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互联网化的产品不像传统软件开发,一下子刻光盘就推出。我们永远是Beta版本,要快速地去升级,可能每两三天一个版本,这就要不断地改动,而且不断地听论坛、用户的反馈,然后决定你后面的方向。因此,产品经理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挑剔的用户。”
张小龙的解释则更有趣:“那就是瞬间变成‘白痴级用户’的速度。”
他半开玩笑地对我说,乔布斯能在1秒之内让自己变成“白痴”,我们当然不如他,但一定要让自己变成“白痴”。
马化腾的第一次产品演讲
2008年10月,就在向QQ邮箱团队颁发腾讯创新大奖的颁奖会上,时任联席CTO的熊明华对马化腾说:“你能不能做一次演讲呀?”小马哥一脸为难,熊明华笑着说:“我来给你备‘原料’吧。”
后来的几天,熊明华让人根据马化腾和广州研发院在研发QQ邮箱过程中提出建议的1000多份邮件总结成一个PPT,“逼”着马化腾在公司的产品技术峰会上做了一个演讲,结果“他讲得非常成功”。
马化腾的演讲稿在网上流传甚广,这也是他第一次在半公开场合系统性地阐述自己的产品观。
关于“核心能力”——
任何产品都有核心功能,其宗旨就是能帮助到用户,解决用户某一方面的需求,如节省时间、解决问题、提升效率等。核心能力要做到极致。要多想如何通过技术实现差异化,让人家做不到,或通过一年半载才能追上。
很多用户评论QQ邮箱时说用QQ唯一的理由是传文件快、有群,那这就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将这样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比如离线传文件,以邮件方式体现就是一个中转站,即使是超大的文件也不困难,关键是要去做。虽然真正使用的用户并不一定多,但用户会说,我要传大文件,找了半天找不到可以传的地方,万般无奈之下用了很“烂”的QQ邮箱,居然行了,于是我们的口碑就来了。
谈到核心的能力,首先就要有技术突破点。我们不能做人家有我也有的东西,否则总是排在第二第三,虽然也有机会,但缺乏第一次出来时的惊喜,会失去用户的认同感。这时候,你第一要关注的就是你的产品的硬指标。在设计和开发的时候你就要考虑到外界会将它与竞争对手做比较。
要做大,你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人家想到也追不上。这么多年在互联网数据中心上的积累我们不能浪费,比如高速上传和城域网中转站,接着可能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如果不是邮件,在IM上又该怎么实现。我们的目的是要让用户感到超快、飞快,让用户体验非常好,这些都需要大量技术和后台来配合。
产品的更新和升级需要产品经理来配合,但我们产品经理做研发出身的不多。而产品和服务是需要大量技术背景支持的,我们希望的产品经理是非常资深的,最好是由做过前端、后端开发的技术研发人员晋升而来。好的产品最好交到一个有技术能力、有经验的人员手上,这样会让大家更加放心。如果产品经理不合格,让很多兄弟陪着干,结果发现方向错误,这是非常浪费和挫伤团队士气的。
关于“口碑”——
个性化服务,并不是大众化服务,也是要取得口碑的。
一个产品在没有口碑的时候,不要滥用平台。我们的产品经理精力好像分配得很好,50%产品、50%营销,当然,如果你在基础环节控制得好,这样当然可以。但多数情况下我们的人第一点都做不好。如果你的实力和胜算不到70%、80%,那么就把精力放在最核心的地方。当你的产品已经获得良好口碑,处于上升期后再考虑这些。
产品经理要关注最最核心、能够获得用户口碑的战略点,如果这块没做透,结果只能是让用户失望,然后再花更多的精力弥补,这是得不偿失的。当用户在自动增长(用户会主动推荐朋友来使用我们的产品),就不要去打扰用户,否则可能是好心办坏事。这时,每做一件事情,每加一个东西都要很慎重地考虑,真的是有建设性地去增加产品的一个口碑。当用户口碑坏掉后,再将用户拉回来很难。
