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仙路桃花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最终,经过执法堂,战令堂的联合遴选,这一批九十六名青衣弟子中只有七人被选中可以作为剑修培养,慕容英也是其中之一。而这个数字在西昆仑历代剑修选拔中已经算是名列前茅了——四五人才是正常水平,往年两三人甚至一两个都有。这回一次上了七个,据说有宗门负责物资管理的法元师叔因为担心以后炼制法剑的资源恐怕会有所不足,提出还要加试一场,再淘汰几个才好。
好在西昆仑山毕竟是大宗门,底蕴深厚,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最终这七位通过遴选的弟子还是全都获得了剑修名额。他们将被送往与西昆仑关系密切的岐山剑派领取属于自己的本命法剑,同时在那里修行两年,打下剑修基础。
而就在宣布这个消息的同一天,黄昶也收到长青子发来的留言,通知他做好准备——掌教要亲自带他与这批剑修弟子一同前往岐山,以开阔眼界,破关除障。令人惊讶的是吴大牛也得到了同样讯息,尽管他自己也并不知道掌教安排他出去做什么。
“什么?你们都要出去,就剩我一个留在山上!啊啊啊……我也要去!”
姬若在得到消息之后很是闹了一番小脾气,不过也只敢躲在黄昶屋子里闹一闹。此事关系到黄昶和慕容英两人的前途命运,而吴大牛虽然稀里糊涂,也不可能跑去向掌教询问原因。况且能够前往鼎鼎大名的岐山剑派去见识见识,也是众弟子求之不得的好事。
三人只得轮流上阵,好言抚慰了姬若许久,向她许了一大堆诺言:什么以后自己能做主了肯定带她去岐山玩啊,回来一定带好多礼物啊……等等,好容易才把小姑娘给安抚住。
饶是如此,等到他们真正出发的那一天时,姬若依然大哭了一场,又塞给黄昶好几件衣裳,显然是熬夜赶制出来的。
“阿昶哥哥,早些回来!一定要回来啊!若若会在山上等你,等你!”
当黄昶坐在宗门专门用于长途旅行的飞舟上,渐渐远离昆仑主峰时,姬若一直站在出发平台那边挥舞着手臂大喊大叫。直到云雾遮住了她的身影,风中依然隐隐传来“阿昶哥哥”的呼唤……
…………
自从拜入西昆仑之后,黄昶才算是见识到了真正的仙门气派——除非是自己单独动作,否则只要是师门安排的行动,移动稍微距离远一些,便从来都是用飞的。而那些前辈师兄师姐更是基本上出了门就窜上天,难怪早先穆师兄跟他说轻功其实不用练,而长青子也对他打算步行游历天下的想法很是不以为然。
短途飞行的方法很多,象长青子这类法元期真仙,可以直接腾云飞行。而穆子清,陈想容等炼气士,本身还不能凭虚临空的,便要借助法器,灵宠之类。方式则多种多样,通常每一位修仙者都会准备一样代步工具,而黄昶也已经见识过好几种:穆师兄的飞梭,陈师姐的长绫,元真子师叔的灵宠仙鹤。至于掌教长青子,自己单独飞行时是习惯于驭剑飞遁,带人时便腾云驾雾……总之是各有手段。
而长途飞行的话,宗门则是使用一种专用法器——翔云飞舟。其型制有大有小。小型飞舟一次可以承载二三十人,便是黄昶他们当前所乘坐的这种。中型的要大一些,一次可以装载达到百余人,而最大号的种类一次据说可以承载将近千人。
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宗门只会使用小型和中型的飞舟,大型飞舟整个西昆仑才只有几条,而且极少使用——飞舟法器是要用灵石驱动的,而且消耗灵石非常厉害。黄昶他们所乘坐的这种小型飞舟,在空中飞行一天,如果是全速飞行的话,消耗的灵石就要达到十二三枚,中型的话则要达到四五十枚之多,至于大型则更加恐怖,一般来说只有在战争时,完全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才会动用。
