北方虽粮产不多,然雪河一带,土地肥沃,非天灾之年余粮不少。五万兵士,沿途可收集米粮,需往直隶送去的恐只需一半。要分批暗中运送,许是并不引人注目。毕竟北面粮少,也时常往南面买粮。量少而去,并不引人怀疑。”
温宥娘想了想,也只得此法,道:“如此,就拜托郑郎君了。”
郑洄此时已是热血沸腾,道:“夫人客气了。”
孟世子却是在一边道:“此乃大事,郑兄可是得心中有个想法。”
他们把这般大事教给他,自然也需得他交出一份保证来,以保证自己不会反叛。须知筹码此等事,还是双方都有为好。
郑洄听闻此言,心中一禀,却是在心中极快拿定了主意,随后正色道:“世子还请放心,此行可派人与我一道。郑氏百余族人,俱交付与世子。还望世子庇佑。”
孟世子自是答应,道:“郑兄大可放心,将士在外拼杀,内眷我等必然相护到底。不然与那昏君有何不同?”
送走郑洄,温宥娘与孟世子道:“此事还需与薛九说一声。北面的必然有杀戮之事,然薛九却不想妄造杀生,还等着各县县令甘心借道。只这事态,要一个一个说服,恐是来不及了。”
孟世子脸色冰冷,道:“兵临城下,要为苍生作想的,必然会借道。不欲借道,只为成全自己名声顽抗到底的,也留之无用。”
就连得知此事的薛九听闻孟世子这话,竟也赞成,“为县令者,自为城中百姓作想。天子无道,子民伐之,本就顺应天命。若是为一己私利,置城中百姓于不顾,与昏君何异?”
“何况我等打着的是匡扶大隆皇室之名。”薛九又道。
薛九与戚家出兵,打的旗号还比较委婉,虽说是道当今昏聩,然而却也把这罪往淑妃头上推了一推。
只诛妖妃,清君侧。
这事儿薛九上辈子要死的时候就特想做的,只这辈子有这么个机会,自然就拿了出来。
温宥娘道:“只是河道难借。”运河一带本就有重兵把守,加之漕运当也是捏在皇帝手中,又哪那般容易让义军前往。
薛九却是胜券在握,道:“温家姐姐大可放心,漕运牛家我自可解决。只除了军粮之事,旁的无须担忧。必定在小盛国公之前赶到京城脚下。”
到底是上辈子当过皇后的人,且也各种辅助过四皇子,漕运牛家里面的那些见不得光的东西,薛九却是比谁都清楚。
温宥娘便道:“既然如此,军粮之事,自也不会有问题。只等戚国公率大军前来,一路必有粮草相助。”
这些年她与孟世子购买了不少田地圈做庄子,因一人身上有诰命,一人身上有爵位,因此并不需得纳赋。
这几年存下来的,有一半是土豆番薯一类,另一半就是粮食与马草。只从南面到江州,那一路算得上是都有仓库。
戚国公带着兵马前行,倒是正好走到哪开仓到哪。
随即温宥娘就叫了阿毛前来,指着地图上的点与他道:“这一带粮仓,皆交付与你。且记住,需得大军到了再交付与戚国公夫人手上。早与晚都不成!”