增加功能,在管理控制功能上也要有技巧。在核心功能做好后,常用功能是要逐步补齐的。产品在局部、细小之处的创新应该永不满足。作为一个有良好口碑的产品,每加一个功能都要考虑清楚,这个功能给10%的用户带来好感的时候是否会给90%的用户带来困惑。有冲突的时候要聪明,分情况避免。每个功能不一定要用得多才是好,而是用了的人都觉得好才是真正的好。
做产品开发的时候需要有较强的研发机制保证,这样可以让产品开发更加敏捷和快速。就算是大项目也要灵活。不能说等3个月后再给你东西看,这个时候竞争对手已经跑出去不知道多远了。
做产品要做口碑就要关注高端用户、意见领袖关注的方向。以前,我们的思路是抓大放小,满足大部分“小白”用户的需求。但是现在来看,高端用户的感受才是真正可以拿口碑的。
关于“体验迭代”——
产品经理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最挑剔的用户”。我们做产品的精力是有限的,交互内容很多,所以要抓最常见的一块。流量、用量最大的地方都要考虑,要规范到让用户使用得很舒服。要在感觉、触觉上都有琢磨,有困惑要想到去改善,如鼠标少移动、可快速点到等等。
开发人员要用心来思考产品,而不是公事公办的态度。你要知道用户、同行会关注你的产品,在这种驱动下开发人员要有责任心去主动完成。不能说等到产品都做好了,流水线一样送到面前再做。40%~50%产品的最终体验应是由开发人员决定的。产品人员不要嫉妒有些工作是开发人员设计的,只有这样才是团队共同参与,否则出来的产品一定会慢半拍。
关于“细节美学”——
像邮箱的“返回”按钮放在哪儿,放右边还是左边,大家要多琢磨,怎么放更好,想好了再上线测试。对同一个用户发信,在此用户有多个邮箱的情况下如何默认选最近用的一个账号,这些需求都很小,但你真正做出来了,用户就会说好,虽然他未必能说出好在哪里。
开发的产品要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如更多人在写邮件的时候习惯用键盘操作来拷贝东西,虽然实现起来有些技术难度,但也是可以解决的。还有对鼠标反馈的灵敏性、便捷性等方面也是一样。
在设计上我们应该坚持几点:
——不强迫用户;
——不为1%的需求骚扰99%的用户;
——淡淡的美术,点到即止;
——不能刻意地迎合低龄化。
在产品的总体构架及运营上,则可以采用下述的策略:
——交互功能:“Don't make me think!”(别让我思考!)
——美术呈现:“尽可能简单。”
——产品设计:“让功能存在于无形之中。”
——运营要求:“不稳定会功亏一篑!”
——总体要求:“快速,稳定,功能强,体验好!”
——发现需求:勤看BBS和Blog。
马化腾的这场演讲尽管“以QQ邮箱的用户体验”为题,然而却包含了他几乎所有的产品哲学,其中提及的很多概念,比如“口碑创造”“速度”“极致”“细节”“单点突破”等等,在后来都成为互联网产品的标配性语言。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家们往往阔谈趋势、战略、时代责任,却从来没有人以“产品经理”的姿态,对产品本身进行如此专注和颠覆性的阐述。2008年的马化腾,还羞于在大众面前公开演讲,不过,他在这次演讲中确乎创造了一种清新的话语模式,它将在几年后成为泛滥的流行。
大数据下的反馈体制
在马化腾这位“邮件狂人”的亲力推动下,“小步快跑,试错迭代”“亲近用户,体验第一”的产品哲学渗入了腾讯的灵魂之中,在张志东和熊明华等人的协助下,腾讯进而形成一个制度化、平台型的产品检测、反馈体系。
从2005年开始,马化腾要求各条业务线的主管每天给他和张志东发送一封反映业务指标数字的邮件,内容包括:包月用户是多少?增加了多少?减少了多少?跟上周同日比,或者说是跟上个月同日比,分别升跌了多少?有什么异动?