黄昶前世里虽然曾坐过民航客机,但在初次登上这飞舟时依然表现得像个乡下孩子,上去之后便忍不住东看看西摸摸。对这件真正体现着修仙界“技术水平”的交通工具极为感兴趣,而其他新人小伙伴的反应则比他更甚,大家都非常好奇。
这翔云飞舟的外形还真跟一条船差不多,只不过没有船帆。船体上方是一片平甲板,可以站人上去。只是外面风非常大,除了带队前辈外,黄昶他们这帮新弟子只被允许在甲板下的船舱内活动,不给上甲板——说是上去就会被风吹走的。
于是一帮小孩子只得吵吵嚷嚷的挤在两侧舷窗朝外头看,但什么也看不见——外面白茫茫一片云海,飞舟是在云层之上高速滑行,这“翔云飞舟”的称号还真是名副其实。偶尔从云层缝隙中露出一些地上景致,也都是一闪而过,基本上什么都看不清。
不过大家倒是能看到这船是如何前进的——从船体两侧向外延伸出数对闪耀着淡青色灵光的风翼,轻轻上下扇动着,就好像鸟儿的翅膀一样,带动飞舟向前航行。正常飞行时是两对翅膀,如果要加速时最多可增加到八对,但消耗的灵石数量亦会大幅提升。
构成船体的材料据说是某种灵木,但黄昶摸上去却感觉非常坚硬而且光滑,就好像上佳的玉石一样。在这个仙侠世界中人们似乎普遍不太重视舒适性——舱内的布置非常简单:除了位于船头的操控部位,以及位于船尾的洗漱与方便之所被隔出了单独房间外,整间舱室便完全是通透的,除了结构需要的支撑体系外没有任何挡板隔墙之类。
而且里面空间相当低矮,连个座椅都没有,只是在地板上铺了些毛皮绒毯。所有乘客都是席地而坐,也可以躺下来——不过这样一来倒是连晚上睡觉的问题都一并解决了,也算因地制宜。
最终,经过执法堂,战令堂的联合遴选,这一批九十六名青衣弟子中只有七人被选中可以作为剑修培养,慕容英也是其中之一。而这个数字在西昆仑历代剑修选拔中已经算是名列前茅了——四五人才是正常水平,往年两三人甚至一两个都有。这回一次上了七个,据说有宗门负责物资管理的法元师叔因为担心以后炼制法剑的资源恐怕会有所不足,提出还要加试一场,再淘汰几个才好。
好在西昆仑山毕竟是大宗门,底蕴深厚,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最终这七位通过遴选的弟子还是全都获得了剑修名额。他们将被送往与西昆仑关系密切的岐山剑派领取属于自己的本命法剑,同时在那里修行两年,打下剑修基础。
而就在宣布这个消息的同一天,黄昶也收到长青子发来的留言,通知他做好准备——掌教要亲自带他与这批剑修弟子一同前往岐山,以开阔眼界,破关除障。令人惊讶的是吴大牛也得到了同样讯息,尽管他自己也并不知道掌教安排他出去做什么。
“什么?你们都要出去,就剩我一个留在山上!啊啊啊……我也要去!”
姬若在得到消息之后很是闹了一番小脾气,不过也只敢躲在黄昶屋子里闹一闹。此事关系到黄昶和慕容英两人的前途命运,而吴大牛虽然稀里糊涂,也不可能跑去向掌教询问原因。况且能够前往鼎鼎大名的岐山剑派去见识见识,也是众弟子求之不得的好事。
三人只得轮流上阵,好言抚慰了姬若许久,向她许了一大堆诺言:什么以后自己能做主了肯定带她去岐山玩啊,回来一定带好多礼物啊……等等,好容易才把小姑娘给安抚住。
饶是如此,等到他们真正出发的那一天时,姬若依然大哭了一场,又塞给黄昶好几件衣裳,显然是熬夜赶制出来的。
“阿昶哥哥,早些回来!一定要回来啊!若若会在山上等你,等你!”
