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旧书大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本被誉为新文学第一本珍本诗集的旧书,林逸闻名久矣,却从未看过。
此刻,就忍不住唤那店主过来,说:“能不能让我看一看这本书?”
那店主是个中年男子,有宝岛男人那种世故和圆滑,眼睛上下看了看林逸,就笑问道:“大陆来的?”
林逸皱眉:“是啊,有什么关系?”
那店主也不避讳,直接说:“现在大陆人有钱,买得起好东西……像这种珍本我一般是不让本地人看的,他们只会胡翻,却是不买的。”
林逸:“……”
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心情。
那店主却是把那本书拿了出来,轻轻地捧在手里,递给林逸的时候,还不忘提醒,“这本书5万台币,当然,如果你嫌麻烦,我们也可以收人民币的……人民币是多少来着,大约1万六百多。”
这番话反而弄得林逸不知道该不该接这本书了,万一自己翻看了不买,那不是很丢脸。
不得不说,这个台湾佬绝对是生意精,似乎吃准了林逸的心理,所以才会说这样的话。
管它呢,先看看再说。
林逸也就很笃定地把那本珍本《尝试集》接在手里,仔细翻看---
只见这本诗集中大多数都是初期的白话诗,可以想象,在那个时代,古诗是最传统的诗歌形式,可是随着五四运动,和西方文学的影响,民国时期那些知识分子们坐不住了,以散文的形式,开始了新诗歌的尝试,而胡适就是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
也许他的这种诗歌还不完美,却贵在新鲜和真挚。
……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林逸默默地念诵着这首名为《希望》的诗。
这首诗作于1921年,那年夏天胡适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就写了这首小诗。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并不多,这首《兰花草》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它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
此刻,林逸默诵这首诗歌,眼前浮现的不是兰花草,而是胡适匆促而执着的身影。当年胡适学成归来,也带着一株“兰花草”---自由主义,他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把它带回来,种到中国的土地上,小心地呵护,殷切地期待它开出花来---何止是“一日望三回”啊!林逸想,正因为胡适有这种焦急的心情,当他看见这株迟迟不开的兰花,才一下子触景生情,萌发诗兴。给它取命为《希望》,也许是希望自由主义思想早日开遍中国吧。
如今斯人已去,诗歌犹在,想想胡适这株风雨飘摇近百年的“兰花草”,竟抹不去丝丝的惆怅。
再看一首为人称道的诗---《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有人说这首诗写的是朋友之情,林逸不太相信,因为用“蝶”比喻两个大男人,未免过于唐突。林逸觉得这是胡适对自己爱情生活的一声叹息。
胡适十几岁时就与江冬秀订了婚,但到美国之后,邂逅了才情超逸的韦莲司并为之倾倒,两人的半世情缘从此启幕,现在已不是秘密了。这首诗写于1916年,正是胡适回国的前夕,这首《蝴蝶》其实是一曲中西合璧的现代“梁祝”。本来“双双飞上天”翩翩翻飞的两只蝴蝶,因胡适母亲催胡适回家成亲,不得不“忽飞还”一个,剩下韦莲司一个人孤苦伶仃,望穿秋水,也真“怪可怜”---韦莲司一生未嫁。
看着这本胡适的诗,明白如话,甚至老实得有些笨拙,但总能给人点点感动,缕缕回味,林逸想,这应该是真诚的力量。胡适的诗有点像《诗经》,都是有感而发,看上去平淡,其实是有深厚的生活背景的。有人谓胡适的诗只有史的价值,林逸不能同意。胡适的诗,无论从艺术质量上还是思想深度上,自然都不是很高,但他有一个可贵的品质:诚实。他不故弄玄虚,也不无病呻吟,实实在在做人,明明白白说话,让人觉得非常放心。
林逸记得清楚,胡适还写过一首《梦与诗》,其中有这么几句:“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在林逸看来,单单这么一首,就能唱绝天下。
诗,不必多。
一首,就够了!(未完待续。)
本被誉为新文学第一本珍本诗集的旧书,林逸闻名久矣,却从未看过。
此刻,就忍不住唤那店主过来,说:“能不能让我看一看这本书?”