“这个是需要每天都去关注的东西,如果说你作为管理者不去看这些东西或者很久才看一下的话,中间会错过很多东西,或者说你反应速度会慢很多。”马化腾说。
2008年,马化腾把数字经营的理念引入腾讯门户网站的运营管理中,“原来的广告就有点粗放,往往都是季度末才开始冲业绩、找代理,今年开始就每天都有一封信,上面有广告资源消耗多少,黄金位置消耗了多少等。为什么会这样?过去他们还没有建立这样的体系,今年我们就开始要求他们每天要看,所有的网络媒体、广告销售部门的领导班子,每人一封信都会看到这个数字。培养数字运营的感觉,这是很重要的。这样大家就不会人浮于事,到最后找各种理由来推托。有什么事应该早知道,要多问。希望靠这种思路能够把我们每一块业务都带起来”。
为了解答用户体验的一个终极问题“用户到底需要什么”,腾讯专门建了一个秘密武器:Support产品交流平台。Support是一个海量用户与产品经理直接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产品经理通过每天在自己的产品交流版面上的浏览,来获取用户的需求与想法。通过“我要说一下”,让用户自己来说。
腾讯甚至把各个产品线上的用户体验人员,全部拎出来成立了一个公司级的部门——用户体验与研究部,从战略性的高度来建设,刚开始是十几个人,后来达到近百人的规模。在产品正式推出后,真正海量的用户体验收集才开始。每一款产品,腾讯都专门提供官方博客、产品论坛等用户反馈区。为了获得更多用户反馈,腾讯甚至在最显眼的地方设置了一个“反馈”按钮。而其他公司的产品论坛,很少能像腾讯这样将其上升到战略高度的。
在成为用户最多的互联网公司后,腾讯所掌握的用户数据量日益丰富,挖掘这些数据成为腾讯后来在多元业务扩展时屡试不爽的重武器。有分析人士甚至说,“数据挖掘”才是腾讯最具门槛性质的技术。数据挖掘的更深层部分是腾讯在互联网数据中心上的积累,比如高速上传、大容量邮件传输的后台及基础技术支持。2007年,腾讯成立了腾讯研究院,研究院共有六大研究方向,其中,通过数据挖掘发现用户的反馈与需求正是其中之一。
据张志东介绍,在2014年前后,数据挖掘还有一个特种部队:T4专家组。T4就是专家工程师,在腾讯的技术职业路径里,一共分6级,从T1(工程师)到T6(首席科学家),T4是一个中流砥柱般的存在,必须做过亿次级的用户量级才能当选。一旦遇到重大的产品难题,由T4组成的特别小组就会加入,他们亿次级用户量级的经验将发挥作用。
对用户的数据挖掘在腾讯网络游戏的崛起中发挥了大作用。
腾讯从2003年开始运营网络游戏,曾遭遇挫折,直到2008年,腾讯才在多个细分市场找到了合适的韩国游戏作品。在代理韩国游戏的过程中,腾讯提出要介入所代理游戏的研发。例如,腾讯根据对《穿越火线》用户的挖掘数据认为,原韩方设计的子弹射出后效果逼真,但对中国用户并不合适。用户对腾讯设计出的“比较爽快的、节奏快的、鲜明的”弹道设计更加兴奋。最后的结果表明,腾讯是对的。
:“互联网化的产品不像传统软件开发,一下子刻光盘就推出。我们永远是Beta版本,要快速地去升级,可能每两三天一个版本,这就要不断地改动,而且不断地听论坛、用户的反馈,然后决定你后面的方向。因此,产品经理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挑剔的用户。”
张小龙的解释则更有趣:“那就是瞬间变成‘白痴级用户’的速度。”
他半开玩笑地对我说,乔布斯能在1秒之内让自己变成“白痴”,我们当然不如他,但一定要让自己变成“白痴”。
马化腾的第一次产品演讲
2008年10月,就在向QQ邮箱团队颁发腾讯创新大奖的颁奖会上,时任联席CTO的熊明华对马化腾说:“你能不能做一次演讲呀?”小马哥一脸为难,熊明华笑着说:“我来给你备‘原料’吧。”
后来的几天,熊明华让人根据马化腾和广州研发院在研发QQ邮箱过程中提出建议的1000多份邮件总结成一个PPT,“逼”着马化腾在公司的产品技术峰会上做了一个演讲,结果“他讲得非常成功”。
马化腾的演讲稿在网上流传甚广,这也是他第一次在半公开场合系统性地阐述自己的产品观。
关于“核心能力”——
任何产品都有核心功能,其宗旨就是能帮助到用户,解决用户某一方面的需求,如节省时间、解决问题、提升效率等。核心能力要做到极致。要多想如何通过技术实现差异化,让人家做不到,或通过一年半载才能追上。
很多用户评论QQ邮箱时说用QQ唯一的理由是传文件快、有群,那这就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将这样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比如离线传文件,以邮件方式体现就是一个中转站,即使是超大的文件也不困难,关键是要去做。虽然真正使用的用户并不一定多,但用户会说,我要传大文件,找了半天找不到可以传的地方,万般无奈之下用了很“烂”的QQ邮箱,居然行了,于是我们的口碑就来了。