阿毛本就是跟着温宥娘与孟世子四处行走的人,就温宥娘有孕在身那两年,也单独办过事,更莫说这几年各地产出的收拢与计算,都出自他手。
因此派他去,温宥娘与孟世子都放心。
阿毛也知京中之事,自家的主子必然是要反的,因此回道:“还请世子与夫人放心,阿毛定会把事情办妥。”
温宥娘点头,“夏荷也与你一道。你们夫妻两人,一路也好有个照应。”
r /> “谢夫人提点。”郑洄真心与温宥娘道谢。
温宥娘摇头,“郑氏西府与孟府大房相交多年,我若是连这一点也不告知于郑郎君,与那等白眼狼有何不同。”
“郑郎君若真想为家族着想,为何不等时候求一个科举的恩典。那时府中各房钱财俱有,不曾耗费。下一代便可专心科举,图谋前程。庶族官场为官,到底要科举后方得立直腰杆。”温宥娘又指点道。
商户需得三代后科举,然郑洄却担心弃商从文后三代败落,还未曾科举家业就已经散尽,因此想要捞个保证。
只是不论捞个爵位还是虚爵的官衔,却是都不如要个恩典让郑氏所有房都有这个机会的好。
不患寡而患不均。自古以往人性就是如此。
不论郑家有多少不合适读书的,然有那么一个机会,显得公平了,内部之间的斗争自然就少了。
“便是有人舍不得,愿意继续经商。彼时分家也当分得开了。”温宥娘最后道。
郑家的家业不好分,也不过是因为产业过大,各桩生意连在一起方成气候。要强制的分开了,又与普通商户没甚不同。
这样的损失,谁都丢不起,因此分产而不分家业,每年各房真正分到的都只是红利。而在管理产业上,却是只看能力,哪房里的谁有能力就谁上。
郑家行商多年,对钱财已不看重,开始追求名望。在嫁女儿时也尽量往官员之家里嫁,便是嫁不了,也少不得往秀才举人家里去。
如今自家男丁有了科举的机会,那么郑家各房的抉择,就会又不一样了。分了家业,爱经商的那一房自去经商,不爱经商的那一房自去科举,只将产业交予或卖予别房。各房各归其位,再也不用牵连在一起,相争的事情也会少下来。毕竟科举看的是自己的本事,而不是钱多钱少。
这么想来,倒是真比哪一种分法都要好。
郑洄不曾想,还有这样法子,竟是连内部的相争都免去了,自然喜形于色,与温宥娘道:“夫人大可放心,军粮筹备之事,郑氏义不容辞。”
郑氏,自然是十分得用的。郑洄说义不容辞,那么军粮之事,之后必定稳妥。
温宥娘道:“我也得多谢郑氏义举。有郑郎君相助,向来推翻昏君之事指日可待。”
做生意便是如此,总归大家都好处的才会一起干。
温宥娘回到院子里之时,孟世子也恰好回来,只拿出绢纸与温宥娘道:“六郎太过冒进,竟是带着人已经反了。”
温宥娘闻言只拿过绢纸打开一看,最后也是心惊不已,“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他竟是连粮草都顾不得了,简直就是糊涂!”
孟世子道:“粮草之事,倒是边走边收购有,只怕维持不了多久。这才写信过来求助。”
温宥娘脸色十分不好,“六郎这是有自己的心思了?”
孟世子却是少不得替六郎解释一番,“来送信的是他当初带去的那三十人之一,倒是带了缘由来。”
温宥娘少不得去见了那人,听了听六郎私下动作的原因。
“不知是谁传了盛国公在京中出事的消息,比陈将军得知的还要早。还散布谣言,说昏君要连抓十三将回京抄斩。盛国公本就在上京之前就留下了十三岁的小国公坐镇,与自己的亲信说过京中一有变动就反了。陈将军控制不住事态,只得跟着大军一起前行。”那送心的兵士道。
温宥娘扶额,问道:“那边关呢?留给谁守着的?有多少兵士?”
兵士道:“边关留的是黄将军。仇家那位小将,不知何故得知众将造反之事想要跟朝京中报信儿,因此被小公爷斩杀了。”
竟是个狠角色,不过十三,就能当断立断。
温宥娘道:“你且先下去休息一日,粮草之事,我等会尽快解决。”
待得兵士退下,温宥娘问孟世子:“盛国公留下的嫡孙是哪一个?”
