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旧书大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很多人都做过美梦。有的人渴望美食从天而降,有人渴望死后葬在酒场,还有的人像林逸这样,渴望有一天能够置身书海,坐拥珍本。
以前以为那是梦,现在,从推开这扇门那一刻开始,梦想成真。
林逸怎么也没想到,这三楼竟然是一个地地道道装满了线装书的天堂。
天堂是什么样?
每个人心里都不一样,林逸的却就是眼前这般情景---线装书满架,书香四溢,汗牛充栋,古色古香。
激动,太令人激动了,尤其这些书都还是林逸最爱的线装书!线装书之美,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犹如古典优雅之女子,翩若惊鸿,矫若游龙---
那位大婶怪异看着林逸,不明白他喘粗气干什么?难道从二楼上到三楼很累吗?
“小伙子,你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哦,是啦,这房间自从教授去世以后,好久没打开过了,难免里面的空气不流动,有些憋气,没关系,你稍等一会儿就好了。”大婶非常关心地说。
林逸脸颊一红,不好意思地挠头道:“不是的,我是被惊呆了,没想到这里还有这么多书,并且都是线装书。”
“呵呵,这有什么,这些书啊,我经常上来打扫,看多了,也看腻了,就只有你们这些喜欢读书的才会这么喜欢。”大婶实在难以理解。
林逸知道和她说多了也不明白。
“阿婶,我可以看看吗?”林逸不好意思地说。
“看啊,你尽管看,呵呵,带你上来就是要让你看的,你看,我转转。”阿婶打了一个哈欠,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这些书,她就犯困,于是就习惯性地拿起旁边的鸡毛掸子,开始打扫起来。
林逸深吸一口气,从书架上拿起来一本书,一看竟然是清刻本,再拿起一本,还是清刻本,继续看,清刻本---其中也有一些当代的影印本,不过暂时还没发现什么宋元刻本和明朝古籍。
想了一想,林逸不觉好笑,自己真的是贪心不足啊,要知道,现在对于古代书籍的版本研究,一般言必称宋元,很少有人会谈到清刻版本。但是,按照严格古籍界定来说,目前的古籍九成左右都是清刻版本,也就是说,清刻本占据现存古籍的绝大多数。
藏书的着眼点之一是内容。因为,书是用来让人看的,这是书跟其它艺术品不同的地方。虽然它也有艺术载体,也有存在文物性。但是,内容始终是决定藏书价值第一位的因素。
从封建社会算起,两汉、两宋、清学是中国三大学术顶峰,而清学是三个顶峰中的最高峰。当时的书籍内容最能体现、接近科学的研究方法,处在学术高峰期的清朝,也是清刻本价值较高的原因。
林逸想到这里,不禁唏嘘,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眼前这些大多数都是清刻本,对于其他人来说,已经是天大的书运了,可是自己还不满足。
摇了摇头,林逸开始翻看第二座书架,首先翻看到的就是《日知录》,康熙遂初堂藏版,顾炎武撰写。
林逸记得清楚,在一则书林趣闻中有说,当年顾炎武撰写《日知录》时,有人曾问他那年写了几卷,顾炎武回答“仅几条而已,哪里够得上卷”,由此可见著述之难和大师对作品的精心雕琢。而这些也是古籍版本为何最吸引人的地方。古人做学问的态度和现代人简直天壤之别,所以古时候的学问,含金量远远高于现代的学问,收藏古籍,就是在收藏这些学问,传承这些知识。
林逸再翻看另外一本,则是一本比较珍贵的《汉刘平国石刻》拓本。林逸曾在书上看到过,据说此“石刻”乃是清军士兵在打探过天山的路时,迷路了,偶然在山林中发现的。后来,有心人就把它拓印下来,籍此《汉刘平国石刻》的拓本方才流传于世。
林逸压抑住激动的心情,这些不是书啊,都是宝贝,是历史,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可是又有几个人真的知道这些古籍的真实价值?
不说别的,有一个收藏界流传较广的故事,说20世纪80年代,在山东省的一个老乡家里,有人把一本《永乐大典》当成了做鞋底的鞋样子。
如今国图(国家图书馆)刚花了八百万元买了一册《永乐大典》,如果那位做鞋底的人家知道这个消息的话,估计会吐血而亡---
……
林逸游弋在这座线装书搭建的象牙塔内,浏览着数不清的线装古籍,渐渐地,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地点,更忘记了身在何处,来做什么。
这时候那打扫卫生的大婶急了,又不好意思打算林逸,林逸在静静地看书,翻看线装书,这种姿态总是让人敬畏的。以前有学识的蒋教授也是这般,喜欢在书架旁静静地看书。
不过大婶最终还是没能按耐住,就咳嗽一声说:“小伙子,你看了这么久,觉得怎么样?”
林逸听到说话声,这才清醒过来,这才明白自己在哪里,置身何地,将要做何事。
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林逸对大婶说:“书太多了,我看花了眼。”
大婶就笑了,“这个我知道,你们读书人啊,就是太痴了,只要一读书,就啥都忘了。”
林逸嘿嘿一笑,“那么现在,这么多书……怎么算啊?”似乎有些头疼。
大婶却突然道:“对了,我记得蒋教授有记录的,凡是他买的书,他都有登记,你可以看看。”
“这个,是不是私人的东西,我方不方便……”
“没关系的,蒋教授他是好人,他要是知道自己的书到了像他一样爱书之人的手里,也一定会很欢喜的。”大婶似乎很了解去世的那位蒋教授。
林逸就笑道:“那好吧,那我就看看他的私人记录。”
人都是有窥视欲望的。
&nb... -->>
很多人都做过美梦。有的人渴望美食从天而降,有人渴望死后葬在酒场,还有的人像林逸这样,渴望有一天能够置身书海,坐拥珍本。
以前以为那是梦,现在,从推开这扇门那一刻开始,梦想成真。
林逸怎么也没想到,这三楼竟然是一个地地道道装满了线装书的天堂。
天堂是什么样?