谈到核心的能力,首先就要有技术突破点。我们不能做人家有我也有的东西,否则总是排在第二第三,虽然也有机会,但缺乏第一次出来时的惊喜,会失去用户的认同感。这时候,你第一要关注的就是你的产品的硬指标。在设计和开发的时候你就要考虑到外界会将它与竞争对手做比较。
要做大,你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人家想到也追不上。这么多年在互联网数据中心上的积累我们不能浪费,比如高速上传和城域网中转站,接着可能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如果不是邮件,在IM上又该怎么实现。我们的目的是要让用户感到超快、飞快,让用户体验非常好,这些都需要大量技术和后台来配合。
产品的更新和升级需要产品经理来配合,但我们产品经理做研发出身的不多。而产品和服务是需要大量技术背景支持的,我们希望的产品经理是非常资深的,最好是由做过前端、后端开发的技术研发人员晋升而来。好的产品最好交到一个有技术能力、有经验的人员手上,这样会让大家更加放心。如果产品经理不合格,让很多兄弟陪着干,结果发现方向错误,这是非常浪费和挫伤团队士气的。
关于“口碑”——
个性化服务,并不是大众化服务,也是要取得口碑的。
一个产品在没有口碑的时候,不要滥用平台。我们的产品经理精力好像分配得很好,50%产品、50%营销,当然,如果你在基础环节控制得好,这样当然可以。但多数情况下我们的人第一点都做不好。如果你的实力和胜算不到70%、80%,那么就把精力放在最核心的地方。当你的产品已经获得良好口碑,处于上升期后再考虑这些。
产品经理要关注最最核心、能够获得用户口碑的战略点,如果这块没做透,结果只能是让用户失望,然后再花更多的精力弥补,这是得不偿失的。当用户在自动增长(用户会主动推荐朋友来使用我们的产品),就不要去打扰用户,否则可能是好心办坏事。这时,每做一件事情,每加一个东西都要很慎重地考虑,真的是有建设性地去增加产品的一个口碑。当用户口碑坏掉后,再将用户拉回来很难。
增加功能,在管理控制功能上也要有技巧。在核心功能做好后,常用功能是要逐步补齐的。产品在局部、细小之处的创新应该永不满足。作为一个有良好口碑的产品,每加一个功能都要考虑清楚,这个功能给10%的用户带来好感的时候是否会给90%的用户带来困惑。有冲突的时候要聪明,分情况避免。每个功能不一定要用得多才是好,而是用了的人都觉得好才是真正的好。
做产品开发的时候需要有较强的研发机制保证,这样可以让产品开发更加敏捷和快速。就算是大项目也要灵活。不能说等3个月后再给你东西看,这个时候竞争对手已经跑出去不知道多远了。
做产品要做口碑就要关注高端用户、意见领袖关注的方向。以前,我们的思路是抓大放小,满足大部分“小白”用户的需求。但是现在来看,高端用户的感受才是真正可以拿口碑的。
关于“体验迭代”——
产品经理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最挑剔的用户”。我们做产品的精力是有限的,交互内容很多,所以要抓最常见的一块。流量、用量最大的地方都要考虑,要规范到让用户使用得很舒服。要在感觉、触觉上都有琢磨,有困惑要想到去改善,如鼠标少移动、可快速点到等等。
开发人员要用心来思考产品,而不是公事公办的态度。你要知道用户、同行会关注你的产品,在这种驱动下开发人员要有责任心去主动完成。不能说等到产品都做好了,流水线一样送到面前再做。40%~50%产品的最终体验应是由开发人员决定的。产品人员不要嫉妒有些工作是开发人员设计的,只有这样才是团队共同参与,否则出来的产品一定会慢半拍。
关于“细节美学”——
像邮箱的“返回”按钮放在哪儿,放右边还是左边,大家要多琢磨,怎么放更好,想好了再上线测试。对同一个用户发信,在此用户有多个邮箱的情况下如何默认选最近用的一个账号,这些需求都很小,但你真正做出来了,用户就会说好,虽然他未必能说出好在哪里。
开发的产品要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如更多人在写邮件的时候习惯用键盘操作来拷贝东西,虽然实现起来有些技术难度,但也是可以解决的。还有对鼠标反馈的灵敏性、便捷性等方面也是一样。
在设计上我们应该坚持几点:
——不强迫用户;
——不为1%的需求骚扰99%的用户;
——淡淡的美术,点到即止;
——不能刻意地迎合低龄化。
在产品的总体构架及运营上,则可以采用下述的策略:
——交互功能:“Don't make me think!”(别让我思考!)
——美术呈现:“尽可能简单。”
——产品设计:“让功能存在于无形之中。”
——运营要求:“不稳定会功亏一篑!”
——总体要求:“快速,稳定,功能强,体验好!”