那店主是个中年男子,有宝岛男人那种世故和圆滑,眼睛上下看了看林逸,就笑问道:“大陆来的?”
林逸皱眉:“是啊,有什么关系?”
那店主也不避讳,直接说:“现在大陆人有钱,买得起好东西……像这种珍本我一般是不让本地人看的,他们只会胡翻,却是不买的。”
林逸:“……”
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心情。
那店主却是把那本书拿了出来,轻轻地捧在手里,递给林逸的时候,还不忘提醒,“这本书5万台币,当然,如果你嫌麻烦,我们也可以收人民币的……人民币是多少来着,大约1万六百多。”
这番话反而弄得林逸不知道该不该接这本书了,万一自己翻看了不买,那不是很丢脸。
不得不说,这个台湾佬绝对是生意精,似乎吃准了林逸的心理,所以才会说这样的话。
管它呢,先看看再说。
林逸也就很笃定地把那本珍本《尝试集》接在手里,仔细翻看---
只见这本诗集中大多数都是初期的白话诗,可以想象,在那个时代,古诗是最传统的诗歌形式,可是随着五四运动,和西方文学的影响,民国时期那些知识分子们坐不住了,以散文的形式,开始了新诗歌的尝试,而胡适就是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
也许他的这种诗歌还不完美,却贵在新鲜和真挚。
……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林逸默默地念诵着这首名为《希望》的诗。
这首诗作于1921年,那年夏天胡适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就写了这首小诗。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并不多,这首《兰花草》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它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
此刻,林逸默诵这首诗歌,眼前浮现的不是兰花草,而是胡适匆促而执着的身影。当年胡适学成归来,也带着一株“兰花草”---自由主义,他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把它带回来,种到中国的土地上,小心地呵护,殷切地期待它开出花来---何止是“一日望三回”啊!林逸想,正因为胡适有这种焦急的心情,当他看见这株迟迟不开的兰花,才一下子触景生情,萌发诗兴。给它取命为《希望》,也许是希望自由主义思想早日开遍中国吧。
如今斯人已去,诗歌犹在,想想胡适这株风雨飘摇近百年的“兰花草”,竟抹不去丝丝的惆怅。
再看一首为人称道的诗---《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有人说这首诗写的是朋友之情,林逸不太相信,因为用“蝶”比喻两个大男人,未免过于唐突。林逸觉得这是胡适对自己爱情生活的一声叹息。
胡适十几岁时就与江冬秀订了婚,但到美国之后,邂逅了才情超逸的韦莲司并为之倾倒,两人的半世情缘从此启幕,现在已不是秘密了。这首诗写于1916年,正是胡适回国的前夕,这首《蝴蝶》其实是一曲中西合璧的现代“梁祝”。本来“双双飞上天”翩翩翻飞的两只蝴蝶,因胡适母亲催胡适回家成亲,不得不“忽飞还”一个,剩下韦莲司一个人孤苦伶仃,望穿秋水,也真“怪可怜”---韦莲司一生未嫁。
看着这本胡适的诗,明白如话,甚至老实得有些笨拙,但总能给人点点感动,缕缕回味,林逸想,这应该是真诚的力量。胡适的诗有点像《诗经》,都是有感而发,看上去平淡,其实是有深厚的生活背景的。有人谓胡适的诗只有史的价值,林逸不能同意。胡适的诗,无论从艺术质量上还是思想深度上,自然都不是很高,但他有一个可贵的品质:诚实。他不故弄玄虚,也不无病呻吟,实实在在做人,明明白白说话,让人觉得非常放心。
林逸记得清楚,胡适还写过一首《梦与诗》,其中有这么几句:“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在林逸看来,单单这么一首,就能唱绝天下。
诗,不必多。
一首,就够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