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文学 www.90wx.cc,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那些工匠们来说,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果然,炮兵的观察哨站在大车顶部依靠望远镜的帮助,的确可以准确的观察到对面骑兵的一切动向,从而便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指挥炮兵实行射击。从演练的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
最后一条就是多设置几个斥候观察四周,即便是军队行军,也先让斥候提前跑出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提前侦查发现敌情便立即发信号。大部队也好提前做准备。训练斥候。就是另一项事情了,这个可以以后再说,训练出专业而且强悍的斥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斥候,放到后世可就是侦察兵,那可是一支部队当中最精锐的战士才可以胜任的。
除了在预防敌军偷袭方面下了功夫以外,步兵方阵也做了一些改进。马尾陆战军都是以火枪为主要兵器的,这是实实在在的远程武器,可万一就是单独的步兵在野外的时候。那是无遮无挡的,那对于步兵的威胁就很大,很多时候单纯依靠步兵的血肉之躯,完全阻挡骑兵的激烈冲锋,更阻挡不了子弹、箭矢的穿透。
比如步兵在野外遇到大批骑兵的时候,比如在北方平原大战的话,那动辄就是成千上万的骑兵,就算打死了八成以上的骑兵,剩下的两成,要是高速的撞入步兵的队伍里面。依然不是步兵们可以承受的。最保守的估计,一个骑兵高速飞驰过来。就算不用手上的武器砍杀,直接撞到队伍里面,撞死三四个人,重伤五六个,轻伤七八个,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主要是战马的体积太庞大,人体根本阻挡不住。急促飞驰的战马,突然倒地以后,至少可以向前滑行近二十米,威力太强了。若是重骑兵,火枪还很难一下子将其打死,那样的话,让重装骑兵冲到面前, 那简直就是噩梦。
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不说古人就已经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就是自己在后世的电影电视中也看到了不少。记得那些战争剧里面,最经典的可就是二战德国的闪击战了,天上飞机,下面坦克大炮,一路推进。在这个时代,飞机是别想了,但是仿照制作土坦克还是可以的。土坦克放在现在就是制造出一些战车,在敌军冲过来的时候,不是让战车冲上去,而是将战车首尾相连排成一排,或者连成一个防御圈,战士们躲在后面不断的放枪,这样才能使得陆战军手中的火枪发挥最大的威力,同时不用担心自身的安全。
在以前,就是前明边军对阵鞑子骑兵的时候就是这么干的。他们在遭遇鞑子骑兵攻击的时候,便会立刻将所有的车辆都装上泥土等杂物,堆放在队列的外面。守军则躲藏在车阵的后面,拼命射箭反击。虽然前明边军手中也有火器,但是威力实在是太弱,而且容易炸膛,一般战士都不愿意使用。因此他们多半还是弓箭手又或者是弩手。即便这样,在步卒摆成车阵的时候,鞑子骑兵也只是在外围围着转而不敢直接冲上来。在遥远的过去,汉朝时期的李陵就曾经用这样的战术挡住了匈奴骑兵的连续进攻。
若是当年鞑子骑兵真的撞在车子的上面,肯定也会碰的头破血流。车子在装满了泥土以后,还是比较坚固的。要是多辆的车子互相重叠在一起,即使是最凶悍的重装骑兵都无法撞开。只要能够卸掉骑兵强大的冲撞能力,骑兵的杀伤力至少就要下降一半以上。对于马尾陆战军来说,若是军中在配置了战车的话,单独的步军外出,在遭到偷袭的时候,根本就不必要另外去找掩体,直接就往靠近的战车旁边一站,然后不断的开枪射击,也同样能反败为胜。
至于战车,《武备志》等兵书上就有详细的记载,而且种类多样,到时候稍微的改装一番,就可以做出适合陆战军的战车,毕竟耿精忠想要的不是突击用的战车,而是作为防护用的战车。而耿精忠提出这一想法的时候,当时蒋德鈜就想到了前明明代宗在位时郭登所发明的偏厢车,也是几十年前孙承忠所组建的车营所用的战车。
这偏厢车便有点古代装甲车的意思,一面是坚固的木板,至少有两个手指厚,而且比较高,刚好挡在外侧,可以有效的抵挡敌人骑兵射过来的弓箭,也能挡住敌军步兵靠近之后攀爬。在木板上面挖有多个的射击孔,守军就可以从射击孔朝外面发射火铳。偏厢车的本身也比较坚固,不怕一般的冲撞。蒋德鈜一提出来,经过众人一考虑商量,还真都是觉得可行。但是仍然还是要经过改装一番,前明那个偏厢车是专门为了靠着城墙防守的,和现在的情况还有所区别,因此,在形状等方面都要有些改进。
但是要配备辎重车、偏厢车之类的装备,便不能少了随行的人员。在战斗发起的时候,这些人必须尽快的将各类车子摆好阵型,最快的速度投入战斗。实在不行,看看能不能就让每个营自己抽一小部分战士来负责这个事情。而且还有一条就是,这个方案执行以后,每个营就得多配置一些战马了!