——发现需求:勤看BBS和Blog。
马化腾的这场演讲尽管“以QQ邮箱的用户体验”为题,然而却包含了他几乎所有的产品哲学,其中提及的很多概念,比如“口碑创造”“速度”“极致”“细节”“单点突破”等等,在后来都成为互联网产品的标配性语言。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家们往往阔谈趋势、战略、时代责任,却从来没有人以“产品经理”的姿态,对产品本身进行如此专注和颠覆性的阐述。2008年的马化腾,还羞于在大众面前公开演讲,不过,他在这次演讲中确乎创造了一种清新的话语模式,它将在几年后成为泛滥的流行。
大数据下的反馈体制
在马化腾这位“邮件狂人”的亲力推动下,“小步快跑,试错迭代”“亲近用户,体验第一”的产品哲学渗入了腾讯的灵魂之中,在张志东和熊明华等人的协助下,腾讯进而形成一个制度化、平台型的产品检测、反馈体系。
从2005年开始,马化腾要求各条业务线的主管每天给他和张志东发送一封反映业务指标数字的邮件,内容包括:包月用户是多少?增加了多少?减少了多少?跟上周同日比,或者说是跟上个月同日比,分别升跌了多少?有什么异动?
“这个是需要每天都去关注的东西,如果说你作为管理者不去看这些东西或者很久才看一下的话,中间会错过很多东西,或者说你反应速度会慢很多。”马化腾说。
2008年,马化腾把数字经营的理念引入腾讯门户网站的运营管理中,“原来的广告就有点粗放,往往都是季度末才开始冲业绩、找代理,今年开始就每天都有一封信,上面有广告资源消耗多少,黄金位置消耗了多少等。为什么会这样?过去他们还没有建立这样的体系,今年我们就开始要求他们每天要看,所有的网络媒体、广告销售部门的领导班子,每人一封信都会看到这个数字。培养数字运营的感觉,这是很重要的。这样大家就不会人浮于事,到最后找各种理由来推托。有什么事应该早知道,要多问。希望靠这种思路能够把我们每一块业务都带起来”。
为了解答用户体验的一个终极问题“用户到底需要什么”,腾讯专门建了一个秘密武器:Support产品交流平台。Support是一个海量用户与产品经理直接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产品经理通过每天在自己的产品交流版面上的浏览,来获取用户的需求与想法。通过“我要说一下”,让用户自己来说。
腾讯甚至把各个产品线上的用户体验人员,全部拎出来成立了一个公司级的部门——用户体验与研究部,从战略性的高度来建设,刚开始是十几个人,后来达到近百人的规模。在产品正式推出后,真正海量的用户体验收集才开始。每一款产品,腾讯都专门提供官方博客、产品论坛等用户反馈区。为了获得更多用户反馈,腾讯甚至在最显眼的地方设置了一个“反馈”按钮。而其他公司的产品论坛,很少能像腾讯这样将其上升到战略高度的。
在成为用户最多的互联网公司后,腾讯所掌握的用户数据量日益丰富,挖掘这些数据成为腾讯后来在多元业务扩展时屡试不爽的重武器。有分析人士甚至说,“数据挖掘”才是腾讯最具门槛性质的技术。数据挖掘的更深层部分是腾讯在互联网数据中心上的积累,比如高速上传、大容量邮件传输的后台及基础技术支持。2007年,腾讯成立了腾讯研究院,研究院共有六大研究方向,其中,通过数据挖掘发现用户的反馈与需求正是其中之一。
据张志东介绍,在2014年前后,数据挖掘还有一个特种部队:T4专家组。T4就是专家工程师,在腾讯的技术职业路径里,一共分6级,从T1(工程师)到T6(首席科学家),T4是一个中流砥柱般的存在,必须做过亿次级的用户量级才能当选。一旦遇到重大的产品难题,由T4组成的特别小组就会加入,他们亿次级用户量级的经验将发挥作用。
对用户的数据挖掘在腾讯网络游戏的崛起中发挥了大作用。
腾讯从2003年开始运营网络游戏,曾遭遇挫折,直到2008年,腾讯才在多个细分市场找到了合适的韩国游戏作品。在代理韩国游戏的过程中,腾讯提出要介入所代理游戏的研发。例如,腾讯根据对《穿越火线》用户的挖掘数据认为,原韩方设计的子弹射出后效果逼真,但对中国用户并不合适。用户对腾讯设计出的“比较爽快的、节奏快的、鲜明的”弹道设计更加兴奋。最后的结果表明,腾讯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