每个人心里都不一样,林逸的却就是眼前这般情景---线装书满架,书香四溢,汗牛充栋,古色古香。
激动,太令人激动了,尤其这些书都还是林逸最爱的线装书!线装书之美,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犹如古典优雅之女子,翩若惊鸿,矫若游龙---
那位大婶怪异看着林逸,不明白他喘粗气干什么?难道从二楼上到三楼很累吗?
“小伙子,你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哦,是啦,这房间自从教授去世以后,好久没打开过了,难免里面的空气不流动,有些憋气,没关系,你稍等一会儿就好了。”大婶非常关心地说。
林逸脸颊一红,不好意思地挠头道:“不是的,我是被惊呆了,没想到这里还有这么多书,并且都是线装书。”
“呵呵,这有什么,这些书啊,我经常上来打扫,看多了,也看腻了,就只有你们这些喜欢读书的才会这么喜欢。”大婶实在难以理解。
林逸知道和她说多了也不明白。
“阿婶,我可以看看吗?”林逸不好意思地说。
“看啊,你尽管看,呵呵,带你上来就是要让你看的,你看,我转转。”阿婶打了一个哈欠,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这些书,她就犯困,于是就习惯性地拿起旁边的鸡毛掸子,开始打扫起来。
林逸深吸一口气,从书架上拿起来一本书,一看竟然是清刻本,再拿起一本,还是清刻本,继续看,清刻本---其中也有一些当代的影印本,不过暂时还没发现什么宋元刻本和明朝古籍。
想了一想,林逸不觉好笑,自己真的是贪心不足啊,要知道,现在对于古代书籍的版本研究,一般言必称宋元,很少有人会谈到清刻版本。但是,按照严格古籍界定来说,目前的古籍九成左右都是清刻版本,也就是说,清刻本占据现存古籍的绝大多数。
藏书的着眼点之一是内容。因为,书是用来让人看的,这是书跟其它艺术品不同的地方。虽然它也有艺术载体,也有存在文物性。但是,内容始终是决定藏书价值第一位的因素。
从封建社会算起,两汉、两宋、清学是中国三大学术顶峰,而清学是三个顶峰中的最高峰。当时的书籍内容最能体现、接近科学的研究方法,处在学术高峰期的清朝,也是清刻本价值较高的原因。
林逸想到这里,不禁唏嘘,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眼前这些大多数都是清刻本,对于其他人来说,已经是天大的书运了,可是自己还不满足。
摇了摇头,林逸开始翻看第二座书架,首先翻看到的就是《日知录》,康熙遂初堂藏版,顾炎武撰写。
林逸记得清楚,在一则书林趣闻中有说,当年顾炎武撰写《日知录》时,有人曾问他那年写了几卷,顾炎武回答“仅几条而已,哪里够得上卷”,由此可见著述之难和大师对作品的精心雕琢。而这些也是古籍版本为何最吸引人的地方。古人做学问的态度和现代人简直天壤之别,所以古时候的学问,含金量远远高于现代的学问,收藏古籍,就是在收藏这些学问,传承这些知识。
林逸再翻看另外一本,则是一本比较珍贵的《汉刘平国石刻》拓本。林逸曾在书上看到过,据说此“石刻”乃是清军士兵在打探过天山的路时,迷路了,偶然在山林中发现的。后来,有心人就把它拓印下来,籍此《汉刘平国石刻》的拓本方才流传于世。
林逸压抑住激动的心情,这些不是书啊,都是宝贝,是历史,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可是又有几个人真的知道这些古籍的真实价值?
不说别的,有一个收藏界流传较广的故事,说20世纪80年代,在山东省的一个老乡家里,有人把一本《永乐大典》当成了做鞋底的鞋样子。
如今国图(国家图书馆)刚花了八百万元买了一册《永乐大典》,如果那位做鞋底的人家知道这个消息的话,估计会吐血而亡---
……
林逸游弋在这座线装书搭建的象牙塔内,浏览着数不清的线装古籍,渐渐地,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地点,更忘记了身在何处,来做什么。
这时候那打扫卫生的大婶急了,又不好意思打算林逸,林逸在静静地看书,翻看线装书,这种姿态总是让人敬畏的。以前有学识的蒋教授也是这般,喜欢在书架旁静静地看书。
不过大婶最终还是没能按耐住,就咳嗽一声说:“小伙子,你看了这么久,觉得怎么样?”
林逸听到说话声,这才清醒过来,这才明白自己在哪里,置身何地,将要做何事。
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林逸对大婶说:“书太多了,我看花了眼。”
大婶就笑了,“这个我知道,你们读书人啊,就是太痴了,只要一读书,就啥都忘了。”
林逸嘿嘿一笑,“那么现在,这么多书……怎么算啊?”似乎有些头疼。
大婶却突然道:“对了,我记得蒋教授有记录的,凡是他买的书,他都有登记,你可以看看。”
“这个,是不是私人的东西,我方不方便……”
“没关系的,蒋教授他是好人,他要是知道自己的书到了像他一样爱书之人的手里,也一定会很欢喜的。”大婶似乎很了解去世的那位蒋教授。
林逸就笑道:“那好吧,那我就看看他的私人记录。”
人都是有窥视欲望的。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