用战马拉着辎重车、偏厢车,车上还可以摆放一些现成的鹿岩、拒马架、拦马桩等配套设置。只要时间来得及,在防线的外面,安放拒马架、拦马桩之类的效果会好很多。如果有这些防御装备,在遇到骑兵突袭的时候,就算敌人的骑兵冲上来,也要被搞得人仰马翻。(未完待续。。)
那些工匠们来说,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果然,炮兵的观察哨站在大车顶部依靠望远镜的帮助,的确可以准确的观察到对面骑兵的一切动向,从而便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指挥炮兵实行射击。从演练的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
最后一条就是多设置几个斥候观察四周,即便是军队行军,也先让斥候提前跑出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提前侦查发现敌情便立即发信号。大部队也好提前做准备。训练斥候。就是另一项事情了,这个可以以后再说,训练出专业而且强悍的斥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斥候,放到后世可就是侦察兵,那可是一支部队当中最精锐的战士才可以胜任的。
除了在预防敌军偷袭方面下了功夫以外,步兵方阵也做了一些改进。马尾陆战军都是以火枪为主要兵器的,这是实实在在的远程武器,可万一就是单独的步兵在野外的时候。那是无遮无挡的,那对于步兵的威胁就很大,很多时候单纯依靠步兵的血肉之躯,完全阻挡骑兵的激烈冲锋,更阻挡不了子弹、箭矢的穿透。
比如步兵在野外遇到大批骑兵的时候,比如在北方平原大战的话,那动辄就是成千上万的骑兵,就算打死了八成以上的骑兵,剩下的两成,要是高速的撞入步兵的队伍里面。依然不是步兵们可以承受的。最保守的估计,一个骑兵高速飞驰过来。就算不用手上的武器砍杀,直接撞到队伍里面,撞死三四个人,重伤五六个,轻伤七八个,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主要是战马的体积太庞大,人体根本阻挡不住。急促飞驰的战马,突然倒地以后,至少可以向前滑行近二十米,威力太强了。若是重骑兵,火枪还很难一下子将其打死,那样的话,让重装骑兵冲到面前, 那简直就是噩梦。
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不说古人就已经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就是自己在后世的电影电视中也看到了不少。记得那些战争剧里面,最经典的可就是二战德国的闪击战了,天上飞机,下面坦克大炮,一路推进。在这个时代,飞机是别想了,但是仿照制作土坦克还是可以的。土坦克放在现在就是制造出一些战车,在敌军冲过来的时候,不是让战车冲上去,而是将战车首尾相连排成一排,或者连成一个防御圈,战士们躲在后面不断的放枪,这样才能使得陆战军手中的火枪发挥最大的威力,同时不用担心自身的安全。
在以前,就是前明边军对阵鞑子骑兵的时候就是这么干的。他们在遭遇鞑子骑兵攻击的时候,便会立刻将所有的车辆都装上泥土等杂物,堆放在队列的外面。守军则躲藏在车阵的后面,拼命射箭反击。虽然前明边军手中也有火器,但是威力实在是太弱,而且容易炸膛,一般战士都不愿意使用。因此他们多半还是弓箭手又或者是弩手。即便这样,在步卒摆成车阵的时候,鞑子骑兵也只是在外围围着转而不敢直接冲上来。在遥远的过去,汉朝时期的李陵就曾经用这样的战术挡住了匈奴骑兵的连续进攻。
若是当年鞑子骑兵真的撞在车子的上面,肯定也会碰的头破血流。车子在装满了泥土以后,还是比较坚固的。要是多辆的车子互相重叠在一起,即使是最凶悍的重装骑兵都无法撞开。只要能够卸掉骑兵强大的冲撞能力,骑兵的杀伤力至少就要下降一半以上。对于马尾陆战军来说,若是军中在配置了战车的话,单独的步军外出,在遭到偷袭的时候,根本就不必要另外去找掩体,直接就往靠近的战车旁边一站,然后不断的开枪射击,也同样能反败为胜。
至于战车,《武备志》等兵书上就有详细的记载,而且种类多样,到时候稍微的改装一番,就可以做出适合陆战军的战车,毕竟耿精忠想要的不是突击用的战车,而是作为防护用的战车。而耿精忠提出这一想法的时候,当时蒋德鈜就想到了前明明代宗在位时郭登所发明的偏厢车,也是几十年前孙承忠所组建的车营所用的战车。
这偏厢车便有点古代装甲车的意思,一面是坚固的木板,至少有两个手指厚,而且比较高,刚好挡在外侧,可以有效的抵挡敌人骑兵射过来的弓箭,也能挡住敌军步兵靠近之后攀爬。在木板上面挖有多个的射击孔,守军就可以从射击孔朝外面发射火铳。偏厢车的本身也比较坚固,不怕一般的冲撞。蒋德鈜一提出来,经过众人一考虑商量,还真都是觉得可行。但是仍然还是要经过改装一番,前明那个偏厢车是专门为了靠着城墙防守的,和现在的情况还有所区别,因此,在形状等方面都要有些改进。
但是要配备辎重车、偏厢车之类的装备,便不能少了随行的人员。在战斗发起的时候,这些人必须尽快的将各类车子摆好阵型,最快的速度投入战斗。实在不行,看看能不能就让每个营自己抽一小部分战士来负责这个事情。而且还有一条就是,这个方案执行以后,每个营就得多配置一些战马了!
用战马拉着辎重车、偏厢车,车上还可以摆放一些现成的鹿岩、拒马架、拦马桩等配套设置。只要时间来得及,在防线的外面,安放拒马架、拦马桩之类的效果会好很多。如果有这些防御装备,在遇到骑兵突袭的时候,就算敌人的骑兵冲上来,也要被搞得人仰马翻。(未完待续。。)