孟世子道:“许是六房的那一位嫡长子,听闻自幼聪慧,因他母亲在边关产下的他,一直不曾回京过。”
没回京过,自然就一直呆在边关里。说不得也是盛国公给自己留下的一条后路。
“六郎在军中威望,恐不及那位小公爷了。”温宥娘道。
不过十三稚龄,敢杀小将,又敢带头造反,虽是如今面临粮少之困,然而就这份血性与胆量,就让人侧目。
就算陈敬跟着他们一起,又哪敌得过能武能狠的盛国公血脉于众将士心中的形象。
“就是敌不过,只要拿到军粮过去,在军中的威望至少也要比现在的强。至少也当在小盛国公之下。”孟世子道。
“恰好郑洄也在,郑氏商路也在北面,他可负责此事。”
郑洄得知北面已经反了,有些没反应过来,第一想法也是不可能,然又想到既然求救到温宥娘这里,想来也是匆忙起义,来不及准备粮草。
“不知有多少将士,需多少粮草?”郑洄静下心神来就立刻问道。
孟世子道:“五万。”
“从边关到京城脚下,大军前行,只需一月,打南面收集到的粮草走陆路必然是来不及。然北面土地并不好,产粮比南面少得多。只有借道运河,从直隶而过。只直隶在天子脚下,粮草运送过多,恐没那般容易。”温宥娘道。
北面反了,昏君说不得已经得了消息,再往直隶送军粮过去,就没那般容易了。
然而郑洄却是道:“北方虽粮产不多,然雪河一带,土地肥沃,非天灾之年余粮不少。五万兵士,沿途可收集米粮,需往直隶送去的恐只需一半。要分批暗中运送,许是并不引人注目。毕竟北面粮少,也时常往南面买粮。量少而去,并不引人怀疑。”
温宥娘想了想,也只得此法,道:“如此,就拜托郑郎君了。”
郑洄此时已是热血沸腾,道:“夫人客气了。”
孟世子却是在一边道:“此乃大事,郑兄可是得心中有个想法。”
他们把这般大事教给他,自然也需得他交出一份保证来,以保证自己不会反叛。须知筹码此等事,还是双方都有为好。
郑洄听闻此言,心中一禀,却是在心中极快拿定了主意,随后正色道:“世子还请放心,此行可派人与我一道。郑氏百余族人,俱交付与世子。还望世子庇佑。”
孟世子自是答应,道:“郑兄大可放心,将士在外拼杀,内眷我等必然相护到底。不然与那昏君有何不同?”
送走郑洄,温宥娘与孟世子道:“此事还需与薛九说一声。北面的必然有杀戮之事,然薛九却不想妄造杀生,还等着各县县令甘心借道。只这事态,要一个一个说服,恐是来不及了。”
孟世子脸色冰冷,道:“兵临城下,要为苍生作想的,必然会借道。不欲借道,只为成全自己名声顽抗到底的,也留之无用。”
就连得知此事的薛九听闻孟世子这话,竟也赞成,“为县令者,自为城中百姓作想。天子无道,子民伐之,本就顺应天命。若是为一己私利,置城中百姓于不顾,与昏君何异?”
“何况我等打着的是匡扶大隆皇室之名。”薛九又道。
薛九与戚家出兵,打的旗号还比较委婉,虽说是道当今昏聩,然而却也把这罪往淑妃头上推了一推。
只诛妖妃,清君侧。
这事儿薛九上辈子要死的时候就特想做的,只这辈子有这么个机会,自然就拿了出来。
温宥娘道:“只是河道难借。”运河一带本就有重兵把守,加之漕运当也是捏在皇帝手中,又哪那般容易让义军前往。
薛九却是胜券在握,道:“温家姐姐大可放心,漕运牛家我自可解决。只除了军粮之事,旁的无须担忧。必定在小盛国公之前赶到京城脚下。”
到底是上辈子当过皇后的人,且也各种辅助过四皇子,漕运牛家里面的那些见不得光的东西,薛九却是比谁都清楚。
温宥娘便道:“既然如此,军粮之事,自也不会有问题。只等戚国公率大军前来,一路必有粮草相助。”
这些年她与孟世子购买了不少田地圈做庄子,因一人身上有诰命,一人身上有爵位,因此并不需得纳赋。
这几年存下来的,有一半是土豆番薯一类,另一半就是粮食与马草。只从南面到江州,那一路算得上是都有仓库。
戚国公带着兵马前行,倒是正好走到哪开仓到哪。
随即温宥娘就叫了阿毛前来,指着地图上的点与他道:“这一带粮仓,皆交付与你。且记住,需得大军到了再交付与戚国公夫人手上。早与晚都不成!”
阿毛本就是跟着温宥娘与孟世子四处行走的人,就温宥娘有孕在身那两年,也单独办过事,更莫说这几年各地产出的收拢与计算,都出自他手。
因此派他去,温宥娘与孟世子都放心。
阿毛也知京中之事,自家的主子必然是要反的,因此回道:“还请世子与夫人放心,阿毛定会把事情办妥。”
温宥娘点头,“夏荷也与你一道。你们夫妻两人,一路也好有个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