当黄昶坐在宗门专门用于长途旅行的飞舟上,渐渐远离昆仑主峰时,姬若一直站在出发平台那边挥舞着手臂大喊大叫。直到云雾遮住了她的身影,风中依然隐隐传来“阿昶哥哥”的呼唤……
…………
自从拜入西昆仑之后,黄昶才算是见识到了真正的仙门气派——除非是自己单独动作,否则只要是师门安排的行动,移动稍微距离远一些,便从来都是用飞的。而那些前辈师兄师姐更是基本上出了门就窜上天,难怪早先穆师兄跟他说轻功其实不用练,而长青子也对他打算步行游历天下的想法很是不以为然。
短途飞行的方法很多,象长青子这类法元期真仙,可以直接腾云飞行。而穆子清,陈想容等炼气士,本身还不能凭虚临空的,便要借助法器,灵宠之类。方式则多种多样,通常每一位修仙者都会准备一样代步工具,而黄昶也已经见识过好几种:穆师兄的飞梭,陈师姐的长绫,元真子师叔的灵宠仙鹤。至于掌教长青子,自己单独飞行时是习惯于驭剑飞遁,带人时便腾云驾雾……总之是各有手段。
而长途飞行的话,宗门则是使用一种专用法器——翔云飞舟。其型制有大有小。小型飞舟一次可以承载二三十人,便是黄昶他们当前所乘坐的这种。中型的要大一些,一次可以装载达到百余人,而最大号的种类一次据说可以承载将近千人。
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宗门只会使用小型和中型的飞舟,大型飞舟整个西昆仑才只有几条,而且极少使用——飞舟法器是要用灵石驱动的,而且消耗灵石非常厉害。黄昶他们所乘坐的这种小型飞舟,在空中飞行一天,如果是全速飞行的话,消耗的灵石就要达到十二三枚,中型的话则要达到四五十枚之多,至于大型则更加恐怖,一般来说只有在战争时,完全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才会动用。
黄昶前世里虽然曾坐过民航客机,但在初次登上这飞舟时依然表现得像个乡下孩子,上去之后便忍不住东看看西摸摸。对这件真正体现着修仙界“技术水平”的交通工具极为感兴趣,而其他新人小伙伴的反应则比他更甚,大家都非常好奇。
这翔云飞舟的外形还真跟一条船差不多,只不过没有船帆。船体上方是一片平甲板,可以站人上去。只是外面风非常大,除了带队前辈外,黄昶他们这帮新弟子只被允许在甲板下的船舱内活动,不给上甲板——说是上去就会被风吹走的。
于是一帮小孩子只得吵吵嚷嚷的挤在两侧舷窗朝外头看,但什么也看不见——外面白茫茫一片云海,飞舟是在云层之上高速滑行,这“翔云飞舟”的称号还真是名副其实。偶尔从云层缝隙中露出一些地上景致,也都是一闪而过,基本上什么都看不清。
不过大家倒是能看到这船是如何前进的——从船体两侧向外延伸出数对闪耀着淡青色灵光的风翼,轻轻上下扇动着,就好像鸟儿的翅膀一样,带动飞舟向前航行。正常飞行时是两对翅膀,如果要加速时最多可增加到八对,但消耗的灵石数量亦会大幅提升。
构成船体的材料据说是某种灵木,但黄昶摸上去却感觉非常坚硬而且光滑,就好像上佳的玉石一样。在这个仙侠世界中人们似乎普遍不太重视舒适性——舱内的布置非常简单:除了位于船头的操控部位,以及位于船尾的洗漱与方便之所被隔出了单独房间外,整间舱室便完全是通透的,除了结构需要的支撑体系外没有任何挡板隔墙之类。
而且里面空间相当低矮,连个座椅都没有,只是在地板上铺了些毛皮绒毯。所有乘客都是席地而坐,也可以躺下来——不过这样一来倒是连晚上睡觉的问题都一并解决了,也算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